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曹操?

劉漢不是正統嗎?仔細想想追隨曹操的那一大波人是不是最早出現的漢奸?


因為曹操本人就帶有一種英雄氣質。

史書記載曹操【姿貌短小,神明英發】

在曹操逃離洛陽的過程中,曹操被官府抓住,可是功曹卻認為曹操是個豪傑居然把他放了。

【世語曰: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

接著曹操要籌錢起兵,衛茲十分欣賞曹操立刻表示願意支持,後來更是戰死沙場。

【太祖之初至陳留,茲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異之,數詣茲議大事。從討董卓,戰於滎陽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

在此時鮑信也十分欣賞曹操,被其所吸引。

【信獨謂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遂深自結納,太祖亦親異焉。】

曹操在自身宗族之中也有很高人望,在血戰徐榮時情況危急,曹洪讓馬於曹操並說道:「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之後荀彧離開袁紹轉投曹操,就是因為荀彧覺得曹操能成就大事業。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

繼而本來在隱居的程昱也來投奔曹操,程昱自然也很欣賞曹操

【太祖臨兗州,辟昱。昱將行,其鄉人謂曰:"何前後之相背也!"昱笑而不應。太祖與語,說之】

隨之毛玠本來想去投奔劉表,聽說去政令不明,轉而去投奔曹操。可見在毛玠眼中曹操才是能成就霸王之業的人。

【將避亂荊州,未至,聞劉表政令不明,遂往魯陽。太祖臨兗州,闢為治中從事。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

當時打算離開袁紹被張揚扣留的董昭也認為曹操是當世英雄

【昭說楊曰:"袁、曹雖為一家,勢不久群。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當故結之。況今有緣,宜通其上事,並表薦之;若事有成,永為深分。"楊於是通太祖上事,表薦太祖。】

荀彧為曹操推薦不少人才,其中荀攸、郭嘉都和曹操意氣相投

【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彧、鍾繇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更有人舉郡投奔曹操

【會太祖起關東,入中牟界,眾不知所從,峻獨與同郡張奮議,舉郡以歸太祖。峻又別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願從太祖。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甚見親信。】

於此同時曹操擁立漢獻帝,有了大義的名分,再加上曹操「策書屢下,殷勤款至。」,那天下有才之士自然會雲集而來。

而曹操篡漢工作本身也是一步步完成的,最初或者說是群雄割據時期曹操的野心沒有明顯暴露(或者說是沒有完全形成),故而來投奔曹操也等同於投奔中央。

至於後來曹操一步步清理忠漢勢力,建立魏國那是後話了。

也正是由於曹操禮賢下士的誠懇態度,和擁立漢帝的大義名分,就連大名士王朗都不辭萬里願意接受曹操的徵召。

【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轉江海,積年乃至。】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勢力是多麼有吸引力了。

而對於將士們來說,不看出身,有功激賞,這足以稱得上是「明君」了吧?

【後漢大將曹公每攻城破邑,得靡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者。若勛勞宜賞,則不吝萬金;無功冀施,分毫不與。】

【(徐晃)常嘆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


這問題其實很有意思,曹軍的殘暴遠近聞名,二袁開始時實力比曹操好、名望比曹操好,仁德比曹操好(袁紹有「政寬、百姓德之」的記載),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才還願意追隨曹操?

其實個人認為,曹操明顯碰到過一次重大的人才危機,那就是徐州之屠兗州之亂期間。兗州8個郡國的太守和相(紙面數字),就剩一個東郡太守夏侯惇,其餘人都掛呂字旗了。如果這些人不是能力突出、忠誠可靠,你覺得兗州牧曹操會任命這些人當太守么?連與曹操最親近的張邈都叛變了,其餘一般人更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推論,兗州之亂期間曹營原有的人才可能跑了七八成都不為過,之所以人們感覺不到,是因為選擇留下來的那些人都出名了。

留下來的這些人中,除了曹氏家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程昱、荀彧了。程昱說的很直白,就是曹操能力強,呂布能力差(《程昱傳》):

今天下大亂,英雄並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亂者,此智者所詳擇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陳宮叛迎呂布而百城皆應,似能有為,然以君觀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宮等以勢假合,不能相君也。兵雖眾,終必無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東阿,則田單之功可立也。孰與違忠從惡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詳慮之!

