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精品咖啡,為什麼喝不到描述的強烈風味?

自己買了曼特寧,燭芒,耶加雪菲,以及花蝴蝶掛耳,也去一家很不錯的咖啡館喝肯亞AA,但都只覺得苦味或淡或濃,其它味道都嘗不出來


第一 咖啡風味描述只是個參考,是「像」那些風味,不等於就是那些風味。

第二 的確有很明確的味道讓人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但可遇不可求,誰也不能保證每一杯都有那樣十足的感受度。

第三 很多所謂還不錯的獨立咖啡館並不見得能把出品做到很高的高度,說白了有可能你還是遇到了炸彈


1.袋子上的風味描述是杯測的結果,很難在手衝過程中完整呈現。

2.風味不等於味道,味道只有酸甜苦咸鮮五種,至於風味描述中的花香,果香,巧克力,柑橘什麼的都是你的鼻子感受到的,所以要加強訓練你的鼻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去體會,如果你把橙子外皮對一杯水捏一下,攪拌後還能聞到橙子皮的味道,確保不是手中或者空氣中的,那你基本練成了。

3.如果還不入門,沖一杯耶加,沖一杯曼特寧,喝一口曼特寧,喝一口水,再喝一口耶加,對比一下,基本就能確定咖啡所謂風味的差異大概是在哪個程度上了。

4.亘古不變一條定理,多喝!


確定不是自己急性子剛做好就燙燙的喝完了咩?

你等溫度稍微變低點再喝試試。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手動滑稽)


先碼一個。

老規矩,結論就是:你被正確引導喝的太少,或者ta「瞎說」。

咖啡豆袋的豆標上面總是會寫好多風味,打開風味輪他們都會嫌少,

CBC比賽里,選手的飲品打分項里有一項「Flavor Description」風味準確性,指我能喝到多少你能描述的風味,所以飲品本身有多少風味是居其次的,你描述的對不對才是關鍵。這是咖啡師職業專業度的體現。

為什麼用「瞎說」這個詞?

杯測師總是會說,我可能覺得是這個味道,有可能記憶中你覺得是另外一個味道。這基本成了杯測師深究風味準確性的託詞,他們自己都不會真的去拿食材本身做比較。

在試了法國Le Nez香水公司出的咖啡鼻子/酒鼻子,以及韓國公司出的100味和38味聞香瓶,我都深深覺得「記憶味道差別性不應該是阻礙風味溝通的鴻溝」,聞到酒鼻子


風味是通過鼻腔感知的,不是舌頭。


1. 因為從小到大,你有學習語文數學,但有學習過如何品嘗嗎?這是個學習和訓練的過程。

2. 風味本身是複雜的,很多氣味混合在一起,又因環境而常常變化。所以不容易把握。比如草莓,香氣非常強烈,你會只形容它是「草莓味」嗎?你需要矯正和特意去訓練自己的敏感度。

3. 有時候確實是上游環節出來問題,10塊錢一杯就不必期待35塊的風味。並不是自己的問題。


味覺是感官,和視覺一樣。

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審美,但是經過了解學習後,就會知道藝術品的價值所在。

我是個東北人,東北的傳統就是以粗糙為榮,這邊的飯店好吃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菜碼一定要大。酒好喝不好喝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便宜。

然後很多人跟我說,哪有那麼多你說的味道啊,咖啡不就是苦嗎?我說,不啊,你仔細嘗嘗,很多味道的呀。

接下來我就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嘲諷

其實,味覺與大腦的體驗的互動需要訓練,才能更有效的捕捉不同的味道以及不同味道的質感。

這種訓練自己也可以去做

吃清淡的食物;

吃同類不同種的水果;

吃同種不同產地品牌的水果;

喝不同品牌的礦泉水;

以及最重要的——

思考


樓主我從你喝掛耳來看

1:你基本平時不會自己磨自己手沖

2:精品咖啡品鑒是需要時間的,沒時間就需要人教

3:好的掛耳還需要水流水溫的把控才能出好風味

4:市面上大部分都是比較垃圾的掛耳,而且豆子基本磨粉後幾分鐘就失去大量風味

所以你喝不出好風味很正常

建議自己買豆自己磨自己手沖,不過差點的掛耳主軸酸苦還是能感覺出來的

但是你要去追求什麼有蜂蜜味、柚子味、小番茄味、綠茶烏龍茶杏仁餘韻等等,我建議你還是洗洗睡吧,一支豆子主軸以外的風味不但沖泡的人要懂,喝的人也必須是老手,不然基本是品不出來的


