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印度人、日本人或韓國人的文獻坑到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沒錯,題主又被三哥坑了...


做化學的表示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看到產率90%以上的反應,先別急著用,看看作者是不是印度人。」

不過這樣開地圖炮真的好嘛( ̄^ ̄)ゞ


就沒人提被韓國人坑的么

----------------------------------------------------------------------------------------------------------------

題主沒說韓國人,但我還是要答!

前一段看到一篇ACS nano的文章(IF 13.334)[1],方法很有意思,我覺得可以用在我的課題上,就拿去跟導師討論。文中說他們的方法可以根據需要調控二維材料的層間距從4?左右到7?左右再到10?,示意圖也畫的非常漂亮,但正文中沒把XRD結果給出來,於是我就去下了supplementary material,在裡面看到了他們的XRD圖:

中間最粗的那三條線......

這他喵的根本就是非晶吧!他喵的根本就是掃到玻璃基底了吧!還畫了根虛線強行說衍射峰向左變化了!就算有變化,也不會超過0.1?好吧!文中還有很多光譜的數據也是強行解釋。我正納悶這種文章怎麼都能發出來,導師若有所思地問了我一句:「這該不會是韓國人的文章吧。」

我一看,還真是!

Reference

[1] Lee K, Yoon Y, Cho Y, et al. Tunable Sub-Nanopore of Graphene Flake Interlayers with Conductive Molecular Linkers for Supercapacitors[J]. ACS nano, 2016.


說起我被阿三的文獻坑,那簡直就是一部血淚史,能說上三天三夜,趁著吃飯的間隙給大家見識一下。。。

產率不準在阿三的文獻裡面都是小問題,最最坑爹的是阿三能無中生有啊!!

我先講個多年前印象深刻的:

這是一篇2006年的synthetic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有點低,但是好歹是SCI收錄的。

這篇文獻的主要工作是通過NBS和氨水將醛轉化為腈,基本上是抄襲的國立台灣大學方俊民教授的一個工作(Tetrahedron Letters 42 (2001) 1103–1105)

相信懂化學的都看出來了,這個阿三就把方俊民的碘換成了NBS,基本屬於換湯不換藥的大灌水。但是為什麼我要用這篇文章,因為這個阿三的文獻有一個進步的地方,大家知道葡萄糖除了鏈式還有吡喃式,還有a和β構型,直接保護羥基很難得到單一的產物。而這個阿三在做葡萄糖底物的時候,是先將醛基轉化為腈再乙醯化,而不是像之前的方俊民那樣,先將葡萄糖的羥基全都保護起來再腈化,這就方便了很多,可以讓我偷懶少過幾根柱子。

當時我從Scifinder搜到這篇文章,先是心裡一喜,下完文獻一看作者,立馬心裡涼了半截,多年被阿三坑的經驗告訴我這下要遭,但是我想大不了產率低一點,多少總能有點產物吧。沒想到我還是太年輕,完全沒有預料到阿三的下限在哪裡。。。

我先是按照procedure重複了一次,反應完了爬TLC,毫無產物,心想是不是產率太低或者顯色效果不好,那就走GC-MS吧,和標準產物一對,這破反應一點產物都沒有,大家也知道GC-MS的靈敏度,那怕有0.1%的產率呢,也能有個小鼓包不是,走完GC-MS我揉了揉眼睛,就是啥都沒有。我想是不是我手不好,操作沒有阿三熟練呢?於是我在接下的兩天重複了三四次,還是啥都沒有。這下我是真傻眼了?心想直接去打個粗NMR核磁看看吧,結果發現,竟然拿到的是醯胺!

我再回頭去查Scifinder,才發現,原來方俊民在2003年就發現了這個問題,(J. Chin. Chem. Soc., Vol. 50, No. 1, 2003)之所以他在2001年沒有加入葡萄糖底物,就是因為不把醛基鄰位的羥基保護起來,得到的只能是醯胺。

我還能說什麼呢,除了怪自己查文獻不仔細,也只能歸結為阿三的氨水用的是恆河水,和我們毒菜的氨水不一樣啊科科!

有人可能說這個破雜誌影響因子低,這個作者又是從不知道從哪個山溝里的Swami Ramanand Teerth Marathwada University出來的,不具有代表性。Green Chemistry影響因子有8.506,算是比較好的雜誌了吧,沒想到照樣能被阿三坑。

這篇文章說把醇啊,胺啊,硫醇啊丟在醋酸酐裡面攪,過一會就能上個乙醯基,不用催化劑,綠色環保到爆炸。裡面有一個是葡萄糖的乙醯化,加入醋酸酐,85度攪兩個半小時,有70%的產率,簡直炫酷。

過程我也不想多談了,總之我最後還是加了吡啶,用他的方法我一點產物都沒得到,當然,只能怪我實驗水平不過關,而且用的醋酸酐沒有加持印度神的偉力啊科科!!

