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前西藏的經濟水平怎麼樣?

如題,能夠自給自足嗎


不怎麼樣。

一方面,這邊各機構上班時間找不到人是常態。

比如XXXX博物館,建設花了幾個億,落成時發個新聞開館,然後就閉館了。現在都2017年了,每次在開放時間去,都被告知工作人員回家了,改天再來。

另一方面,項目落地難,援助資金挪用嚴重。

一些省市需要定點援藏,不僅僅是用我們內地省市的GDP按百分比支援,也包括引進項目、和智力援藏。

但援藏項目落地困難,在有的地方不給本地幹部請客送禮拉關係就很難落地。比如我們原本作為援藏項目和人才被引入西藏XX縣,前後接觸花了一年多時間,可研報告和考察都花了不少精力。本地縣委書記一句話就要作廢。

原本縣裡以精準扶貧為名義申請了4000萬扶貧資金且正式立項,現在也要挪用去做縣委書記的老鄉的項目。

以西藏名義申請的資金,其實迴流到了四川企業。

其實他們也不想想,既然是援助項目,本來援助人員就是抱著希望自己努力也獲得承認和感謝的心,怎麼可能會去巴結著給他們送禮拉關係?

援藏還要送禮才能援?感覺有些人,想要的只有內地的錢,只要我們的GDP轉移拔付, 但並不歡迎內地的智力援助和項目。

因為錢轉過去,可以增加他們的可支配財政;但人和智力過去了,可能他們不能自由自在想把錢轉到哪就轉到哪了。

阻礙西藏經濟發展的,真的只是高海拔么?


目測這個問題關注量會很少。儘管如此,還是希望有心人看到,共同為西藏經濟做點事,順便也為自己的事業找個機會。

行文比較枯燥,先講個故事調動下興趣:

答主2004年來到西藏的。那時候西藏還有「以物易物」的經濟形式,你在稍微偏遠的地方,我指的是離開主要城市郊區,可以用很少的工業產品交換到很不錯的土特產。

我用一啤酒瓶汽油換到過25根蟲草,用一塊250克的壓縮餅乾換到過一把藏刀,用一袋50公斤的大米換到過一頭氂牛,用兩袋25公斤的麵粉換到過一匹馬。

能換的東西很多,藏民家裡有的東西,基本上都能用諸如菜籽油、大米、麵粉、汽油柴油、收音機、電池等等換到。在藏族人心目中,牛羊屬於是生產資料,是產奶、產皮毛的資源,價值相當於漢族人心目中的土地,並不是隨隨便便殺了吃肉的牲畜而已。他們都毫不吝嗇的拿出來交換一點點外來物資,如果是工業產品,那簡直堪稱慷慨。被看做家庭成員的藏獒,都是可以以物易物的:我用的是食鹽。白花花的食用鹽,在藏民心目中可遠比從鹽湖裡挖的土鹽寶貴多了。

既然是以物易物,貨幣就起不到多大作用。GDP的統計也就是半扯淡的事情,根本與現代經濟兩回事,這可是21世紀了呢!

目前這種事情已經永遠成為了過去,貨幣在藏區,即使再偏遠的藏區,都已經成為了廣泛的交易中間物。再去拿東西換東西,搞以物易物,貨幣就已經成為了價值衡量的中間物品。你拿大米換氂牛,可以,也是用價值一頭氂牛的人民幣相當的大米換。

工業產品也並不稀罕,甚至信息產品也不算罕見。我去一個很偏遠的藏區:那曲地區索縣,隨隨便便一個藏民就要求你加微信,方便聯繫。

西藏經濟發展的速度由此可見:你見過哪個地區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從以物易物的原始社會,「砰」的一下發展進了市場經濟社會的嗎?