這句話翻譯得直白一點,就是曹操現在都這麼慘了,抄底穩如狗。如果翻盤了,就立了大功了!就算會失敗,也比投靠呂布好,因為呂布匹夫之勇,終究成不了大事。

荀彧除了能力原因之外,看透了袁紹、袁術可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荀彧傳》寫得也很清楚,「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有些人為什麼就是不喜歡二袁,其實也很值得玩味。

我以為,當初反董是二袁好好表現並樹立威信的絕佳機會,但他倆的表現甚失天下人之望。一個在酸棗逡巡而不敢進,一個坐視孫堅孤軍奮戰還剋扣軍糧。相比之下,是曹操首唱義兵,並且也跟孫堅一樣不顧一切的奮勇進兵。這個對比很可能給荀彧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許讓他相信曹操骨子裡還是忠臣,屠徐州只是一時意氣用事。

此外荀氏乃世家大族,人脈極多,自己弟弟荀諶就在袁營效力,很有可能對於袁營那些競爭激烈、內部不和、互相傾軋的破事,知道的也比一般人多得多,所以才有底氣說以下這段嘴炮並且幾乎全部猜中: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如此一來,曹營謀士的主要成分就大體可以分出一個類別出來:一種是認為曹操確實會打仗,一種出於種種原因對袁紹和袁術十分失望。

有些人說,曹操老爸是國家領導人,資本足夠強了,但是袁紹和袁術也是。一旦這些中原士人沒有看中袁紹和袁術,剩下的最好選擇還真就是曹操,畢竟呂布有勇無略、劉備基礎太弱,很難在中原立足。除非這些人有辦法穿越中原去南方投靠孫策、劉表、劉璋(實際上這麼選的人也不少,從三國時的南方戶口佔比可以略知一二。小蝦漢斯:曹魏的國力是否有點過於被誇張了?)。

如果之前有人是因為仁義名聲而追隨曹操的話,徐州之屠之後怎麼也該跑得差不多了。曹操對於這點心裡無疑是很清楚的,很簡單,如果留下來的人是因為他的能力,如果他哪天不再英明果決了,這些人的忠誠也就不再可靠了。正因為如此,官渡之時曹營士人大量通袁,曹操不僅不意外,還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期多疑,亂殺人,用人重親屬等。

當然,從195年開始,在謀士的幫助下,曹操的名聲確實有很大的改善,一個是奉迎天子,打好了忠義牌,一個是開屯田,緩解了糧食民生問題,這些也都使得之後投靠曹操的人才日益增加。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換一種方式應該問,人才願意追隨什麼樣的老闆?

如果你是一個高級人才,你會心甘情願追隨什麼樣的老闆?

為了正統?正統可以當飯吃?

為了薪水?紅軍長征時都是為了銀員?

我的回答是,只追隨值得追隨的老闆。那麼曹操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追隨呢?

1,夠狠夠硬夠狡詐

不狠不硬不狡詐根本無法在亂世立足,手下所有的努力也都白費。這比蒼白無力的道德正統現實的多。一群驕兵悍將是不可能對一個傻白甜俯首稱臣的

2,真心的尊重和愛惜人才

無論是典韋還是關羽,曹操都是真心的愛啊,那種愛溢於言表,發自肺腑。跟這種老大混,死也值得。所以曹操的後備人才庫遠遠多餘其餘兩家。

小時候聽三國無數遍,最恨曹操,現在才知道,曹操才是真英雄。


其他不提,說劉漢正統是對的,所以投曹的人才才多。劉景升,劉季玉,劉玄德跟漢獻帝比起來正統性差遠了。曹操髮際之時最多也就是個丞相,這就是高舉皇旗,籠絡天下士子之心,其次屯田籠絡百姓之心,中原又是人口多的富庶之地,自然來的就多。他們不僅不是漢奸還是忠君愛國之人,相反袁紹?呂布?擁兵自重的軍閥,劉表?劉備?你不是大漢親王嗎?還不快去剿賊?難道也想造反?

