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成 PhD 最終會成為科研人員?


下圖是UK的統計數據。來自:the Scientific Century: securing our future prosperity

https://royalsociety.org/~/media/Royal_Society_Content/policy/publications/2010/4294970126.pdf

基本上博士畢業,

  • 2人中有1個會做博士後
  • 30人中有1個拿到永久職位
  • 200人中有1個能到教授。

=============================更新補充====================================

看到大家評論里很多覺得讀博不值得的,主要是國內科研付出收入不對等,以及自己期望值太高。

英國的情況是,本地學生讀博的都是有興趣的,而且是有全獎學金的。自費讀博的,我見過的只有中國人才這麼干。收入情況,大約

博士在讀, 年獎學金月15~20K,免稅

博士後, 年薪 30~40K

永久職位,年薪35~45K

教授, 約50K,或更多(我了解的數據樣本太少)

另外,全UK平均工資不到30K

你們看,即使是博士在讀,收入也不少,拿到手不比博士後少多少。對於大眾來說,科研就是一份正常的工作,而且大家收入差不多。永久職位,好處也就是合同長一點而已。


這個問題其實範圍很大啊。

雖然你可以去找統計數據,但是不同國家,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PhD就業方向實在是相差太大。所以統計數據並不能說明什麼的。。

北美TOP級別的名校,比如MIT這樣的,PhD畢業進學術圈就很常見,原因也很顯然,能被頂級名校PhD項目錄取,自然有十分強的學術競爭力,並且對所學專業也會很投入+熱愛,畢業繼續做教職科研也是很正常的選擇。我當時選校陶瓷看老師的時候發現美國本專業TOP30的學校faculty有相當一部分是MIT,大S, Berkeley等這類頂級名校PhD畢業的。

不同專業之間差距也很大。感覺這個和在工業界就業機會大致成反比。。比如我們ECE和CS的PhD,畢業以後繼續做科研的比率會小一點。這個問題我之前也問過一個在系裡做了三十多年的教授,他說我們系PhD大概有10%~15%畢業後會繼續在學術界做科研,畢竟工業界工作相對好找。CS的情況估計只會更好吧。。

至於理論性非常強的一些基礎科學專業,比如數學啊,物理啊,材料啊化學啊之類的,我就不清楚咯,但是感覺進學術界競爭肯定比我們這邊激烈,不然怎麼會每年都有物理系向我們這邊轉系的PhD呢 (seriously,我這一屆就有兩個)。

然後還在某個微信群里看到一個搞fire protection的PhD問怎麼轉CS。。。

啊什麼你還想問我生物系什麼情況?


留在學術圈的。看環境。 看專業, 看老闆。

我個人覺得大部分情況下,二十名以後的美帝博士可以不用試了,學術界競爭壓力太大。

返回吐一句。 做科研也好,創業也罷。 最怕的是那種乖寶寶類型的學生。 平時本科的時候可能學習成績好,做起科研來沒有想法,聽話讀完博士然後連自己想幹什麼都沒想清楚。

做科研要的是尼瑪膽子大! 基礎固然重要, 敢想敢做, 不畏艱難是更重要的。


總是算著讀博要多少年時間感覺好長的,都是人生急著要干別的事情的人。


可惜?干點對社會有用的事才是不可惜。。


這個得看學科。有的專業沒幾篇文章一樣可以找到教職。但是像你師姐這種物理專業要考慮的事情就太多了。prl和兩篇sr在凝聚態實驗里根本不算什麼。而且在物理這個幾乎飽和的領域。還要考慮到人脈 背景 各種因素。繼續做下去有更好的結果的幾率並不大。應該替師姐感到高興。恕我惡意的猜測 其實師姐的科研和社會上別的工作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聰明人順勢而行。有這樣的猶豫 說明其實已經不太適合做物理了。多呆一天只會覺得更困惑。祝你也早日轉行成功。

我現在凝聚態實驗博士第三年。見過很多博士和博後和教授。

覺得新的phd就像一張白紙。真的說他能不能留下來在學術圈。比起他自己更多的在於導師如何塑造他(天才除外)。

如果樓主覺得生活中創造力越來越少。

如果樓主覺得所做的東西沒有意義

如果樓主覺得前途渺茫

那麼你的工作就是沒有創造力沒有意義 你的前途就是渺茫

不要指望一下子弄出一個大新聞

把這些交給能發現他們美感的人。

果斷的離開學術。

最後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有多少人能留在學術圈

我所在的學校凝聚態大概可以排在美國十二名左右。我們每年招三十個左右學生。新的教授只有幾個 他們大多來自top ten的學校。


巴薩贏球了心情好來答個題。

昨天剛和今年畢業的學生(九個)和faculty們一起吃過飯,中間談到各人未來去向的時候發現除了一個人去某研究機構做mathematical bio之外,其他所有人的選擇都是postdoc。

至於說我們這些人中有多少最終能拿到 tenured position...誰知道呢,說不定能有四五個吧。

也有quit的,在我所知的範圍內至少有兩個,不過我覺得他/她們只是認為找到了更適合自己去做的事情而已。說不定有一天我也會呢。


本人在北京某985高校物理學院,大老闆千人,理論方向,手裡不缺經費。

目前幾個畢業的師兄,基本上每人一篇PRL,有兩個大老闆覺得不錯,留校了,目前還是講師,有一個也有PRL,但是本科是二本,最後回到了自己的本科院校,直接給了副教授。