你可以想見答主還傻了吧唧的拿著東西去搞以物易物的時候,遭到藏族同胞慘無人道的殘酷奚落,那一臉的對角懵逼

展開得比較多,見諒。

有人居然拿糧食能不能自給來說事。北京糧食蔬菜肉類全部不能自給,你能說北京跟西藏經濟發展是一個水平?現代經濟體系內,一個國家某個地區的農產品或者工業品不能自給,其實應該算是個好事情,自給率越低而沒有發生社會動蕩,說明該國經濟互相依存度高,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國內經濟互補性強。

下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現狀和未來發展

一、西藏經濟的現狀

目前來看,西藏經濟總量雖小,發展速度快。經濟結構極其獨特,但是符合西藏實際。

1、經濟總量小

西藏經濟總量,2015年僅僅為1000億元級別,在東部沿海,這個總量也就是一個普通地級市的規模。我們以廣東河源市為例,該市常住人口306萬(2014年數據),西藏常住人口317萬人(2013年數據),經濟規模分別是810億元和1026億元,人均GDP分別為4245美元和5189美元,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也就是說,西藏作為全國面積第二大的省,人口和人均GDP和東南一個經濟較不發達的地級市規模相當。西藏地廣人稀的特點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能不能說西藏的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就達到甚至超過了東南沿海經濟較不發達地區了呢?我認為不能

首先,西藏GDP總量中有多少比例是在西藏本地消費的,這尚需要存疑,我沒有查到相關數據。西藏GDP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來自於政府投資和外省勞務輸入,這些並不是在西藏本地創造、消費的GDP。很多外來打工者包括政府工作人員、軍人,他們掙到的錢是拿到內地消費的。我不是很懂GDP統計方面的東西,這些數據如何統計、估計,我並不是很清楚。

其次,本地人民生活水平,即使消費的是同等數量的人民幣,取得的消費質量也是不如內地的。在西藏消費存在一個物價更高的問題——不但是商品價格,還包含人工價格。西藏的人力成本普遍在內地的兩倍左右,一切包含人力成本的產品都要更貴一些。GDP的統計是基於人民幣或者換算為美元的,物價明顯更高,消費水平相對下降。

最後,本地公共服務水平還有待加強。毫不諱言的講,本地的公共服務包括司法、行政、公共道路交通等,與內地比起來差距不是一點點。當然本地納稅比例相對內地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免稅、減稅主要是針對企業,我國主要實行的是隱形稅率,人民群眾繳稅的比例並不低多少,相對購買到的公共服務也就差了不少。

2、發展速度快

2015年西藏經濟「領跑」中國,政府方面喜歡拿這個說事,我認為也應該說。

明面上的數字就擺在那裡,誰都會拿來說事:西藏2015年度GDP增長達到11%,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增速預期甚至設定在12%,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西藏的經濟增速,實際上是處於我國整體上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發展環境中,投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還非常的明顯。在很多領域,跟8、90年代的中國大陸一樣,西藏乾脆就是空白,比如裝備製造業、化工產業。拋開一些重污染、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技術產業,還有很多符合西藏環境要求的產業可以大力投資拉動,保持這樣一個經濟增速,即使是在全國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也是大有可為的。

3、經濟結構獨特

西藏本身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因此經濟結構獨特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西藏經濟結構本身的數據這裡不再贅述,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就有。主要的特點就是一、二產業佔比小,第三產業佔比大,旅遊業簡直是一枝獨秀,是個典型的旅遊目的地。

第一產業方面,目前還在追求自給自足。大米、小麥等主糧在西藏幾乎就不出產,本地人以青稞為主糧,外來務工、援藏人員以內地運輸的大米、小麥為主糧。玉米、土豆、紅薯等飼用主糧,以及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出產量也很小。養殖方面,氂牛、黃牛、羊等食草動物出產量較大,基本滿足市場需求,還能有出口。豬、雞、鴨、魚等漢族常用肉類動物不能滿足本地需求,需要外購。林業方面以保護為主,開採量很小,坐擁全國最高的森林覆蓋面積,木材卻主要依靠區外購買。

第二產業方面,主要集中在手工業、輕工業方面,重工業極不發達。除了在拉薩周邊存在有以建材為主要產業的重工業以外,全區只有以光伏、地熱、水電等為主的能源產業,部分地區有少量採礦業,全區物流運輸業也已經比較完善。主要工業產品除了水泥外,均依賴外購。裝備製造業基本上是空白。

