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的來歷或是怎麼發明演變的歷史?
釘子的來歷,與中國古建築相關的,結合外國相關的資料,越詳細越好。是一篇關於中國古建築金屬材料的研究,但中國古建築金屬材料這方面的資料太少了,有大神了解古建築上運用的金屬材料和運用方式也可以提供?
(關於中國釘子方面的資料就是門釘比較豐富,故宮大門那種裝飾類的釘子,不需要再補充,就是實用性的釘子資料缺失,一直說中國古建築建築不需要釘子,但釘子有是怎麼來的,它的來歷是什麼?)
釘子這東西,太過細微,確實專門研究的很少吧。
但是,說中國古建運用金屬材料少,那是不對的,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大量的金屬(當時基本是青銅)構件被使用了,現存的實物也不少。
略微跑下題,舉一個例子吧,釭。
釭這個名字,見諸文字有可能最早出現在《漢書》:「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 先看一下漢代的釭,長這樣:銅質,鎏金,所以叫黃金釭。漢以後,隨著榫卯連接技術的發展和防腐技術的進步,釭這個東西本身,就很少用了,但是,釭的影響,還廣泛存在著,一直到今天,而且,每個人都一定見過。
那就是彩畫,真實的明清彩畫也好,到處都是的仿古建築上的彩畫也好,每一座上都可以看到釭。這裡就不具體討論彩畫的分類和結構,隨便貼幾張圖。
長陵棱恩殿,明代天壇祈年殿,清代
狗不理包子店,當代仿古不用再解說,也很容易看出來,釭雖然不再使用了,但是它的形狀,卻在建築彩畫里被很形象地保存了下來。這,也是中國建築自成一系,一脈相承的一個小小佐證了。也不是說中國木構建築就不需要釘子,我們經常能聽到某座古木構建築完全沒有使用一根釘子的宣傳,這有些故神其說了。應該說起結構作用的大木架主體樑柱銜接確實不需要,但在很多其他部位比如角梁就需要靠釘子固定,再比如屋蓋的博風板、椽子和望板、飛子、連檐、瓦口等等木基層也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釘子來固定,宋《營造法式》卷第二十八《諸作用釘料例》就記載了角梁釘、飛子釘、大小連檐釘、白版釘、博風板釘、橫抹版釘等多種大木作用釘。另外,如清代官式建築營造時,因當時木材大料匱乏,多見使用小料拼鑲的做法,那麼這種情況下主體大木架的單個構件本身因固定拼鑲用鐵箍也會用到大量釘子,這在清代官式建築營造時編製的各類工程做法冊中可以見到很多這種記載(當然這與構件與構件間的銜接無關)。
下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落架大修時,用釘子將椽固定到脊槫上。中國古建築都用榫卯,用不到釘子,尤其是金屬釘子。相對於木質榫卯,古代的鐵釘子極容易鏽蝕,銅釘子太軟
推薦閱讀:
※平常人怎麼確定某個金屬是放射源?
※瀝青集料
※聚焦丨當代藝術中材料形式的多樣構成
※為什麼金針菇不好消化,容易以食物原型從腸道排出呢?
※神之傑作—智能紡織物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