-----------------------------------------

看見很多人說日本人嚴謹,其實日本人的文獻有些也挺坑的(當然比阿三要好不少),他們的造假具有悠久的傳統。我博士的第一門必修課就是Research Ethics,講了各種各樣的學術不端事件,從神之手藤村新一到大家耳熟能詳的小保方晴子,都是我們著重批判的對象。

我是做有機化學的全合成方向的,日本很多化學家都是我的偶像,但是有時候看一些日本教授的全合成工作,怎麼說呢,就會覺得他們特別心靈手巧,產率真是高,比我高到不知道哪裡去啦。

我來舉個例子,這個是2016年Hiromitsu Takayama全合成Kopsiyunnanine K:

三步產率99%接兩步產率91%接兩步產率90%接兩步90%接兩步93%接兩步100%!!簡直堪比空中轉體360度接720度前空翻再接1080度後空翻難度係數5.0完美落地,全場評委都給出了10分!!PS:我開始有點慌了,老是這麼指名道姓的把別人批判一番是不是不太好。。。不過不管啦

---------------------------------------------------------------------------------------------

2016/07/18 更新

雖然在評論裡面已經說過了,但是還是有很多童鞋問我為什麼不去舉報學術不端,我來解釋一下,這個事情是這樣的:

一般來說文獻的實驗無法重複,應該第一時間向作者詢問,而不是直接向編輯舉報,因為有時候的確會因為一些實驗細節影響到反應的成功與否,於是我在第一時間向這位印度教授發郵件詢問,結果對方地址有問題,所以我的郵件被退回來了(囧)。雖然我有證據和文獻證明他的實驗有問題,但是在無法獲得實驗細節的情況下,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也不敢確定一定是別人作假而不是我自己有問題,加上實驗也很忙,所以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今天終於見識到了印度阿三和韓國棒子的科研能力!

背景:要做一個納米材料,就查了一下文獻,但是相關的文獻查到得不太多,就大概都看了一下,才發現還是自己太年輕,沒見過世面!

我以為恆河水做反應能大幅提高產率就算了,今天竟然看到阿三放著一張無比乾淨的電鏡圖說他的顆粒可以做小到2.7nm,可能是襯度太低或者太小要用恆河水洗眼才能看見吧!

然後阿三又測了UV-Vis,,在一條比我拿origin smooth過的數據還smooth完全沒峰,連換燈的鼓包都沒有的曲線上,阿三給我說根據我們的光譜數據吶,算得我們做得的材料的band gap是3.1eV……啊喂,這個材料不是二出頭么,你怎麼來的三點幾哇!嚴肅臉!然後阿三花大篇幅說這是因為小尺寸效應,所以說光譜會發生藍移……可能是已經藍移到了200nm一下寶寶看不到吧!摔!總覺得這篇文章自帶咖喱味兒!

印度人的文章看不了再另外找嘛,看見一篇電鏡圖看起來形貌不錯,尺寸也很不錯

一看實驗部分,哎喲喂,正己烷-水做溶劑做的,這分兩層了么不是?繼續看,反應溫度160度。160度?定睛一看,沒錯啊,是攝氏度!正己烷-水,常壓體系能加熱到120度嗎?認真臉……回過去看單位,韓國……

雖然說沒把這個當參考文獻照著做吧,但是這兩個作者害我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去嘲笑他們,也是覺得自己被坑了


昨天看了一篇師兄給的article,是給連吡啶二羧酸做長鏈烷基修飾的。然後開了個overnight的反應,今天上午一看,有熒光我就以為反應了。但是用二氯甲烷點板,完全爬不起來,換乙酸乙酯還是爬不起來。一怒之下去做了質譜,完全看不到產物峰。現在還在考慮下午怎麼處理這玩意。

下午離心產物,清液和沉澱都做了質譜和核磁,結論就是沒反應,無中生有。最後只好考慮其他方法了。

對,文獻作者印度人,產率94%

==========分割線==============================

補充一下被日本人坑的例子。

日本某做cage的巨牛在文獻裡面口口聲聲說某個八面體cage在水相中加硝酸可以溶解。如法炮製之後果然是溶了,於是很高興,但還是謹慎的做了個質譜。

籠子散了。


謝邀。

被印度的文獻坑過。

當時查到了一篇文獻,講的是二氧化碳固定合成甲酸。最先查到了一篇Angewandte上的合成甲酸文章時,文獻說的很清楚,這個反應熱力學可能還不可行。結果通過一系列手段摻雜了叔胺最後改變了反應歷程,變成了一個放熱反應。很好的一個idea

(補充一點,我表述有問題,是把一種胺組分摻雜,強行改變了反應式,變成了一個放熱反應。文獻Doi號:

10.1002/anie201101292)

結果在另一篇文獻中看到了同樣的內容,只不過人家反應不用摻雜就是放熱的自發的……

(原論文已經找不到了)

這到底哪個是對的?

然後查了標準摩爾生成焓後,發現確實是一個吸熱反應。我拿著文獻問老師,老師看了以後,悠悠地說:

以後,只要是產率高於90%,反應歷程簡單無比,和大眾想法差的太多的文獻,要先看看是不是印度人寫的……

。。。。。。


很多年前剛入行的時候就被印度人的文獻坑過。

那時候我還少不更事,查了文獻從不看作者姓甚名誰。那次想關個吡啶和吡咯環,結果搜到一篇文章兩個環都能關,還都隨便室溫攪十幾個小時就99%的收率。就是覺得用的雜多酸催化劑不好找,結果一查居然100塊錢一百克。

我當時就high的不行不行的。以最快的速度把所有試劑都訂好了。那幾天茶不思飯不香的等著試劑送來干兩鍋大的。

結果呢,一做沒反應二做沒反應三做還是沒反應。

一怒之下,我去找師兄評評理去:我的水平不能這麼差,人都說室溫攪一攪就有99%,我不能根本一點反應都沒有呀!再這樣下去我沒法幹了,我要撂挑子了。

師兄拿過薄薄的那兩頁紙一看,不禁嗤笑,手指那幾個作者大名,再指指大名底下那個印度某大學,說:吃一塹長一智,以後查文獻看到阿三的試都別試,浪費時間。


至於阿三的文獻,我記得最清楚:

去年六月,需要些魯米諾,實驗室沒有,轉頭找文獻。

找到一篇產率80%左右的,甚喜,開了實驗。

結果產率粗估50左右。就算反應器皿殘餘也不至於成這樣吧?

