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精神和物質上下手,對孩子的教育進行「窮養」和「富養」?

現階段的父母教育的窮養和富養都是從物質上下手,而在精神上的教育並沒有及時跟進,導致很多窮養出來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點自卑或摳門,富養出來的孩子患公主少爺病的比例也很高。

雖然很多人都能在長大之後逐漸改善,但這是孩子走了很多彎路以後才糾正過來的。父母為孩子的終身老師,如何能在孩子的教育中,利用自身的資源,通過精神和物質實施正確的窮養和富養?


父母和老師可以採用許多方法來激勵孩子,但只有動機真正來自孩子的內心,才可能長久

內源性獎勵,也是我們爸爸媽媽最常忽視的。我們常常會通過給予孩子外在物質獎勵來讓孩子去學習,「你考試一百分給你買樂高」,「彈琴彈得好給你看半個小時電視」。孩子為了獎勵而學習,忽略了告訴Ta,學習本身就能給Ta帶來的意義,也忘了幫助孩子找到Ta學習的樂趣。

習慣了外源性獎勵的孩子,不懂得體會學習的樂趣,無法欣賞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無從體會從挫折中戰勝的勇氣,這樣的孩子,就算因為很多外源性的獎勵,非常優秀,也終會有一天,開始茫然,「我為什麼要優秀?」

最好的內源性獎勵,都符合三個條件,即,能夠讓孩子擁有:自主感、勝任感和自我歸屬感。比如,發現孩子對音樂表現出興趣,可以鼓勵孩子學習音樂,讓孩子感覺到是自己主動學音樂,而不是被爸爸媽媽逼著學,同時增強孩子對自己音樂能力的欣賞,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孩子感受到無論是學習還是獲得的成績都是源於自己,而不是被他人所左右。無論是什麼樣的學習,爸爸媽媽的支持和鼓勵都很重要,當孩子因學習得到認可和尊重,體會到學習本身帶來的回報,就越來越能自我激勵。


如果有足夠的物質資源,物質上為什麼要窮養?

沒有足夠的物質支撐,很難拓展孩子的眼界和思維方式吧,不自卑就算很好了。

最簡單的例子--讀書,是在光線充足空氣清新溫度適宜的環境下拿著紙質書更舒服還是在擁擠的地鐵上拿手機看電子書更舒服?

我是窮養長大的因為我家窮,我深知物質上的充足可以給一個人的觀念和眼界帶來多大的不同。

至於精神,多看多讀多行多學習多思考,說到底也是需要物質支撐的

天才並不多見,物質條件好的天才更容易成功

您覺得呢?


應邀!

昨天上足球訓練營的時候門口值班老師是擊劍老師,就問擊劍老師周六器材購買事情,老師後來問我們是報兩門課嗎?

…… 其實我們還上視唱練耳和自然英語。

……其實昨晚開始到現在我在想時間適合再上個陶藝吧,怎麼樣結構化藝術化地玩泥巴。

昨晚和我分析師聊我兒子以前看小王子哭的很嬰兒狀,我就拍照留念,後來他和我說,「我哭的時候。你不要拍照。」「你想要?」「要抱抱我。」

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一個肯定,這些不花錢,很有愛和支撐。

14號情人節參加開腔關於過不過情人節也是,如果平時就過的很好,節日前後就可能錦上添花,不用可以追隨商家的慫恿炒作,也可以享受很多溫情和樂趣,去對話去溝通。

養孩子最關鍵之一是尊重彼此,自由且連接,專欄裡面有講尊重的。

要明白是自己想要的還是孩子想要,滿足自己想要還是孩子想要,隨著孩子長大要有主體間性性的溝通,彼此才能更好自性化。

不只是超越自卑痛苦地生存,更可以有廣遠地發展且幸福。

未來重要,現在也很重要。

孩子大了是可以去對話,可以去問,去溝通,去協商……

國外做過很多研究等,得出理解是,得到關愛,真正彼此滿意關愛的人,能更好生活,學習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也越來越關愛自己吧!自己覺得物質精神可以了,就有更多和孩子旁人的積極互動,更好發展。


對於孩子精神上的教養,永遠是身教大於言傳。

具體到「窮養」「富養」這個層面,如果父母心態上是一個窮人,那麼這種對於生活的逼仄感總會傳遞到孩子身上。

父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永遠比學習哪些教育方法更重要。


我問你個問題,你身邊精神上的富養養出的女孩都得到幸福了嗎??


窮養和富養本身是偽命題。

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於與家庭給孩子什麼養的感受。

物質豐富不等於驕傲。

窮不等於自卑。

如果從一開始就在以此作為定義,不管怎麼樣都會出問題。


推薦閱讀:

告別學區房
如果你也曾「失去」:抱歉寶貝兒,C'est la vie
興趣是如何產生的?

TAG:兒童教育 | 精神 | 生活常識 | 父母與孩子 | 感情與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