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羅文益10月23日的知乎live——通識路徑的閱讀參考?
大家覺得這次live怎麼樣?又有哪些收穫?都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如何通過閱讀改變思維方式?
我也是讀書人,
我喜歡羅讀書的方法,
我喜歡羅管理知識的方法,
我喜歡每本書前的導讀指南,啟發了我閱讀某一學科,某一類別的書的方法,從思維導圖來看,羅花費了心思,
我們應該尊重他的勞動成果。從書的廣度來看,我遠不及他,所以我敬佩他。我看到我和他做事的差距,
也看到了我一步步走向大V還需要付出的努力。我很感謝他。但講書內容的內容來說,我覺得過於全面(按章節來講)反而重點不夠突出,不夠引人入勝。可能和書的性質有關(暢銷與通識入門),建議羅去聽聽得到app如何解讀一本書。
關注羅文益很久了,之前也想客觀的寫一些對羅的看法,知乎也多次出現過「如何評價羅文益」之類的問題,很不幸都被羅舉報使得問題被關閉。顯然羅是不願被judge的。但作為一個一口氣開了四十多場Live,徹底進入商業化的公眾人物來說,被評價顯然是難以避免的。幸而,這個這個問題被羅欽點,應該不會被關閉了。
羅也大概做好了被評價的心理準備。我藉此機會簡單地談一談對這次Live,以及對羅本人的一些看法。================================================================
羅在知乎有三十多萬贊,十多萬粉,是名副其實的大V。他最吸引大家(包括我)關注的一點是,他是個認真的讀書人。他自稱在大學期間讀書數百本,每天讀書近十個小時,讀書數量之多,效率之快,範圍之廣,令人驚嘆。羅「在大學期間完成自我通識教育」的計劃,顯然也是受影響於當前中國頗受歡迎的施派哲學的作用。在同樣的影響下,通識教育在中國近年來也頗受重視。當然我個人對此也是十分贊同和欣賞的,在閱讀之初進行廣泛涉獵式的閱讀方式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尚智」的態度。各種複雜的原因的作用下,國內反智的思潮一波接著一波,而如此嚴肅的尚智態度能夠通過羅這樣一個大V來傳播也難能可貴。
於是也就有了名為「通識閱讀的路徑參考」這樣一個Live。定價不到50元的這個Live,羅幾天時間加起來講了近9個小時,對他的通識閱讀路徑進行了一個梳理,並通過思維導圖畫出了一個框架。這樣一個「乾貨滿滿」的Live是十分對得起價錢的。再加上羅這麼大的關注量,這次live登上知乎的榜單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這次Live還是有許多問題的。
羅是一個典型的泛而不精的讀書人。在羅的回答列表中就可以看到,他最受歡迎的幾乎全部都是有關於讀書的態度和方法、以及推薦各種書籍的答案。而真正能體現出一個人讀書成果的,是在某些特定領域(譬如其自我標榜的經濟學或哲學領域)的真正的乾貨答案。這樣的答案在羅的列表中幾乎缺席,即便有個別也是贊數寥寥。或許是知乎喜歡有觀點、有見解的乾貨,而不是僅僅對某本書的枯燥總結。而觀點和見解來自對某一個特定領域大量和深度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方式顯然和羅無緣。
而這次Live選擇的「通識」的主題本來是可以迴避這一問題的,羅只需要在各個領域簡單幾句話帶過就可以了。但羅大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Live中羅彷彿有說不完的話,在各個領域彷彿都自譽有許多見解似的,毫不加克制地放言高論。
比如哲學,羅用5分鐘就講完了西方哲學,基本上就念了一些名字。即便時間這麼緊張也攔不住羅隨意地點評了幾句黑格爾和維特根斯坦——這幾句點評真是不知所云,既沒有出處也沒有絲毫的慎重。再比如關於文學,羅的原話是:「文學作品,無論它經不經典,它都是一種消遣。而且特別是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啊,他們的技術上也是達到的很高的一個水準的,就是說他們做一個文學作品,它對人的情緒上的感染,也是做的非常好的。但他和你玩兒遊戲,其他的娛樂方式,是沒有區別的。」
一反讀書人敬畏智慧的態度,如此的無知和狂妄,真是讓人大跌眼鏡。要知道羅的2017年43場Live中可是有一場《文學與文化理論入門談》。不過也不當緊,羅給出的參考書目中與之相關的只有一本彼得·巴里的《理論入門:文學與文化理論導論》——大概羅Live的意思就是概括下一本書的內容吧。不知道這樣的Live有何意義。
不論如何,瑕不掩瑜,羅的這場《通識閱讀的路徑參考》Live還是值得一聽的。但2017年總價高達199元的43場系列Live,不聽也罷。與之相比,倒不如去刷大名鼎鼎的短篇通識系列書目 牛津通識讀本系列,每本都是領域內的真正頂尖專家用數萬字簡單地對一個領域的簡介,不知道比羅高到哪裡去了。感謝羅文益的這次live——通識路徑閱讀參考,以下是個人的一些思考和總結,比較主觀。
這篇回答因為是在live之後,很多書籍沒有讀之前回答的,所以裡面很多部分我自己回過頭來看還是有問題的,以辯證的態度來看待就好,獲得自己需要的,不好的拋棄就可以。
讀了書以後,我會慢慢重更答案,僅僅是對自己負責。
live本身的絕對價值:認知層指南
1.live主講心智思維的構建框架和基本通識學科的知識體系
2.給出了不少書單,回答了一些問題
1.心智構建框架和學科知識體系
1.1 心智思維的構建框架導圖
live心智部分內容包含3張層次遞進的導圖:思維與觀念→人是如何學習的→心智的構建。
一共11張導圖及一張總結導圖,但這部分內容,我覺得是最基礎的部分。
這3張導圖我認為是live有價值的地方,解釋了人類認知的起點,路徑和走向,開啟了一扇科學認知自己和外界的大門。
羅文益的專欄簽名是讀書,讀人,讀事。
那麼書,人,事本質上是什麼,是海量且關係複雜甚至還會偽裝的信息。
那麼如果無法甄別信息的真偽,察覺不到信息的實質內容與殘缺的部分,看不到信息之間的多種關係,無法建立處理信息的系統體系,人就迷茫了,難以判斷對錯,或者說不知道自己處理信息的合適與否。
面對這些信息,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和判斷,猶豫不決不是一個好的決定。
那為什麼要選這個,而放棄那個;為什麼相信這個人的看法,而質疑那個人的觀點;為什麼別人能夠有了自己的主見和判斷,我只能被動的接受別人的觀點?