第三產業方面,旅遊業一枝獨秀,其它服務產品方興未艾。旅遊業每年為西藏帶來大量的區外消費,旅遊接待從業人員也是西藏外來人口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另一個是建築業)。其它服務產業包括酒店業、餐飲業,也是大部分依靠旅遊產業。

對外貿易方面,西藏能夠出口的就是旅遊產品和土特產。土特產裡面又以面向東南亞華僑市場的冬蟲夏草出口為主,總量非常有限。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知識產權、高技術產品。

總體來講,西藏的經濟有其特殊性。落後是肯定的,民族宗教問題也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經濟發展,但是落後往往代表著機遇,活力在全國範圍內都要算是比較強的

二、西藏經濟未來發展中的隱憂和解決之道

1、要看到這種喜人數據下面的隱憂。

一個是政府投資帶來的低效率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這個問題和下一個問題交織在一起,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下面再講。目前西藏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各省援建和中央政府投資,西藏區位優勢發揮不明顯。旅遊業是西藏經濟的龍頭,而旅遊業也是西藏經濟結構中民營經濟佔比最高的領域。民營經濟作為經濟領域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更大的發展,未來將出現「全國養西藏」的狀況。實際上建國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西藏經濟中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是靠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解放軍人員發的工資!

另一個是民族宗教問題。通盤考慮西藏經濟問題,民族宗教問題不可忽視,也不可能繞得過去。2008年「314」事件當天和以後長達一年的事件,整個西藏一片蕭條。筆者親眼見過,一輛44座的旅遊大巴車,連車帶線路牌,在拉薩二手車市場僅僅賣29萬元。「人無恆產則無恆心」,當地群眾或者一個數量較大的群體在經濟結構中如果不佔據一個穩定的地位,最終會引發社會動蕩,影響甚至毀滅經濟發展。

如果下一步西藏經濟發展繼續依靠政府投資和內地援建,很可能形成長期排斥、擠壓本地民營經濟發展的格局,消除本地群眾參與經濟建設的機會。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結合,要形成政府投資與民營經濟的相互扶持,立足於西藏的特有區位優勢,扶持起適合全球、全國環境的西藏本地特色經濟

要做到這一點,目前的做法還不是很完善,在思路上局限性非常明顯。

首先,局限於固有經濟模式思維。「三駕馬車」的想法很突出,先是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然後把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運出去,最後搞消費,這種模式在內地可以,在西藏不行。近乎天價的運輸成本以及產品並不具有不可替代性,限制了西藏的出口量。在西藏大張旗鼓的開展採礦業和資源精加工並不現實,本地不具有可以支撐的生態系統。

簡單的說,在全球資源沒有稀缺到那個程度、礦石價格沒有達到那個水平之前,三駕馬車在西藏不好使

其次,西藏的區位優勢發揮不明顯。長期以來,西藏具有特色的產品無非是土特產。問題是土特產能夠在全球居民消費中佔多大的比例呢?我們以冬蟲夏草為例,這玩意你吃了好不好另說,你不吃不也活的好好的。氂牛肉確實好吃,趕神戶牛肉還差得遠。把眼光盯在奢侈品消費上是不現實的,總量絕不會大到哪裡去。何況這東西存在一個新鮮感的問題,吃冬蟲夏草成癮的人還真的不多。

目前西藏就在轟轟烈烈的搞「特色農產品」,但是我的預期比較悲觀:綜合考慮社會、經濟、人文效益,能夠收回投資成本就差不多了,賬面上則肯定是虧錢的。賬面上虧錢,要發展民營經濟就根本不可能,吸引到的也是投機客。要吸引穩定的民間投資,就必須要賬面上賺錢,還不能太少。