這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強大之處。你掌握天子,那就是執天下牛耳,絕對正義,師出有名。你想打誰都可以借天子討逆的名義。誰反對就是附逆就是漢奸,你掂量掂量。

我們現代人有上帝視角所以知道曹是漢賊,但那時候的人不知道啊,即使知道那也是後面的事了,曹魏已經靠著天子賺取了很大的資本。


大海,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都喜歡。

而在東漢末年,對於有志之士來說,曹操就是他們的大海

雖然偶有風暴,但大部分時間還是碧海藍天,令大多數人嚮往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大海,所以寫了很多大海經常淹死人的故事(《三國演義》)

情懷這東西就像大海,對人有天然吸引力,但不同於物質的吸引,特別是對於有文化的人。

曹老闆就是一個富有情懷的人,產生了一種獨特吸引力,讓人追隨

我們先來看曹某人是擁有何種情懷的人(其實我主要是反高票回答說的「殘暴遠近聞名」)

短歌行

作者: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一是大抱負、惜才、重情、大氣(曹操這傢伙偶爾也小氣,也殺人,也不講情面,也好色而忘義,就像易中天說的,他是集多種複雜性格於一身的梟雄。但我也認為那些完美無缺的人,不真實)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曹操憂思什麼呢,如果像何進那般無知、董卓那般殘暴、袁紹那般虛偽,他憂什麼。後面的《短歌行》和《述志令》可以進一步闡述他憂心什麼:天下社稷。他是一個有包袱(抱負)的人,要不一天憂什麼。

但他治理天下的行為,為何讓人感覺比較咄咄逼人呢?

因為他是個實在人,不弄那種表面打著「替天行道」名義,實則到處爭權奪利的事,我就是明著和你們爭,掩飾讓我心累。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

管理一個國家,特別是在亂世,你和誰講理?誰和你講理?四處遷徙的百姓?燒殺搶掠的黃巾軍?各懷鬼胎的諸侯?昏庸的皇帝?是不是要點強力手段才能保證在亂世整個國家不出亂子?

正如《管子》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連年混戰,老百姓心不安定,諸侯各懷鬼胎,大家飯都吃不飽,大義是什麼?就是先填飽肚子,誰管飯就跟他干!這是當時大部分人的想法。但這個時候資源有限,大家都想搶佔,只有「凶」一點,才能定天下。

也像《述志令》所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就是這麼直白,不玩虛的告訴你,我不在這裡稱雄裝橫,天下不知道要亂成啥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那穿著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解釋抄於 古詩文網。

為啥渴望有學識的人,因為需要他們幫我曹某人實現願望,什麼願望?大概是「世界和平」?所以他也是個惜才的人。

契闊談,心念舊恩。」 一個說自己念舊情的人,卻有人說他殘暴,前面說過他是一個具有多種複雜性格的人,念情和無情兩種行徑真的都還有,他有念舊情的時候(一個梟雄快死的時候,居然念叨的是去世多年的曹昂愛子),也有不念舊情時候(殺許攸,誰叫你一天喊我小名)。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句劃重點。曹操是胸懷天下的,所以他很大氣。再借用林則徐的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助釋,你說一個能包羅萬象的人,大氣的人,在他大氣的時候什麼容不下(收張綉這事 和 哭曹昂哭典韋這事,對比一下,這人心氣蠻大),大氣的人,都比較有人格魅力,有做大事的基礎,不管對爭名奪利的人,還是有理想抱負的人,曹操都是一個具備好老闆潛質的領導,對他們都很有吸引力。大概只有他這種能帶領你當上CEO,贏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如果跟著劉備,就是這裡跑那裡跑,明天不知道睡哪,沒事編編草鞋,哭上兩段?

跟著孫權,就一天看他板著個臉,玩韓非子權術那套:情不外露,則威不可測(心累)。。。

曹操就是生活中和大家嘻嘻哈哈,如果不聽別人建議去打敗了,會自我檢討,大部分時間沒有個君主架子,感覺挺好處,氣氛愉快。不過一般這種君主,很多時候會被欺負。但大家仍然都敬重曹操,而不是害怕他。有證據嗎?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擊敗袁紹。袁紹逃跑時,竹筒車帳等物來不及帶走,都扔了,曹操的親信在翻撿這些竹筒的時候,發現書里夾著一些書信,是曹操手下的人暗地裡和袁紹私通而寫的,於是就把這些信拿給曹操看。曹操翻看了一下,內容多是讚美袁紹的,有的還表示要離開曹操投奔袁紹。親信建議曹操把寫信的人全部抓起來處死,曹操不但沒有那麼做,反而命令把這些信全部燒掉。親信大為不解,曹操笑著說:「那時袁紹實力那麼強大,我都無法自保,何況大家呢?」-----這段《三國演義》裡面有描寫,但《三國志》哪裡有記載,還請大神指點,我沒找到

