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貪嗔痴的執著是否等於「及時行樂」?

如果我花費時間和精力在——跟生活中負面情緒抵抗、搏鬥上面,深陷在負面的感覺里不出來,我就會持續的更多的感召到它們在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件事里出現。因為我一直在種苦的因。

如果我僅僅是放下那些,直接去做能力之所及並且真正使自己快樂的事,才是種了善因,善果會越來越多成熟。

記得一個公案講,居士問禪師,你開悟之後生活有什麼變化,禪師說「原來打水的時候想著砍柴,砍柴時想著做飯,現在打水時想著打水,砍柴時想著砍柴。」

是否就是這個道理?這不就是及時行樂嗎?

------------------------------------

而三毒中的所謂貪則相反,貪是渴望著觸不可及的未來,渴望著與當前的自己能力之不所及的事物。達不成、得不到就嗔恨煩惱。貪的本質不是樂而是求不得苦。

比如說我們本來在踏踏實實的生活,忽然有一天想著要得道成佛,清清靜靜無煩惱,如果不能得到成佛一直是個凡夫俗子整個人就痛不欲生,整天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讓自己苦悶難受的事,這豈不就是慾望與貪著嗎?

這樣的人能得道成佛嗎?

----------------------------------

因為世人皆在求解脫,所以世人皆苦,一條狗也知道餓了要吃困了要睡。一條狗也知道餓了和困了很苦,一條狗在求餓了和困了的解脫。

佛的手指告訴你,解脫在於不求,求就是苦的來源。

明白到這一點,還求個啥啊,啥都別求了。本來啥都沒有。越求苦越來啊。

如果真的啥都不求了,吃和睡又怎麼可能放不下呢?


此前和題主在 @齊天大聖 的答案下進行過交流,感覺在溝通上還是存在一定的誤解。另外通過題主問題描述正文中的敘述,與這個問題本身「放下貪嗔痴的執著是否等於及時行樂」似乎並不十分切合,如果按照文中的意思,不知道想表達的是不是」想要離苦就要放下任何的慾望,包括對解脫之道的希求」,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想法確實是有些問題的。

佛教徒都知道,由無明引起的貪嗔痴的集起,種種慾望的造作,是痛苦產生的根源,而為了達成慾望的遠離,苦的止息,我們必須實踐以八正道四念處為核心的三十七道品,以「三依一向」(依遠離、依無欲、依寂滅,向於舍)作為修行中的判別標準。按照俱舍里的區分方式,趨向解脫之路,也就是道諦,的確是屬於有造作的有為法,但卻是通向無漏的。就像在齊天大聖答案里所說的,追尋解脫的慾望,的確是一種慾望。可是我們作為五蘊熾然的眾生,想要達到慾望的滅沒,唯有以欲止欲, 需要反覆的訓練,持續的精進。就像一輛賓士的卡車,你想要停下來也得踩一腳剎車才能隨著慣性慢慢緩下來,又猶如借著舟子渡河,當到達終點也就是成為阿羅漢的時候,一切的一切都會捨去,也不需要再抓著過河的工具不放了,正因此阿羅漢才被稱之為「無學」聖人。而在這之前,隨隨便便地就講,我看空了,放下了,沒什麼彼岸可過,就在此岸停留,沒有執著就沒有煩惱了,無疑是自欺欺人的。即使有修行者告訴你這樣的一個結果,或者你從經典中看到過這樣的一個結果,但是實際經驗是你自己的嗎?

