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是什麼,出國刷卡如何避免被DCC坑錢?

DCC把手續費轉嫁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浪費錢?

如何避免?它的原理是什麼?


DCC,全稱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也就是把當地貨幣實時轉換為你的記賬貨幣,理論上來說是刷卡當時就轉換貨幣,聽上去好像挺好的一個功能,但是 DCC 的匯率通常不太合算,所以是一個應該避免的功能。

我們來說下我們國家的情況。中國雙幣信用卡是比較特殊的。

1 只有中國的雙幣信用卡印有兩個信用卡組織,比如VISA和銀聯

2 中國銀聯對於經由 visa/mastercard 等信用卡組織進行結算的人民幣交易是不認的。比如,我們用人民幣和美元的雙幣卡消費歐元。按照現在的情況就是經由 DCC 從歐元轉換成的人民幣,再轉換成美元進行入賬。等你還款的時候,還得用人民幣還款,這樣就產生了 3 筆匯兌,損失大了。

舉個 :花老師用人民幣/美元的雙幣卡刷了100歐的餐飲,銀行先給你用 1:9 的匯率變成 900 元人民幣。然後由於走的是 Master 通道,無法用人民幣結算,只能用歐元/美元結算。然後再用 1:8 的匯率換成歐元,帳單上的價格變成900/8 = EUR112.5,虧!

那為啥不走銀聯通道呢?

1 由於銀聯 pos 機還不夠普及

2 visa/mastercard 用各種途徑封殺銀聯

3 銀聯的匯率也不是很合算(在港澳及東南亞國家例外)

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在美元區用大銀行發行的美元雙幣卡,在歐元區用大銀行的歐元雙幣卡。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可以使用銀聯卡,匯率還不錯。之所以特地提到大銀行是因為小銀行的美元卡消費美元都可能收取相關名目的手續費,如民生、華夏等。 此類卡,在各大信用卡論壇被稱為偽雙幣卡。

那麼,如何防範措施和解決呢?

當商戶給你使用 DCC 交易時,通常是給出一個匯率,消費者選擇是否接受,不接受的話,就不使用 DCC,但是商戶也未必懂。所以,實際情況就是,直接讓客戶簽字。 但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回單上有歐元或其他幣種兌人民幣匯率,最底端是 transaction currency: **** CNY,有可能還會有「我自願放棄 mastercard 的匯率折算」這樣一句話。這時就該拒絕簽單,請店員撤銷交易,轉刷當地貨幣。不要僅僅說拒絕 DCC,要說的詳細,要當地貨幣。如果在歐元區可以說,I want to be charged in Euro。

找了一個例子。請看下圖,是在泰國遇到的DCC。注意最後一段話。

右邊是dcc的刷卡回執,左邊是退單了。這事發生在曼谷皇權免稅店市區店的其中一個公用收銀台(區別於專櫃收銀台,專櫃都是一櫃一個pos),當事人使用的visa全幣種卡,不帶銀聯的純外幣卡,刷卡前我要求刷泰銖,刷的時候有另一張簽字的刷卡單,上面有dcc外幣的選項,我X(X是選擇的意思)的泰銖,同時跟收銀員確認選擇了泰銖,結果還是給我dcc成美元,因為確認了至少3次,我不得不理解為這是故意的。就有了圖片這張單子,刷卡之後手機簡訊發來刷了美元,確認是dcc了,然後退單重刷。從此單來看,匯率雖然不算坑爹,尚可,但加收了3%手續費。

有時在簽單的以後才發現DCC,這個時候雖然不是為時已晚,是可以打電話給發卡行說明情況,但是這麼麻煩誰願意弄呢,所以還是建議在回單上檢查清楚。

如何避免?

1 建議使用全幣種卡,有很多是免貨幣轉換費的雙幣卡也是可以的。

2 有銀聯的地方刷銀聯通道,有運通渠道的用運通。

3 留意簽單,不要接受DCC,必須以當地幣種入賬

這裡額外多說兩句,比如花老師手裡用的有招商銀行的全幣種卡,雖然叫做全幣種,但是實際是雙幣,我在歐洲刷了歐元,會自動轉換成美元,這個1.5%的手續費招商銀行給免掉了,所以招行的這張全幣種的實現原理就是這樣。

所以,刷多少錢返多少錢,除了銀行補貼一點以外,知道羊毛都是從哪來了吧?聰明的讀者結合之前的文章看,肯定就懂了。

那麼,如果已經在國外了,弄不明白這些破事怎麼辦?也有方法解決,少買東西,不代購。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ID:flyer-club


日本 泰國 越南等等 商家用拙劣的口語問你是否需要DCC的時候 你真能分辨他在問你什麼么。。。。。


目前回答基本沒說明白DCC這麼一個產品到底是怎麼出來的,我補充一下,不是為了給dcc洗地,只是DCC作為一個產品最早設計出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天朝人民看來,DCC就是個騙錢的東西,原因是什麼?全世界絕大多數銀行都會對非本幣收取1%-3%的貨幣轉換費,對於不了解的用戶來說,很可能莫名其妙被銀行收一筆貨幣轉換費,而且不會體現在賬單里,直接加在入賬金額上,看不出來,也很少有人等入賬以後重新計算匯率,但DCC是當場就能知道入賬金額的。後來visa跟銀聯鬧翻,天朝市場競爭激烈,大多數內資銀行都發行全幣種單標卡,免貨幣轉換費,到今年年中,連花旗都開始免美元卡的貨幣轉換費了,所以刷非美元貨幣沒有成本,自然更不需要DCC這個東西。但是非全幣種單標卡來說就不一樣了,比如某發銀行,對於所有幣種收取1.5%的外匯服務費,連刷美元都收,這部分大多數人也是不知道的。

DCC最早設計出來就是為了和銀行搶這部分收入,DCC的費率是可以根據商戶設置的,比如對一個運通用戶來說,貨幣轉換費2%,DCC費率設成1.5%的時候,他就應該選用DCC,只不過DCC推廣的時候為了提高商戶積極性,會給商戶一部分,到後面就變成現在這樣了,dcc費率基本設置在3%-5%。


我也想說,能賺錢商家為什麼不幹?

