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使命是什麼?


謝邀...

人的使命呀...

先是設法活下去;

然後設法活得越來越好;

之後設法幫助更多人活下去;

最後設法幫助更多人活的越來越好...

......

......

......

你說呢?


人的使命就是好好活著,活著就是對宇宙最好的祭祀.

給你個人生進階打怪升級的遊戲來玩吧啊哈哈~如下述

很多人會迷惑於人活著意義是什麼。作為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古人還是給我們指了一條靠譜的路徑圖,真的如遊戲版的打怪升級之路。

聽我一一道來:

1. 先從《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講起: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關鍵路徑詞: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降序

2. 莊子《逍遙遊》: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關鍵路徑詞:至人---神人---聖人 降序

3.蕭吉《五行大義》:

文子曰.昔者中黃子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嶽.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閒.二十有五人.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五有德人.賢人.善人.中人.辨人.中五有仁人.禮人.信人.義人.智人.次五有仕人.庶人.農人.商人.工人.下五有眾人.小人.駑人.愚人.完人.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

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言而雲.不行而從.故聖人之所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遇焉.賢人之所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所謂道人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玄同.無非無是.文子發言二十五人.論止有四.未為具釋.今依諸經書略解.上五有謂人者.孔子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曾子曰.陽之精氣為神.神以靈智為義.謂靈智其照如神.故曰神人也.。。。。。。。。。。。.孔子曰.心不存始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又不擇賢以託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闇大.而不知所傷.從物如流.而不知所仇.此庸人也.肉人者.狂痴無識.痛癢莫分.雖能動靜.與完不異.是謂肉人.此二十五等人。

關鍵路徑詞:頂級: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

次級:德人--賢人--善人--中人---辨人

中級:仁人--禮人--信人--義人-- 智人

中次級:仕人--庶人--農人--商人--工人

低級:眾人--小人--駑人--愚人--完人

4 孫思邈&<五侯七時決〉

五時七侯,入胎定觀。夫學道之人,入有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忌慮度正,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人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報心浙熟,動即攝之,專註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從此已後,處顯而入七侯。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第一侯: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入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懸境,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第二侯: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知人,勿令舊識。

第三侯:延年千載,名曰仙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攝煙霞,綠雲捧足。

第四侯: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文。

第五侯:鍊氣為神,名曰神人。交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侯: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侯: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聖賢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時之人,學造日淺。曾無一侯,何得通靈。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妄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

此胎息定觀,是留神駐形之道術。在口訣不書於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達之人,逢斯聖矣。

關鍵路徑詞:得道----仙人---真人—神人—至人—究竟

綜述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人的身心修鍊是有層級。

基本上是從普通人---修行人—賢人—聖人。。。。--至人----究竟,沿著這條路徑來的。

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儒學和道學的殊途同歸。儒家的追求是聖人,而聖人也是上五人中比較實踐中最容易達到的層級。而道家的追逐也是直接另一路徑越過聖人直接入上五人而已。

所以說儒家是道家的實踐派也沒錯嘛

如果你吃飽喝足,覺得生活沒啥意思。那就來打怪升級吧哈哈哈 ,保證這個可以成為終生的事業。

閑話:五行大義中講 :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

說上五人和下五人相比較,就像人和畜生的區別,這話說的都表輕了。按彭祖說那就另外一個物種,跟人不一樣,不一樣啦,不是人種屬了。


(受邀回答)

這個問題是個廣義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都能找到「使命「。如果,按照追尋去理解,那麼可以從淺到深去理解「使命」。

在具體社會中,或者在具體生活中,人們有這樣或那樣的使命感,這裡就不論述這些了,今天在這,要論述人類的終極使命。

人類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我想,不僅僅是為了吃飽,穿好,住好而來的,因為這些東西是一個生物本能的需要,生物界普遍存在,若把它做為人的一個最高追求,就顯得荒唐了,這種追求和豬沒有任何區別,那麼人所存在的價值沒有了。所以人類最高追尋是對自我存在的思考,在這個思考中,會延伸出一個問題來,就是「人類存在的使命是什麼?」,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類不可能是為了滿足生物需求而來的。這本身也不符合邏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對立統一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共同存在的結果,索取和付出是對等的,不可能造就光索取不付出的事物來。

那我們就要追溯,我們肩負的是什麼責任?就直觀來看,事物存在於對立統一,也可以認為,是在一種對等的交換中,我們在索取,同樣也在被索取。我們把許多對應物做為了食物,或者是做為了應用,其實,我們本身就是另一些對應物的食物和應用。所以,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在平衡這個問題,我們在索取,也在付出,它是對等的,索取得越多,付出的就越多,這個認識是個廣義的範疇,不可能非常具體的去認識。它是根據對立統一原則,認識到一個對等交換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前提地認識到「索取」和「付出」。

確定了這個對等交換,那我們可以到主觀具體中去認識,逐步追溯到最終使命。

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一般認為這個地球,為我們的存在提供了客觀條件,其實也可以理解為這個地球是在為我們提供條件,是為我們服務的,而本質卻正好相反,我們的存在是為地球服務的,我們和任何一個地球上存在的物質,在對地球的使命上,本質是沒有區別的,也就是,在為地球吸收來自太陽的能量。再形象的說,地球是以太陽為食物,來滿足它的需要(當然這是便於主觀理解,在本質中是對立統一的結果,也可以理解為是相互交換),我們人在地球上,就好比自己的消化液那樣,為地球吸收太陽的能量而服務。