我們以前兩年的「瑪咖騙局」為例。這就是個騙局,現在大量的瑪咖爛在地里沒人要,為此虧得血本無歸的人比比皆是。你說瑪咖這東西跟大蘿蔔有啥區別,我看就沒有區別。這個東西的炒作模式無非是「造勢」——「種植」——「做市場」——「吸引下家也就是接盤俠」——「賣種植園和種植技術」——「停止造勢」——「崩盤」——「炒作者掙錢,接盤俠血本無歸」。多麼經典的商業炒作模式!就這都能有那麼多人上當接盤,我一點不看好中國人的普遍商業天賦,趕猶太人有點遠。

土特產賺大錢是可以的,但是你就得這麼干。你讓一個地區長期靠搞騙局掙錢是不現實的,讓西藏搞這種騙局來實現發展更不可能。靠老老實實種土特產,養氂牛,八輩子也掙不出11%的GDP增速。

2、面對未來的解決之道

西藏真正的區位優勢在於兩點:面向南亞次大陸、面向高原

第一個面向南亞次大陸。在不久的將來,面向南亞次大陸的陸地運輸,將成為西藏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川藏鐵路的開工建設,拉薩到日喀則鐵路的竣工通車,西藏與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的陸地通道即將打通。面對南亞次大陸國家的陸上出口,目前看來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是,要具有發展的眼光

印度尼泊爾雖然窮,但是不一定會永遠窮下去。對於進出口貿易而言,特別是知識產權和工業產品的出口,窮意味著機會。提升我國產業結構,靠的就是別人窮。依靠別人富的那種進出口貿易,就只能給人做褲子,給人組裝手機。

第二個,面向高原。並不是只有西藏才有高原,但是只有西藏才有最全最廣闊的高原。高原地形本身就是一項寶貴的財富,開發這個財富將給西藏帶來極大的機遇和發展。

西藏的海拔,從幾百米的墨脫縣,到8844米,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海拔跨度最大、高原氣候環境最全的地區。西藏能源蘊藏量十分巨大,水電蘊藏量全國排第二,僅次於四川,光伏能源蘊藏量驚人。這是西藏的優勢

世界上並不只是西藏才有高原,國內來講,雲南、四川、青海、甘肅、新疆都有2500米以上的高高原地區。國外,南美安第斯山脈、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等等地區都有大片的2500米以上海拔高高原地形。這是西藏的市場

在西藏未來經濟發展中,要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事情:

首先是,大力吸引民間投資、培養民營經濟。

這是西藏經濟發展的根本:培養本地化的民營經濟實體。2008年「314」期間,整個拉薩到處一片狼藉,唯獨一個地方絲毫不受影響,區區數天秩序恢復以後,又是一片欣欣向榮,這個地方就是太陽島

太陽島無疑是拉薩民營經濟最集中最發達的地方:這地方一個是太陽島國際小商品市場,還有就是各種餐館、娛樂城。在社會秩序遭到突然衝擊的時候,各族私營企業主自發團結起來組織維護了社會秩序——他們要保住自己的勞動果實。

可以相見,如果西藏擁有包括藏族、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參與的較為發達的民營經濟體系,達賴集團和分裂勢力根本無法興風作浪。政府投資往往跟升斗小民沒有什麼太大關係,人民群眾也並不心疼投資的流失。如果社會財富是人民群眾的汗水凝結而成,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宗教勢力、民族情緒等等在這種局勢下,是肯定會讓位於社會全面穩定團結的。

所以,在西藏發展民營經濟,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是解決民族宗教問題的根本之道

其次是,徹底發揮西藏區位優勢,搞好特有產品和知識產權出口。

長期以來,大家心目中西藏是無法發展高新產業的。這個映像對,也不對。一方面,你在西藏發展計算機產業、信息產業、生物產業肯定是不行,沒有人願意千里迢迢跑到西藏來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西藏跟美國矽谷、武漢光谷比起來全是劣勢,毫無優勢可言

另一方面,西藏在高新技術特別是受海拔影響的高新技術的本地化研究方面,大有可為

涉及到材料技術、醫學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方面,西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些領域的高原適應性研究方面,西藏完全可以說捨我其誰

