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章「羅胖發明的這個概念,可以解釋整個互聯網的下半場了」及文中提及的國民總時間這一概念?

羅振宇在 9 月份《勢能創造》深圳站的演講中,說到了他對互聯網的六個認知,第一個認知就提到: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下半場,觀點與李豐類似。

而羅胖在第五個認知中提到:時間才是真正的戰場。消費升級,本質上是從空間消費轉移到時間消費。現在的新興中產階級,其實已經買不動東西了,在未來你給人送個禮物,如果這個東西要佔據對方的家庭空間,其實對他來說都有可能是個負擔。

所以,未來的戰場,消費升級中很重要的一個領域,是從消費有形產品到消費無形產品。比如各種服務、娛樂、旅遊等等,在這裡領域裡,空間不再起作用,時間變成了唯一剛性的資源。

後來,羅振宇在一期節目中又將這個看法,完整地簡化為一個重要的新概念:國民總時間。如果我們參考國民總收入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 GNP),可以給國民總時間一個簡稱:GNT(Gross National Time)。

請不黑不吹!


互聯網剛剛開始,何來下半場之說,羅胖就是啥都往互聯網上靠,典型的混淆概念和胡說八道。他的早期視頻值得一看,後來就越來越次,開始跳大神了。


羅胖提出的「國民總時間」這個概念有啟發意義,在所描繪的移動互聯網的場景中,能解釋很多現象。

「國民總時間」,是羅胖對某些概念舉一反三的變形和推廣。他說的是:時間是稀缺的,而在碎片化時間日益被充填的今天,時間的稀缺性,在感性上讓我們覺知到越來越大的壓力。

時間不能被創造,但可以被節省,通過他的工作,幫用戶節省了時間,相當於用戶付費換取了時間。這是他的商業模式的簡化版邏輯。

這個邏輯是成立的。就好比日本土地稀缺,所以收納工具與整理術大行其道,因為有商業價值。

我們承認稀缺性,但是後邊的論斷有重大的缺陷:時間資源的剛性,或許是個偽概念。

在空間方面,近年興起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你不需要那麼多物件,不管你的房子大還是小,都不需要屯那麼多東西了。時間方面呢?我們真的需要往自己的大腦里塞這麼多不同人的觀念和思想嗎?

金庸告訴我們,有時候雜而不精,反而阻礙了你成為絕頂高手。薛神醫靠給人治病療傷換取別人的絕學,東鱗西爪,完全到不了一流水平。慕容復家學淵源,喬裝李延宗與段譽斗時,一出手便是十七種派別的武功,卻不能勝過喬峰。

在數量上,時間資源絕對是剛性的,24小時,你不會多一分,我也不會少一秒。

但我們難道要像往硬碟塞數據利用到最後1Kb的空間一樣,把自己的每一秒時間都填滿嗎?如果追求的是「量」上的填滿,那麼我們會儘可能使用壓縮軟體,文件的壓縮率越高越好。羅胖的得到app中濃縮的「知識精華」,提供的就是這種壓縮功能。

——不是的。

相比於追求時間的利用率,我們更注重時間的質量。比起速食似的在一個下午邊運動邊往腦子裡塞進十本羅胖濃縮過的書的要點,我們或許更願意在慵懶的午後,坐在陽光下閑散的翻翻書。

我們讀書,我們學習,我們成長,我們思考,這些事情做到高的境界,其實是一種樂趣。樂趣的東西,為何要速食呢,慢慢咀嚼豈不是更好。

即使是在功利領域追求快速學習和成長,那麼我們也可以打一個比方:就像我們青少年時期在長身體的階段,你需要補充儘可能多的營養,自己慢慢嚼,慢慢消化,效率太低,容易在競爭中出於劣勢地位,所以羅胖提供了一個服務,嚼碎了,再給你吃。

似乎這個比方有點不雅——或者說,羅胖在試圖兜售知識品的安利紐崔萊,希望用這種濃縮的營養品,來替代你吃的這些食物。

保健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食物?從營養學角度,從生活美學角度,你心裡能有一個答案。

更不用說,很多知識技能需要逐步的積累,試圖省時間的舉措,其實恰恰走在了淺嘗輒止和快速遺忘的道路上。

從羅胖的角度而言,這是他的商業模式,在商言商,自然要大力宣揚。王婆賣瓜,合情合理。

但理性的看,這個觀點即使有意義,也遠沒有到決定「互聯網下半場」的地步。日本的收納和整理是一個產業,但也說不上是房地產的「下半場」。既然是宣傳,就可能有言過其實的地方,我們需要自己判斷,拿捏。

與其說是這種商業模式的突破性讓得到app上的內容生產取得不俗的成績,不如說是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內容分發的零邊際成本和支付方式的便捷性,讓更多有支付意願的客戶被覆蓋到。這是渠道的勝利。我所擔憂的,反而是內容的持續性。比如,李笑來老師講財富自由,半年一年,容易堅持。更長時間呢?這個話題真的有持續不斷的內容可更新嗎?會不會踏入新瓶舊酒的老路?