這種交換,我們自我為中心的認為,是一種自我需求,並且以自我為主體,認為機體需求是一種本能。然而提供需求的支持,是一種客觀存在,其本質是在對立統一中對等交換,不僅僅是我們認為的生物,也不僅僅是我們劃分的有機物和無機物,任何存在的物,都是運動的表現,都是在圍繞著存在的根本——運動,來運動表現存在的。這種所謂的需求從根本上來看,就是運動類似性原則的結果,當然,這個類性性原則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同時還存在差異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以保證運動的均衡,所以,任何物質的存在,可以認為是這種交換的結果,也就是說它的根本是統一的。

這樣,我們就能看到人類的存在,他在地球上的使命,我們還能往前追溯,我們是組成地球的物質存在(運動表現),我們同時也是組成宇宙的物質存在,我們更是組成萬物存在的物質存在。那麼我們就要探尋物質存在的根本,物質存在的根本在於運動,運動是無限泛義永恆的,否則運動將會停止,物質將不會存在,這是它的前提,沒有理解的空間。那種我們理解的絕對開始和結束,只是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的結果,而非本質。本質的存在(運動),是無限泛義永恆的客觀存在。解決這個認識很簡單,就是脫離我們主觀概念的絕對認識,建立相對認識就可以了。

為保證運動的無限泛義永恆,就要保證運動形式的無限泛義永恆。我們所認為的物質,就是這個無限泛義形式的運動表現,所以,為保證運動的無限泛義永恆,就要求無限泛義可能的運動表現,人類的出現就是這個結果。所以,我們的最終使命就是在保證物質存在的運動無限泛義的可能而無限泛義的可能。

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中確立一個概念,我們的一切都是在對等交換中,我們不能理解為對等交換中的自我需要,是自我的客觀存在,從認識上建立一個索取為根本目標的錯誤概念,意識決定一切,這種概念就會影響意識的方向,意識就會偏離物質存在總的支配的方向,也就是,我們要脫離對等交換,其根本就是要違背對立統一原則。這時物質存在的總的支配,會在對立統一中進行糾錯,這個調整對於我們來說,在具體現實中就是一個危機的出現,也可以說,是在消除背離對等原則的因素。這是一個廣義的存在,它可以存在於整個人類,同時也存在於人類的個體。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人類在以前是有觸摸的,是有不清晰的認識的,我所表達的新的哲學授予就能夠清晰的認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偏離對等交換,其實就是對立統一原則。回顧人類的歷史,人類一直在束約這個偏離,在宗教中也有很多表現,都是在針對這個問題。這次哲學授予所引領的概念方向,就要把人類所有的模糊認識、所有的疑惑,清晰認識並確定下來。

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和艱難的,可以說,比對牛彈琴還難。因為人類幾萬年甚至是幾百萬年所形成的主觀概念,要改變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且不會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一切變化都是對立統一原則的結果,所以僅靠表達是無法改變的。

然而我們面對的是物質存在總的支配的一個調整,這個調整在物質存在的運動類似性原則中,不僅僅局限於人類,萬物都存在一個方向調整。如果以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來理解,可以認為,萬物存在的調整,以我們自我為中心,由近到遠來體現調整的力度。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的地球,同時會有一個大的調整過程,這和我們一味地索取有一定的關係,但並非根本,根本在於整個運動的調整。任何物質存在的表現,它都存在和我們一樣的主觀需求為根本,在這,把這種現象稱為「運動自我惰性」。這種自我惰性到一定程度,將背離對等交換的對立統一原則,所以就要調整,讓它回歸對等交換,否則,運動在不對等中,會失去無限泛義永恆的原則。理解它,必須在對立統一中,就是說,物質存在運動的惰性,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必要和必然,但是這個必要和必然,不是可以脫離對等交換而自我惰性下去,所以一切的必要和必然,也可以說是運動表現,即我們認為的物質,它都必須遵循對立統一原則。對立統一原則是泛義永恆的,它不以任何物質存在的意識為轉移,它無時無刻存在,保證運動的秩序。

對於,我們接受一個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的引領,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所確立的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這使得我們不能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去認識,我們的存在是泛義對立統一運動存在的結果。我們會有運動惰性來頑固自我為中心的存在,對於萬物的存在認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存在來確定對應萬物的存在。通俗地說,就是我們理解的「你的,我的,它的」存在,無法將自己公平的置於萬物之中,所以我們對一個新的概念,在自我為中心的根本目標「自我強大」中,會背離萬物共同存在這一本質方向,去爭你智慧還是我智慧。而無法理解智慧源自於萬物總的支配,在泛義對立統一中的結果。這個問題人類歷史上也可以看出,一直在做試圖脫離自我的努力,這個,最終是可以實現的,人類就是在向這個方向追尋。當然,一切是在對立統一中,不僅僅是靠我們的意願,它有一個調整過程,對於我們的具體現實,就是要面對一個危機。

我們從危機中走出來,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從原始人的人獸狀態走到今天,並且還要繼續往前走,就是在不斷地脫離自我為中心的認識,這就是我們的終極使命。

2017.11.23

1


推薦閱讀:

今年25歲,突然覺得生活的不易和艱辛,以及人情的冷暖,是不是有點晚了?
為什麼努力總是差一點?
為什麼知乎的女人都這麼拼?
到底應該奮鬥還是安逸?
一張紙條救了一條命,現實可以有多美好

TAG:未來 | 理想 | 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