羅文益用認知科學回答了上述的問題。
1.思維與觀念部分截圖:
思維大家普遍接受的分類是:感性和理性。
羅文益認為感性是一種情緒衝動,而感應才是一種思維和理性對應。
感應是覺得現象之間是相關的,吃什麼補什麼,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等。
科學的基於形式邏輯,清晰定義,嚴密推論,理性到極致,科學轉化為數學,現在很多的教材都是科學化之後的產物,比較枯燥,不易接受。
進化認識論,從進化角度審視人的非理性部分是如何出現的,比如人從眾心理,心理上的弱點等是如何在進化過程中出現的。
情緒≠感應,這裡我覺得是羅文益提出來關鍵的一點,而且你感應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要認清楚輸入我們的感受,也就是現象究竟是什麼,不能被表象所迷惑,進而產生的情緒反饋更是有可能造成惡劣的後果。謹記眼高手低之易,知行合一之難之前看到新聞,大一未報道的學生學費被騙身亡,騙子固然可惡,自己的認知也有缺陷,體制的責任不可推卸,但是生命已逝。
如果能夠認識到,這個世界我們所面對的大多數一開始覺得是天大的事情,都不值得以生命為代價來證偽,總是有辦法的,總是有辦法的,總是有辦法的。
很佩服太祖,抗戰28年終獲勝利。說實話,如果不是感覺被逼的不運動不行,連續28天跑步,連續28天6點起床,連續28天靜心讀書,都不是那麼容易做到。
做到我們當下所有能做的,會是合適的應對方式。
2.人是如何學習的部分截圖:
羅文益認為,無論是專家還是菜鳥在聰明程度上,比如處理信息的速度,思考問題的跳躍程度等素質其實是差別不大的。但是專家更能處理問題是站在了更高的層次上,有層次有模式的來處理問題,而不是雜亂無章的面對所有的信息。是思考節約的,面對同樣的信息,能夠抓住當時有效的部分進行處理,在抽象或者說熟悉模式的層次上來理解問題的。
引用自簡書:千古劉傳(簡書作者)新手與專家的之間,難道就只差刻意練習?
這些牛人都體現了在更高的抽象層面表徵問題的能力,那麼,我們的疑問是,專家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換一種表達方式,即專家的知識是如何組織的?有一項針對物理專家和新手的研究,揭露了其知識組織方式的差異(Chi et al. ,1982)。這項研究使用的是經典的斜面問題。
在此我們不會談論任何物理問題,也不需要用到任何公式,我們只關注專家和新手解決同類問題的時候,知識組織的過程。新手對於斜面圖的表徵如下:
專家對於斜面圖的表徵如下:
對於同樣的斜面圖問題,新手與專家的表徵方式大相徑庭。新手的表徵圖示主要涵蓋斜面的表面特徵,而專家的圖示直接把斜面的概念與物理法則和應用條件聯繫起來。
另外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新手和專家將物理問題按解決方法的相似性分類。新手傾向於依照解決方法的相似性、表面特徵的相似性將物理問題分類,而專家則根據能運用於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則來分類。 這裡便揭示一條極其重要的認知:
專家的知識不僅僅是對相關領域的事實和公式的羅列,相反它是圍繞核心概念或大觀點(big ideas)組織的,這些概念和觀點引導他們去思考自己的領域。而新手則是根據問題的表面特性引導思考和行動的。根據這個理論,前文中幾位牛人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也就是他們之所以成為牛人的原因。這樣的思維框架使得他們能脫離事物的表面特徵,在更抽象的層面上表徵問題,圍繞核心概念來思考和行動。
關於專家和菜鳥區別的書籍,我可能是疏忽沒從羅老師live裡面找到。這篇文章的部分也許能釋疑一二。
讀了書之後發現,其實這部分內容,簡書作者千古劉傳,也是引用自書籍,《人是如何學習的》,這篇回答,包括很多東西,都是來自於書籍,看了書自然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3.心智的構建部分導圖:
大腦如何構建精神世界,這部分的大多數觀點來自於羅文益推薦的書籍,《意識探源》
不過我搜索了之後發現匹配的是《意識探秘》
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有利於我們依照其工作原理降低學習的難度,如同用艾賓浩斯記憶法增強記憶的效果一樣。
發現很多事情,都是有相對正確的做法,刷牙方法的變化,橫刷,豎刷,巴氏刷牙法等;單詞的背法,單純重複,百詞斬,拓詞等app輔助工具,anki自定義記憶等;拖延的應對方法,個人應對,社群app戰拖等。要麼是依據科技的進一步推進,要麼是對大腦有了更深更貼切的了解之後,針對需求做出更合理的措施。
當然,羅文益說,不要刻意的追求方法,關鍵是去練習練習練習。
我部分認同羅文益的觀點,但問題是,如何練習,就像是一開始的問題,什麼叫做動腦子,什麼叫做有效的練習,比如複習時間把握的不合理,記憶率不好,往往很多時間和精力變成了無用功。我覺得可以向已經做過這件事的人請教,詢問細節,了解具體事情的操作形式和內容,之後才是模仿和練習,最終習得技能。
1.2 構建心智的意義:認知科學或者說是通識教育,給了我們基礎理性的判斷標準和依據。
