《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一直出現的收音機播報聲音 有什麼特殊內涵?
有人說是一種對教育制度的諷刺
還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么?
在影片的開頭,國文成績一向很好的小四聯考失敗,因為國文只考了五十多分,父親不接受這個事實,於是帶著他去查閱試卷,被告知無法查閱後心情煩悶,在街邊小店吃沙冰的時候收音機里播放著大學錄取名單。
影片結尾,小四的妹妹不小心碰到收音機,壞了很久的收音機又發出了聲音,妹妹抱著收音機,收音機里播放著大學錄取名單,在晾衣服的媽媽愣了神。
首先是首尾呼應,播放著大學錄取名單的收音機代表了時間的流逝,短短一年時間,物是人非,本來成績很好的小四如今因為殺人進了監獄,巨大的變化都在這一年發生了,如果小四不妄圖改變小明,或者說改變世界的話,那他的名字也可能出現在收音機里,但這再也不可能發生了。
點明主題,小四的生活因為台灣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身的性格缺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世界不會因為小四而改變。
收音機作為電影里的一個意象,暗喻了當時的時代壞境。在影片開頭,酷熱的夏天,無精打採的店員,煩悶的氣氛,收音機播報的聲音,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台灣1960年的夏天,這一切都暗示著當時台灣的高壓政治環境下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
在電影里,汪狗送給父親的收音機在完全不懂修理技術的小貓王手下,變成了一件時好時壞的機器,先是用力拍才有聲音,後來在磕磕碰碰中才會偶然發生,一方面這時好時壞暗示了汪狗和父親的關係,另一方面,收音機可能也暗示了台灣在當時時代里的命運(一個猜測,不一定對)。
1如果不是這場災難,小四也可以有一個光明的未來。2播報的名字里,有一些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發揮作用的關鍵人物,比如 許信良
這部片子我很久之前就下載,只是一直放著沒看,畢竟看片名有點讓我提不起勁來看。然後在一天晚上10點,片慌打開了這部影片,一瞅,乖乖…真是我見過的最長的電影,比指環王還長,然後就想著看一半,改天繼續吧,結果越看越停不下來,關了燈看到凌晨兩點多。 而要說到最無法忘懷的情節卻是所有畫面結束後,收音機里傳來的名字。我很注意聽,因為感覺收音機的播報首尾呼應,一定有寓意,果然,收音機聲音越來越小,而最後一個名字隱約就是主人公張震。 為什麼這個情節讓我感觸最深,因為整部影片有兩個很主要的觀點。
1. 小明臨死前對張震說的: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2.是張震父親在張震第一次惹事後對他說的話:你要相信,你的未來是可以由自己的努力來決定的。 於是到最後一年過去了,收音機依然播報著錄取的學生名字,而張震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考上了大學,但是此刻他已經在獄中了。現實的殘酷與自己的努力在彼此的選擇下來到了一個令人黯然的結局。推薦閱讀:
※《一一》,華語電影最不可錯過的作品之一
※異地戀都是擋箭牌——《戀戀風塵》(1987)的不言之言
※除了張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們後來都怎樣了?
※你更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