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開悟?
肉眼看不出來。
有比較高級的天眼的可以看到,開悟得地的人,身旁有金剛護法。一般修行的人,身上也有光。天眼可以看到。據仙家的人講,學佛的人的氣也特別好,仙家靠這種氣能夠快速進步長道行。所以好多身上有仙家的人都特別愛去五台山之類的氣場特別好的佛教聖地吸收氣,也特別喜歡跟學佛的人打交道。他們身上的小家,也很歡喜。但是一般開悟的人,你跟他說話會歡喜,就算有天大的事,你坐在他旁邊慢慢也會平和下來。如果聊天就像幾十年老朋友一樣不知不覺說很多貼心話。這不是絕對標準,但是跟證悟的人交談就會減輕業障,消除煩惱,這個在許多大德的傳記故事裡都提到過。
所以很多人跟證悟的人聊天都有點沒完沒了,見了一次就恨不得多見幾次。莫名其妙的開心。有的病都能好。當然,能量守恆,業障不是憑空消失,而是比較清靜的一方會承受。好好學習吧,不要追求神通。凡人只能通過見解來判斷,而你自己沒開悟的時候,是很難通過見解判斷別人開悟與否的。還是跟高僧大德好好學習吧。首先得明白什麼是開悟。
悟簡單理解為某種想法或者知識轉化為了知見。知見和想法或者知識的區別在於疑。前者無疑,後者有疑。前者常顯,後者不常顯。
舉個例子。「有我」對不是聖人來說就是知見,在何時何地都不會質疑。比如四念處中的「觀法無我」對於不是聖人來說就是知識。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但是不會在何時何地都使其顯現。
開悟也舉個例子。無我的知識變成了知見,這就是開悟。當然這是一部分,還有悟到苦樂倒,常無常倒等等。這些都可以算作開悟。
開悟基本算是學習禪宗的人特別歡喜的一個說法。禪宗被稱為教外別傳,其實不是求證的東西有差別,只是順序有差別。印度過來的《瑜伽師地論》和中國的《宗鏡錄》相比就很明確。印度人對邏輯偏好,中國人對感受偏好。《瑜伽師地論》邏輯縝密,條理清晰,但是很難讀,很枯燥。《宗鏡錄》則不同,文字優美,讀起來很享受,但和前者相比條理就沒有那麼容易看到。正因如此,印度佛教偏好從理入,再修禪定。中國則是偏好先修禪定,在腳行求道。由於修行次第的區別,才有開悟這回事。
前面是鋪墊,現在開始回答問題。要判斷是不是對佛法開悟,看看其行止是不是以四念處為依,以佛法為依就可以了。比如啊,前幾天擠了次地鐵,因為碰到別人,被人踢了一腳,並用很那個的語氣說了「滾開!」
然後我就讓開了,再過了一會兒,我才反應過來我應該生氣。
頓悟,是一種意境,中醫遠行學派把其歸納為空靈狀態,是屬於中等強度的精神快感狀態,頓悟簡單點說是明了,對你所學行業的明了,對人對事的明了。中醫遠行學派的基石新神仙術法所演繹的一法通百理明的心法就與這種狀態密切相關,因為研究精神快感領域的人對靈感這種精神意境是非常了解的。頓悟和靈感,開悟,大樂,定,樂空不二等等文字所描述的意境都屬於基本接近的空靈意境(空靈狀態),當人們在追求這種意境時,已在相關行業浸潤多時了,已在追求突破之時了,能把握到這種精神狀態,就能自我突破,往往會產生一些優秀的作品,當人處於這種精神狀態時,生理與心理狀態都非常舒適。看看中醫遠行學派人類精神快感三大原則之一,靈感的運作機理是如何定義吧:靈感屬於人類精神世界中的精神快感的範疇。是人的臟腑功能和諧共鳴產生的。大都是強烈的精神快感(神仙狀態)逐漸消退後進入短暫的次一級的精神快感狀態(由高強度消退到中等強度的精神快感狀態),維持的時間很短,大概幾秒到幾十秒,要捕捉或凝固靈感非常不易,須在較短時間內經歷千百次強烈的精神快感(高或中高強度的精神快感相當於性高潮或類性高潮),及須保證臟腑功能不受到極大的損傷方可,這是由心、腎兩臟參與為主,全身氣血陰陽協調運作的由上而下的精神快感反應;另有面對優美的事物或冥思苦想後突然感受到瞬間明了的感覺,持續時間約為數秒左右,類似於佛教中的頓悟,常人大都能隱約的感受到此類靈感狀態,須在精充氣足時方可,是肺,脾,肝,心,等一、二臟為主或多臟參與的由下往上的臟腑協調共鳴而產生的精神快感反應。