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基礎研究還是市場需求更易催生重大創新?


基礎研究。

但這個答案有個前提是:重大創新必須「從技術角度而言」,而不是從「經濟角度」。

因為如果「從經濟角度」出發,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一大票毫無創建的低級創新也會身居高位。正如 @vczh所說:創新的成功與運氣相關。如果一個人依靠運氣發了財,那麼這種「成功」對於其他人來說是沒有什麼借鑒意義的,也是沒有公共效益的。

例如一個人辦了公司,或者成為了產業領袖,那麼這個人會發財,他的下屬有些人也會發財。底層員工中的一部分人因此獲得了滿意的工作,大眾找到了一個新的消費點——僅此而已。最極端的例子是淘寶,這絕對算是一個很重大的「創新」了。可是更多的產業創新是不會具有這樣宏大的宿命的,甚至還會單純消耗資源沒有任何產出。

所以從「經濟角度」出發的大部分創新成果都止於個人(群體或地方)效益,跟你我、大眾沒什麼關係——正如不認識的陌生人故亡與你我沒什麼關係一樣。儘管「從經濟角度」而言的創新會光耀奪目,會家喻戶曉(原因也多半是由於其經濟效益而非創新本身),但把這種事件放入歷史視角,相對來說就不值一提了。

那麼,從技術角度出發的創新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科學技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從時間維度到空間維度其影響力基本不會衰減,有的反而會隨著時間推移噴薄出日益浩大的能量。經濟的本質是自私的,一元錢不可能同時放入兩個口袋。而技術只要公開就不存在私有權一說,誰都可以使用(或山寨)。所以技術本身不會產生經濟效益,只會滿足實際需求(順便間接滿足掙錢的需求)。

對於如今金本位盛行的社會來說,技術的這一特徵與普世倫常是有衝突的,所以我們會覺得技術太不顯眼,與「重大」這類辭彙無關。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谷歌和蘋果,大部分人都認為蘋果對中國的影響力更大。

那麼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沒有蘋果,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答案是不會怎樣,我們會有所不便,卻還有更多的替代品來滿足我們的需求。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很多人並沒有購買過任何蘋果產品。

可是,如果沒有谷歌呢?

也就是說,百度的搜索界面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再者,我們今天可能也用不上安卓系統(安卓系統使用範圍遠超iOS)。

然後,我們至今可能不會知道衛星地圖是什麼樣子,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地圖應用也都無從談起。

最後,雲盤等雲端技術的發展也會受到抑制(現在很多雲盤使用的後台系統與谷歌有關)。

大色無形,大音希聲。那些真正重大的事物往往都如潤物無聲的春雨,而非驚心動魄的雷鳴。雷鳴固然顯著,可滋潤萬物的又是誰?

再舉個栗子:

情形1:你去山裡玩,渴了,突然看到一個賣水的小販。

情形2:你去山裡玩,渴了,突然看到一涌清泉。

你是覺得小販一天賺了1000元比較重大呢?還是一眼滋潤上百平方公里土地的泉水重要呢?

你願意成為一眼清泉?還是一個小販呢?


創新不是靠催生,而是靠運氣的。基礎研究也有很多創新,只是這種創新外部的人無法理解而已,就好像覺得他們整天寫paper好像什麼都沒幹,創新能力比喬布斯爛爆了一樣。


推薦閱讀:

袁嵐峰:對C919下線的解讀——深入的、淺薄的和白痴的
貓王小王子 OTR 系列發布:一直「在路上」的貓王,這次用什麼打動我們?
一堂創意課
刳倉而創 意由新生 | 小鵬汽車人才計劃之創新
失敗產品博物館:So Bad It』s Good

TAG:創新 | 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