講道理,只有少數的風味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強烈這個詞描述。

你聞聞真花、真水果,再喝咖啡。

你喝口紅茶,再喝咖啡。

對於普通客戶,肯亞就是酸爆了,喝不出什麼茶感。

我喝著是紅糖水的豆子,朋友喝起來就是酸澀,沒毛病。


挺正常的啊,有的人還聽不出耳機音箱好壞,更有人覺得咖啡就是提神的。風味強烈就是刺激了。雖然喝得出,但是覺得味道全面遠比咖啡風味明顯要好,有一塊長板和沒有短板,這個明顯是兩回事啊


好像沒有這一路觀點的,那我來提供多一種可能性:風味強度(或者叫風味清晰度),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咖啡中某一種或者幾種風味與其他風味的區別程度。

如果某一天,你喝到一杯咖啡,讓你懷疑那一杯到底是不是咖啡,你可能就遇到了。

去年參加沖煮比賽時喝到其中一位對手(後來拿到賽區季軍)沖的蜜處理尼加拉瓜,無論聞起來還是喝下去都是藍莓汁,想知道是什麼風味你就直接去喝藍莓汁好了。

不過想要風味強度高並不容易,首先豆要夠好,不僅僅停留在乾淨、甜度、酸度、平衡,而是本身具有某種極其突出的風味;然後烘焙和萃取上都要大膽做取捨,突出主要風味,削弱次要風味。

其實也不是太神,燭芒烘得好,柑橙風味是很清晰的,當然前提是真燭芒+烘得好+適當萃取。


關於風味的事情 還是需要你在這種味道在你記憶力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嘖嘖嘖,看了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真是充分說明了為什麼精品咖啡發展這麼多年了,市場進步還是這麼緩慢。

大部分從業者滿腦子都是,如何教顧客喝咖啡。呵呵呵呵呵。

問題當然不是在你,而是烘焙師咖啡師。

我最反感的就是,風味吹上天,顧客卻感受不到。這種情況只能說明,從業者的盲目與無能。

但你一定要繼續對美味的咖啡抱有希望!


我第一次在咖啡店喝手沖簡直被驚艷!像果汁一樣!完全沒有苦味!不同層次的香氣!顏色清亮好看!店裡只提供90分以上的豆子,簡直覺得B格上去一大截!自己也從店裡買了豆子回去沖,但是味道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後來再去店裡,換了別的咖啡師,總覺得味道不夠清亮,稍帶苦味,會懷疑咖啡師的水平,也懷疑自己的味覺,是不是心理暗示太重了才覺得不好喝。但是前陣子又去了店裡,再次被驚艷到!所以我覺得,咖啡師很重要!!!同一款豆子,也能衝出不一樣的風味。至於題主說的【 但都只覺得苦味或淡或濃,其它味道都嘗不出來 】,一定是咖啡師不夠專業,只用豆子做噱頭。或者,也不是什麼太好的豆子(扶額)


分享一個咖啡狗的故事給你。

如何愛上咖啡這種老段子不講了。反正就是從速溶轉成商業從商業轉成喝精品。

但是喝精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喝不出所謂的風味,那個時候你就算給我一杯板藍根我都能裝逼似的說這個回味甘…(那個時候逛館子(逛的也是精品咖啡店)、自己磨自己泡、)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一年多

然後,直到…我遇到了自己那一杯「神級咖啡」(我沒有在黑貓屎媽媽)。某位手衝冠軍給我泡了一杯盧安達我才明白問題所在。因為之前的寶寶沖的咖啡真的手法都不夠好。雖說金杯都只是參考,但是對一杯好咖啡的定義一定是不會有讓你皺眉頭的澀苦咸等等味。那是我喝過的第一杯純凈到你能感受到風味的咖啡。

後來就慢慢開始可以區分更多啦。 bytheway當時那杯咖啡只要25!只要25!是不是超級良心


掛耳本身就掉風味。

手沖技巧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風味能否還原。

另外味覺也是個很大的問題。(作為味覺看成逆天的人,到現在還在疑惑一款豆子的蜂蜜風味到底在哪)

還有就是風味描述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像而已。

比如說,這款豆子主體是焦糖風味。

「沒有啊,我沒喝出來啊」

「不可能啊,那個特別明顯,一喝就能喝出來,可香了,就是那個味」

「哦,是那個吧,那個就是焦糖味啊,感覺不像焦糖,像xxx」

就是這個感覺。就像我說天上的雲像個棉花糖,你有可能說,「像個屁的棉花糖」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