1.它能夠幫助我們合理的識別,認知,追本溯源的發現相對真實的情況是什麼,不至於我們被別人所操縱。
比如現在營銷呼籲的「投資自己」,購買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物品,享受透支的出國旅行,買買買那才是最好的。真正的投資自己是通過學習技能,投入大量的時間,反覆思考和堅持。(說實話,學習技能,買書,買視頻等都快要吃土了,哪有毛爺爺去揮霍名牌上。)
其實兩個觀念都沒有問題,問題是,你選擇哪一邊。通俗一點,屁股決定腦袋,理論一點,站隊決定態度。更複雜的是,如果你的工作是營銷,同時你又希望能夠有效的投資自己,相信你的感應會是沒那麼舒服的,因為你或許知道正確的該是什麼,然而你還在宣傳錯誤的觀念。其實我們都沒辦法,被逼的。
在這個行業里成為既得利益者,在另外一個行業里同樣也會成為被剝削的人。了解的越多,越難以下定論,很難用幾句解釋清楚我們身處的社會,指數級別的複雜。
如果你是投資者的話,你是怎麼能知道「投資自己」的前者是有問題的,後者相對會好一點?
時間,錢和健康是我們擁有的主要財富。
還有媒體一邊倒說川普是種族主義者的時候,結果忠於事實的人發現那是報道的刻意曲解,非裔≠非移。
少不了這段時間劉愷威和林丹事件的刷屏,一波接一波,吃瓜群眾的西瓜都不夠用了,後來認識到別人的家事跟我關係不大,要看的通識書那麼多,接受這些信息是在浪費時間,於是八卦之心漸漸熄滅。
那麼什麼信息值得關注?關注的信息怎麼判斷真偽和完整性?信息之間的關係怎麼理清?我們是如何被信息操縱的?
去看書吧。
《小說寫作教程》——羅文益說的是《虛構小說寫作指南》,我搜了卻出現了這本書,內容上差不多,應該可以用。同樣也可以看一些營銷,文案之類的書籍(羅文益沒推薦,大家自行尋找),但本質上其實差不多,都是為了操縱認知層來達到控制行為層的目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就有很多,原價100元,折扣完10元;1999元和2000元好像也沒什麼區別,但感受上那就不是2000;雙11剁手黨紛紛加入,還出現什麼妻子買了30多萬的產品,丈夫起床後離婚之類的報道。
那麼認知層如果理解也許情況會好一點:
1.再便宜的商品也需要錢
2.收藏往往都是沒用的,躺在我們收藏夾里的內容千千萬,有實質作用的十不存一
3.不是擁有奢侈品就代表自身價值增加,就跟人脈不取決於你認識多少人,而在於你能為別人提供多少價值
2.它能夠有理有據的解決我們遇到的某些問題,不至於每天都要累死自己的直覺或感受,避免我們自己背上大鍋,對自己本身進行苛責和攻擊;或者甩給別人和外界,怨天尤人。
思考過智商情商天賦的問題,壓力很大,一度覺得找不到出路;總是說要動腦子,問題是什麼叫做動腦子,具體的表現過程又是什麼,看不出什麼是動腦子,自然也無從模仿而習得。
不知道如何學習並應用知識,畢業到現在也沒解決這個問題。典型是高中數學用大量時間,而整個數學體系搞不清楚,什麼函數,橢圓之類的大題目除了第一題就是看戲,題海戰術也沒效果,感覺自己就是個智障。
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在交往中看待彼此關係。大學時候看這個同學左右逢源,那個同學朋友圈寬廣,比較一下自己連宿舍關係都只能算勉強融洽,懷疑自己簡直是情商低能。
無論哪方面,都沒有結果的正激勵,還染上拖延,甚至就是簡單的技能都做不到靈活運用,被動接受理解不到位,主動無法輸出有價值的東西。遇到什麼挫折,就會攻擊自己,怨天尤人,覺得學不會要不混混算了。
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什麼什麼有問題(教育經濟等等),都是因為體制不好。但是把問題歸結到體制上,不解決實際問題,買全鍵鼠套裝,人人都有機會成為鍵盤俠。
最近看了一些科普,開始覺得沒學好是因為用腦太少。很多時候看一本書,每個字都認識,但是看完之後大腦一片空白,讀過認知科學的書籍以後了解到,大腦本身能夠記憶的量也就是5-7這樣的數量,太多了肯定記不住。另外,至少我自己是沒有看完一個章節停下來去梳理一下作者的思維脈絡,觀點事實,細節例子。看是看了,沒有用合適的方法做知識體系總結及實踐,只有模糊的感受。至於如何梳理上述的內容,作過不少讀書筆記,但效果不好。有用的才是努力,不然是無用功,不要自己感動自己。
後來發現讀書筆記不應該為了表達感受和體會,而最好是實用,實踐出真知。(羅文益說讀書不僅有實用性,還可以追求心靈的自由,我同意,但是在還沒能吃飽飯之前,我決定先不考慮東西好不好吃,生存壓力排第一)
怎麼把我們讀書整理的體系和觀點運用到生活中去,怎麼合理運用書中提到的信息,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起到作用?從理想情境中來,到實際情境中去,而連接兩者的就是抽象的概念。讀書獲得的信息是簡化(科學化應該也是經過某些標準過濾)的內容,但是生活中變化的因素極其多而複雜,兩者無法結合,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會覺得讀而無用。
總結:迷茫或者什麼事情做不好,兩個方向可以嘗試:
1.知道的東西無法舉一反三,應用到更多的情境中
2.還有什麼信息是缺乏的導致整體缺了關鍵部分無法完成