而且很多消費者對DCC不甚了解,所以也迷糊選擇了。

外卡收單業務中現在最少有4:6的DCC和none DCC比例了。


簡單來說,國內的雙幣卡只支持中美兩種貨幣結算,如果去的地方用的不是人民幣也不是美元就得先換成美元,美元再換人民幣,相當於你得交兩道不菲的手續費,這就有點虧了。所以我的建議是,凡是能刷銀聯的地方盡量刷銀聯,因為銀聯就是人民幣結算,不能刷銀聯的地方,刷discover,因為discover跟銀聯有協議,雙方互認銀行卡。實在不行再刷master或者visa。

我之前不太理解為啥國內禁止繼續發行銀聯和visa/master聯名卡。現在這麼想也有道理。因為很多國外商家拿到中國聯名卡以後,服務態度好的會問你走銀聯還是visa/master,不懂得或者是有小算盤的直接就刷visa/master了。


@田永智@草履蟲@王心雨 更新:有人攻擊我是輿論公關水軍,抹黑SASA,稍後我上POS小票照片。

再次更新:「即使簽單,也不表示必須接受。Master對於DCC交易有明確規定,持卡人可以提出拒付,有簽字並不代表你無權拒付。V/M Chargeback條款規定,只要提出拒付的理由得當,完全可以讓收單行接受拒付並用商家所在國貨幣再次進行清算。境外消費的收單行在境外,對於消費者的具體操作,可以通過發卡行向收單行提出拒付,拒付理由就是商家在未對持卡人作出明確說明的情況下擅自使用貨幣轉換功能,要求收單行接受拒付並使用商家所在國的貨幣再次進行清算。」

謝謝網友 @兵凡 的補充

唉,今天從香港SASA買化妝品回來,就被DCC了。幸好及時反映過來,全退貨了。我看到前面好幾個遊客結帳,估計是英語不好有些看不懂,只是在簽購單上簽名,就走了。你猜然後怎樣,收銀員快下班時,拿了一疊簽購單,一張一張的在簽過名的商戶聯USD前打叉。更妙的是,還特意用的是收銀台前顧客簽名的那隻圓珠筆,我都驚呆了。到時候卡組織調單,很難鑒定是否是持卡人真實意思表示,百口莫辯。沒想到香港SASA這麼大的連鎖店也這樣干。


於商戶,手續費給的低

於收單行,利潤高的不是一點

消費者,給你選擇不用的權利,你自己不看


DCC是一種威士以及萬事達信用卡對持卡人的服務。

當持卡人在貨幣匯率動蕩國家消費時,可以使用DCC,就是約定一個特定的匯率,按照該匯率進行結算,但是要付給銀行一定的手續費。

總結下來就是,這個服務只有在貨幣匯率動蕩的時候才需要。而作為大多數人,旅行都是去局勢安定的國家,就很難存在匯率動蕩的情況。所以,就會白白付出一筆手續費。

避免DCC的方法

1,告訴收銀員以標價的貨幣結算。為什麼不是其他答案里說的以當地貨幣結算。因為有一種情況,比如在日本的機場免稅店,店裡標價如果是美金,如果用日元結算,那麼就有一道美金轉換成日元的程序,很容易被DCC。

2,使用銀聯或者運通的卡。銀聯雖然匯率沒有威士和萬事達划算,而運通很多地方不支持,但是總比被DCC來一道的好。

3,如果簽字的小票有兩種貨幣,請務必勾選標價的貨幣。

4,如果真的被DCC,請撥打銀行客服電話,稱刷卡時在沒有被告知的情況下,強行被DCC。因為威士和萬事達要求DCC必須是在持卡人認同的情況下,才能交易。

5,是否被DCC以銀行最終賬單為準。在台灣消費時,勾選了新台幣,然而微信和簡訊都通知我刷的是美元,這個時候別著急,實際在賬單出來後,還是以新台幣結算了。


一般地區的匯率不可能幾天就平均漲3%以上的.

用DCC,准虧.

優勢嘛?

商戶基本省了一半刷卡手續費(人家外卡手續費可不是低至0.38%),組織賺黑錢.


據我所知,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只有土豪吧,用錢買便利。但更多應用場景下真的只是坑消費者。作為普通人,我們只有努力避免。


推薦閱讀:

熊怕誰|俄羅斯堪察加小眾旅行攻略
美聯航,你必須道歉。
牛津大學·學院探索之LMH
酷航每月周二閃人促銷,國內18城飛東南亞/澳洲/雅典單程388元起含稅
會了這些方法,以後再出國旅遊能省一半錢!

TAG:旅行 | 信用卡 | 支付 | 外匯 | 境外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