翻一番作者,果然是阿三。

那時的自己畢竟還too young。

現在要試劑轉頭找阿拉丁或阿法的電話。


來來來,給大家看看什麼是神奇的坑逼阿三哥,完全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就看得懂。

老闆是大忙人,所以期刊找他評審文章都直接甩給我們,然後前兩天剛好有一個日本的傳熱傳質雜質(IF約為0.2.。。。),給了一篇印度哥哥寫的文章,看到標題以後,我就犯了嘀咕,看到圖表以後,更是日了狗。

=======================以下上圖========================================

印度哥哥的標題:

南洋理工大學08年的文章:

印度的實驗裝置:

南洋的實驗裝置:

印度的實驗照片:

南洋的實驗照片:

我的內心活動:

雜誌雖然水,文章寫的渣可以理解,抄襲你他娘的還光明正大了。內容沒仔細看,直接拒稿了。當然,印度哥哥的寫作態度也是和恆河水一樣的,參考文獻無腦堆疊,攝氏度的小圓圈用數字0在上標位代替。。。配圖裡就看得到。。。我之前都只注意正文里的了,而且有個表格居然連上標都忘了,攝氏度直接變成了0C。。。

============

居然被輪子哥點贊了。。


弱弱低問一句,難道大家就沒有被自己同胞坑的經歷嗎?

不管是國內單位還是國外單位的。。。

po一個我本人的經歷吧。當時在小木蟲上發的帖子。

小木蟲論壇 - 學術科研互動社區

-----------------------分割線是這樣的嗎--------------------------

很多人表示沒有小木蟲帳號看不了帖子,我把原帖內容粘過來了。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困擾我到現在,如果有哪位大神能提供些建議,小弟在此不盛感激!

如題,小弟最近在做一個基於醯亞胺-苯並噻二唑的衍生物(圖片a中的物質4或者圖片c中的物質1),查到了如下兩篇文獻:

1、J. Mater. Chem. A, 2014, 2, 17925–17933(圖片a,b截取自此文獻)

2、Chem. Commun., 2013, 49, 2409--2411(圖片c,d截取自此文獻)

兩篇文獻通訊作者均為 Andrew C. Grimsdale 教授,第一作者均為 Hairong Li。

之前我一直按照 J. Mater. Chem. A 這篇文獻的描述進行反應,其加料順序依次為氯化亞碸、液溴、三乙胺。雖然文中提到,「只要反應時間與溫度控制得當,主要產物就是雙溴代產物」,然而經過反覆嘗試,我得到的幾乎全部是未溴代的產物,以及少量單溴產物(約佔 15%),雙溴產物的比例很低(點板很難看到)。即使將反應溫度提高至接近氯仿迴流的溫度,延長反應時間至十小時左右,均無法增加雙溴代產物的量。

而作者在JMCA之前有一篇來自Chem.Commun.的文獻,在其supporting 中對溴代關環反應也有描述,而這裡的加料順序依次為液溴、氯化亞碸、三乙胺。這與JMCA的描述完全不一致,並且JMCA的正文中有一句話是否定此加料順序的(對應圖片1):Adding bromine to the reaction mixture of compound 3(雙氨基的底物) before adding SOCl 2 , also failed to produce 4(目標產物) as the brominated diamine is too unstable to survive the annulation to form BT. (事實上這句話是對的,按照他CC的加料順序,我的一鍋反應全壞了,變成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

針對兩篇文章中出現的矛盾,我也曾諮詢過原作者(LiHairong,通訊作者 Andrew 教授表示此人完成了該單體的合成,建議我直接諮詢他),他給出的答覆是「for me the two strategies are same」,除此之外再無過多解釋。此外兩篇文獻中很多其他合成細節的不一致他也沒有給出解釋,例如加完某種料的反應時間,溫度等,丫只會一個勁的回復「你就按我文獻說的重複就行了。。。」(尼瑪你寫得都完全不一樣我怎麼重複?!我的內心此時是崩潰的。。。)

相信很多做有機的蟲友們也遇到過按照文獻合成重複不出來的情況,我感覺遇到的這種事情主要有兩種可能,那麼請大家幫我分析一下哪種可能性更大?

1、作者確實按照此路線做出來了,但是為了不想讓合成技術泄露,xjb寫的實驗過程。

2、作者壓根沒有按此路線做出來,是用別的路線做出來的(其他路線是有的!圖片b中最上面一行參考文獻68既是!畢竟他的終極目的不是做這個分子,而是圖片c中的物質3這樣的物質,而這樣的物質有一條完全不同的合成路線!不需要經過我合成的這個物質(圖片c物質1)!),這樣的話作者有造假的嫌疑。

感謝大家看我羅哩羅嗦寫了這麼多,希望大家幫我分析分析問題出在哪裡。沒有黑原作者的意思,只是想理性探討學術問題,因為他確實寫得有問題。

再次謝謝大家!

圖片a

圖片b.png

圖片c.png

圖片d.png


說的日本的專利,我想起以前有位老師在課堂上說的:日本人的專利不僅僅是讓你重複不出來這麼簡單,而是讓你重複了一次之後再也不敢去試他的方法了~~另外,想起以前在Tetrahedron Letters找了篇合成喹啉衍生物的文獻,方法特簡單,原料特便宜,產率特高。但我重複了好幾次都幾乎拿不到產物,去找導師商量,導師拿起文獻一看:印度人寫的不要信!