如果曹操要別人怕他就保留書信,關鍵時候把書信拿出來,但是曹操要大家真心誠意跟隨他,把書信都燒了。這人心收買得。。。。。

還有一次,陳群檢舉郭嘉不守規矩,看看曹操怎麼處理的?獎勵了陳群,不懲罰郭嘉。

他說過:「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

這也是高超的馭人之術,這樣處理,沒有任何一方被冷落,仍然都會為他死心塌地辦事,也就是為什麼荀攸、郭嘉這些人會從相對強大的袁紹那跑過來的原因之一。

相信,如果我是個混蛋,也能在曹操那裡混得風生水起,並且還和那些正直的人共謀大事。

再看看《蒿里行》

蒿里行_百度漢語

作者:曹操

關東有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二是曹操有「義」,就像前面說曹操是有大抱負的人,其實他心中一直有「義」(道義),只是他看不下去無知的何進、殘暴的董卓、虛偽的袁紹、孫權、劉備、還有無能的漢室,他的行「義」的方式變了,但行為「天下社稷」的原則沒有變。

很多堅持說曹操只有狡詐、殘暴、姦邪的人,應該沒有完整地了解曹操的一生,你未見他製造五色棒打死當時宦官首領蹇碩的叔叔而被明升暗降,你未見他打不贏也要打,率領自己部隊和董卓西北軍死戰,滿臉血塵看到袁紹盟主等諸侯在開酒會,他怒了。

「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句至少可以反映,他並不是一個內心只有殘暴的人,他也是一個多愁善感,憂國憂民的諸侯,這和當時各懷鬼胎的其他諸侯不同,那些一天哭哭啼啼說是為了漢室、為了蒼生的人,自己最後還是當了皇帝,到處打仗死人,不僅和竊取漢室的曹某人打,也和共誅曹賊的孫權打,實質就是爭權益,不過美其名曰匡扶漢室。就跟美國維護「民主自由」一樣到處打仗。

真正能行「義」的人是曹操。他既能給你麵包,也能給你理想。

會識別領導的人,想過幸福日子的人,還是需要曹操這種比較實在的人。

至於他做的事,確實有殘暴行徑,但是我們沒見過,何況史書有爭議,怎麼就能一口咬死曹操殘暴,喜歡沒有理由的殺人?

就像鄭子產說的《論寬猛》: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治理一個國家,哪個不希望處處世外桃源,但為何是「世外」,因為世上總會有人不講規矩,想鑽空子,這是人類的動物性決定的,自然法則決定的,動物都是趨利避害。

換做我,面對危難必須犧牲一人,我也會保全自己,犧牲別人,生命都沒有了,講什麼「大義」。所以為了亂世大義不倒,必須有糧食(屯田),必須用有才的人渣(郭嘉),必須有律法(馬踩麥子,操割頭髮),必須有懲戒(殺伐)。

三是可愛

最後,說一說述職令。曹某人用國務院通知的形式,告訴天下人,我知道你們怎麼想的,你們怎麼說我,但我不在乎,你們這些偽君子,不如我曹某人來得實在,我就是誰不服打誰,你來咬我?在這波詭雲譎的天下,也只有我曹某人能維持當下局面,讓天下少死幾個人,讓「大義」得以續存。

總的來說,這種有血有肉,不完美的人,對於一個成熟理智的人來說,是很可愛的,既然可愛,當然很多人喜歡。

不喜歡他的人,曹操也不在意,他不僅不記恨,可能還會給你一官半職,滿足你的小心思,去行他的「大義」。

述志令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人家曹操才是擁護正統的好不好?當時的皇帝是在許昌,曹操不論打誰,都是有天子詔書的,是佔據了大義名分的。打個比喻,漢朝是一個房子的話,曹操就是在裡邊搞搞裝修,沒有破壞掉,雖然皇帝是個傀儡,但還是很好用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況且關羽當時千里走單騎時,也是降漢不降曹,而劉備只是頭頂一個中山靳王之後,但不要忘記了,當時大漢朝還沒有倒閉。


