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後安身立命之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有友人送我這句話,我查了下好像跟佛有關,但沒找到具體意思,請問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謝邀!

日有十二時,晝夜各分半,循環不息。知道有晝(白天),自然知道有夜。

一切終結也有其開始,一切開始終歸有終,所以知道開始也會知道終結的必然。

上面的看起來很好理解吧?好像說了等於沒說,誰不知道呢?

好了,佛教的關鍵點來了:

「未生前面目」,在佛教指的是真如自性。很多人於此迷失,所以隨著業力引出自己的貪瞋癡而作反應,根本對於未來去處只能隨業流轉,輪迴不斷,此時時人,下輩子可能是六道裡面任何一道,做不得主。而明心見性者,於境不被牽動,於臨終業風吹來,不會隨之迷惑而繼續輪迴。也就是自己作主。

所以說「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即明心見性,「便知末後安身立命之處」即能於生死作主,了脫輪迴枷鎖。

這句話邏輯上藉助日夜作為頭尾,以始終作為頭尾,則明心見性為頭,而生死作主為尾。

禪宗參話頭中其中一個話頭就是「那個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參!


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中記載:

蕭惠問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問晝夜之道。曰:「知晝則知夜。」曰:「晝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只是夢晝。惟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是能知晝。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更有甚麼死生?」

一言蔽之,便是:存養本心,保持本心清明,天理(良知)無一間斷,明白自己在做什麼,該做什麼。


活在當下


試答

晝與夜、始與終、「未生以前面目」與「末後安身立命之處」 都是有因果關係的。

而王陽明應該注重的前者,後者只是開花結果一樣,此處也是用來借喻

我對王陽明的心學研究不多,他的很多事迹都記不詳細了,只是覺得龍場悟道有點像「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這句偈語相似(或只是境界上有重合,而內容上不太一樣)。

說現實一點就是,王陽明追求的境界就是做事之前要在自己的心裡演練一遍,前因後果,大的方向,細枝末節都要囊括於胸。。。

王陽明很是自信,只要是我這樣說的,肯定會按這樣發展,有如神助,天下大事瞭然於胸,但是憑藉的並不是神棍一樣的撞騙,憑藉的是外界的信息,別人不知道的細節,而主要的是有這些信息體現出來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人心、人性、貪婪與恐懼等等——對人心進行一下干擾,事情往往想不同的方向發展

所以,王陽明把握的主要是前因,進而推知後果,至於能不能改變,多少有點聽天命的意思


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你種一棵桃樹,必然結出的是桃子,不可能結出蘋果或者其他水果。所以要知道結果,即使結果還沒有發生,但可以從最開始的因去預判即將到來的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屢試不爽。


去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做到心中有數,不做無知者,你就心如明鏡

而不是恐懼,別把佛法 搞得那麼玄乎 生活就是佛法


這是由二元化一元,由對立轉統一。

開悟後的境界吧?怎麼解釋呢,不可說,不可思,不可想。

你朋友送你這話?三種情況

1,高人,絕對高人。但可能性很小,要是高人不可能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

2,亂搞,故弄懸虛。

3,哲人。啊,純粹亂搞嘛,佛法哲學化。。。想想就恐怖啊,佛法體育化還是靠譜些。估計有什麼寓意在裡面,在下(臣妾)悟不透(做不到)啊!


推薦閱讀:

明心見性的人,如何改正與歷練自己?
禪宗是梵我外道嗎 ?
佛教中的對「我」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圓覺經》:「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什麼意思?

TAG: | 佛教 | 禪宗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