去看書吧。
關於智商情商的書籍上沒有獲得推薦,知乎上張英峰老師的回答我覺得能比較好的解答。
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 教育 - 知乎
有哪些可以提升情商、判斷力和談話技巧的書籍? - 心理學 - 知乎
《自控力》從科學角度解釋了拖延,失控的問題。羅文益說自己自控力比較好,還是工作狂,所以沒看過這本書。不過我個人覺得還是值得一看。但在自控力這方面,羅文益介紹到大腦本身就是不傾向于思考,更願意輕鬆娛樂,所以如果你不願意看書思考,這不怪你,人類天性如此。
羅文益根據自己的經歷實踐:
1.建立嚴格的獎懲機制,比如完成那些事情獲得積分,然後積分累積後兌換自己娛樂放鬆或者什麼想做的事情。
2.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意志力的問題有可能是體力精力不夠的原因。(羅老師如果不出意外,接近每天跑步4-5公里,100個卷腹or仰卧起坐,數十個俯卧撐)
如何從一個空有上進心的人,變成行動上的巨人? - 心理學 - 知乎
這個帖子是運用積分的具體體現,已經有人做出了app。
(其實什麼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形式切實的推進了自己的進步就是有用的)
1.3學科體系指南
分別給出了:哲學,科學,數學,經濟學,心理學,文學,政治學的體系導圖
意義
1.不需要從零開始,節約了很多時間,對比自己已經知道的碎片內容,準確的對欠缺知識進行補全
2.建立體系有助於深層理解知識結構,形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政治學導圖部分截圖:
據說紙牌屋的編劇都要失業了,什麼反轉都不如今年的美國大選好看,最後的結果更是唯知乎er一枝獨秀,川皇登基。可是,看不懂啊,這群人在那裡聊的那麼開心,雙方撕的那麼激烈,連youd be in jail 都出來了,好看是好看,為什麼啊?在知乎的美國大選板塊也看了很多,都是碎片,看起來都很有道理,然而就是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情況。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15年股災的時候,漲的飛起,跌的爆炸,咋回事?今年的房價,限購,越限越漲,外地人,本地人和當地政府之間,不見硝煙的鬥爭,咋回事?陰謀論各種盛行,趙薇的新浪刪帖,索羅斯的世界大同,世界那麼精彩,可我一臉懵逼。然後明星的家事各種刷屏,奧運會的風頭也被搶了,爸媽關心八卦簡直比我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要更勝一籌。嗯,親生的,但是,八卦更好玩。
至少通過羅文益這次live,獲得了方向,確定的知道要去哪裡獲得基礎的通識知識。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碎片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高大上的數據,洪流一般的知識和觀點,看什麼都覺得是對的,看什麼又都覺得好像有問題,知乎上的答案看著都覺得有道理,但是為什麼有道理,不清楚;為什麼作者可以講出那些道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看不出來究竟是什麼情況,不明白。
答案是看書,什麼領域不懂但是想了解,就去找此領域的專業書籍拜讀。
羅文益大概讀了700-800紙質書,上萬本電子書,沒記錯的話是這些。讀了書,是否學會並且實踐,這個不清楚,讀書只是了解,距離知行合一,太遠太遠。
相信大家會有這樣的體會,學習知識很難做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除了是對知識本身理解不透徹之外,很可能是知識體系不完整。
比如讀英語句子,讀一些語法書,條目又多,規則又複雜,很不實用,越看越迷糊,越看越沮喪。
英文語序和中文語序是反著的,英文,重要的先講,後面是修飾;中文,重要放在最後說。要看懂句子,先要知道句子講的大部分信息,然後還要有從這些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總結(我們常說的總結可能是主觀的),而這種總結是有規律和客觀依據的。而且句群之間的有效信息是有各種邏輯關係,同層異層之類的。這些小的能力或知識缺乏,就會使得讀句子不得要領,這句會了,下句又出問題。
不成體系的知識是沒有力量的,不成系統的思維是僵化的。
2.書單及解答問題
2.1部分書單
這些書單是羅文益在live回答問題期間提到的,想了下,應該可以放出來。他在自己的專欄里和回答中還推薦了很多書,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看看。
理財:《白話金融投資》
房地產:
《廣廈天下 房地產經濟學ABC》(無電子版)
《城市化轉型與土地陷阱》(豆瓣有電子版)
《大國大城》
中國經濟:《漸行漸遠的紅利》
哲學:
《哥德爾》
《哲學史方法十四講》
邏輯學:
《認識辯論》
《學會提問》