空靈狀態下極易處于思維創新,其特點為表現如天馬行空、羚羊掛角,藝術創作結合靈感時往往就是神來一筆,讓人嘆絕,其作品體現的或是形勢之美,或是內涵之美,與創作者的藝術底蘊或生命狀態密切相關,也可以說是創作者的精神快感的外在體現之一,優美本為精神快感的內涵之一。中醫遠行學派的人不但把這種精神意境定義出來,還把其論證了出來,這個在前面本人已提過,人類精神快感領域的研究範圍涵蓋有人類主觀意識中的優美,舒暢,歡樂等情緒,以及影響到這些正面情緒的負面因素,當世對精神快感領域研究最深者是中醫遠行學派的人,《天堂、地獄與人類的精神世界(活動)》,《人類延長壽命要論》等論文有闡述。
開霧就可以進別人區域準備gank人了
每一次的開悟,不是說開悟就開悟,而是自己身體的頻率徹徹底底的改變了,行為真的不一樣了,從外在的氣味上就可以感覺到。
對我等,拿得起,放得下就行。
感謝大德邀請。
請參:
佛子之省思、真假開悟之簡易辨正法關於開悟之辨正真假開悟南無佛法僧一時的開悟罷了,悟不出,不悟罷。
只有自己明白
問問他 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
判斷別人的話,這個可能回答不了。但如果要判斷自己是否開悟的話,那就看看自己有沒有變化。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盡了幾蘊,為什麼開悟又稱為「見道」,而不是夢道,禪道,定道,想道,知道等等,明白了可能就是開悟了。而且開悟的經歷可能有幾個階段,加行道的四位,為什麼叫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忍得久了,一下子質變,應該就如人有三急,忍了那麼久,釋放下的時候,應該很快樂,而且會嚇到原來這麼快樂啊。此時自己會懷疑自己怎麼了,趕快翻經典,符合的話,就歡喜了,因為到了歡喜地。從此最好平凡,平凡到不敢做任何的壞事,原來生死真的是那回事。要想人不死,先要死個人。千萬別生嗔恨心,因為可以殺人於無形。
等你開悟了,自然就知道……這種問題其實沒意義,就好像:你要判斷誰是碩士、誰是博士,那你自己起碼得是博士水平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開悟我不知道怎麼看,我看出來提問的人一定很中二
如何定義開悟?
一般情況下,成年人能看懂少年郎,少有少年郎能看懂成年人。也就是說過來人能看懂行路人,行路人難以看到過來人的經歷和心態。不要判斷一個人是否開悟,去觀察他的行履處就好了。
如果這是你尋求佛法證悟上師的標準之一,那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關乎慧命。
說實話,未悟之人是無法從根本上判斷對方是否開悟,而且以凡夫分別念為依據的判斷是很可怕,會滋生傲慢等等邪見。而開悟的聖者也不會在你面前輕易顯現境界。依佛教經典,開悟聖者肯定是具足出離心,對眾生有慈悲心,有菩提心。而這些顯現能否堅定自己的信心就需要抉擇,抉擇是個人的福德。
多發願,多祈禱三寶吧!讓我們能遇到開悟的聖者,並抉擇追隨開悟聖者。堅定信心的抉擇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修行。阿彌陀佛!祝吉祥!看他有沒有開live
去看看《六祖壇經》呀
玄學…………
虹化
飛升屍解涅槃化作清風反正不是人類的形態。你一定要認為是個有形的人,方向就錯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悟空你又調皮了。善哉,善哉。
謝謝邀請,也許開悟的人需求已經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最高層次,追求的是永恆和永生之類的境界。
摘自 靜心:狂喜的藝術 (豆瓣)
隨便指著一個東西問他是什麼顏色,沒開悟的會直接告訴你,開悟的會說不知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