面向國內、國外其它高原地區,這些方面的高原性研究可以說是一片,一大片空白。

以一個小小的一次性打火機為例,別看這東西不起眼,全球市場還不小。普通的一次性打火機在高原根本不好使,打100次能有幾次打著。青海和四川有幾家企業專門做高原型打火機,佔領了西藏市場不說,還遠銷南美、印度、巴基斯坦。其實改動非常小,無非調節燃氣混合比、改進點火系統而已,一家小廠完全有這個技術實力。

再以筆者本人的一個小項目為例,是個聚碳酸酯(PC)板材項目。大廠沒興趣做高原適應性研究,德國拜耳、美國陶氏不在乎這一點點市場。可是你放到全球高原市場而言,生產出抗黃化、裂紋的,適應強紫外線、大晝夜溫差的產品,還是有著不小的市場,養活幾萬人不成問題。

青藏鐵路建設完成後,高高原鐵路建設這一塊,中國毫無疑問成了世界領先。積累的工程技術對於高原地區具有很好的推廣出口價值,尤其是在橋涵隧道施工、高原凍土路基維護方面,幾乎成了獨有技術。2006年青藏鐵路竣工通車後,西藏遍地是新公路、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一個高速增長期。世界其它高原地區目前看來發展狀況不容樂觀,但是你不能保證他們就永遠不會發展,對於基礎設施的需求必然會井噴。

最後是生物、醫學技術的高原適應性研究。高原地區一旦發展起來,對吃飯、就醫的需求必然快速增長。你別看西藏軍區總醫院不大不出名不起眼,治療高原肺水腫、慢性高原病等等高原適應性疾病,四川華西、北京協和還真的不好使。醫療技術、生物技術出口到別的高原地區,是一項不小產業。

這些產業其實非常適合民營經濟的發展。這些市場規模並不算很大,不能跟低海拔市場相提並論,國家大規模投資、投人研究並不划算,真正適合的還是民營企業的「短平快」研發模式。政府主要應該以平台搭建和信譽背書為主,解決民營實體無法解決的國際國內溝通協調問題,達到以政府投資高效拉動、扶持本地民營經濟實體發展的目的

最後是,大力促進清潔能源出口。

曾幾何時,西藏能源甚至無法自給。

西藏的能源,不但蘊藏量巨大,而且全部是清潔能源。你運輸煤炭到西藏發展火電根本就不划算,就地發展水電、地熱、光伏等清潔能源反而更划算一些。

面向國內特別是東南沿海輸出電力,對西藏來說並不划算,一來距離遙遠損耗大,二來輸電線路維護難度巨大。向南亞次大陸出口電力換取資源、市場,是一個很不錯的買賣。

拉拉雜雜這麼多,其實本人根本不是經濟學相關專業出身,寫出這個東西,也是期待「同行評議」的意思,大家有什麼磚,狠狠的拍。有什麼疏漏的地方,不要考慮答主的面子,你狠狠的抽。謝謝。


我推薦你們玩一玩《模擬城市5》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定位的,看著你們站著說話不腰疼,真是挺累的。

————————

第一。

我想說的是,不切實考慮西藏的地理環境跟生態環境,偏偏拿各省市援建,拿中央的財政轉移說話的人,都是在耍流氓!

內地的經濟發展方式,根本就不適合西藏!

西藏是個高海拔並且多山的自治區,交通極度不便利,農作物生長緩慢,生態脆弱,貨運成本高,你拿這些條件讓我們發展第一產業跟第二產業,有病啊!

西藏的發展只能依靠第三產業,所以講西藏經濟把第一產業跟第二產業拉上來,根本就是不了解西藏。

我們西藏要是第二產業起來了,瀾滄江,長江,黃河的水質怎麼保證?工業產品的價格怎麼具有優勢?國際輿論對於生態環境的聲討怎麼回應?

第二。

人口規模決定了經濟規模的上限!

西藏那麼大的面積,人口只有324萬,而且居住分散,省會城市拉薩的人口就51萬,再來西藏絕大多數地區本來就不適宜人居住,你們說我們要怎麼把經濟總量搞上去,搞笑!

