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修行,是要磨掉個性習氣嗎?
01-28
都在講修行,原則先搞清楚。佛教徒的目標有沒有統一的定位?離苦得樂?佛?這個過程是不是就是磨習氣,趨共性的過程?強調的見性,(本來清靜,如如不動,本自圓滿的自性)是眾生的共性嗎?那麼見性之後,還存在個體嗎?是不是無數眾生都歸於這個如來藏,不再存在個體了?
謝邀!"佛教的修行,是要磨掉個性習氣嗎?"與其用動詞"磨掉",不如用結果"不再"。這兩句古德的話可參考: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許多人以為要除妄,結果以妄治妄,新學了一堆妄殊不知,只要不再妄,讓原來的妄,自然熄滅就好。許多人也以為,有一個"真"可覓得,殊不知,越覓越妄,真沒妄時,那狀態或許就是人們想覓的真。所以,馬祖大師的開導,"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此意。這篇也可參考: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雜阿含285及286經,世尊以油燈及柴火為例,教導我們不加油添醋的如實修行,火就自然熄滅的真理。能練習到有中性覺觀的能力,就能體會佛陀及祖師大德們所說的。這篇也可參考:
為什麼討論佛學時人們喜歡說一些難懂的話? - 自在之路的回答修行的確有一些類似您說的"磨習氣",但您若真去磨,就可能在頭上安頭,您若真能體會您說的:"本來清靜,如如不動,本自圓滿的自性",您就不會以妄(磨習氣)止妄(止習氣)了,而是讓它自己熄滅就好。別被任何因緣、境界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例如自性,被"自性"牽著走,也是迷。任何文字、語意等,對佛法的敘述,都是成就的人,藉由文字來表達其親身體驗體會的。學習的人,只要被牽著走,未蒙其利,卻先練習執著,能學習佛陀教導的中道(不執、不被牽著走)是重點,所以先練習覺觀才可能有親身體驗體會的機會。您說:"(本來清靜,如如不動,本自圓滿的自性)是眾生的共性嗎?那麼見性之後,還存在個體嗎?是不是無數眾生都歸於這個如來藏,不再存在個體了"與其一直在討論、思考、想像等被牽著走的狀態,不如,練習覺觀,過幾年,自己能親身體驗體會之後,自己就知道了。若真想練習覺觀,這篇及接下去相當多篇,看完多練習,自己就可能親身體驗體會:在家人,想學佛。究竟是當成哲學來學還是當成信仰來信呢? - 自在之路的回答感恩!
祝福!
又族姓子。道者 清凈 無垢 無染。
何謂清凈 無垢 無染。空則清凈。無想離垢。無願無染。無生清凈。無污離垢。無起無染。本性清凈。解脫無染。無游逸則清凈。亦無輕戲為離垢。寂調則無染。無本為凈 法界顯曜。本際無染 虛空清凈。虛無無垢 慌惚不染。除內為凈 於外無逸。則曰無垢。
無內外行 則曰無垢。不習諸入 則曰無染。
慧盡過凈了。凈於當來不起無垢。分別現在住於法界。則無所染 是謂清凈無垢無染。而平等御於一法矣。至寂然跡。其寂然者則為憺怕。寂然憺怕是謂仁和。
是族姓子。猶如虛空 道亦如之。
如其道者 法亦如之。如一切法 眾生亦如。又如眾生 國土亦如。如其國土 泥洹亦如。如泥洹等見於諸法。究盡寂然此已辯矣。於諸部黨而無部黨。是為清凈無垢無染。如來於彼於諸色像。了一切法而無色像。遂成正覺。觀於一切眾生之界。無凈無垢。於此諸數。是則名曰悟寐眾生而懷大哀。
十二金仙,各個秉性不同,性情相遠。有忠厚者,有善言者,有守靜者,有善良者。 真性不同,各有造化。明心見性,返璞歸真。磨掉的是凡俗的習氣還原的是真靈本來的性格
佛道修行是為了澈透真理、成就佛法、不受娑婆世界種種苦難
經中「眾生」這個詞不是你理解的這個意思。於靜處,自觀自心所行,念念相續不斷,此即是「眾生」,眾生所現即諸「國土」。譬如羅剎國,就是或多或少一連串的心念所導致的一個生氣的境地。
多打坐多實修,慢慢就能看懂一些經文。經文畢竟是翻譯作品,不要用現代淺顯的字面意思去理解。
佛法的唯一目的是斷煩惱,沒有丁點神秘事物,別想歪了。那些詞都是譬喻說法。如果不能證知,即不能身心體會到,是沒有辦法明白的。「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是磨掉,是舍掉。為什麼要舍?因為清楚的認識了到這些習氣的過患。一直吃糠的人,知道還有飯這麼個東西,你說舍不舍這個糠,而去吃飯?關鍵在於如何才能認識到習氣的過患。它的過患又是什麼,如何才能不受這個過患的影響。如果要磨掉這些習氣,想法是善的,但也不能解脫。硬是磨掉一些習氣,又會產生另外的習氣。就像小孩天性好奇愛動,你不准他動,他迫於壓力只好和你玩你不讓我動我偏動的遊戲。
你都沒有一個我的存在,根本沒有我消失的問題?現在你就是把那些習慣習性當成自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君共勉
如來藏破諸相,也破我相。不再存在個體,是近似的說法,不準確。
修行 四法之一。如理修習作行也。通於身語意之三業。漢書儒林傳曰:「嚴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詮言訓曰:「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務。自晉書謂鳩摩羅什不拘小檢,修行者頗疑之,後人遂專以為釋氏言,如白居易長齋詩:三春多放逸,五月暫修行。蘇軾僧爽白雞詩: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漸漸修行,皆得道果。」無量壽經下曰:「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異議 @自在之路 作者:自在之路鏈接:佛教的修行,是要磨掉個性習氣嗎? - 自在之路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謝邀!
