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學的是不是放下對物的依賴?
人行色慾時,喜悅其實不是來自異性的身體,異性的身體只是一個標籤、符號
人吃美食時,喜悅不是來自那一坨動物或植物屍體,那堆屍體只是一個標籤、符號到了一定境界之後,會不會不再通過行色慾才能獲得那種行色慾時所得的喜悅,不再通過吃山珍海味才能獲得那享受美食時所得的喜悅?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無數人因為飲食和男女之事深陷生死輪迴而無法自拔,忘記了生命本來擁有的光明和喜悅,就如一個習慣在黑暗中生活的人,不知道還有陽光燦爛的美麗世界。佛法就是要讓我們找回我們的本心,解除自心的纏附,超越生死輪迴捨去痛苦找回快樂。真正長期堅持修行的人,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悅會如甘泉一樣不經意間湧上心頭,超過你能感知的任何世間慾望帶來的快樂。
現在的佛教徒們不是用努力實現夢想,而是寄希望於燒香磕頭、念佛念經,持咒,放生,吃素,因為假經里說誦經持咒可以得到榮華富貴,放生可以得到多大的功德,實則愚弄了多少佛弟子啊。最迷信的是佛教徒,被洗腦太深,執迷不悟,素質太低,口業極重。
其實你只要理性思考一下,如果念佛、持咒、誦經的功德無量無邊,釋迦牟尼佛也不至於被
抄家滅族了。許多修行人好高鶩遠,眼高手低,不了解平常心是道,道在日用中,成天談玄說妙,卻連做人都做不好,如何奢談修行?!真正懂修行的人了解道法自然,一定會先從做人修起,從家庭修起。行道行道,是要我們親手去做啊,不是成天坐在那裡念佛念經,光說不練,道會從天上掉下來嗎?錢會從地里冒出來嗎?沒有做利益眾生的事情,福德資糧從哪裡出來啊?首先說樓主關於人貪求慾望本身,而非外物的見解是精闢的。但是佛教並不追求慾望,也不追求外物。所謂「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受苦是苦,受樂亦是苦,這是佛的說法。
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指另一個更莊嚴的佛土,並非佛教終極意義的涅槃。
《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舌鼻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不是。或者說太片面。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在問佛教的核心思想。我這裡假設問題是:佛教的核心問題是不是放下對物的依賴?
如果說佛教的核心問題,那麼就得從佛教的核心思想說起。以下內容摘自維基百科。個人認為是對南傳與北傳佛教基本信仰非常好的總結。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英語:Basic Points Unifying the Theravāda and the Mahāyāna)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發表於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會(WBSC)的第一次會議。由已故的WBSC創辦者及秘書長 Pandita Pimbure Sorata 長老,邀請化普樂·羅睺羅尊者(Ven. Walpola Rahula)擬定一份聯合了所有不同佛教傳統的簡要條文,此文已由世界佛教僧伽會一致通過。
1、佛陀是我們唯一的導師;
2、我們都皈依佛陀、佛法和僧團;3、我們都不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創造和管治的;4、我們都認同人生的目標是:對所有眾生培育無差別的慈悲,為眾生的利益、快樂與和平而努力,並培育能導向究竟真理的智慧;5、我們都接受四聖諦,亦即是苦,苦因,苦滅,滅苦之道,以及緣起法則;6、一切有為法是無常、苦的,及一切有為法和無為法是無我的;7、我們都接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佛陀所教導的導向覺悟之道的分別述說;8、達至覺悟和解脫有三種:聲聞、獨覺、正自覺;我們都認同菩薩行和成就正自覺以拯救眾生是最高、最神聖和最英勇的;9、我們認同,對於佛教,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信仰和修習方式,但這些外在形式和表現不可與佛陀教導的基本教義混為一談。」我個人認為,把佛教的核心概括為「破除物慾」並不合適,或者說不夠深刻與全面。我自己對佛教核心思想的理解是這樣:佛教信仰的核心是去苦。苦產生的原因是「我執」。所有信仰內容都是圍繞無我這個核心目標展開的。這點在「四聖諦」教義中已經有非常完備的說明。要達到無我,當然就要除去物慾。但除物慾只是修行的一部分。還有其他的很多內容,比如反偶像崇拜等。偶像可以是任何東西。可以是某個人,可以是錢,可以是權力,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自己。
所以,除物慾的說法並不全面。
居士修平常心,比丘證悟空性。
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
有所依者則為動搖。
動搖者有所趣向。
趣向者為不休息。
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
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
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
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一苦聚集。
如所說句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
不動搖者得無趣向。
無趣向者則有止息。
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
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學佛必須放下一切,最重要的是放下「我」。「放下對物的依賴」不是學佛,而是學佛之前的準備。不管學佛不學佛,達到「不再通過行色慾才能獲得那種行色慾時所得的喜悅,不再通過吃山珍海味才能獲得那享受美食時所得的喜悅。」都不是什麼難事,根本算不得什麼境界。
個人理解,不是放下對物的依賴,是通過訓練自己不那麼依賴物質,從而放下執著。
那世尊就沒有必要講《藥師經》了。
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能教條。
直接照做是學習方法之一,不是學習目的。
學習一種理論,讓你理解從理論者的角度來看,物與我,以及物與人的關係,然後你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方法論。大錯特錯。
首先,您所說的「喜悅」是愚蠢的,無論是否來自「物」。前者(您所說的「一般境界」)無可救藥的迷妄,後者(您所說的「有一定的境界」)更是阿Q精神。
其次,本來就沒有什麼「美食」、「色慾」。仔細想想,卻只不過是一個人貪慾的客體化表現。
最後,佛不是教你成天什麼「放下」。哪裡有什麼狗屁「放下」?倒不如放下「放下」。我看現在那些成天「放下」、「放下」的人多半是心靈雞湯配成功學喝多了的騙子和瘋子,要真放下了還嚷嚷什麼?壞我宗門。
說了幾句不是那麼好聽的話,只是希望這隻手指能指向月亮。
推薦閱讀:
※任何東西在因緣消散之後不是都不復存在了嗎,那為什麼人還有三世呢並且還有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什麼呢?
※禪修後,出現這些反應是正常的嗎?
※「漫畫」東華禪——放下就是解脫
※《金剛經》生活 - 第六品
※有人倡導的「居士佛教」是邪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