看到這問題的第一反應就是,荀彧得氣活了。再想一想,曹操也得氣活過來。

這個漢奸的性質和你的理解不一樣好吧,曹操被稱為漢賊,非要叫漢奸也非彼漢奸,漢奸原意是背叛漢族投敵,後來的概念應當是背叛中國投敵。至於什麼時候從漢族括張至中國的,因為必須得認識到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這個理念從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時中國的政治家們就已經認識到了這點。

所以不管怎麼說,曹操的行徑都是漢族內部的權力更替,上升不到民族大義的分上,曹操沒有投敵沒有賣國,對外是擴張的,平定四方,所以跟隨曹操的不是漢奸,曹操自己也不是大漢奸。請參照真正的漢奸石敬瑭,吳三桂,汪精衛這幾位,曹操和漢奸?完全兩碼事好吧。


首先你的提問就很不清晰。你的劉漢是指劉備嗎,如果指劉備,那就談不上正統。三國前期無論是諸侯還是百姓他們認為的正統任然是東漢皇帝漢獻帝。劉備的身份及時是真的也跟皇室離得太遠了,如果劉備可以是正統的話劉表、劉璋、劉二、劉三也可以叫正統了。

至於你說的漢奸這個事兒,就更無從談起了。漢奸是外敵入侵投靠外敵者的稱呼。三國是內戰頂多說個叛徒、國賊。那問題來了,追隨曹操怎麼就算叛徒、國賊嗎?這可能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挺曹者認為曹是為朝廷效力(挾天子),挺劉者認為曹是國賊。

最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跟隨曹?原因很簡單,人家是大老闆,又知能善用。


首先,那些追隨曹操的人不是漢奸,漢奸的意思不是指背叛「漢朝」的人,哪怕要從民族上來講,曹操也是漢族,跟民族矛盾沒關係。其次,曹操一開始沒有稱帝,稱帝奪權是他兒子曹丕乾的,那是後面的事了,那時候曹操都死了,曹魏根基也已經穩定。曹操既然沒有奪權,不管是擔任司空、丞相,還是魏王,那他就是代表著大漢王朝,代表著正統,是大漢王朝的一個臣子,不管劉備劉表劉璋血統多純正,打的旗號多「正義」,他們也只是理想勢力,更何況劉表劉璋沒野心偏安一方,劉備沒勢力沒實力就撐個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號打天下,在沒有得到荊州益州有自己的勢力之前真正有多少人能放心跟著他呢?不管別人怎麼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罷,天子都是在曹操手上的,而且更準確說應該是曹操代表了朝廷,況且曹操和董卓、李傕郭汜之流不一樣。如果不從後人的上帝視角來看,放在當時,也許大家認同的正統不是劉氏這種皇族或者袁紹孫氏這種軍閥,而就是曹操、漢朝廷。曹操實力也的確強大,所以「寧為魏公奴」這種話也不是沒道理的。曹操其實也在不斷地將自己的名號正統化,為朝廷任命了一批傳統的大家族的後人,比如孔氏(孔融是一個,然而是他自己太...),楊彪,荀彧(雖然後來還是被曹操殺了)等等。其實除了曹操實力強大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的個人魅力,曹操出生於官宦家族,父親曾任九卿,從小雖是紈絝子弟但是也是飽讀詩書,後任洛陽北部尉棒殺權貴一事也能看出他的人品。一個大度,懂得如何拉攏人心會玩政治手段,懂的寬容但不失果斷與智謀的人,會用人會識人,冷酷與懷柔並存,你覺得這樣的人與袁紹袁術馬騰相比如何?和董卓呂布呢?更別說劉表劉璋或者江東孫氏了(其實孫策孫權當時還是圖樣)。再要說到曹操的暴戾的話,其實作為官僚士人來說,你只要忠心有能力為他老曹出謀劃策衝鋒陷陣,他不僅不會怪罪,反而獎賞會比其他的老闆更多,對於小錯誤也更大度(張綉賈詡那倆就是很好的栗子),而如果是要說對百姓的話,那時候天下大亂,中原民不聊生,軍閥要實現自己的霸業,哪個不要從百姓身上壓榨的?再說那種利用百姓濫殺百姓的事,仁德的劉備做得也少嗎?就算君主仁慈了,那一層層的行政軍令傳達執行下來,下面打著主公旗號執行命令的武將呢?