你們這都是被對手坑的,我來給你們講一個被印度隊友坑的故事吧。。。

話說我最近寫了篇論文,寫的是新發現某個蛋白質的inhibitor,文章里強調了好多這個蛋白質之前只發現有一個inhibitor,所以我們這個特別重要blablabla,之前發現的唯一inhibitor是我們合作一個印度老闆做的,這是背景。

四月submit,五月底拿回來review,改到上周三我跟我老闆終於覺得差不多行了,禮拜五ddl,就把最後結果發給了所有作者讓大家最後看一眼,沒大問題就投了。郵件發出去大概倆小時,這個老印老闆突然回了一個郵件說,哎,我上個月好像才在同一個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說我們又發現了這個蛋白的另外四個inhibitor,你看要不要吧這個結果加進你們新的這篇文章里。。。我老闆一看簡直特么就氣炸了,拿來論文一看去年九月就投了,今年六月中旬接受的,我們就特么艹了,到四月我們第一次投稿有七個月時間,到現在小一年了,你丫壓根都沒特么跟我們提過這個事,這特么算什麼?!我們文章里寫了那麼多the only other inhibitor,三篇文章都有你丫的名字,發出來不特么打你臉么?!也是賴我,現在投稿之前沒再做一次文獻搜索,但是誰特么想到會被自己隊友坑啊。。。。。害我們最後連夜把之前文章里提到另一個inhibitor時候用的the only other全給改了,還算沒太大影響,可是給我們氣的。。。。


被台灣人的文獻坑到差點不能畢業

我就不明白了,就只把閱讀框放質粒上,怎麼就能產生調控作用了?台灣人做得信誓旦旦的,給台灣人發郵件,台灣人說我閱讀得不用心,還把我批判一番。我按照台灣人的思路走了一次,相關實驗做了好幾次,死活做不出來結果了,實在不行,你們另請高明吧!


強烈建議將問題中的國家改為 印度和韓國,日本文獻的結果個人感覺還是可以的。韓國的文獻吧,個人感覺應該是可以做出,但是他會省略很多關鍵步驟。印度的就不好說了。我周圍朋友審過印度人的文章,第一次審稿由於少了一個數據,在加上文章質量不夠該雜誌A,於是據稿。一周之後,很巧的是我朋友接到雜誌B的審稿邀請,還是那個印度人的稿件,結果發現文章沒啥改動,加上了該數據,而且沒有一點誤差。頓時我的朋友陷入沉思,感覺數據不對,但是又沒有什麼證據。再有一個就是,某印度留學生髮個兩個高檔次文章,其中有一個數據是一樣的,一樣的!問題關鍵是兩個材料!所以,個人感覺文獻里印度韓國的數據看看就好。

再說一個日本的吧,我師兄做出一組結果,還不錯,但是日本老闆覺得數據沒法解釋的很圓滿,於是文章一直沒有發表,這要是天朝,絕對文章可以出來。所以個人感覺日本的科研態度還是可以的!


本科follow一個韓國做液相合成單層納米片的,然後做到畢業也沒做出來,導致畢設一坨屎。我在實驗室的青春啊。。。(手動再見)

再也不相信棒子了,(再次再見)


在德國實驗室有一次環加成合成三唑的時候,看到一個清華大學的文獻。立刻跟德國師姐說,這是我們中國最好的大學。

結果德國人說,不要相信中國人的產率和核磁……結果還真是,核磁上確實是有錯,核對不來。

後來到我寫論文的時候,和德國師姐討論修改最多的是核磁了,真的是一個峰也不能錯,J也要詳細標出。


看了你們的回答,我發現我還是太年輕了,不說了,快回去看看我那個重複棒子半年都沒重複出來的催化劑是不是也是個坑......


不玩知乎很久了 被這個問題炸出來 真是想想就心梗發作

我的畢設做的Prussian Blue Analogue (PBA),首先第一步是合成——

簡單說明一下:把半透膜放進a 再放進b ab的加合物會在膜上析出

怎麼樣?是不是很簡單?我老闆瑞典人,拿文章給我看的時候我表示了巨大的懷疑,連他也說了一句"too good to be true"...但是老闆畢竟剛剛物理博士後畢業,現在主要研究方向是物化,所以他也不是特別明白合成這些,於是我們抱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買好了材料。

結果就是,我想給這篇paper改一個新名字:《PBA合成——四個月從入門到放棄》。


日本人還坑啊?畢竟人家天皇都是發過science和nature的大牛啊…小弟們不努力不合適吧…

話說,不是我黑,要不要給你們講講中國人是怎麼坑的?

學材料的不知道看沒看過叫material design的期刊,好像是這個名字,記不太清了…好多中國文章水的…感覺就是啥都沒講就發了。關鍵那個期刊當時影響因子還挺高的,你說神奇不神奇…


有個印度人把我師兄四年的成果(四篇SCI)總結成了一篇長文,有理有據有引用,投給了transactions circuits and system,然後審稿人是我導師,師兄一臉黑線,給拒了。

然後這哥們精簡了下,投了Electronics letters,EL的審稿人居然讓他中了!然後又把長文一字不漏的投給了IET下的另一個長文期刊(相當於letter改期刊長文),審稿人又是我導師。

我導師說,讓他過吧。師兄淚流滿面。


為什麼看了你們的答案,給我一種化學完全是在玩黑箱遊戲的感覺?

我以為的化學:

A扔到B裡面,在C條件下反應得D。

你們寫的化學:

A

扔到B裡面

???條件

得出反應物了

分析一下產物

是fasdfaoiuewqlmrlksmd;cASDF?