但我並不為羅胖擔憂。他是個勇于思考,並且迅速迭代的人。這個國民總時間的概念,也許過陣子也就被他拋在後面。

祝福羅輯思維。


看了一篇文章,裡面羅胖提出了一個「GNT」的概念。

在信息過剩的時代,時間變成唯一剛性的資源,消費升級就是從空間消費轉移時間消費。說的有點抽象,不過他還舉了個例子,在未來你給人送個禮物,如果這個東西要佔據對方的家庭空間,其實對他來說都有可能是個負擔。

忘了說了,這個GNT的全稱是「Gross National Time」,翻譯成中文就是「國民總時間」。這個「GNT」可以解釋兩個方面的問題:

1.用戶獲取成本為什麼提高

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網民總數的增長已經不大,網民上網的時間也有限,而互聯網的信息量卻在持續爆炸,這會產生什麼後果呢?用戶獲取的成本就會大大提高啊。聽說以前隨便搞就能搞來一堆粉絲,現在呵呵呵了,幾十塊一個粉,還不一定帶來轉化。

說到這裡,我怎麼都好像在複述那篇文章的內容呢,好像是陷進去了……

下面盡量結合自己感受,繼續!

2.天秤座為什麼感覺生活越來越艱難?

另一方面對於用戶來說,時間是有限的,要想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撈到一點有價值的東西,就得面對無數的誘惑。因為文案們為了獲得關注就會不擇手段,他們都會「洞察人性」,比的就是誰裙子掀得更高。

因此用戶們每天要在數千條朋友圈的內容中,決定要不要點開一個仔細去看;要在無數個待讀公眾號中,決定打開哪一個,去讀哪一篇,有選擇恐懼症的人在未來是活不下去的,天秤座在未來也是活不下去的,別問我為什麼,因為我就是天秤座,所以我在努力活得像個處女座啊。也正因為這樣,今日頭條和企鵝號都在搞興趣閱讀,想要根據你的興趣,來安排顯示你要讀的文章。

最後具體到微信。在新媒體上,所有產品的設計和營銷,都是在爭奪用戶的時間。有人說微信是一個例外,微信正在向一個基礎平台的樣子發展。人們使用微信的時間雖然長,但留給每個功能的時間並不長。以朋友圈為例,公眾號、聊天還有微信新增的其他功能都在和朋友圈搶時間,總的時間有限,用戶看朋友圈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朋友圈營銷甚至於整個微信營銷就越來越不容易。

其實GNT也解釋了我自己。

為什麼我的內心裡總有無數個小計劃,我要學插畫,以後配圖自己畫,為此我還買了一個數位板,我還要學PS,學DW,學HTML5,學CSS,還要學營銷,學廣告,學運營……因為營銷越不容易,對內容的要求就會越高,只做一個單單了解文字的文案是活不下去的。不過搞得心好累,還一點成就感沒有,每天就自己安慰自己。

為什麼我有點不喜歡qq或微信聊天的時候發語音,因為那個好幾十秒的語音里到底什麼內容,跟我有沒有關係,我根本無法確定。萬一我聽了跟我沒半毛錢關係的內容,不是在浪費我時間嘛!

呵呵,時間總是有的,擠一擠總能看集韓劇。

(完)


這不就是上中學的時候,各個老師留作業,搶學生的時間嗎?


能不斷總結和創新概念也是一種能力。

比如馬雲的電商、物流、金融就是在重複總結概念,如果之前的概念錯了就用時間來推翻它,直到正確為止,這就是典型的摸著石頭過河。

整個國家、整個文明,乃至全宇宙何嘗不是這樣。

能將總結的概念轉化為金錢並獲擁一批粉絲還能幫助一批上進的人和公司,這就是和平年代最偉大的成功。


羅振宇造了一個新概念:國民總時間。

意思就是在互聯網信息總量大約每3年翻一番的情況下,信息消費者的可用時間總量卻幾乎是一個恆定不變的數字,太多優秀的內容被埋沒。羅認為,付費將成為一個為用戶節省時間的方式。例如199元《李翔商業內參》每天精選10條左右商業新聞或者內容呈現給訂閱者。

我認為:國民總時間的概念是好的,但他的結論是錯誤的 ,從三個方面講。

1.互聯網信息總量大約每3年翻一番,有效內容的數量也在以近似相同的速度增長,並且這種增長是沒有限制的,這得益於智能終端的普及和內容生產門檻的下降。內容被生產出來,是因為有需求。PGC是因為用戶可以為他們帶來收益,而UGC是因為他們希望表達和被關注。任何內容被生產出來都是有需求驅動的,當然有的內容成為爆款,有的內容則石沉大海,而大部分都成為了曲線上又長又肥的尾巴。宏觀上看,互聯網的發展讓內容找到了適合它們的人,大多數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內容

2.具體到一部分人,他們並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其實我是不相信有這種人存在的:搜索(例如搜狗)使得人在內容的選擇上佔據主動權,媒體(例如微博)會將內容、商品和人更垂直地聯繫在一起,而社交平台(微信)則加深了這種聯繫。就目前內容傳播速度上看,沒有人會連續三天說好無聊。

3.自從雅虎門戶上線,互聯網的免費之風便颳了起來。近幾年音樂、視頻以及知識漸漸變成收費的,但本質還是用戶購買優質內容的版權。《李翔商業內參》之所以能賣出去,是因為李翔對每天的商業事件進行了解讀。這是剛需,是優質到一些人願意掏錢的內容。這和多年前你花錢去上班主任的課後補習班是一個道理,課上課下講的是一樣的東西誰還去呢?
當有一天李翔無法給你提供你想要的內容了,你會發現你竟不能很痛快的甩掉他…畢竟花了199呢啊!這樣真的是節省時間了嗎?

以上了。「國民總時間」這個概念我覺得還有更有意思的解釋,周末寫吧!

有興趣可以看我的博客

滔滔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這麼多人說羅輯思維沒邏輯?
冬吳相對論vs羅輯思維?
賴索托是不是唯一一個只有一個鄰國的國家?
如何活躍社群?
如何看待papi醬與羅輯思維合作帶來的「遇見」風潮?

TAG:互聯網 | 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 羅振宇 | 羅輯思維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