第三。

西藏的戰略地位遠高於經濟地位,這就是國家一直要支援建設西藏的原因。

保住了西藏的青山綠水,對全中國的水資源保障都有益處。中國的國際輿論環境也會更加輕鬆。

看了以上三點,你就知道西藏的經濟條件了。

好,你現在告訴我,除了第三產業,你還要我們怎麼發展?

~( ̄▽ ̄~)~~( ̄▽ ̄~)~~~~

4月10日更新:

為了不影響閱讀體驗,更新放在最後。謝謝大家給我的贊,這也是我目前為止得贊最多的回答。謝謝~

歡迎來西藏玩哦!西藏的第三產業不能沒有全國以及世界各地的遊客的支持!歡迎大家!

但聽說新疆更美,大家也要去新疆看看哦~~


鄰居有個孩子從出生就一直問父母拿錢,一直拿到現在,拿到錢就往廟裡捐。父母年齡大了也沒收入來源,就問其他子女要。別人說他兩句,他還不樂意了回答道:「你們懂什麼,這叫信仰」。


謝邀。

總體來說,經濟落後。

具體表現在,第一產業無法自給自足。農業水平落後,無法充分滿足居民所需。部分蔬菜水果依賴內地提供。

第二產業嚴重落後,基本上不滿足工業化所需水平。

第三產業相對發達,但是依舊有待提高。以旅遊業為例,在安全、服務水平、服務態度等方面,依舊有提升空間。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答案是不能。

深入分析看未來發展狀況,若國際國內社會發展平穩,社會大環境格局不變,西藏經濟發展依然緩慢,以其自身的產能狀況來看無法實現自給自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首先一地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振興,而西藏如果要振興實體經濟,就其地理條件(不考慮社會條件)來看,只能先走資源型經濟的老路子,說明白一點就是只能先賣資源。

我們先來看西藏三種產業的發展狀況,因其地理環境的特殊,適宜耕地面積大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5%,除林芝地區以外,大部分耕地耕種青稞,由於青稞的深加工並不發達,目前其基本用於滿足西藏本地居民的日常使用,對外銷售和創匯的力度太小。

而西藏牧區畜牧業未來的發展狀況也不容樂觀,由於草場的面積縮減和禁止過度放牧的力度加大,畜牧業的發展可能遇到瓶頸,其對第二、三產業的支持力度將會逐漸縮小。

其他林業漁業基本也由於西藏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的影響,目前也不太可能對西藏經濟產生較大影響。

作為經濟支柱的第二產業在西藏的發展狀況目前來看阻力太大,我們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來簡單分析。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由於分裂勢力的存在,中央對於西藏的控制在一些層面上看可能並不完全,仍受到較大的掣肘(主要是宗教的影響力較大);

從地利的角度來看是基本沒有任何優勢,一家企業想在西藏設立生產線,將面臨政治、社會、運輸、原材料、勞動力、市場等多方面的影響,而就西藏的情況來看,除去政治上可能會有扶持政策外,其他方面無不在增加其生產成本,不管用平均分析或者邊際分析來看,都是不太值得在西藏投資;此外,西藏豐富的礦產資源由於特殊的人文環境,眼前有金山,卻不可觸及,因此並不能加分。

由於西藏以前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社會,而宗教對西藏社會的影響之大可以改變相關的中央政策,可以說西藏的跨越式發展第一步就是要解決西藏的宗教問題,而這裡的宗教問題不單單是指流亡國外的分裂勢力,還有藏傳佛教對社會生活的滲透,這一影響太深,以至於個人認為是最拖累西藏地方發展的因素。

看完資源有的人要問能源發展狀況了,有的說太陽能資源豐富,地熱資源豐富,請大家考慮一下目前的太陽能科技發展水平以及地熱資源總量,我就貼兩張圖,

有人會說了,既然目前西藏第二產業發展不行那麼我們發展第三產業吧,恩,這是個正確的思路,中央也在說大力發展西藏第三產業,那我們來看看:

