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原始佛教的佛教經典是?

佛教自從部派分裂後,離原始佛教(佛陀的直接教誨)越來越遠了。那麼現存的佛教經典中,哪本經書經考證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義理上?


毫無疑問,不管從學術文獻考古去觀測,還是歷史思想特點去定位,《雜阿含》與《相應部》以及《律》,從時間到義理,都是最接近釋迦摩尼真實教法言說的。


郭良鋆所著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是一本對原始佛教研究很好的書。

裡面說到:最接近原始佛教的經典當是巴利語的三藏經典。其中經藏是佛陀教義經文彙編,有五部尼迦耶——《長尼迦耶》、《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小尼迦耶》,前四部對應漢譯佛經中的四部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所以應該是四部阿含經最接近吧。


從時間上當然是王舍城結集的修多羅,但傳世聖典中哪怕是雜含和相應部相同的部分也是佛滅百年的毗舍離結集的產物。

從義理上是論典,例如有部七論、鍱部七論、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分別瑜伽論、辨中邊論、瑜伽師地論…

其實這個問題在西哲中就很好理解了,復旦大學丁耘老師舉了一個例子說,「關於誰最懂蘇格拉底的問題」,古典學學者認為最懂蘇格拉底的是蘇格拉底同時代的人,比如阿里斯托芬、色諾芬。但哲學家認為最懂柏拉圖的人是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

年代接近就一定能夠精確解讀?佛所要表達的意義窮盡在有限的文字中?對於經文的解讀各派論師尚且如此多的分歧,如果普通人單刀直入不讀成各種「異端」才怪。而大部分的看雜含和相應部相契合的人對於這部分的經文的理解也是通過xx尊者或者xx法師的解釋吧。

事實上關於佛教的一切義理,例如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法、蘊處界、心與心所、識、空、緣起…不都是各種各樣的論典根據經典闡發出來的嗎?

如果不在「法」的真理性意義上的問題討論,而從教史上考慮或者神話、愚尊佛陀,站在各自的立場上互相攻擊,打口水仗似乎很不符合佛教作為一個推崇理性思辨的宗教的特質。


謝邀

最接近原始佛教的經典無疑是《契經》,存於《雜阿含經》的部分中,對應南傳上座部的《相應部 尼迦耶》。

得罪人的話就不多說啦,希望各位早日證得涅槃,口舌之爭就不再應戰。


我何德何能小屁孩兒一個,邀我來答。我同意劉俊的說法。。。我讀經很少,大浪淘沙,我感覺能留下來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與你分享一種讀書的態度
「有些言論只是個引子,為你推開了一扇門,是真是假,你要是真感興趣,就自己走進去看,以百年的時間來看,那言論是無稽之談,等到你成神成佛之時,那就是你的啟蒙老師。
拿金庸來說,人家提前聲明寫的是小說不是正史,要不是金庸,如今有幾個中國人能知道中國還有道教還有佛教,那小說里有義結金蘭的友情和道義,有因果報應的善念,70後80後那一代人對佛道的興趣和敬畏大都是通過金庸的著作和影視劇,在那時的社會環境下,如果父母天天拿一本道德經對孩子念,告訴孩子這經是你的根啊,是精髓啊,是文化傳承啊,估計早就被孩子厭棄了,沒準還起了抵觸心理,傳統文化會繼續斷層。鄧大人在見金庸時,親自給金庸點了一支煙,而有些修行人得了些真傳就開始對文人起了輕慢心,失了恭敬心,不應該呀。」


樓上的 @劉俊 ,我只在下面回復了這麼兩個評論,就被其刪除評論,拉了黑。

被劉俊刪除拉黑的評論:

------------------------------

看了有些點贊比較多的「大乘派別」的回答,實在搞不懂,即使按照考古,目前世界上都公認上座部是最接近原始佛法傳承內容的佛教分支。就算你們所謂的「大乘」不認可考古的結論,至少也不用貶低什麼「大乘超越南傳」吧??這樣亂介紹,不符事實的說話——如果你們真相信因果,考慮過因果么。——讓很多人錯失真正的佛教學習。

