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優秀的禪修導師可以很好地指導修習止禪和觀禪?
之前有一些禪修經歷,但是在禪修上覺得自己進步不大,覺得有些盲修瞎練,希望能夠找到優秀的導師對自己的修行進程給予指導,但是又不太可能出家,所以求教各位,謝謝
同樣的問題回答過,所以複製粘貼了原文過來,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到移駕到我的專欄,很多文章都在詳解觀智。
什麼是觀?
什麼是觀智? - 知乎專欄什麼是覺知?
業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平等心?
平等心不是壓抑 - 知乎專欄原回答如下:
依止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有好的師父,可以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少走很多的彎路,但是有些事情我們必須澄清。
尋找師父一般有兩種心理狀態,
一:無助等諸多的情緒在心中蔓延,而尋找師父只是在尋找依靠,心理依賴的作用遠大於對實修的需求。二、真切的遇到了修行上的問題,渴望得到解決。
而在現實生活中,依止師父的大多數人都是第一種心理狀態。看到這或許題主之外的其他人會有困惑,如何分辨自己是想尋求依賴還是想切實的解決問題,核心在於:
任何問題都需要細節化的來處理,而不是非常籠統的拋出一個問題。就好比問:
我車壞了,該如何修?我肚子餓了,該怎麼辦?我衣服不夠,我怎麼買?任何問題,如果寬泛而沒有細節,那就是沒有經過理智的思考,便拋出這個問題。而這時的問題重點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誰來替我解決問題,如果這個人有師父,那他的師父一定就有事做了。言歸正傳,賢友問出了這樣的問題,想必也是經過深思的,實話實說,我自己也經常有這樣的困惑,但隨著修行的增上,這種感覺和念頭出現的幾率越來越少。
如果先說答案的話,我會建議你出家,如果就你的現狀不可行的話,我們再談其它的可能性。
為何要出家?
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標籤是上座部佛教,同時翻閱了你過往的回答記錄,發現賢友在強調實修和覺知,想必賢友修習的也是上座部的四念處禪修方法。這個方法的好毋庸置疑,但是修習它的人群呢?
在國內的北方,幾乎找不到上座部的僧團,偶爾會有緬甸來的比庫來北方舉辦禪修課程,卻沒有常駐的僧團比庫,所以也自根本上斷絕了我們親近上座比庫的機會。
沒有出家人,在家修習的好的當然居士也可以,可問題是,國內修習四念處的人本就不多,能堅持禪修,堅持之後有大的改變並能將實修經驗詳盡描述出來的人更少,我們又該如何去結識他們呢?
幾乎是大海撈針的概率。所以相比之下,到緬甸,斯里蘭卡去出家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唯有如此你才能親近那些有修有證的上座比庫。
但出家也不是簡單的事,作為成年人,我們有很多的責任,例如:父母。所以如果暫時無法出家,那就需要回到生活中去修。
回答生活中去修在這裡並不是一句空話,接下來我想分享下自己的經驗,因為有些體驗在我看來是真理,但這些體驗僅僅是我經歷的,未體驗過的人會很難理解,而且我也找不到合乎邏輯的言辭去描述它們。如果我能做到,想必現在已經出書了。(玩笑話)
我是2013年12月30號到的禪修中心,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修行生活,而促使我做出這個覺得的原因則是非常的痛苦。而這之前的我是非常不理智的,非常的情緒化。
不知道哪位朋友有過類似的體驗:憤怒時我們會覺得氣悶,如果憤怒再多一點,我們會頭痛,但這種頭痛的感覺並不是很強烈,而且一定是非常憤怒時才有。
而在差不多六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每天我的頭都猶如有人在拿鎚子在鑿一樣。每天的午時三刻是最痛苦的時候,痛到眼睛睜不開,意識不清晰,只能通過午睡來緩解。
這一切的痛苦在於有著強烈的嗔恨心,類似於憤怒,卻比憤怒強烈很多倍。
而帶有這樣精神狀態的我,在生活中也是非常不理智,非常情緒化的,而這樣的狀態我理解為:感性,感受性非常的強。
感性的對立面:理性。強烈的情緒對應的一定是強烈的壓抑,壓抑之後是:理智但缺乏情感,好講道理,同時心靜不下來,沒有智慧去分辨是非。
直到現在為止,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我的文字寫的很透徹,但和我溝通時會有困難。這樣的原因則在於幾十年的生活造就了我感性的生活模型,從思維,到說話:細膩,透徹,一針見血。而理性的人因為理智,因為心的躁動,就如一顆不停旋轉的輪胎,突然遭到尖銳物體的刺激是非常難受的。
我無意讓他們難受,更沒有想要傷害他們的念頭,但客觀的感性與理性的差異造就了這種彼此溝通時不舒服的感受。
花了這麼多文字說理性與感性是在說廢話嗎?不是!
每個人都有發自骨子裡的特徵,或感性,或理性。當你的修行讓你超越了你本身的特質,體驗了到了你沒有的感性或理性時,你的修行生活就會進入新的領域。
就如同你生活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幾十年,雖然你很努力的在尋找光明,但真正的光明你卻未曾體驗的到,你會疑惑,會氣餒,而如果你真的見到了陽光,哪怕一縷,都會讓你希望大增,你會一掃以前的困惑,會堅定你的目標和信心。
體驗到這些僅僅是能堅定你的信心嗎?不止於此!修行是什麼?是凈化我們的心,是覺知和平等心,是精勤覺知,時時澈知無常,是時時刻刻保持覺知和平等心,不管你是觀身,是觀受,是觀心,是觀法,都離不開覺知和平等心。
而覺知和平等心也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結合。
當你對苦有著深刻的體會後,你會生髮出離苦的動力,苦的有多深,脫離痛苦的動力就有多強。
當你體會了超越自我屬性的另一個極端後,你會了悟平等智慧的中道,你會堅定未來要行走的方向,並堅定你的信心。
有動力,有方向,一時的挫折會讓你低落,會讓你迷茫,想要有個依靠,但情緒過後,你會清晰的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在生活中的,還是知乎上的?
如果是知乎上的,請不斷邀請@趙慶光老師回答問題。^_*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修禪定,首先要持戒清凈,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是基礎。如果不能持戒,止觀、禪定都不可能成就。
要找禪修導師可以到寺廟請出家師指導你,不用出家。你可以跟著師父從基礎修起,逐步深入修行止觀、禪定。
去緬甸帕奧禪林,那裡有優秀的禪修導師
有些東西在網上是找不到的,例如「修禪」……這完全靠自己。您有時間多看看禪宗公案吧。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內觀療法和內觀禪修有什麼區別,區別在什麼地方?
※聽音打坐不出15分鐘,進入一種自由深層寧靜的狀態,日常中去生活去做事反而沒有靜坐更享受人生。怪怪的?
※禪修強調無量慈心,而萬事慈悲為懷,在國內宗教與權位交織的複雜環境中,真的能生存下來嗎?
※源於谷歌風靡矽谷的情商培訓課:探索內在的自己(Search inside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