《哥德爾 艾舍爾 巴赫:集異璧之大成》GEB
2.2 回答的問題
600多個問題,10個小時左右的回答時長,前面也有知友提到了。
但是我後來看了一些知友的回答,加上自己讀書的體悟,覺得這位同學說的不能說是客觀,但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我覺得可以參考。
&<最後說一點個人對羅的感受吧,一個人怎麼樣,大概看看那些答案就知道了,簡直枯燥乏味得很啊。當然你也可以說的他的風格嚴謹。另外也吐槽一下那個600多個回答的Live,要是你說的東西有用,給我6條,我就覺得很值了。你非要給我600條,一是這很花費時間,說真的,你一個近乎隨口就來的回答,根本比不上知乎上面絞盡腦汁費幾個小時得到的一個答案來得深刻以及全面;另外一個是,你非要回答600個,那我不感動就不是人了,給你好評也只是因為你幹得多,但是卻不見得真的有幾個太有用的。一方面給你好評,一方面我還是很窩心的。
大概整理了很小一部分問題,非原話,盡量貼近羅文益的回答內容,如下。
- 通識教育的途徑,時長,作用,完成的標誌?
通過閱讀各學科的經典書籍;半年左右可以完成大概的通識教育;不同的角度碰撞,對創新性有幫助,可以理解學科結構,對其他學科有不一樣的切入點;閱讀速度快,閱讀之後往往只剩下觀點,面對不同領域的時候,能發現他們之間的相關性。
- 實體or電子書,英文or中文?
開始速度慢,可以選擇實體書,讀中文,因為不熟悉,需要停下來思考;在了解大部分內容以後,就可以讀電子書方便記錄,原版更容易理解,貼近讀者。
- 知識庫建立的必要性
學了的東西容易忘記,建立知識庫方便查找,腦圖是做知識庫的有效工具;知識體系是客觀的,已經建立好了,我們要去認識他。而所謂自己的知識體系,是我們每個人不一樣的關注點,進入到整個知識體系。
- 與人溝通時,需要完全理解對方嗎?
理解是不存在的,關心才是比較重要的,往往我們說的理解其實是相對更關心。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也無法理解對方。越是想給別人製造好感,越是適得其反,做自己比較重要,不然你可能會放大別人的反應,反而亂了自己的陣腳。
- 如何了解某領域的信息?
主要是來源,知乎是碎片信息,回答都是多次加工的結果。谷歌,知網等會是比較好的來源。羅文益的信息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知網。
跟已經在牆外的同學交流過很多次,至於知識來源的好壞不評論,但就知識體系,層次,丰度,深入討論而言,牆外的資源明顯要好太多了。
- 自控力相關
每個人自控力的切入點是不一樣的。意志力基礎是鍛煉,精力好了意志力的問題會解決一部分。萬事開頭難,缺乏開始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能力做,而是在開始之前就選擇投降。
- 心理學
如果做研究,可以看國外的經典教材,科學著作;但是追求幸福和人性,看文學批評之類的作品。
- 通識與專業
通識是基礎,可以感受到思維模式的變化;專業精通需要很多功夫。擅長和喜歡的差別在通識之後,可能會明白兩者的差別。你擅長才會喜歡,模糊的喜歡只是因為不了解(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越擅長才會傾向于越喜歡做一件事情。
- 學習方法
沒有什麼捷徑,努力不能被替代。通過不斷練習,才能成為專家。不要迷失在尋找高效方法里,高效方法等於捷徑。
- 思維概述
抽象思維和形象(具體化)要結合。但學習深入以後,還是要以抽象為主才能走的更遠。
抽象思維不是一門技術,而是一種綜合能力的結果體現。 形象思維是不可靠的,還是需要工具,紙筆電腦等來拓展。思考方式和深度是一個結果體現,不是一種可以跳躍直接達到的結果,還是需要努力練習。
- 如何處理陌生問題
波利亞一般解題原則
1.理解問題問的是什麼
2.技術性的觀察(不能一下子信息全涌過來,而是要分清主次等等)
3.大膽的假設
4.小心的求證
- 興趣與消遣
經典的文學書有著高超的技術,偉大的思想,但本質上還是調動人的情緒。
興趣多,是指對數學,技術,經濟學之類自我提升類。而消遣,看小說,即使是讀偉大的文學書,打籃球,踢足球等,那是娛樂方式的多種多樣。人獲得理性的過程本來就是枯燥反人性的。
- 閱讀成長社群
效果不大,受限於木桶效應。因為社群民主,會被集體中最短的一塊木板拉低感受。
- 讀書筆記
對於理性較強的書籍,第一次讀不做筆記,主要是瀏覽和了解,之後閱讀要進行結構化(做腦圖,要點)和非結構化(個人感悟)筆記,兩者關注的內容,都會隨著理解的加深變化。讀書筆記是私人的,關注焦點都不一樣。
文學類或者情節性書籍的不需要這樣的結構閱讀。
live的相對價值
1.與其他live比較
我參與的live並不多,就拿知乎參與人數最多的live來比較。
李笑來live
在這次的 Live 中,我將分享一個系統的,通用的,對所有人都適用、對所有知識體系也都適用的閱讀操作系統。這就是個很簡單、很實用和有價值的方法論;這就是一個小時就能說清楚,任何人都可以學會,所有地方都用得到的核心基礎技能 —— 反正我個人是受用終生。
大家聽過live之後的回應。
你通過李笑來的知乎 Live《一小時建立終生受用的閱讀操作系統》都收穫了哪些有價值信息?