裡面D的比例不低

不錯哦,斯國一


這個問題我覺得更多的要看是什麼期刊。頂級期刊即使是阿三棒子國人問題也不大,而如果是那些灌水刊物,東亞各國一個德行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印度實驗室做出來的論文,主要結論是,給小白鼠喂含不同的金屬離子的食物,可以改變後代的性別比例:喂鈣鎂離子,後代雌性多;喂鉀離子鈉離子,後代雄性多。雌雄比例可以誇張地變更到4:1。全部來自那幾個作者!其中還有某一篇的結論和數據是相反的。

我就納悶了,如果這種結果真實,某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流醫院分分鐘倒閉,某些國家和地區若干年之後男人都娶不到老婆了。


阿三聲稱可以化學鍍鉻,沒錯就是下面文章中說的天頂星技術

青銅兵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十幾柄青銅劍。這些劍埋在潮濕的俑坑裡,歷經2000多年不僅表面沒有生鏽,而且十分鋒利。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那柄長劍,專家們曾做過試驗,在桌面上放一疊紙,然後輕輕地將劍從紙上拉過,一次居然劃透了19張紙。經過科學測定,發現該劍由銅、鉛、錫三種金屬構成。而且各種金屬的比例掌握得恰到好處,使之秦劍堅硬鋒利而富有韌性,它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相比不見得遜色。越王勾踐劍早於秦劍幾百年,出土時沒有生鏽,而且劍身布滿了精美的紋飾。經過科學化驗,發現越王勾踐劍是採用氧化硫技術處理的。而秦俑坑銅劍出土時同樣沒有生鏽,經測試發現,秦劍表面有一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化合物氧化層,表明秦是採用鉻鹽氧化技術處理的。

世界上鍍鉻的方法分為電子鍍鉻和化學鍍鉻。電子鍍鉻技術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產生的。它的發明者首推德國人,那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由此,電子鍍鉻技術便成為德國人的發明專利。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也研製出電子鍍鉻技術。不過古代化學鍍鉻技術的發明,是我國2200年前首創的奇蹟,並首先在兵器上取得成功。後來隨著青銅兵器退出戰爭舞台,青銅兵器表面防鏽處理的先進技術也隨之失傳了。在當時起過重大作用的這一古代科技成就在歷史長河中埋沒了二千餘年。儘管由於秦劍的出土,表明秦代曾使用過這一技術,但它究竟採用什麼樣的化學方法在兵器上鍍鉻至今還是一個謎。

凡事略懂電鍍的都明白,化學鍍鉻,呵呵


故事是這樣的,

老闆讓做微生物誘導碳酸鹽生成方面的研究,找來找去找到印度人發的一篇文章,跟我們想要做的很像。也生成了碳酸鹽沉澱,瞬間覺著自己信心爆棚,SCI就要不日橫空出世了。做吧。。。發現自己真是活力滿滿,年少啊!!!

不得不說三哥的文章步驟太多,為什麼要做這個,這步是干毛的,在摳了n多遍後,還是各種理解不了,決定給作者寫郵件詢問,在researchgate上還查到了作者 頭銜 assistant professor!!開始用163郵箱等了幾天沒有消息,心想是不是國際友人收不到163的郵件???於是乎,又換了gmail郵箱,卧槽這總可以了吧,肯定能收到吧!!還是沒回復。。。hotmail也沒回復。。。沒辦法嘍,只能再扒文獻,唉,做吧!!!

按照方法進行重複實驗,尼瑪,方法寫得太微妙,各種理解不了,緩衝液配置方法不對,自己又查找正確的方法,尼瑪,試劑化學式怎麼不對。。就當做對吧。。。繼續。。。

我要的白色沉澱,在加入氯化鈣後竟然出現了,文獻中可沒說這個時候有沉澱,也沒說加這些氯化鈣會產生沉澱,可就真真實實的存在呀,,卧槽,還特么那麼多,有點懵逼,想著細菌不可能分分鐘誘導產生沉澱吧,,琢磨不透,突然發現,,尼瑪,,,是因為產生了磷酸氫鈣,它微溶於水,所以產生了白色沉澱。。我。。。我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做了!!!

我該怎麼辦,,老闆還等我的實驗結果。。。阿三哥騙了年少無知的我


說得好像我國論文水平很高一樣


感覺日本人的還可以啊。日本人的文獻,往往隱藏了某些步驟,或者故意寫錯,比如某步在上清他寫沉澱……但一般而言日本人的實驗是重複的出來的。

印度人,卧槽。。我不想提了,有的是編的吧。

————————————

又想起韓國人一篇biomaterials。粗看很合理,但是我改進重複了一下,沒有任何結果。後來發現一個問題,體外沒有細胞里的酶他們是怎麼反應的?既沒有加酶,又沒有無機催化劑。後來我自己加了點,也沒有反應。於是我就默默的把該文獻列入了不靠譜行列。


論文摻了金坷垃

產率高達180%

不流失不蒸發


恩...作為一名日語專利代理人,我幫他們忽悠專利審查員的時候經常忽悠的自己都信了。


阿三的文章看完是:我艹,還有這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也可以發文章?

棒子的文章看完是:這個結果好好啊,但是怎麼做的咋沒有寫呢

看阿三和棒子的論文簡直是血淚,阿三的文章猛一看覺得好棒,仔細一看感覺都是瞎寫編出來的。棒子的文章猛一看覺得更棒,把你想做的都居然都能做出來而且結果跟你猜的結果一樣一樣的,但就是關鍵的過程一個字都不會涉及,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現在總結出來就是阿三的文章基本別看,看了毀三觀,沒有已知條件就直接給結果了;棒子的文章看了基本跟沒看一樣,有個已知條件下面就直接是結果了。。。。


哦喔,經提醒,這機靈抖的有點文不對題所以給大家添麻煩了哈。丟這裡吧,權當課間休息了呢,說不定哪天一興奮刪了。

=============================================

每次看到八百萬神、八十萬神、三億三千三百萬神的描述的時候,總是很崇拜的感慨論算術水平,諸王世系不知道比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高到哪裡去,它們都是秒殺十萬天兵的村戰級信史西遊記的存在啊!