既然題主提到了「開悟」,又講「開悟」之後的狀態是「原來打水的時候想著砍柴,砍柴時想著做飯,現在打水時想著打水,砍柴時想著砍柴」 。那不怕你笑話,也請不要生氣,我和部分同修是比較反感「開悟」這種說法的,前幾日還因為偶然使用了「開悟」這個詞被 @蓮桑 批判過一番。為什麼,先不管這段話本身是想表明什麼,即使先假設其要透露的意思正是切合解脫之路的,但是這種說法僅僅給出了結果。比如某些人常常會說:怎樣才能沒有煩惱呢?答:放下就好了。這就和有人問:怎樣才能身體健康呢?答:病痊癒了就好了。或者:怎樣才能不貧困呢?答:有錢就好了。如上舉兩例一樣,不通過實踐,僅僅是去聽聽想想結果,甚至還是別人沒有驗證的結果,這樣真的可以離煩惱嗎?再回到你曾提及的這番話,「在打水時想著打水,砍柴時想著砍柴」,這句話可以有多種解釋,如果以向於解脫而解釋的話,這已經屬於非常精妙的心念處範疇了,也就是已經到達了聽只是聽、看只是看,乃至於想只是想、生氣只是生氣的地步了。用某些「佛氣」濃厚人的話,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想如此減少煩惱,是需要持續積累的,某些人特別喜歡講「參」,講「悟」,實際上是對於離苦術的方便化快餐化,大家一聽感覺很玄很妙,自己覺得境界比較高了,回過頭有人打你一拳,罵你幾句,能做到不生氣嗎?

想要止息痛苦,還是不要瞎琢磨搞文字遊戲,回到佛陀的古道上來:「 比丘,於四念處修習,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應當學。 」


第一個問題

放下xxxx的過程是滅苦的過程,及時行樂,這個樂用佛陀的話說是行正樂

引用覺悟之路里的話:

「什麼是人生最珍貴的擁有?

什麼是給予人快樂?

什麼是味中最甜?

什麼是人中最善生?」

佛陀回答道:

「信為人生最珍貴的佣有。

善修佛法給人帶來快樂,

真理為味中最甜,

正見是人中最善生。」

阿拉批克又問道:

「怎樣渡過洪流?

怎樣穿過大海?

怎樣戰勝悲傷?

怎樣獲得清凈?」

佛陀回答說:

「以正信渡過洪流,以正念渡過大海,以精進戰勝悲傷,以智慧獲得清凈。」

「何以得慧?何以致富?何以得名?何以取友?今生後世,何以不悲?」

「正念、理智、有信之人,以聆聽清凈者涅槃之法而得智慧。行應行之事,以精進不息致富。以真理得名。以布施取友。誠實之士具有上德:真誠、善德、勇團和慷慨,此人死後無悲傷。試問其他苦行僧及婆羅門,是否超越此誠實,自我剋制、布施、忍辱?」

第二個問題

"如果不能得道成佛一直是個凡夫俗子整個人就痛不欲生,整天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讓自己苦悶難受的事,這豈不就是慾望與貪著嗎?"

這個命題也不成立,追求得道成佛的過程如果讓你覺得痛苦,那你應該反思是哪裡出問題了?是你追求的佛法有問題還是你的思路有問題?

第三個問題

佛的手指告訴你,解脫在於不求,求就是苦的來源。明白到這一點,還求個啥啊,啥都別求了。本來啥都沒有。越求苦越來啊。

如果真的啥都不求了,吃和睡又怎麼可能放不下呢?"

佛陀的手指有沒有告訴你解脫在於不求我不知道,但是佛陀的手指確實告訴了你解脫的方向,他指出了那個方向,告訴了你方法,你怎麼走就是自己的事了


金剛經中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什麼意思?

如來境界,碰到什麼事情就按照事情的規律去處理,而不會摻雜任何個人的主觀慾望。

這裡的主觀慾望無外乎食色名財睡,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的種種情形,能做到嗎?

該工作的時候想玩。該秉公辦理的時候一絲貪念冒出來,利益往自己或己方偏一點點。有什麼事情不利於自己哪怕對團隊或工作有天大的好處,也會千方百計予以阻擾,還冠冕堂皇講出一堆堆理由出來。

這五濁惡世種種不如義的行徑太多了,讓人不由對阿彌陀經中的那句「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心生嚮往。


佛教的解脫就是離欲,追求離欲雖然也是一種慾望,但是這是追求慾望的減損,道德經有句話叫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無為。我相信道德經這句話損的和佛家一樣,是人的貪慾,貪慾損沒有了,就是無為的境界,心無掛礙。

我不知道是否回答題主的問題,因為標題和最後的疑問完全不相符,題主的標題問題我就不回答了,及時行樂和離欲完全是兩個方向,所以佛教不可能追求及時行樂的


謝邀。

放下貪嗔痴的執著是否等於「及時行苦」?