500阿羅漢結集而成上座部佛教(裡面並不包含,很多後來搞出來的所謂大乘經典),有人說「阿羅漢福報有限,所以有些非常精深博大的經典,被他們錯過了」。。。就算你們大乘信徒再怎麼認為「阿羅漢福報有限」——這一幫開悟者,結集了半天,總能把佛教的「主要內容」給結集出來吧???如果你們認為那些阿羅漢,連佛教的主要內容都結不出來,那就當我沒說。如果你們覺得事實不至於如此,那也許真的就該考慮下,後來慢慢「衍生」出來的那些漫天的神佛之類,有多少可信度了。不相信的話,就各自學各自的。但是拜託,不要貶低人家。稍微考慮一下自己說的內容的可信有多少。

最後說一點知識,現代人不是迷信科學么,現代西方心理學臨床,對佛教禪修有大量大量的運用!但你去問問,會尷尬的發現,人家都只承認來自上座部佛教。少數的,有禪宗的部分夾雜。

-----------------------------

評論完畢。

都是太簡單明白的事情!

另外,劉俊 貶低回答者@許哲說的是山寨佛教」——而我好奇看了一下許哲,我熟悉的內容部分,他的介紹應該都非常純正經典的南傳佛教。——劉 前面還承認「南傳確實都是真的佛教」呢,就算你對佛教不熟悉,經文名稱一搜索,就知道它是經典的南傳佛教幾大經卷之一了吧?好奇,這個點贊最多的回答,這個表現為一副佛教專家的劉 ,對佛教到底有多少真實的了解,回答這個問題時又有多少負責?


北傳雜阿含與南傳相應部經文是保存原始經典最多的,建議對照閱讀。


只要你保持著無神論的思想,不想成佛也不想去極樂世界,只是按著基本戒律和內觀修行,保持思考,不迷信他人,有天你就知道佛是什麼


《阿含經》可參看金庸的學佛之路 金庸皈依佛門的曲折之路--學佛網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凈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

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

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

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

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 世尊。

應知受 想 行 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

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

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現代學者更傾向於將大小乘概念定義為修行方式不同,而非佛教分裂的原因,在歷史上,古印度很長時間內是大小乘並存的,法顯遊歷印度時就記載了這個現象。很多人認為大乘不是佛法,因而認為大乘經典是假的,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在小乘經典中多次提到大乘的問題,因此大乘並非佛滅後的臆造,而是佛時代就存在的。南傳上座部法是窟內集結,是為小乘,而北傳大眾部是窟外集結,是為大乘,兩者都是佛法,如果要分開說,一是受者根性不同,二是個人認為,小乘著重表現了佛陀人的一面,大乘著重表現了佛陀神通的一面。


如果這是一個歷史問題,那麼原始佛教時期的經典是三部阿含經。如果想問正見,那麼各宗有各宗的說法。樓上那些朋友,你們這麼說,南傳上座部的佛弟子能答應嗎?


真正接近所謂「原始佛教」的經典是漢譯四阿含。如果人們認真讀過《錫蘭佛教史》的話,就不會把他們的阿含經典奉為圭皋了。

為什麼這麼說,(1)中國人從來沒自己集結過佛經。(2)也沒把佛經翻譯成漢語後,再依據漢譯翻譯成其他語種。這一來一去的折騰很難說是誰的意思了。

據學者考證,漢譯四阿含,除了增一阿含是大眾部的以外,其餘都是來自說一切有部和法藏部。要強調一點,這兩個部派也是上座部分裂出來的。斯里蘭卡阿含經典是來自分別說部分裂出來的銅鍱部。幾次滅佛之後,蘭卡人又從緬甸請法。可以說成分比較複雜。

下面這段是抄來的:

"因為漢譯四部阿含與南傳五部聖典的來源不一,漢譯《相應阿含》、《中阿含》是出自阿難系說一切有部的傳誦,漢譯《長阿含》是出自分別說系法藏部的傳誦,漢譯《增壹阿含》則出自大眾系說出世部的傳誦,而南傳巴利《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都是出自優波離師承分別說部系銅鍱部的傳誦。這些經典,各出自部派佛教的阿難系與優波離系的分別說部及大眾部,而部派佛教時代的阿難系僧團與優波離系的分別說部、大眾部,是處於信仰、教說相互對立的立場。日後,阿難系僧團中又有融攝分別說部主張,而分化出說一切有部。如此,出自阿難系說一切有部與優波離系的分別說部、大眾部的經說,當中既有古老的共說,也有部派相互融攝之新教義的共說。