359個回答
李笑來老師對於大家評價的回應。
你通過李笑來的知乎 Live《一小時建立終生受用的閱讀操作系統》都收穫了哪些有價值信息?
個人看法
- 語速。
羅文益語速中快速,基本是直接解答問題,解答問題的時長經常多於1分鐘;李笑來會先讀一遍問題,語速慢於常速,時長大部分短於1分鐘。
- 態度。
羅文益是自己不知道的會很明確的表明不清楚,對參與者很尊重,很真誠的對待各種問題。而李笑來會表示,我們不在一個頻道上,之前說過了,籠統的說一下等,甚至還有輕微的諷刺參與者(嗯,我個人感受),根本沒有正視問題。
- 參與人數。
我是live結束後參加的,也就是49.00那一波,關注了羅文益很久,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到真誠,看了live後記,請假4天準備,前後10小時等等,有1000多人應該都是完整參與了live全程,至於來評價的人數不多,我猜是因為老師講的又多又寬泛。而李笑來的live,我是事後聽的,語速太慢,而且說的內容極其寬泛,外出在公交車上無聊補的;人數雖然是12萬,但價格是1元,事後還提到了100元,相信人數這麼多大部分是慕名而來,《把時間當朋友》等。如果價格提升,估計人數會少很多,滿滿的都是套路。
- 授之不是魚。
李笑來說的輸入設備完好,結果沒有處理系統,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多是依靠一種直覺,記憶和經驗;李笑來提到的,李庄的首尾連接句「被比認罪緩刑,礎去間決神訴」,這是套路啊。難道沒經驗被套路了,也叫做閱讀能力不好?誰會想到這麼嚴肅悔過的信會這麼玩,跟閱讀能力有什麼關係?不知道李老師要是自己第一眼看能不能看出來。
- 提出的建議的爭議性。
羅文益基本是告訴你看什麼專業書比較好,即使是提議,也會有理有據,記得有個行業與城市的選擇問題,看過live同學應該都會有感覺。李笑來則是,要認真閱讀,隻字不差。認真閱讀沒問題,問題是,讀的是思想啊,沒有哪一本書所有的字都是關鍵的,數學類的知識的抽象定義確實需要反覆閱讀,理論概念性的定理確實需要反覆體會,除此之外的例子,論述就不用隻字不差了,李老師提的觀點只是在小範圍的特定條件下才成立。
- 李笑來老師的人生最重要的十分鐘。
嗯,我怎麼當時就沒理解爸媽給我這樣的一個十分鐘,我敢肯定他們講過類似的話。
- 英語。
羅文益自己沒有看過專門的教材,只是因為工作或者需要的原因讀了一些英文文獻。李笑來老師:英語這東西,一年內沒學會,以後就別學了,沒啥意思。學什麼東西都有技巧的未知殘缺步驟,假如沒人告訴你單詞和中文的詞語不一樣,英語是以語境為基礎的,單詞意思要放在句子裡面理解,單詞只有核心抽象意思,而這個意思在具體情境里會有稍許變化。英文詞典更多的是記錄單詞使用的常用語境。這個你要是不知道,你背單詞背了10年,進步也不大。第11年,一不小心掉下了懸崖,武功秘籍上寫著單詞怎麼理解要看語境,結果想起來李老師說,一年沒學會,就不用學了。也不知道是李老師大法好,還是該信武功秘籍。
- 最後一項沒有比較。
引用自李老師:「若是你聽懂了剛剛三五分鐘的道理,你就會發現,我已經帶你進入了閱讀的另外一個層次。或者說,乾脆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一個斑斕絢麗的世界,一個能讓你流連忘返的世界,一個讓你再也離不開的世界。」
嗯,都是吐槽,見諒見諒。
2.出發點
2.1 live的主要內容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問題:
問題的答案是個人聽了live之後的簡略作答。
- 如何對自己進行通識教育?
閱讀通識的科學類書籍,提供了不少學科的書單
- 如何找到一本好書?
