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叫有資格評價某事?
事情來源是今天中午和一個閨蜜聊天,我們聊到了《簡愛》,她說簡愛很好看,我說我看著覺得簡愛就是一本小言而已啊……
後來聊開了,她說簡愛是她初中時看的,對她影響很大。我說,你好厲害哦,我初中的時候還在看郭敬明……她說,看郭敬明的還有資格評論簡愛啊。我說,可是我也看莎士比亞啊……她說,看莎士比亞了不起啊。
當然,以上只是我們的日常小對話,並不影響我們的情誼。只是現在我回味起中午的對話時,忽然就想問,讀郭敬明的沒有資格評論簡愛,讀莎士比亞的也沒有資格評論簡愛……要怎樣才算有資格評論簡愛呢?由此產生一大串的疑問:看郭妮、小妮子、可愛淘的人有沒有資格評論簡愛?看郭敬明的人有沒有資格評論簡愛?看唐家三少、天蠶土豆的人有沒有資格評論簡愛?看滄月、江南、鳳歌、時未寒的人有沒有資格評論簡愛?看麥家、王朔、莫言的人有沒有資格評論簡愛?看托爾斯泰、盧梭的人有沒有資格評論簡愛?沒看過簡愛的人有沒有資格評論簡愛?(話說我也看過很多人沒看過爛片但是也跟著在豆瓣下面打一星的,《小時代》《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這些。)不看書的人有沒有資格評論簡愛?
好吧,其實上面所有的疑問,到最後都歸為一個:要怎樣才能獲得評價某一事物的資格?是要對這個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嗎?是要觀賞過比這個事物更高級的東西嘛?是要觀賞過大量同樣的事物嗎?是要能站在絕對客觀的一面不帶任何情緒去評論事物的人嗎?請賜教。
謝邀。
朋友間會開這樣的玩笑也很正常,但這種帶有偏見的玩笑,常常會噎得人說不上話來:一邊覺得「誒,真有意思,我怎麼就不能評價了」,一邊又覺得「嗨,較這勁幹嘛,他也只是玩笑話吧」,最後話到嘴邊又咽下去。呵呵,朋友間的常態啦。不說這個了。首先,關於評價的權利和資格,我想說:
有所見所聞,就有所思所想,就有自己的評價和見解,這是很自然的主觀意識的活動,誰也攔不住,這是與生俱來的權利,用不著誰來賦予。既然是與生俱來,還需要資格嗎?從抽象的權利本身來說,不需要什麼資格。但拿到別人面前的具體的評價,總要有說服力,這對當事人就有一定的要求了:
在題主所說的閱讀領域,我覺得在評價某本書前至少要做到已經讀過了,沒有吃過葡萄的人沒有憑據說葡萄酸,但我不太同意說必須要在相關的領域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才能對某本書進行評價,這一觀點可能不能延伸到其他更加專業和正式的領域,但我覺得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大概都是如此。
並不是只有紅學家才有資格評價紅樓夢,說不定市井小民的解讀才更接近曹雪芹的主旨。因為閱歷和觀念的不同,我們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只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和認知高度上進行了理解和剖析就足夠---追求自我突破和專業提升的是另一回事---個人特殊的視角說不定還能豐富和拓展著作的內涵呢。個人見解,再次感謝邀請~我覺得,她只是認為你跟她水平不一樣,找不到什麼共鳴。不要不開心。
複製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做了一點修改。評價一個東西的標準或者說資格是什麼?是你行你上嗎?還是題主的這個問題呢?反駁者一般會說,我不會做飯,不代表我沒資格說誰誰的菜不好吃。但是,答案實際上是這樣的:評價任何事物都沒有要求,不需要任何資格。問題在於評價有沒有價值。一個不會做飯的人在評價宮保雞丁不好吃的時候,至少他是吃過這道菜的。也許是他啥恰好吃了一個蹩腳廚師的菜,也許他口味不合,他的評價可以至少給我們一個信息:他在彼時彼處吃的那道菜在他認為是不好吃的。這才是評價事物的最核心的價值。你可以從他的評價,綜合其他人的評價,對某一個事物有總體的印象,從而做出選擇判斷。但是,參考從來不等同於真理。你得自己去嘗嘗這道菜,得出自己的結論。你依然不必會烹飪技術,但你可以得到有依據的評價,有價值的評價。注意:此時你的評價依然不代表真理。你的評價只能是菜不好吃,但你評價廚師是個傻逼是毫無道理的。原因同上。大多數人爭論」你行你上「這樣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有分清楚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區別。不會打球,看過某個人打球,當然可以說某個人球打得爛,不會寫書,但讀過書,為什麼不能評價書寫的好不好?換句話說,你有什麼樣的消費,才能作出相關有價值的評價,並不一定需要你去生產。在題主的例子里,評價《簡愛》,你不需要讀過任何其他書,也不需要寫過書,只要讀過《簡愛》就可以評價了。當然,讀的書多,或者有寫作的經歷,你會有能力將《簡愛》同其他書比較。這種比較的過程會讓你的評價更加客觀,也更有說服力,即價值更高。為什麼我們會推崇很多大家的書評,不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有資格,而是因為他們讀的更多,寫的更多,給出的評價更有價值。人不是不能評價,只是,人們總是從最基本的有理有據的評價中擴展出其他的東西,加上自己的其他看法,這是很明顯的以小推大。如果你真的一點東西都沒消費過,你怎麼評價都會被人當做廢話的。無消費的人不是沒有資格評價,而是不能評價。假設一個人從小居住在南極,從未離開,從未讀過書,從未接觸過其他了解這本書的人和有關這本書的信息源,你如何讓他評價《簡愛》?