提到西藏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旅遊,的確,西藏目前的支柱產業就是旅遊業以及由其帶動的消費、服務業,而目前拖累西藏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是景區開發力度弱、旅遊及相關消費、服務混亂、交通不便等等。

景區開發力度的強弱關係著多次消費的力度以及對外影響,除去藏傳佛教寺廟等一些無需開發且無法開發的景點,其他都是些野生景點,如拉薩周邊的羊湖、納木錯,開發程度太低,不過由於宗教及社會原因,目前不可能對湖本身進行開發(聖湖嘛),但是景區周邊配套服務幾乎沒有,去過這兩個地方的朋友也知道那裡什麼都沒有,那麼大個景區,連個像樣的服務中心都沒有;不過由於西藏的部分景點海拔高,開發難度大,想短時間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看政府的建設力度。

旅遊及相關消費業、服務業混亂的情況每個地方都有,但這一問題在內地景區普遍有所好轉,而西藏作為一個旅遊大省,其問題比之內地要嚴重的多,我上次跟團游的過程中遇見過不給錢就不讓和刻了羊卓雍錯湖的石碑照相的老藏民,旅遊大巴撞到豬了以後以閃電般速度開車攔路的藏族大叔,還有旅行團把我們送到的好客的藏民家以後才發現原來是推銷銀器的···遇上這些事,嚴重影響旅遊體驗。

交通不便,鐵路就現在可以去日喀則,林芝到拉薩的高速也快通車了,但是相比於整個西藏,交通任然非常不便,你說坐飛機?那麼遊客的出遊成本太高,絕大多數遊客不會選擇這種出行方式,西藏區內機票價格本來就貴,偶爾推出特價機票的時候基本也是旅遊淡季,況且區內機票幾乎就不打折。

在旅遊淡季,西藏的消費業、服務業也相應的進入淡季,在林芝等地區有的店鋪在淡季採取關門的措施,在旺季到來的時候才重新開門,以節約成本。

有的人會問,這些年西藏發展的不是挺好嘛,國家扶持的力度也大。的確,西藏從解放至今發展可謂是翻天覆地,但是幾乎全依靠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考靠中央撥款,幾乎每個地區財政都是入不敷出,沒有創收,而由於相關的稅收政策,靠稅來增加財政收入幾乎也不可能,那麼靠中央財政能發展西藏嗎?能,但是將會相當緩慢,並和其他的確差距越來越大,不排除地區各類矛盾的升級。

還是那句話,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一個地區就不可能有所發展。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淺薄的認識,若有不足之處請指正,謝謝。


財政負擔可能自給自足嗎?


正好下午好奇查了一下西藏的數據,2015年的,gdp不足千億,人口300萬,但是城鎮的平均工資水平10萬,全國最高,金融17萬,醫療教育文娛政府11萬。金融行業應該是稅收原因導致的,太多的私募股權管理機構因為避稅的原因在西藏設立合夥企業。不過自給自足就不可能了,政府對西藏每年的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都在千億,沒這一塊的話,可能西藏要比尼泊爾還差吧