當年煮酒有一個寫日本史的連載,開頭是日本諸神神話的描述,引起了答主的興趣,於是開始翻看日本上古的歷史。搞日本文化和歷史的都知道了,古事記是一定要看的。於是,興緻勃勃的開始看。

開始還比較歡樂,大大大大的祖宗神--亂倫神伊邪兄妹造島的故事,聯想女媧和耶和華大人,造世界這事是大神日常。啊,好像有什麼不對,這個造島方式......亂倫大神以不可言語的方式那個那個啥,生了個鼻涕蟲和日本諸島......這對兄妹的那個不可描述的部位,真的好大!好污~

下面的事情,越來越不歡樂了。兄妹倆也沒幹什麼事,就做了一點微小的事情:

生了八個島。

生了個火神燒死了它娘,伊邪gg光棍了思密達。

伊邪gg砍死了火神兒子。

伊邪gg突然發現已經掛了的伊邪mm是個醜八怪......(gg做了近視糾正手術?)

伊邪gg看了不可言語的醜八怪伊邪mm之後很生氣,領悟了不用女人就可以生孩子的特技。

伊邪gg生出來自主版權的眼屎神(日照大神)、鼻屎神以及各種嘔吐物、污物、便便神、八百萬神......

這真的是獻給天皇大人的書么,好污、好污、好污~

這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小黃文?


都在說化學。我說個偏物理的吧。

因為畢設需要翻譯外國文獻,所以上牆外搗騰了一篇文章

文章標題看起來和我的設計關聯性好大啊,趕緊翻譯翻譯。。。

然後越翻譯越覺得不對勁。直到我看到這個:

嗯?excuse me?

所以這東西究竟是重合了還是沒重合???

然後再一查這幾所大學。。。

東亞大學???

體育系人才輩出???

我的論文。。。引用這個不會出問題吧 ⊙﹏⊙


本來想好好答題的,不過看到問題的標籤是「化學」?只局限於此嗎?

我就簡單講講微電子方向的印度坑,具體表現為大方向是對的,那是裡面的一些細節是錯的。

但是鑒於作者最後有正確的實現結果,我一直懷疑那些細節是故意寫錯的。。。

最後我是翻了好多其應用需要的數學背景的材料,才發現錯誤在哪裡。。。


前天投了個反應按文獻來的 今天發現它的一個原料量少了一位數 所以說他們是怎麼過審的呢


C.N.R RAO 有一篇107頁的綜述,每次點開都需要巨大的勇氣。


我看到作者是阿三就不會繼續往下看了,大部分都沒什麼用,灌水嚴重。(計算機領域)


偏個題……說個中文的……

沒資格說什麼,因為我也沒重複過,只是覺得很神奇!

沒資格說什麼,因為我也沒重複過,只是覺得很神奇!

沒資格說什麼,因為我也沒重複過,只是覺得很神奇!


利益相關,還是匿名了好。

在美國某著名公司研發部實習,我導師和這個組的manager關係很好,所以我也算是靠導師關係拿到的這個intern職位。manager把我分給了一個印度女人手底下幹活。剛來的時候就感覺非常不對勁,因為她有自己的實驗室,卻從來沒有見她進去過,儀器的logbook上一次使用是5年前!無論我要做什麼,都要先聯繫廠商來修儀器啊!買來的新儀器在實驗室外面放了半年才知道這是她的東西,不過反正她也不用,有什麼關係。這印度人在這裡混了20年,自認為比其他人有資歷,所以同級的人的實驗室她想進就進,我親眼看她順過無數次別人的東西!!因為不會做人四面樹敵啊最後我跟著躺槍啊!我聽過至少十個人跟我說,她什麼都不懂!

我以為混了20年,多少懂一點東西我可以學學吧,然而,最後全都變成了我教她啊!做材料的都該知道XRD這種基本的表徵手段吧,分析數據的時候問我哪個峰代表的是什麼元素啊!還特么不懂裝懂啊!

估計是知道自己沒什麼能力所以唯一的生存路徑就是巴結領導吧,我第一年實習的時候結果蠻好,她召集來了所有人要聽我做報告啊,還非得選大領導在這裡的時候講啊,講完逢人就說,怎麼樣,講得不錯吧!今年可就不一樣了,因為在做到2/3的時候出了點問題,之前的數據變得不reliable了,這大姐第一反應是別做presentation了,也不允許我跟manager談,不許我去找她,因為她只想讓領導看到positive的東西啊!manager打電話給我學校的老闆抱怨我啊,說我要走了也不去見她,也不總結彙報,就偷偷溜走了。我這口鍋快壓斷我的背了。

總之,這個印度人,毫無能力,偷奸耍滑,自私傲慢,自己為是,阿諛奉承,不懂裝懂,好大喜功。沒被印度人的文章坑,倒是背印度人坑了自己的文章!