有三種層次的「資格」
第一種資格是建立在所謂「言論自由」上的,比如中二少年看了意淫網文後沉浸在代入感中大喊一聲「真TM的爽!」,或者是對自己看不懂的東西哼一聲「什麼JB玩意兒,裝B犯」。在知乎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評論,可笑的是這種人不但認識不到自己的短淺,還會梗著脖子跟你爭:「怎麼著,沒下過蛋就不能說雞蛋好不好了不是?」
第二種資格是建立在閱歷和經驗上的,比如長期在詩詞類話題下面補刀的阿毛他們,還有廣大的中醫黑、挺轉派、反綠教人士,他們的觀點或許有些過於精英,甚至有些極端或偏頗,但你不得不承認其言之有物,至少在思路上有值得認同之處。
第三種資格是因為評論者是行業里真正頂尖的專家,他們的評論要麼簡短但一針見血,要麼洋洋洒洒但毫不枯燥,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否讓人心悅誠服則是他們和第二種評價的主要差別(當然第二種和第三種評價的發言者很可能重合)。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資格評價,但是你的評價水平決定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等級。謝邀
我認為能夠題主說的也挺全面了但是基本上達到對這個事物有充分的了解、觀賞過比這個事物更高層次的東西、觀賞過大量同樣的事物並且能站在盡量客觀的角度儘可能少地帶著情緒去評論事物的人當然資格這種東西有點政治正確的味道在裡面
如果是兩個人談話,沒必要用這種東西去形容~~~~~~~~~~~~~~~~~~~~~~~~~~~~~~~~~~~~~~~~~~~~~~~~~~~~~~~~~~~~~我都沒注意看要怎麼回答題主說的那一串串疑問呢= =沒有看過,而且不具備基本的文學素養和欣賞水平的人沒有資格評價簡愛說了也是胡扯,不懂裝懂剩下那些,如果是一個也看郭敬明,也看純文學也看簡愛的人,應該是有資格的如果是只看通俗小說,就郭敬明這樣的言情,那多半是沒有資格起碼我是這麼認為,我作為一大俗人,有幸認識幾個真正算得上是讀書人的人他們對小說內容非常看重,郭敬明的小說估計一頁都看不下去我認識三個,一個看衛斯理,看金庸和其他很多的,當然他也看動漫打遊戲= =
第二個啥都看,小學看外國名著,純文學類的居多,中學看中國武俠,大學讀經濟哲學這人可有意思了,啥都能跟他聊大半天的第三個屬於比較會讀書,但是表達能力稍微有點捉雞的人,酷愛文學和哲學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不會隨意評價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有一種資格叫做我覺得你有資格你才有資格。
其實呢,就是兩個人的辯論其中一個人沒話說了,只能用這種辯論之外的話來噎對手。類似於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而莊子已經給了我們標準回答,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關於這個回答,大家可以仔細品味下,知乎上也有一個專門的問題討論。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37135所以回答可以是,你又不是作者,有什麼資格決定我有沒有資格來談論他呢?
大意如此,不過對方的態度已經能猜到了,肯定是辭窮了,因為啊,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輸了。以上。文學批評這玩意,不專業的也可以BB,但是千萬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
一言以蔽之,資格論不重要,關鍵是說出來的話更接近靠譜還是扯淡。我想大多數人聽別人談事分析,就是要得到一個靠譜的答案吧。
因為不想浪費時間聽扯淡的話,所以從一開始就希望不靠譜的答案閉嘴,封殺那個資格。
評論資格就是個空頭權利罷了。對於不懂的問題,有的人有自知之明,懂的選擇性說,不懂的不亂說;有的人就喜歡說,無論何事,你要讓他閉嘴,他就跟你說我有說話的資格
參加任何考試都是一種資格,比如高考,不管你是200/300分壓根看不上的,可能自己都不打算高考的,還是600分+能上清華北大的的尖子生,都不能剝奪考試資格權利,但是能力不同,以考分來看,最終能否上大學這件事上靠不靠譜就看自己本事了。
如果把言論自由理解能評價一切懂與不懂涉及到專業問題的話,這態度也是夠low的。很多時候我們說的只是評價的權利而不是評價的資格。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覺得最起碼要到為伊消得人憔悴才有資格吧「有沒有資格」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言論是否具有公信力。
抓住這個本質,考量「有沒有資格」的問題時,只要考察言論是否客觀、理性、令人信服即可。
那為什麼還要說「資格」呢?
因為當事人希望借用理性的力量來表達情緒,以此達到壓制異見的目的。但究其本質,當事人正在被情緒控制,ta 並不想交流,只是想表達。
----------------------------------------------------------
雖然你選擇了忽略,但是,這會影響你們的情誼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無數這樣的小事的綜合結果。
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失去理性、情緒化的時候。但人與人的不同,也就是這個多少的問題了。
看過簡愛的人就可以評價,無論你看沒看過其他的書,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評價都是或多或少帶有個人色彩的感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至於你的感觸能否被人接受,就要看誰與你類聚了。
推薦閱讀:
※「書非借不能讀也」,舊書到底該怎麼處理?
※讀自己的書,讓別人說去吧
※你們常說的多看書 指的是專業書還是課外書呢?
※攜帶「變態人格」基因,他卻成了了不起的腦科學家
※如何評價《甜與權力》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