西藏人口才200萬,說實話很好發展

現在一年國家財政補貼800億,一個人平均4萬

西藏有那麼多草原可以養殖,有鹽湖,有銅礦,有水資源

不用發展工業,就礦業加旅遊,一個小號澳大利亞就可以了


我記得郭凱有一個判斷:如果沒有中央的轉移支付,西藏實際上是一個原始社會。

郭凱現在好像是人民銀行國際司副司長了吧。


我的理解是自給自足是可以的,但是沒有國家援助想得到發展那就比較困難


自足?我們自足不說,不是還有內地來挖礦的嗎?拉薩物價你知道多少嘛!?一碗回鍋肉蓋飯30欸!真的以為西藏窮的一定是沒見過世面。

廣大衛藏農區的農民同志情況我不太清楚,不過你可以去他們家看看,絕對尿掉你。金碧輝煌堪比甘丹坡章!牧民同志的情況我還熟悉,你看看他們睡帳篷,睡著羊皮子,可你知道他們多有錢嘛!?兩歲的馬駒1萬一只,一人家裡九、十頭,氂牛一隻一兩萬吧?家裡一百多頭誒!羊仔仔有200+多頭誒!?家裡金銀首飾可以武裝一家五口哦!還有蟲草【不過不能過度挖采】,還有些家裡還有工作,半農半牧,把牛羊包給別人的。有很多人覺得咱們牧民一年四季住帳篷,難道冬天住帳篷然後春天看人體冰雕嘛?牧民的木頭房子是世界上最美的建築!


你看看,這幾年連達賴都不要求獨立了,反覆強調他的「中間路線」,這說明什麼呢?簡而言之就一句話,離開內地活不下去的,至少經濟、資源、人力都不足以支撐一套現代的生活和行政體系。


可能答不對題。

前段時間出差拉薩,沒時間去玩,全在拉薩城區轉了。所有的消費都基於拉薩城區能開發票的地方。

拉薩城區很小,10公里足夠你從東郊打車到西郊,東郊和西郊只是這麼叫,不是真的郊區,大概感覺就是從魔都靜安寺到五角場,帝都國貿到三環,實際還是在城區里,但是就成市區與西郊和東郊的區別了。

打車如果只有一個人的話,司機是可以拼車的。

沒有專車。計程車不少藏族,快車基本上全是漢族(四川的很多)。

打車很貴,快車3.5一公里。計程車好像起步費10元。

一瓶農夫山泉3~5元。

出差時經歷停水,酒店、醫院沒有自來水,時長2天(據說半夜供水了1小時,睡了沒注意,不過早上洗手間馬桶的水槽滿了)。詭異的是酒店旁邊就是水廠。

蔬菜巨貴,一盤綠葉蔬菜至少30起,一盤肉40起。吃飯消費水平直追魔都帝都。

外賣不多,很多都是商家配送,時間可能看商家心情……

非核心區掛牌3星酒店200左右。也有香格里拉等5星酒店。

幾乎所有能看的商業設施都集中在布達拉宮為中心的3公里範圍內,其中還有大量的旅遊服務設施。

連鎖快餐,KFC好像就1家,麥當勞沒有,德克士有不少。星巴克沒找到。有麵包新語。

商家基本上都支持你用支付寶、微信(小店也支持)但是很多都不是官方渠道,都是轉賬給個人的。

銀行不多,中行、農行相對多一點,工行基本沒見到。商業銀行好像沒什麼存在感。

順豐從珠三角長三角到西藏需要至少2天,京東配送很多都需要一周左右(大家電)。

拉薩沒有4G,哪家都沒有,機場也沒有。據說本地身份證辦卡有,沒驗證。

整體醫療水平,公立不如私立,公立醫院水平、設施堪憂。

三甲醫院可能還不如內地的二乙。

很多科室都沒有設置。


富得流油,窮的餓死

生活水平:除拉薩外的市區基本邁入內地普通縣城水平,拉薩勉強可以算上小城市,其他的縣區就不用說了,幾乎就是一個鄉鎮水平,甚至是村落水平。

經濟水平:整個西藏的地市基本上是內地人口和藏族1:1,由於生活水平比較乏力,你在外表是看不出來經濟水平的高低,但實際情況是市區,縣城,以及部分新農村,特產基地村等,經濟水平可以說相當高,拉薩經常堵車,林芝經常堵車,其它地方也會經常堵車,私家車可以說遍地都是,而且這邊消費水平非常高,幾乎是北上廣水平。

至於自給自足這個問題,現在主食還沒有完全解決,但是蔬菜,肉類,水果等已經基本解決了,到處是大棚種植,果園,養殖基地。

不過好像那曲,阿里那邊還是不太能滿足生活消費等。


很多東西靠從內地運輸進來 資源匱乏

城市設施真的不怎麼樣

但是

工資高 物價高

政府補助各種地方性資助多

旅遊資源豐富

認同排名第一的部分答案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