由於現今承自部派佛教時期所傳誦之四部《阿含》聖典,不僅包含初始結集與佛滅後百年間的集成,隨著部派的分化,各部派自部的思想與主張,也會融入、增附於部派傳誦的《阿含》中。在長久的流傳中,不同部派經由彼此影響與相互融攝後,許多部派的「部義」,會發展成部派間共有的「義解」,此時由「部義」融入部派傳誦的「新經說」,就變成部派間「共有的新經說」。

因此,各部派傳誦之『阿含聖典』,當中的共說有三種:一、「第一次結集」集成的古老經法;二、「第一次結集」以後至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間的增新傳誦;三、部派分裂以後,經由部派「部義」的相互融攝,而相近共說的「新經義」。在這三種共說裏,只有「第一次結集」集成的教法,才是真正可信的「佛法」,其餘多是出於後世的增新。

接續抄:

總結個人(隨佛比丘)的研究結論,主要有十點:

一、承認西方、日本及中華學界的界定,「(大乘)菩薩道的經典是後世新出,非源自佛說及傳統佛教」的研究結論。

二、確認日本學界及印順法師的研究結論,「(大乘)菩薩道」的教說是淵源自部派佛教之分別說部及大眾部的創新說法南傳佛教確實是部派佛教當中出自分別說部的支派──銅鍱部,不是部派佛教以前的「初期佛教」、「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

三、確證四部阿含的形成,確實是經歷「第一次經典結集」至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經典結集」的發展過程,後來又經部派佛教各派自部的編纂及增新揉雜,四部阿含是漸次的形成,不是一次的集成。

四、確證印順法師的研究,「佛陀原說之教法」確實是《相應阿含》與《相應部》當中,『因緣』、『食』、『諦』、『界』、『五陰(蘊)』、『六處』、『念住等道品』等『七事相應教』。

五、確證「菩薩」的信仰與教說,主要是淵源自分別說部編纂之《舍利弗阿毘達磨》。此一新說的傳出,不全然是出自「對佛陀的懷念」,主要的原因是佛滅116年「五事異法」引起僧團的爭端,阿育王過度的干預僧事,主張「佛分別說」的目犍連子帝須受王命妥協爭端,才創造出「菩薩」、「五上分結」等新教說,卻造成部派分裂的下場。

六、確證《阿毘達磨論》確實是源自部派佛教時代,最古老的《論》是分別說部編纂的《舍利弗阿毘達磨》,部派佛教各派流傳的《論藏》,都受到《舍利弗阿毘達磨》的影響(參考《正法之光》27期)。

七、確證「佛陀原說」的「十二因緣法」,是依「六處」為分位,不是源自分別說部之《舍利弗阿毘達磨》解說的「識」為分位。

八、確證「佛陀原說」之修證次第,應當是「先斷無明,後斷貪愛」,不是源自《舍利弗阿毘達磨》主張「先斷身見,最後斷無明」的「十結」理論。

九、確證「佛陀原說」之禪法及菩提道次第,是「修七覺分,次第成就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稱為「一乘道」、「一乘菩提道」。

十、確證「佛陀原說」的聖者典範,唯有 佛陀(無師自覺者)及聲聞阿羅漢(聞法修習者),二者是學法因緣不同,但是正覺、解脫證菩提的證量一致。後世用證量不同於 佛陀的觀點,作為「獨覺(辟支佛)」的解說,建構出另一類聖者,是出自《舍利弗阿毘達磨》的意見。

這十項研究的結論,除了承續西方、日本及中華學界的研究以外,主要是在印順法師的研究基礎上,再進一步的將原始『七事相應教』當中的「佛陀原說」,予以正確、完整及有次第的呈現出來,並且釐清何等經說傳誦是出自後世增新及部派的「部義揉雜」,才是個人研究結論的重點與發現。


樓上幾個吹大乘的夠了吧?


經的部分是北傳《相應阿含》(或譯為《雜阿含》),與《相應部》的 七事修多羅的部分,而且需要比對參學。 這個部分可參閱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中華書局出版)。

至於律,則以《摩訶僧祇律》為最古。或可從其戒律條數來判斷。這個部分可參閱印順法師《戒律學論集》(中華書局出版)。

這個結論,是基於學術界的研究的成果。


建議讀雜阿含經。入門可讀 佛陀的啟示,一生推的好書。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