羅文益開始是依據豆瓣評分,有了通識基礎之後,即使沒有評分,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主題閱讀。
- 如何快速判斷一個書單是否適合自己?
印象里無回答。
- 有哪些值得學習的思維方式?
介紹了思維方式的概況,至於具體的思維,邏輯書里有很多。
- 有哪些學科內獨有的研究方法可用以啟發人的思考?
這部分沒有聽的太仔細,算是書單里會提供?
- 多元思維如何引導個人對問題的思考?
導圖中有,沒能力作總結。
- 感性思維如何應用於理性思維之下的編程?
導圖中有,沒能力作總結。請參考下次live,寫作與編程。
- 最乾淨、最「干」的通識教育書單是什麼?
書單里20本。
- 專家和菜鳥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什麼?
前面的部分提到了,導圖裡也有。
- 從學習科學的角度來看,如何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
書單。
- 閱讀枯燥的書,如何做時間管理與精力管理?
鍛煉,嚴格的獎懲機制,個人危機感。
我聽的雖然不算特別認真,但是live裡面主要的90%以上的內容,我都記錄如文章了。而且回答也並沒有太系統化的說明什麼東西,都是很碎的。如果說有價值,就是書單吧。
2.2 其他
- 每個人實用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就像其他答主提到的,對我有用的,對你不一定有用。
人的行為可以粗略分為認知層,行為層和習慣養成與改變。任何一層的變化,都有可能視為有用。
按照最實用的觀點來說,只有習慣的養成與改變,對自己的生活和能力,有了實質的影響和變化,才叫做真的有用。但是,這一步除了自己能夠做到以外,沒有誰能夠代勞,還是要靠練習練習練習。給了魚竿,給了餌料,給了一片海,給了無數魚,還贈送了小板凳,然而你的魚沒人能替你來釣。
- 看書看的少,在live過程中全程懵逼
因為看書看的少,所以無論怎麼解釋,都是聽不懂的,因為沒有相應方面的知識和背景,再來幾次live,只要書單里的書沒有讀過,都是懵逼。
- 書單
我不太確定不好的書是不是一點價值沒有,常說,不僅要知道正確的怎麼做,還要清楚錯誤會有哪些,甚至說,有時候工作不要求你出彩完成,只要不失誤,缺陷不嚴重就可以。好的書單固然節約了很多時間,但是不好的書單是否可以當作一種認知錯誤的參照物,在了解正確做法的基礎上,了解錯誤的多種表現形式,避免犯錯。
- 腦圖是否適合講課
我覺得這要取決於講的內容,本身live定位在於介紹通識閱讀的路徑,清晰的整體結構如同一張地圖指明方向,貼合了live的主題。羅文益可能是沒有怎麼講過課,在講課經驗和表現形式上,李笑來老師可以得一分。缺點,暫時沒發現,淹沒在書單的汪洋大海中。
至於值不值,價格高不高,大家心中自有定論,兼聽則明。聽聽不同意見,反而有助於相對看清楚事實,免得太過於盲從。我是來學習進步的,僅此而已。
祝大家共同進步~
問:羅文益2017年的43場系列Live如何?
答:不值!!!
從他對專業知識的介紹(例如哲學、編程、文學)我們很容易看出來他知道的真的是很少,但是他不講專業知識,只是比較善於鼓動大家去讀書,用這一點來回答問題。他回答問題的時候,很喜歡「我以前看過一本書」,「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有時候會鼓勵大家去讀書,反而用這一點來問答問題,實際上,他對於這個領域的相關知識就來源於這幾本書。
他的答案大多是關於個人經歷、勵志故事、書籍推薦、怎樣讀書的分享,但是,在專業領域,水平實在是門外漢。
他提到編程語言,是這樣一種理解——:python會污染一個初學者的「計算思維」,不利於進一步探索:
他提到文學,是這樣一種理解——文學只是消遣,和玩遊戲沒有區別:
所以,他在介紹一些專業知識的時候,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一個沒寫過代碼的人在網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某語言,想把觀眾教懂到該語言作者的地步。
這個10月23日的live姿勢水平還是很高的,因為講的畢竟是他的專長——如何閱讀,書籍推薦。但是明年他連著43場的關於每個專業領域的live,質量想必就差得多了。他在live里介紹的是「每一次主題閱讀,包括講解這本書的大致知識體系、閱讀路徑,並作深度解讀與該書涉及到的主題的延伸拓展;(延伸包括理論的延伸、書籍的延伸以及和現實的關係)」
他一個剛畢業的門外漢,僅僅通過讀過的幾本書,如何講通透一個領域,還進行理論延伸呢?要知道,他會講到他會講到哲學、心理學、數學、經濟學、文學、宗教學、編程、天文學、語言學、寫作、歷史、生物學、音樂、文化、演講、藝術、股市、科幻、政治這麼多專業的領域。
這樣片面的講解會誤導讀者關於這個領域的印象,本來他的知識水平就是來源於幾本書,在自己理解的過程中可能就有一些偏差,再講給別人聽,再出現一次偏差,別人形成的感覺就更無法描述了。
當然了,我只是說他的這43場live不值而已,並不是他說的不對。本來10月23號這次的live還是內容滿滿的,因為他講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這就相當於一件本來價值2塊錢的商品,他43件打包出售,每件標價20000塊出售。你想了解他這件商品的價格,就去看了第一件已經在出售的了,結果還真值20000塊了,然後你買了這個打包,還以為賺了大便宜。
我們逛知乎到今天,應該理解到一個道理,大V隨便說幾個你不懂的領域的隨便幾個概念,已經能夠讓普通人感嘆「太專業太厲害啦!」
羅文益這樣囫圇吞棗一樣多讀幾本書,然後馬上開課講解變現,和羅輯思維又有啥區別呢?