其中有個師兄,手裡一直沒有PRL,但是有兩三篇PRB,本科二本,後來回到家鄉一所二本院校,去直接給了副教授。

個人感覺最終留在科研崗的還是不少,但是也很辛苦,尤其現在還是講師的,都經常加班。


我們組今年畢業8個博士,兩個去美國讀博後,兩個進高校或者科研單位,一個工作,兩個選擇恐懼症導致現在還沒決定是工作還是博後,還有一個神龍不見首也不見尾哈哈~~

供參考。

P大物理化學。

5月31更新。兩隻選擇恐懼的都選擇博後了,一個留組,一個去美國。


科研是大坑,早轉金融早超生!


這要看畢業那年經濟怎麼樣工作好不好找,

你要說這些人讀博士為了科研?我想說八成人只是因為家裡人的要求或者研究生不好找工作天真的一位讀博就好了。。。


前段時間看到好多博士師兄師姐找工作,挺有感觸的……

不同專業可能存在很大差異,與其看博士們有多少留下來做科研,不如看看各大高校、科研機構招聘相關科研人員(老師,博士後等等)的數量和要求,再結合博士生數量,大概就能知道有多少博士能去做科研了。我身邊的博士師兄師姐想搞研究的不少,但是相關崗位真心少…要求也一年高於一年了…


首先 你師姐這個paper看上去很平庸啊。prl一篇,作為phd畢業or評個獎學金倒是可以。

但postdoc想憑著這個找好的faculty那就呵呵了。

你看看國內哪些青年千人的pub再對比下。(個別low的千人例外)

還有sr這個別拿出來說了,這玩意兒雖然是nature旗下的但是水(你看看他的投稿標準 竟然連新穎都不要求 只要求正確 我了割草啊prb好歹還要求內容新穎呢) 審稿過sr的本人 表示裡面很多paper和prb的rapid com一個檔次吧~

還有cpl....這這這 我知道很多人如果prb,jpcm都發不了的話寧可永遠掛在arxiv上也不願意投cpl的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唔知唔得啊?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我不知道lz師姐是在國內還是國外。

國外的話,這個2-3年的postdoc就5篇paper,除非你的質量和kitaev的paper一個檔次,否則真心都不好意思把自己cv投出去。。。既然樓主說凝聚態,那你可以看看這個

cmamorumor - JobPostings2014

這是米國(加拿大)招assistant professor (cm/amo方向)的rumor mill。你看看,哪怕是phys rank 50 以外的學校。看看哪些拿到interview資格的人(還是只面試哦),去搜搜他們的google scholar,哪個postdoc 期間publication只有那麼點?

如果國內,至少比較一線的學校要求一點也不低,而且清北中科院很多新的faculty都是拿到了國外top 50學校的offer回來的。。。。。。。凝聚態實驗發prl真心不算太難(相對比起hep,cmt,amo)。清華中科院那幾個厲害的組好些都是nature子刊被拒絕了然後勉為其難發prl吧。所以prl一篇不算優勢。

此外,國內特別一線的學校有很多海外adjunct faculty,大千人。所以他們很多都不看piblication期刊了,直接看具體工作,讓同行的大牛來鑒賞你的水平。而不是粗暴的看你的paper發在哪裡~

如果國內二線的學校,這個條件去當講師也許可以 副教授也可能 可說實話 二線學校總體水平氛圍一般 你師姐要凝聚態實驗 那funding很重要 很多二線學校 如果靠不上大佬 要funding很不容易的。

女生當過postdoc做行政秘書的不在少數~有些還是國外的不錯學校的phd呢


還是看個人興趣愛好,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料,有些人則是做臨床的料。

在國內,一般都是科研好的去當官,然後管理臨床的,然後呢,無論各行各業的結果大家都可以看到。


實驗室目前還沒有畢業的博士,有四個工作定了,一個進入學術界。一個在學術界搞行政,兩個進入企業。


我認識的人基本上接觸完科研都抱著此生不再做科研的心情走了。

我導師說,她認識的學生基本上接觸完科研都抱著此生不再做科研的心情走了。

science needs devotion

我做不來,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在埋頭研究,越來越狹窄。


不同地區國家,不同學校,不同學科,出來的差別極大


未來更少。


我說下東大物工吧。

截張圖(http://www.ap.t.u-tokyo.ac.jp/shared/images/gbook.pdf),日本大多數大學的畢業進路情況應該在網上都能找到公開的數據。這裡是2014年度的數據。

物工進學的比例是:

本科畢業 93.1%

碩士畢業 41.8%

博士畢業成為科研人員(大學,研究所,官公廳) 70.0%


我的高中化學老師是phd,這樣子算不算學術圈…


這個和你所在的學校層次有關,我在美國top學校,周圍最後留在學術圈的大概2/3


推薦閱讀:

高等教育是一場營銷騙局嗎?
為什麼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專家經常說些低級的東西?
請問《城市規劃》和《城市規劃學刊》哪個發文章更難?
你怎樣看待中國大學去行政化?
如何看待中國檔案學專業現況及發展前景?

TAG:高等教育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