如果有一天她被fire了,我絕對是會笑醒的。


上催化的時候,教授說他年輕的時候想把五氧化二鈮溶解,用20%氫氧化鈉迴流過夜結果屁用沒有(再下去只怕燒瓶先陣亡),最後在學術會議上問了論文原作者(日本人),對方說用氫氟酸溶劑熱合成。。。


我想說點個人做有機的小經驗:

1.大家都有被坑的經歷,或多或少,但是如果被坑了好幾年,那就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己選題太不明智了。

2.個人經驗上來說,文獻靠譜程度是德國大於美國大於中國大於日本印度,選題的時候看一下做到心裡有數。

3.選擇文獻上,個人重複率比較高的依次是joc,j.med.chem,ol,cc,agrew,jacs等等。為啥agrew和jacs我老做不出來,個人覺得大部分是試劑或者條件問題。個人喜歡葯化的文章,因為最後都要有化合物測活性,如果活性部分也是瞎編的,想不想混了。。。

4.選擇文獻時越早期越靠譜,早期的T和TL都是大牛的文章,後期才被灌水坑了。越早的文獻引用的人越多,所以經過檢驗更多。

5.化學實驗在於實驗和分析同時進行,我們大部分不是Corey這種大牛拿模型能判斷出反是否能進行。所以笨辦法是多試,做不出來仔細分析失敗原因,機理上進行推斷。還找不到原因可以找其他人幫忙投一次反應,確認做不出可以聯繫作者,容易換路線的及時換路線。

6.千萬不要把決定性的步驟全壓在文獻上。做化學有很多人做的都是新結構,作為新結構去做某個類似結構的反應做不出來是很正常的,位阻電性氫鍵還有其他基團的影響很大,所以提前要有失敗的心理準備,想一下這個反應機理上是否不通,有沒有可能沒有選擇性等等。

7.生物藥理上的實驗就略坑了,平台比較重要,時間和金錢成本也略高。。。

8.祝大家都能實驗成功,少被坑,多發好文章。


我們老闆告訴我們,印度論文產率超過90%就撕了吧,韓國如果有說首次發現全球首創就扔了吧,天朝有扯類似然而中國其它專家還沒發現這類中國良心或扯玄學就燒了吧。


反正我知道國內很多文獻數據都是編的 別問為啥 博士不好畢業啊


感覺韓國文獻不靠譜,TACE的1.3.5年os居然能達到百分之八九十,我剛接觸這個居然還天真的相信了,就算是單結早期肝癌效果也沒這麼好吧?


啊,我的畢業論文居然就是用的阿三的(手動悲傷臉)

(聽說正文要隔開)

當時買了前兩種藥品。第一種二甲基的就給我當頭一棒。別說產率了,50℃早就糊化生成類似聚合物的粘稠東西了好嘛~~~

基於後續反應還要生成銨鹽,產品按理說是很容易析出的。可能是環比較小容易斷開導致沒產品。反正各種倒騰。

最後四甲基的倒是很容易,但收率什麼的我就不說了。當然也許是本身專業知識不夠。

-----------也沒什麼匿的,老闆做二硫代磷酸鹽好多年了,有心人很容易查到。我只是看見這個問題助助興吐槽一下。------------------------


答主,我再給你填一個歷史學的標籤吧


看了一下 我們的戰鬥力和印度差不多嘛


本人不是做合成的,但是偶爾會遇到一些基本的有機合成反應,之前做一個芳香胺基的Boc保護,好幾篇阿三哥的文章報道了水溶液條件不需要催化劑的條件,結果做了半年一直沒做出來,懷疑是不是自己手殘,現在看到這麼多栗子…大概這又是一例吧(內心是崩潰的,還好只是做著玩玩)


啊,某篇文章,做二氧化硅的,文獻給的粒徑是100nm左右,我重複了三四次,恩,10um的都有,也不知道是我手殘還是怎麼的,但是我看國內一些論文類似方法裡面氨水都是1ml,2ml左右,而且都說氨水加多了會導致粒徑變大,好傢夥這系列實驗直接40ml起啊。。。。當時我還沒感覺什麼,做完了才感覺不對勁。。。


實驗能不能重複,一是看文獻有沒有做假。第二還是看個人的實驗技巧。我師弟按照文獻,做了大半年都做不出來。最後他都快絕望了,叫我幫他做一次,結果,我一次成功。


說一個勉強相關的吧!也是關於三哥的。

這位三哥在我來這個實驗室之前已經走了,沒見過面,不過他在畢業之前帶了我們一位師姐(我們實驗室剛進實驗室的小弟都要由高年級的博士生帶著上手),這是師姐和我坐一辦公室,這位師姐的控訴讓我對阿三有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這位三哥準備走的時候,他帶的小弟,也就是那位師姐就想著順著他的課題繼續做,這也是老闆的主意。完了我師姐就去管他請教一些實驗細節,這位三哥直接拒絕!給的理由是:哥當時廢了老大心血才摸索出來的條件憑啥無條件告訴你,想要做,自己摸索去!WTF!後來老闆出面他才不情不願的帶著做。

還有就是這位哥博士期間發了一篇挺不錯的文章,具體是啥我就不說了。我師姐想接著這個課題繼續做,結果出現了同樣的問題:結果死活重複不出來!做幾遍都是一樣!沒轍,由於他本人已經走了,就讓我們組另外一個小夥子,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來做,也做不出來。倆人都要崩潰了!打電話問三哥,他回了句:這個實驗就我能做出來!牛X哄哄的一塌糊塗!合著他娘的再文章里寫的實驗步奏都不是實際的步驟!氣的我師姐當時想把他從電話那頭揪到這頭來扇兩巴掌!最後這個課題也是不了了之!