"佛教的修行,是要磨掉個性習氣嗎?"與其用動詞"磨掉",不如用結果"不再"。這兩句古德的話可參考:"但求息妄,莫更覓真。""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許多人以為要除妄,結果以妄治妄,新學了一堆妄殊不知,只要不再妄,讓原來的妄,自然熄滅就好。許多人也以為,有一個"真"可覓得,殊不知,越覓越妄,真沒妄時,那狀態或許就是人們想覓的真。所以,馬祖大師的開導,"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此意。這篇也可參考: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雜阿含285及286經,世尊以油燈及柴火為例,教導我們不加油添醋的如實修行,火就自然熄滅的真理。能練習到有中性覺觀的能力,就能體會佛陀及祖師大德們所說的。這篇也可參考:為什麼討論佛學時人們喜歡說一些難懂的話? - 自在之路的回答修行的確有一些類似您說的"磨習氣",但您若真去磨,就可能在頭上安頭,您若真能體會您說的:"本來清靜,如如不動,本自圓滿的自性",您就不會以妄(磨習氣)止妄(止習氣)了,而是讓它自己熄滅就好。別被任何因緣、境界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例如自性,被"自性"牽著走,也是迷。任何文字、語意等,對佛法的敘述,都是成就的人,藉由文字來表達其親身體驗體會的。學習的人,只要被牽著走,未蒙其利,卻先練習執著,能學習佛陀教導的中道(不執、不被牽著走)是重點,所以先練習覺觀才可能有親身體驗體會的機會。您說:"(本來清靜,如如不動,本自圓滿的自性)是眾生的共性嗎?那麼見性之後,還存在個體嗎?是不是無數眾生都歸於這個如來藏,不再存在個體了"與其一直在討論、思考、想像等被牽著走的狀態,不如,練習覺觀,過幾年,自己能親身體驗體會之後,自己就知道了。
若真想練習覺觀,這篇及接下去相當多篇,看完多練習,自己就可能親身體驗體會:在家人,想學佛。究竟是當成哲學來學還是當成信仰來信呢? - 自在之路的回答感恩!
祝福!時之沙vs自在之路 round 1 異議 殊不知,只要不再妄,讓原來的妄,自然熄滅就好。熄滅法固然不錯 不過有時候越不想越要想 有時候 不在意它卻慢慢滋生 我的建議是妄不能滅妄 阿耨羅多三秒三菩提可以滅妄 如同苦不能滅苦 了能滅苦 恨不能止恨 愛能止恨 用按歐羅大三藐三提普的無上正等正覺來充斥本來是愚妄虛妄狂妄的空間 也許效果會好一點點吧 又或者用慧能之法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愚妄虛妄狂妄欺負我影響我攻擊我摧殘我毀滅我 然而我還是我 我把它空氣當塵埃當成無一物 或者把握自己當成無一物 不在意他 他又能拿我怎麼辦呢推薦閱讀:
※每天冥想,降低焦慮 - Sattva
※怎麼修內觀?
※最快的水感提升方法--玩和冥想
※如果你聽膩了風聲雨聲,那快來試試這款別樣的減壓 APP 吧
※第一個問題,老子悟道的時候是何種心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第二個問題,老子追求的是絕對的理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