歇。

滾!

懂不懂?

夜晚千條路,白天路一條。

想的多,做的少。

何不先放下再說。

唉。

實踐出真知。

行到那,功夫做到了,哪有這些廢話。


當舍樂不樂 及一切貪覺
於鄰無所作 離染名比丘


好多人只重視空,不重視行,修行只能原地踏步。佛在經剛經上說,發了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要降服其心,第一是不住相,另外就是行布施。執著有不對,執著空更不行。既要放下對四相的執著還要積極的行六度萬行。所以說解脫生死苦海要積極的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做了這些事情心卻不住,不貪、不受,做到不住相而行布施才是一個發大乘菩提心的佛子成就佛果的正確方法。


放下貪痴嗔,時時能樂呵,那你要及哪門子的時?


你怎麼從禪師的話里得到及時行樂的觀點的?那句話的意思是看事物的時候不心生雜念啊……還有及時行樂是關於貪慾方面的概念。放下貪嗔痴還有嗔恨和痴愚呢……

放下貪嗔痴,是看淡貪瞋和沒有痴愚……

佛陀苦修時餓暈之後吃了吃了一個女的施捨的乳粥醒來後,便放棄這種無益且執著的苦修改托缽乞食,後才才悟道

如果連吃飯睡覺這種事情都放棄了,就回到了佛陀之前古印度教的苦修時代 ,於悟道無意

放下貪心和嗔心是悟道的方法,不是目的。


沒錯!就是要及時行樂,可惜答主對佛教徒的理解有問題,因為對於佛教徒來說,最及時的行樂就是儘快的、猛利的修行。

20、三彌提經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溫泉園。

  那時,尊者三彌提在破曉時起來後,前往溫泉洗澡。

  在溫泉洗澡後起來,然後著單衣站著弄乾身體。

  那時,當夜已深時,容色絕佳的某位女神使整個溫泉園發光後,去見尊者三彌提。抵達後,站在空中以偈頌對尊者三彌提說:

  「比丘!你不先享受然後乞食,你不於享受後乞食,

  比丘!你要先享受然後乞食,你不要讓時間溜走!」

  「時間我不知道,被隱藏的時間不被看見,

  因此,我不先享受然後乞食,我不要讓時間溜走!」

  那時,那位女神站到地上對尊者三彌提這麼說:

  「比丘!你年輕出家,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不在欲中娛樂,比丘!你要享受人之欲,不要舍斷看得見的而追逐耗時的。」

  「朋友!我沒舍斷看得見的而追逐耗時的,但,朋友!我舍斷耗時的而追逐看得見的,因為,朋友!由世尊所說:欲是耗時的、多苦的、多絕望的,那裡面有更多的過患,而此法是直接可見的、實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

  「比丘!怎樣是由世尊所說:欲是耗時的、多苦的、多絕望的,那裡面有更多的過患呢?怎樣是此法是直接可見的、實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呢?」

  「朋友!我是新人,出家不久,剛來到這法、律中,我不能詳細解說它,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住在這王舍城溫泉園,你去見世尊,然後問這個道理,你應該依據世尊的解說憶持。」

  「比丘!我們不易見到那世尊,因為被其它有大權勢的諸天圍繞。

  比丘!如果你去見世尊,然後問這個道理,我們也會為聽法而跟去的。」

  「好的。」尊者三彌提回答那位女神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三彌提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我在破曉時起來後,到溫泉洗澡。

  在溫泉洗澡後起來,然後著單衣站著弄乾身體。

  那時,當夜已深時,容色絕佳的某位女神使整個溫泉園發光後,來見我。抵達後,站在空中以偈頌對我說:

