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對「我」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有?存在?


正好看到於凌波居士關於這個話題的描述挺全面易懂,故而引用

我,梵名Atman,音譯阿特曼,原意為『呼吸』,引伸為生命,自己、自我、自性等。這是印度婆羅門教、自四吠陀時代即使用的名詞。我有四義,一者恆常存在(常);二者獨一個體——不是集合體(一);三者中心之所有主(主);四者支配一切(宰),所以稱我者,有常、一、主宰之義。梵書時代,婆羅門教以『梵』為宇宙最高原理,以我為為個人生命原理,故有『梵我一如』之說,此即佛教經典中所破的『神我』。本來,『我』只是五蘊因緣和合的集合體,不是常、一、主宰的實體,故稱假我。


佛教定義的"我",也是古印度各宗教基本認可的概念 :常、一、主宰

常就是我是本質不變的

一就是我是獨立的

主宰就是我對自己範圍的事物(我所)可以主宰

重點:佛教認為這樣的「我」是不存在的


五取蘊。

但不是否定個體存在。


可以把「我」理解成心創造出來的一個identity,心的一個落腳處,一個用來獲取快樂的盤踞點,英語中叫i-making, mine-making,從哪裡獲得快樂,離開痛苦,就認為那是「我」「我的」……當然,類似的比喻有很多。


楊郁文:以四部阿含經為主 -- 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
中華佛學學報第2期 (p1-65) : (1988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02/chbj0201.htm

Pāli (聖典) 語之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 aham(我):常識的分別我見ayam aham asmi (這是我):哲學的宗教的分別我見attan√Attan (我體√神我);俱生的我見Asmi(我有)、Aham asmi(我是)、ahamkāra(我見);俱生的我慢Asmimāna、Asm?ti māna(我慢)等不同的原文同樣漢譯為「我」。

聖典語attan:(1)作名詞用時,有我、我體、神我……等歧義(ambiguity);(2)作代名詞用,為三種人稱單√複數反身代名詞義為「人人自己」。因此,無論閱讀聖典語原文或是研究漢譯經典,必須時常分別我√attan√aham√asmi等之正確字義。

「我見√我執」之內容有多樣性︰即蘊、處、界見我√離蘊、處、界見我;即一蘊、處、界見我√即多蘊、處、界見我;蘊、處、界與我相屬√蘊、處界與我相在。……無我√非我「所否定之我」同具多樣性;而且,聖人隨順世俗名言容許第一人稱代名詞之aha?(我)、三種人稱反身代名詞attan(人人自己)等;如是,必須很仔細地思惟並抉擇經中實說抑權說我、無我之正義。


我通常包含了四種屬性的其中一種或者幾種,分別為常,一,自,主。常代表不滅,一代表永恆,自代表獨立,主代表主宰。而佛教的無我思想實際上就是緣起思想的一個結論,也就是世間沒有常一自主的事物。可是佛教從另外一個高度又承認常一自主的事物,這就是無我本身常一自主,換句話說就是無常為常,無我為我


四大因緣和合而生一個所謂的我


我與無我

南無佛法僧


沒有我,那是幻覺

猶如在黑暗房間看見一條蛇,其實那只是一條繩子。

由妄想和無明而認為有一個我,其實自我的存在不過是幻覺。

以上比喻來自商羯羅,滑稽。


推薦閱讀:

《圓覺經》:「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什麼意思?
對於「一悟即至佛地「你怎麼看?

TAG:佛教 | 禪宗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