個人觀點:不好。
大家都是先看live簡介過來的,我覺得要評價一個live好不好,就要從live的出發點入手——這次live目標是解決哪些問題。如果live結束後問題解決了,那麼毫無疑問這是個好live。
這次「通識路徑的閱讀參考」簡介如下: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問題:
*如何對自己進行通識教育?*如何找到一本好書?*如何快速判斷一個書單是否適合自己?*有哪些值得學習的思維方式?*有哪些學科內獨有的研究方法可用以啟發人的思考?*多元思維如何引導個人對問題的思考?*感性思維如何應用於理性思維之下的編程?*最乾淨、最「干」的通識教育書單是什麼?*專家和菜鳥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什麼?*從學習科學的角度來看,如何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閱讀枯燥的書,如何做時間管理與精力管理?
大家不妨問問自己,聽完了本次live,你是否解決了上述問題?
我個人覺得,一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明確的回答。
live主體,並不是根據上面的問題逐一展開的,(對,我理想中的live的層次結構,就是按照上面的問題逐一展開),所以從頭聽到尾,我還是不知道上面某些問題的具體答案。
這次live的講解內容,主要就是10張腦圖。但10張腦圖信息量太大了,導致全都是泛泛而談,通篇都是定義與結論,分析太少。
以第9張腦圖——心理學與文學 為例,腦圖的講解方式基本上是:「心理學與文學」分為A和B兩大類,然後A又分為a1,a2,a3...幾大類,a1又分為XXX幾點,中間穿插一些簡單的分析和說明。
腦圖例子:
聽完之後我雖然知道了A領域分為a1,a2,a3...幾大塊,但a1具體有什麼內涵,包括哪些內容,我一無所知。所以一些朋友覺得live很好,但就是說不出具體好在哪裡。
引用一個觀眾朋友的話:你們好像並不關心羅導講了啥,都一股腦迫不及待的想提出自己的問題,就像完成任務一樣
聽課的時候聽不懂,自然也就處於「遊離」狀態了。
最後,語速有點快了。我能理解羅大哥想儘力多講一些東西,但我還是更喜歡語速慢一點,一條一條的把每一個觀點講清楚,把重點凸顯出來。
以上都是個人觀點吧,之前看過很多羅大哥的回答,還是很佩服的,但這次live我不認同。一個精神病人的書單羅列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顯然他並不敢接受客觀的評價以及質疑。呵呵
用他的話說這是知識變現的時代,說白了就想賺點錢。這對於當今很多有知識焦慮的人來說,正中下懷。所以他確實賺到了錢。不過你去問問那些上了他的課的那些人,上完課一個月兩個月以後,他們能感覺到有收穫嗎?
羅文益就是個賣大力丸的吧,跟某些著名的羅姓人士一個德性
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待這個回答下的誇讚大部分用匿名用戶發表,語言風格類似,甚至都稱羅文益為「羅大」...(因為我不想讓這個回答和問題出現在我的主頁上,所以使用匿名。就此別過。)
值不值請不要把價格拿來比較~如果說我花了35元請漫威給我拍了一場電影感覺怎樣?雖然電影是面對大眾的.但因為觀看是個人的,所以我是否可以說公司專門給我拍的~好只啊~那麼再差的電影都值35元吧~換種說法~統計下總人數估計總價錢~那麼live內容值那麼多錢嗎?
不喜歡主頁有回答,匿名吧極好!我買過的最值的Live!然後發現自己還是看書少了哎……
161129更新已經買了,然而知識量太過豐富外加破乎一直閃退重啟,以至於本寶寶到現在也沒有看完 另外,強烈建議破乎啟用支付寶結賬,微信除了紅包沒有外來收入付費好凄涼 -------------我也不知道好不好,49元挺想買的,目前沒評價啊
我覺得挺值的,書單里的書都是經過羅大挑選過的,等於過濾了一些沒這麼好的書,把時間花在質量更好的書上面我覺得更值得一些,畢竟時間有限嘛。羅大很認真地做這次Live,裡面的內容包含了很多方面,對於不同人的問題,他也很耐心地給出了回答。感興趣就聽聽看咯。
嘛,和葛大一樣會很熱心的回答問題,而且live提前開了很多天,基本上所有問題都回答了。然後,還有留qq和微信群=。=我剛買的時候是39.9哈哈哈,賺到了10塊。總的來說很值。
推薦閱讀:
※心理學的七宗罪2:數據貯藏(Data Hoarding)
※錢琨 的 Live -- 認知心理學(二):如何更好地記憶
※漢語對人的表達和思維方式產生了哪些特殊影響?
※我好奇人們為何好奇:計算認知科學視角
※從玩遊戲的AI中研究好奇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