  『比丘!你不先享受然後乞食,你不於享受後乞食,

  比丘!你要先享受然後乞食,你不要讓時間溜走!』

  大德!當這麼說時,我以偈回應那位女神:

  『時間我不知道,被隱藏的時間不被看見,

  因此,我不先享受然後乞食,我不要讓時間溜走!』

  大德!那時,那位女神站到地上對我這麼說:『比丘!你年輕出家,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不在欲中娛樂,比丘!你要享受人之欲,不要舍斷看得見的而追逐耗時的。』

  大德!當這麼說時,我這麼回答那位女神:『朋友!我沒舍斷看得見的而追逐耗時的,但,朋友!我舍斷耗時的而追逐看得見的,因為,朋友!由世尊所說:欲是耗時的、多苦的、多絕望的,那裡面有更多的過患,而此法是直接可見的、實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

  大德!當這麼說時,那位女神對我這麼說:『比丘!怎樣是由世尊所說:欲是耗時的、多苦的、多絕望的,那裡面有更多的過患呢?怎樣是此法是直接可見的、實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呢?』

  大德!當這麼說時,我這麼回答那位女神:『朋友!我是新人,出家不久,才剛來到這法、律中,我不能詳細解說它,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住在這王舍城溫泉園,你去見世尊,然後問這個道理,你應該依據世尊的解說憶持。』

  大德!當這麼說時,那位女神對我這麼說:『比丘!我們不易見到那世尊,因為被其它有大權勢的諸天圍繞,比丘!如果你去見世尊,然後問這個道理,我們也會為聽法而跟去的。』

  大德!如果那位女神之語是真實的,那位女神就在此不遠處。」

  當這麼說時,那位女神對尊者三彌提這麼說:

  「問吧!比丘!問吧!比丘!我已到此。」

  那時,世尊以偈頌對那位女神說:

  「認知能被講述的之眾生,在能被講述的之上建立,

  不遍知能被講述的之後,被死神束縛。

  遍知能被講述的之後,不思量被講述的,

  因為,他能被說的,對他來說不存在。

  夜叉!如果你了知,請你說。」

  「大德!我不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請世尊為我說明,以便我能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那就好了!」

  「凡思量:相同、殊勝或卑劣者,他可能因為那樣而爭論,

  當對三種慢不動搖時,對他來說沒有『相同或殊勝』。

  夜叉!如果你了知,請你說。」

  「大德!我也不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請世尊為我說明,以便我能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那就好了!」

  「舍斷名稱,來到無勝慢,他在這裡切斷對名色的渴愛,

  那系縛已被切斷、無苦、無欲者,當遍求時,

  諸天、人們在這裡或他處;在天界或一切住處,都得不到。

  夜叉!如果你了知,請你說。」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在任何一切世間中,不應該以身、語、意作惡,

  舍斷諸欲後,有念、正知,不應該親近伴隨苦與無利益的。』」


說幾句犯錯誤的話:禪師碰上這麼不懂行的居士,也只好這麼打馬虎眼糊弄過去。為什麼呢?有五眼六通了,誰會見人就說?妄傳匪人,自遺其害。

所以,前提為假,問題不成立。

另:禪宗是好的,禪宗故事大多被玩壞了,或者,本來就是壞的。


及時行樂,恰恰就是執著貪心。


題主真的認同「砍柴時只想著砍柴」?那麼上山砍柴時,不能看日頭,不能看錶看時間,不能想著砍柴砍夠了沒有,不能想餓了該吃飯了,只能把目之所及的所有柴砍完了才能結束?

禪師可能想表述圓覺經的五種隨順,結果表述成了對鏡只專一了(別的心不起)。

狗進炮在評論里說的對,只聽說不求,就去不求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為什麼要不求。


感覺你更像是在傾訴情緒,看不出想要問什麼。麻煩把問題改改清晰吧。


推薦閱讀:

正念 無念 妄念的區別?
什麼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隱僧連載——20
探討修行問題

TAG:佛教 | 禪宗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