現在大眾普遍覺得曹操不如劉備的思想,感覺和《三國演義》的影響脫不開關係

個人觀點,有錯誤或者有失偏頗的地方請指出


以你的意思來說,本朝的開國元勛都是漢奸咯!

兄弟 小心查水表


我首先要反駁一下題主所說的曹操是劉漢王朝「漢奸」這一話題首先三國為什麼會形成?那是因為漢朝皇室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即皇權已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為什麼會造成這個問題是個很深奧的問題,從人的角度說可以簡單地說第一批你所謂的「漢奸」應該是黃巾賊和西涼叛軍,而中央的宦官集團和何氏外戚相鬥對劉漢的衰落也起到豬隊友的作用,之後是董卓進京總攬國家大權,而這時候開始,華夏十三洲的豪強就已經開始逐漸脫離漢朝的實際統治了,所有開始活躍於三國時期的群雄們,儘管也有很多人都懷著忠君愛國的思想或多或少付出過努力,但是在劉漢政權名存實亡之後,最終都走上了為了自己的發展而爭名逐利之路,而曹操只是在這條路上走得最好的一個而已。其他的不論是公孫贊、袁紹、劉表、袁術、劉璋等人,還是劉備、孫堅、孫權,和曹操本質上都毫無區別,只不過是他們沒有正統的皇帝來舉起大漢王朝的正統旗幟來為自己服務而已。這些我上述的所有人都可以說是你所形容「漢奸」。

說了這麼雖然還沒回答你大家都願意跟隨曹操的問題,不過答案也清晰明了了,一方面曹操在爭霸的道路上,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讓天下的寒門人才看到了功成名就的希望,而中原地區作為天下最富庶的士族大家看好曹操的潛力,另一方面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漢朝大義確實也為其更好的籠絡了大部分漢朝舊體制內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後隨著其南征北戰,尤其是打敗北方的士族豪強袁紹,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手下的人才自然越來越多,進一步不斷擴充其官僚隊伍的數量與質量。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啊,天子在許都,論正統性,絕對屬許都一帶,這也是荀彧為什麼一直跟著曹操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都在中原地帶,而曹操佔有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所以更能吸引人才,所謂人往高處走,畢竟許都的封賞,就是大漢朝的封賞。

再一個,曹操能識才用才,這個很能吸引人才。


最根本的道理就是跟著曹操能贏,而跟著其他人會輸


曹操代表中央政府,個人又有魅力,沒本事曹操還不收呢


背叛漢朝就是漢奸?好像從字面上說的通。。。。

追隨曹操是因為曹操實力強,跟著他活下來的機會大。弱小時還能吸引一眾英雄不離不棄,才是真正考驗魅力的時候。

另外,曹操一開始是以漢臣的形象示人的,他打下來的地盤名義上是為漢朝打的,篡漢的野心是一步步暴露的,先逼迫獻帝封他為魏公,然後又逼迫獻帝封他為魏王,就差逼宮代漢了,然而這是最挨罵的,曹操始終沒跨出這一步,留給兒子來完成。

曹操集團還是有幾位漢忠臣的,最典型的就是荀彧叔侄了,他們輔佐曹操是為了中興漢室,然而後來事實讓他們沒法再騙自己:主公根本沒這想法。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讓他們鬱鬱而終。對比長壽的賈詡,程昱,有理想的人固然可敬,但是太辛苦了。


實際上三國前期每個勇於挑事的諸侯手底下都有一票臣子追隨,只不過有的諸侯盒飯領的早,有的諸侯命長而已。

曹操官渡之戰的時候,手底下的幹活兒的人是沒有袁紹多的,甚至當時手底下的大批官吏想跳槽到袁紹那邊曹操也是心知肚明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