我擦,看到這個題目,想起我自己發過的唯一一篇文章,作者里印度韓國日本齊了,加我中國人。前面的圖裡測了20個條件,後面補充圖只測了15個,居然發出去了。還是我老闆人際關係搞得好,幫我把文章發出去趕緊滾蛋。匿了。


其實亞洲的文章,可信度都不太高。不過在這當中,日本可信度是最高的,印度墊底。歐洲一些小國的文章可信度也不太高


日本人的文章還是很嚴謹的,印度人的文章一向無視。

印度同事投文章,很明顯無中生有了不少數據,審稿人都說I dont believe。。。。。


被韓國的古代文學坑!從古至今,韓國的文學只有風花雪月!看多以後,腦子都沒有了


我想知道有沒有被中國坑的


還好,我什麼都信。

還沒達到那個層次。


是時候祭出這張圖了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目前只被中國人的文獻坑過


最大的題驗就是老師要論文翻譯作業的時候千萬千萬千萬千萬萬不要找日本人英語論文來翻譯,翻得我都要哭了。當然不是在黑,遇到的日本人里也有英語很溜的,只是你能找個英美的論文翻,就不要其他非英語國家的,真心難斷句啊。


被韓國人坑的深沉,做一個氫催化看了韓國人的一個前驅比較符合我的納米材料附著然後就按照他的方法來做,結果他媽的反應一水熱之後泡沫鎳就他媽溶成粉了,第一次沒成以為自己用的薄泡沫鎳導致的然後換厚的結果一樣成粉。我他媽就想問這些瓜娃子後面的文章是他媽怎麼寫出來的?


國人的可信度也不是太高吧……


這有什麼可談的,難道還有什麼優越感可言嗎?當年我被國人的文獻坑過,最近一批外國人被一個河北人坑過。

其實都是一個梯隊的,50步笑百步有意思嗎?


講講被三哥坑的經歷,讀研究生時學的分析化學,想利用新的化學物質來做電化學探針,看到一篇三哥發在四面體快報的文獻,操作簡單易行,產率驚人。

當時我想,如果這個產物稍微再走一步,簡單的一步,分子結構完美,預期電化學性質也好。

因此決定合成這個,折騰了半年,都是粘稠狀,分不出來,好嗎。

果斷不做了,重複不出來,還說什麼下一步。


日本文獻還可以的,話說老闆一直誇組裡的日本師兄,嗚嗚嗚嗚。。。。。。。


難道阿三隻坑化學領域的人么?其他領域呢?


環境方面看到阿三的棒國的看來我也要留個心眼。為啥我覺得中國人寫的也更靠譜些呢是因為我愛國嗎。


自己學校的學長寫的文章,電路是錯的,數據是對的。你說我該怎麼辦……


中國人的文章可信度也不高


感覺做合成的數據哪篇文獻都是坑,跟國家沒啥關係,尤其是產率和效率。。。因為根本通過文獻論述不弄證明這種隨便瞎寫的產率是錯誤的。。。所以大家都往高了寫。。


本科渣渣在為一篇綜述搬磚 看到日本人寫的文獻就好害怕。。看不懂。。。。


話題加上玄學攪什麼鬼?阿三魔法嗎?


少年,你還是太年輕!被阿三坑又不是一次兩次了,我們只是把他當作是一種笑話!


阿三外交的英文課從來不用課本


我做合成的時候先看到阿三的,都不用打開,直接關掉;

就算是jacs,OL,TL啥的,我也總感覺有問題,很多時候前面一個簡單的產物引的是二三十年前的文章,總是做不出來或者產率低。。。不過一般都只能認為是自己水平有限,文章沒問題,導致現在已經覺得沒法做科研了,照著文獻一模一樣的東西都做不好,唉:-(。。。。生無可戀的趕腳。。


表示韓國人寫的文章就不敢看


正常,不光印度韓國人,就是中國人有些組都神坑。


我們組長期專註某一體系,我看到阿三(還是在美國某一般大學當教授的阿三)做的關於磁性的文章。僅僅憑一個AC就敢說有自旋重排,看文章感覺審稿時被人質疑是domain的一些原因,阿三扯了半天淡其時什麼也沒說。後來我們自己做中子根本看不到自旋。我給阿三發郵件問他們要解釋,結果就說自己很忙,過一陣再回。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其實不算被坑,但是明顯他們的文章就是在扯淡!


寫在前面,不考慮文獻影響力無腦地圖炮都是耍流氓。

找文獻找影響因子高的啊!!!!

忽然不想不說了,趕緊看文獻去了。自己做實驗寫論文之前,有沒有覺得別人的論文怎麼那麼容易,簡直是灌水。這不是廢話嗎?你看五年十年前的文獻,好多東西現在都寫到了教科書成了行業公認的事實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以當時的檢測手段,有些現在看來微不足道的進步當時看來已經算是改寫了這個行業的進程。

再說,就算論文灌水,看看人家是如何表徵,思路如何,人家的創新點。(稀土燒結釹鐵硼領域)


難道不是被阿三和韓國文獻坑嗎?


其實改成印度和韓國好些。

頂級期刊,應該都差不多吧。

混混期刊的話,日本人不怎麼發表的。

(英文問題)


只被口音坑過


只能說看文獻還是要多對比下。。。。


你們還是太年輕啊,產率超過百分之90,一般就呵呵跳過就行。無中生有遇到過沒?這才是真的坑啊


推薦閱讀:

lush洗髮皂放在洗臉海綿上一晚後,海綿被腐蝕出一塊坑…請問lush洗髮皂的成分?
你知道的有哪些很酷的化學知識?
化學專業保研手冊-第十二章:化學前沿(半導體量子點)
分子扭結
他白天搞科研晚上賣醬油,身為華裔兩次錯失諾獎卻仍鮮有人知

TAG:自然科學 | 科研 | 化學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