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為什麼一定是批量生產?

求科學解釋


我來告訴你為什麼吧。

因為近代工廠制度,就是為了「大批量生產」這個目的而被發明出來的。

不是因為有了機器,所以大批量才划算。

而是人類發現了「大批量」更划算,才發明了機器。

英國人利用大批量生產幹掉了荷蘭人,開啟了近代世界(注意,蒸汽機還沒出現時,已經是這樣了)。

這一波邏輯已經受到了衝擊,但還未被推翻,因此你生活的這個世界,

一切社會事物,幾乎都是圍繞著「工廠」和「大批量生產」而產生或被改造的,

所以你才能問出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在工廠工作近20年的人,對於越簡單的問題,感覺回答越是開放。簡單到為什麼「工廠為什麼一定是批量生產」,那回答就開放的沒有邊際了。

我們對大批量下一個定義——某款單一的產品具有很大的生產數量。

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維度來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兩百多年前據說是最早提出了分工協作可以降低成本這個理論。並且被後面的資本家們踐行,比如泰勒,更比如福特,福特的兩段話把「大批量」和「分工協作」描述得淋漓盡致:

1、「你可以自主選擇你喜歡的汽車的顏色,只要它是黑色。」

2、福特把T型車的生產總共分為7882道不同的工序。其中,949道需要「強壯、身體條件很好的男性工人」,3338道需要「一般體力工人」;其他工序可以由「婦女或年長一些的少年」完成;還有,「沒有腿的工人可做其中670道工序,一條腿的工人可做2637道,沒有手的人可做2道,一隻手的人可以做715道,瞎子可做10道。」

第一段話就說出來大批量的定義,就是數量集中在很少的品種,最好客戶沒得選擇;而第二段話是指的只有在大批量的情況下,開始設計分工這件事情變得有意義,如果批量很大,劃分和設計這7882道工序才變得可以回收成本,更不要說培訓熟練操作這些工序的工人。

劃分更細的工序需要工廠投入更多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軟硬體的成本;但是越細分的工序意味著更短的工人培訓時間,作坊式工人需要「三年學徒兩年效力」的模式徹底被顛覆,工人只需要1-2周的時間就可以完全勝任現在的工作崗位。技術門檻的降低,使得廉價的工人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是,如果產品的批量小到了僅僅只有1-2周的生產周期,那麼工人永遠都處於學習陌生新產品的階段(準確的說是整間工廠都在學習),永遠都不可能產生規模效益,成本下不去,售價自然不能低,買的人更少,成本就更高,惡性循環直到企業關門。

因此,對於絕大多數工廠而言,它的設置就是只有某種產品都具備大批量的特點,生產才會變得有利可圖,尤其是競爭對手很多的時候。

但是這樣的回答我自己是不滿意的,因為確實存在很多依靠小批量的產品生存的很好的工廠,在小批量生產的企業,如果用大批量生產的企業來作比較——那就是混亂一片。不停地研發新產品,亂鬨哄的生產很少幾個,賣完了再研發新產品,好像作坊一樣稀稀拉拉生產幾個,再研發新產品,再縫縫補補、敲敲打打的拼湊幾個......

它沒有規模,自然就沒有規矩(標準),因為無論什麼產品的生產規矩(標準),制定它的時間比生產它還要久。一次,其實不是一次,而是很多次這樣的工廠的人帶著規模生產企業的眼光來說自己家,就會顯得自怨自艾——成本比別人高,報價比別人沒優勢,生產組織還很亂,每一張訂單完成的很痛苦——撲火,救火,堵槍眼。

這時我就會問,客戶最後給錢沒有?回答是給了。其實他們掙的就是痛苦的錢,因為這些沒有批量的客戶的訂單放到別的工廠,他們不會接,因為生產這些產品他們很痛苦而且可能虧本。於是客戶就加了不少價錢把訂單給了他們,他們掙的就是痛苦帶來的錢。

再回到答主的問題,工廠為什麼一定是批量生產?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只是現代多數工廠本身的設計和規劃就是為了大批量生產而存在的,他們的成本做不了小批量;還有一小部分工廠是為了小批量生產而存在的,他們的報價做不了大批量。

在市場細分的情況下,沒有絕對一定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一些工作做得很痛苦,其實我們掙的就是痛苦帶來的錢。

是的,即使我最痛苦的時候,我也會告訴自己——我掙的也是痛苦帶來的錢。

——————————————————————————————————————

想再補充幾條:

1、什麼叫大批量,什麼叫小批量?

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你下訂單訂一艘航空母艦,就一艘我也無論如何不能稱其為小批量。你說開機印刷幾百張彩印的宣傳畫,人家調設備的時間都比你印刷時間要長,你這是小訂單。

但是有些標準件,比如螺絲一類固定件,阻容一類的元器件,你批量再小也不影響人家的生產成本,工廠的確一直在生產也不是為你一個訂單而開機。你的訂單小僅僅是影響物流成本、採購成本,雖然最後一樣體現在售價上。

2、小批量和大批量能否量化?

事實上存在一個量化的公示,就是學習曲線。按照這個理論,產量翻倍時,勞動成本會按照一定的比例下降,比如這個比例是80%,那麼第一台勞動成本100塊,第二台就是80塊,第四台就是64塊......不要以為會下降的很快,大家都聽說過一張白紙對摺十幾二十次(看紙本身的厚度)就可以折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因此,每一次產量翻倍後下一次產量翻倍會更加困難,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學習曲線是一個對數函數,這是一個起初陡峭,後來越來越平緩的圖形。(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超級大批量的產品可能就是夕陽產品?隨著時間的增長已經很難在成本上有所改善?我覺得部分適用。)

3、小批量一定就是作坊生產嗎?

以前可能是,但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幾乎所有的工業品都具備新科技帶來的打樣技術:比如塑料件和五金件可以使用3D印表機,從PCB板到包裝用的紙盒都有專門的輸入圖紙就可以生產樣品的設備,所以只要客戶付得起錢,僅僅只要一個產品也是可以滿足的,而且可以讓客戶覺得和大批量生產線做出來的區別不大。

順便一說3D印表機,我認為它在相當長的時間難以取代模具,也就是說,之前的3D印表機的工業革命僅僅是噱頭。如果說它革了誰的命,很大一部分就是本來用手工一個一個製造樣品(產品)的作坊式師傅的命。

因此,現代來看,既有作坊式的小批量工廠,也有看上去不那麼作坊的小批量工廠。


機器開動製作相同的大批量當然最划算


效率高,可以參考福特公司為什麼辦流水線。


生產速度快、成本低。

題主覺得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嗎?歡迎交流


工廠除了批量生產還有別的方式嗎。

生產3個算批量嗎?

生產100個算批量嗎?

生產1000個算批量嗎?

工廠也是有大小的有的小工廠只要是能幹的多少都接,就算做一個也接,一些特殊的工裝、量具一次也不需要成百上千件,所以工廠一定要批量本身就是沒有這個說法。都是市場主導的,訂單多生產的多就是一大批,訂單少生產的少就是一小批。

批量是為了平攤成本,這裡面設計成本運輸成本工裝設計工藝設計,這些都要分攤到每一個產品上。生產的多了才能降低單個產品的價格。還是市場決定的。


這是個沒有常識的提問


推薦閱讀:

男人為什麼會喜歡摩托車?
睡前消息【17-05-18】中央電賀可燃冰開採
換高管,賣資產,工業製造業巨頭GE斷臂求生
新的能源革命性進展何時能到來?
印度電影工業為何比中國發達?

TAG:工業 | 工廠 | 流水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