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世民登基後避諱「民」字,是否屬於違背了「濟世安民」的初心?

看唐太宗的名字,不難想到李淵給其起名「世民」,是有「濟世安民」的本意的。而李世民登基之後為了避諱,將民字在民間取締。如:庶人。又如:將原本六部之一的「民部」更名為「戶部」。甚至將「觀世音」的法號更名為「觀音」等……

既然「世」和「民」都不存在,那麼你濟的又是哪門子世,安的又是什麼民呢?

所以我認為唐太宗叫做「世民」是赤裸裸的虛偽,或者說忘了初心。


李世民並沒有單避諱一個「世」字或「民」字。

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第九天,剛剛奪權,還沒當皇帝,就發布詔令:「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

所謂「二名不偏諱」,意思就是如果是兩個字的名字,不用全部避諱。所以李世民就說了:按照聖人制訂的儀禮,應該是「二名不偏諱」的。可是近代以來沒人遵守這條規矩了,兩字的名字兩個字全都避諱,弄得亂七八糟。所以我現在下命令,無論是官號、人名,還是官府或民間的文件圖書里,只要「世民」兩個字沒連在一起,就不用避諱

按照李世民的這道命令,是不需要避諱「世」、「民」兩字的,需要避諱的僅僅是「世民」這個詞罷了。

但是,一則習俗的力量很強大,由於南北朝以來二名偏諱已經形成了習慣,很難改變。二來李世民死後,他兒子要表達孝心,要秀給世人看。所以李治登基後,凡是有「世」字或有「民」字的地方,就都進行了避諱。改民部為戶部,正是李治登基後的永徽年間的事情。

至於觀世音改觀音,這個和李世民無關,所謂避李世民的諱才改名,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


這個字用得根本就不多,

避諱很正常,不宜過度解讀

我現在在寫作中,他都是用的,

知母知啊?

小館家已分類收藏:

真貨······假貨······飈車······觀點······其他


先不說李世民到底怎麼避諱的,單看看題主的說法

題主的這種說法很危險啊。想像一下,因為避違「民」字就是心裡沒有人民。那和捕風捉影的文字獄,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更何況古代避違,除了「為尊者違」外還有「為長者違」。假如因為我爸名字里有個「人」,就把他打成「目中無人」之輩,那也是太冤枉了吧。


明明是他兒子李治乾的,你咋能算在李世民頭上?


提問者太有才了


我聞到了一股暴力的氣息


這種事,都是皇帝本人沒什麼,關鍵是底下拍馬屁的太多。

比如要寫成刁進辛才能發答案


我怎麼問不出這麼好的問題



涼風嗖嗖……


我就直說了吧!

XX國家XX以,XXX福XX之!


你看,世界上最長壽的青蛙都被命名為明了,那天下豈不百萬人都要改姓了?


世民,就是利用民族達到世世代代統治的目的。

是個倒裝,利用(民),達到(世)的目的。


李老二並沒有要避諱,大臣說按禮要避諱。李老二說世和民都是常用字,怎麼避諱。最後說只要世和民不聯用就可以。也就是只避諱世民這個「片語」

單字世和民避諱,是他兒子李雞奴規定的


請閱讀邵燕祥《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避尊長諱在古代屬於基本常識吧?有什麼初心不初心的?沒有哪個皇帝的名諱是可以直接稱呼的。

比如在古典文獻里,因為各種避諱要校對改正的點數不勝數,像康熙的玄改成元改成其他奇奇怪怪的寫法的,乾隆的弘改成宏或者其他字的。很多古籍里都提到過避開父祖名字的寫法。《紅樓夢》里林黛玉遇到亡母的名字「敏」,也會故意多寫或者少寫一筆。這種在古代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東西怎麼就成了虛偽,也是可笑了。


其實我感覺像避諱這種行為,在當時更多的是一種風俗習慣,而不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為顯示個人威嚴獨創的行為,唐太宗一生功過皆有,功大於過也好,過甚於功也罷,應該結合一生去評價,因為一條當年在現在看來不合適的小事去評定個人功過私以為是不合適的。你就像不能因為當年岳飛主張迎還二帝就說人家是愚忠是封建殘餘對吧~「避諱一詞出自於《淮南子·要略》、《顏氏家訓·風操》、《蒲劍集·屈原考》等。《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出自百度百科)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李世民是個封建帝王,這是基礎性的。他的執政能力比較強,創造了「貞觀之治」,這是在帝王基礎上的成就,不改變他是個封建帝王的本質。咱還能指望一個封建帝王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嗎?


推薦閱讀:

買來的世界第四大國家
Hugo Gernsback的腦洞
秦朝形勢完全大圖版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