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爭方式轉移國內矛盾的合理性何在?

1黨社會中存在哪些矛盾時需要發起戰爭,經濟?政治?或者文化?

2如果發起戰爭必然勞民傷財,為何不會使矛盾激化?

3以戰爭轉移矛盾的合理性何在?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原理?

4如果戰爭失敗,對於該國又會有何影響?


1,不外乎三多,人多,錢多,提意見的人多。

2,戰爭大量消耗了內部資源,如果危機管理有效,則消滅了矛盾,多餘的年輕人死在了戰場上,大族的錢被徵用軍費,異己可以以叛國罪消滅。

3,原理就是一個共同的敵人可以增進集體團結和排斥他者。

4,舉例,隋煬帝征高麗失敗,危機管理很差,然後直接亡國。


1,根本原因是經濟與社會結構的推進,導致各種資源有不夠分配/分配不合理之虞。

2、會使矛盾變化,激化矛盾是必然的,但激化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

首先,以戰爭為理由,能夠把敵方送上戰場,消耗一個宗族、一個黨派乃至整整一個階層的力量。

其次,如下象棋,以戰爭起手重新設計盤面——第三帝國的戈林與希姆萊,我國黨史中:黨內的延安時期精兵簡政,黨間的重慶時期博弈蔣介石都很能體現。

3、不是以戰爭轉移矛盾,而是資源分配、社會進步上的矛盾推動戰爭。

人是社會動物。人類最切身的苦樂,其實不在於物質,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類的本質在於求同祛異。

從表層社會心理看,國際矛盾的征伐能夠轉移一部分對內部矛盾的注意力。

從深層原理看:

其一,社會進步上的矛盾——呂思勉先生說,生產方法是由粗趨精,生產單位由合而趨於分,商業交易由相鄰團體間交易,擴展為大區域交易、細化為個體間交易。不同區域之間交流益廣、了解益深、互相仿效、民族同化、彼此嚮往,風俗趨於統一,人民趨於同化。無論是秦伐六國還是隋定九鼎,政治上的統一戰爭只是順著這種趨勢前進。

其二,資源分配的矛盾——搶來資源,國內分配資源問題一段時間之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舉個栗子:吳越之地又濕又濕,三天兩頭鬧水災,以至於國君要天天撐著筏子去積水裡撈策士免得他們淹死或者餓死了。一般農民種田就更難了,養活人民簡直是超級Hard模式。結果吳王夫差北伐齊魯,與晉爭長於黃池(這地兒在大河南)——如果成功,河之南、山之東,厚土千里、耕地膏腴,黎民有食、卿士有邑,國內矛盾也就不成其問題了。

總之,戰爭能夠解決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社會統一、資源豐富的需求,是從原理上破解矛盾的一種手段,有其歷史必然性。

4、戰爭失敗的話?

小敗之國會資源大失、社會震蕩,民力貧弱、民生凋敝。大敗之國就會動搖國本,社稷不保咯。

@齊楚燕韓趙魏 @第三帝國 @隋煬帝 @溥儀 @……


就像你還在為早上吃什麼而糾結時,突然發現你看錯時間,快要遲到了。

國內矛盾對於國家利益相比就是個早餐。


推薦閱讀:

阿姨淆的自解讀(#滑稽
外交官都不願意告訴你的中緬關係,雙邊?博弈?都不精確...
凋零的義人,缺席的正義:轉型後的「除垢」為何艱難
如何理解大國治理
毫無意義的言辭之爭構成了社會生活。

TAG:歷史 | 政治 | 經濟 | 戰爭 | 戰爭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