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最初實行的十年很穩定然而最終還是崩潰了呢?

為什麼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最初實行的十年很穩定然而最終還是崩潰了呢?


謝邀。答主是北大大四的學生,這個問題是北大世界經濟史課程的課程作業。以下答案均由答主根據所學經濟學課程的知識整理和分析,屬於個人原創,沒有剽竊和抄襲成份。

好了,以下就是答主的一些初步的分析。

---------------------------------------------------------------------------------------------------------------

一、什麼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起草並簽署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動蕩與混亂,與會國家都希望建立一種國際貨幣體系以實現內部平衡——國內的充分就業和價格穩定,並使各國在不限制國際貿易的條件下實現外部平衡——經常項目餘額穩定在理想水平。在這種背景下,「雙掛鉤一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就建立起來了。

在《布雷頓森林協議》下所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要求各國貨幣對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美元對黃金也保持固定比價,即每盎司黃金35美元。各成員國官方的國際儲備是以黃金或美元形式持有的,並有權向美國聯邦儲備以官方價格兌換黃金。美元在整個體系中是「第N種貨幣」,它被用來定義該體系中其他N-1種貨幣的匯率。因為美國自身極少干預外匯市場,所以通常是由其他N-1國的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來維持該體系中N-1種貨幣的匯率。而對美國來說,其職責就是維持美元對黃金的價格。

當然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的固定匯率並非鐵板一塊、雷打不動,而是兼顧了原則性和靈活性,力求避免以鄰為壑、大蕭條、大混亂的悲劇重演。原則性主要是對各國匯率與美元掛鉤進而與黃金聯繫的規定。如果一國推行過度擴張的政策,那麼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將難以維持。而如果美國貨幣供給過快增長,又會導致外國央行持有美元儲備的增多,增加人們對美國能否按官價足額承兌黃金的疑慮,從而對其貨幣政策產生內在限制。固定匯率本身並不是目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並不是單單為了對各國施加限制而實施,而是當時各國領導人經歷過兩次大戰的混亂後相信浮動匯率會造成投機性不穩定,不利於國際貿易的正常開展而採取的一致行動。

另一方面,《協定》也承認各國政府負有維持國內充分就業的義務,因此也體現了靈活性的一面。它允許各國在實現國內平衡與保持固定匯率的基礎上有秩序有步驟地實現外部平衡。各國匯率對美元雖然固定,但經過IMF同意後也是可以改動的,前提是該國出現了長期的巨額經常項目赤字或盈餘(一般情況下指赤字)。因為如果這樣的國家不實行貨幣貶值,就會出現大量失業和經常項目逆差,造成國內經濟的混亂。

二、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選擇——XXII模型

為了描述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如何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下實現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我們使用XXII模型來分析。

1.內部平衡

首先假設國內利率R與國外利率R*相等,外國價格水平P*和以本幣表示的外匯匯率E也保持不變。這樣,所謂內部平衡就是要使得總需求等於充分就業水平下的產出 Yf。根據國民收入核算相關理論,總需求可以表示為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支出G和經常項目餘額CA的和。其中,消費C是可支配收入Y-T的增函數,即C=C(Y-T),T表示稅收;經常項目餘額CA是可支配收入的減函數和實際匯率EP*/P的增函數,即CA=CA(Y-T,EP*/P)。最後我們假設投資I是固定的,政府購買G是外生給定的。這樣,實現內部平衡的條件就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f=C(Yf-T)+I+G+CA(Yf-T,EP*/P)

我們來分析財政政策和匯率變動對產出的影響:財政擴張(增加G或減少T)將刺激總需求,引起產出增加;貨幣貶值(E上升)將使本國商品和服務相比國外更加便宜,導致出口增加從而產出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此時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因為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央行必須採取沖銷性的外匯干預,改變貨幣供給之後必須再進行一次數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操作抵消其對匯率的影響,因此最終貨幣供給是不會改變的。這樣一來,為了維持產出不變,貨幣升值時要擴張財政、貨幣貶值時要緊縮財政,II曲線向下傾斜。在II曲線右側,財政過度擴張,存在過度就業;而在II曲線左側,財政過度緊縮,存在失業。

2.外部平衡

我們假定政府有一個經常項目餘額的目標值X,則外部平衡的目標就是要求政府保證

CA(Y-T,
EP*/P) =X

這裡假定P和P*都是給定的,那麼E提高將使本國商品更加便宜,從而增加經常項目餘額;財政擴張(G增加或T減少)則會增加產出Y,使可支配收入上升,對外國商品的消費增加,進而減少經常項目餘額。因此,為了把CA維持在X水平,貨幣升值時要緊縮財政、貨幣貶值時要擴張財政,XX曲線向上傾斜。在XX曲線上側,財政過度緊縮,經常項目餘額高於目標值;而在XX曲線下側,財政過度擴張,經常項目餘額低於目標值。

三、美國面臨的外部平衡問題——「特里芬難題」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所面臨的外部平衡問題不同於其他國家。美國不需要關注美元兌其他貨幣匯率的穩定性問題,只需致力於將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上即可,保證外國的中央銀行可以按此價格將他們持有的美元兌換成黃金。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必須為此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因為其他國家可能隨時將美元兌換成黃金,構成了對美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潛在外部約束。

戰後隨著各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國際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國對於美元國際儲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但這一需求只能依靠美國國際收支長期保持逆差、對外不斷輸出美元才能滿足,這就導致外國所擁有的美元儲備很可能會超過美國所擁有的黃金。既然美國已經許諾以固定比價向外國央行提供黃金,那麼如果所有人同時向美國要求兌換的話,美國就將無法履行諾言,人們就會懷疑手中的美元是否如官方承諾的那樣「值錢」,接下來人們可能不會再願意持有美元而寧願選擇馬上將其換成黃金。這一過程其實跟銀行擠兌十分相似。相反,如果美國要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幣值,就要保持國際收支長期順差,使美元不斷迴流美國,但這又將導致他國的美元儲備無法滿足經濟增長和貿易的需求,美元的國際地位同樣會受到威脅。因此這是一對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內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必然導致體系的崩潰。這一問題最早由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於1960年提出,因此也被稱作「特里芬」難題。

或許有人會說當人們向美國擠兌黃金時只需要將美元進行官方貶值就可以了,包括美元兌黃金的貶值和美元兌其他貨幣的貶值。然而這樣做,一來是不現實,因為美元要想貶值,必須要其他所有國家同時同意其貨幣對美元升值,這隻能通過大量的多邊談判實現,難度可想而知;二來就算真的實現了,美元貶值也會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並強化其他各國對美元進一步貶值的預期,這樣非但解決不了信心問題,反而進一步加速了危機的自我實現過程。

四、美國不恰當的宏觀政策最終觸發危機

前面所說的「特里芬難題」就像是深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一顆定時炸彈,一旦遇到合適的外部條件就會自動引爆,導致整個體系的崩潰。從1944年建立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基本處於正常運轉的狀態,至少它結束了二戰前世界經濟的混亂局面,擴大了世界貿易,對世界經濟尤其是歐洲經濟的復甦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一時期,美國對外貿易存在較大順差,黃金儲備水平也達到了歷史高點,世界整體處在「美元荒」、「美元短缺」的時代。即便美國採取了增加對外投資等措施舒緩巨大的外貿順差,但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進入20世紀60年代,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隨著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逐漸縮小,國際收支逐漸惡化,世界開始由「美元短缺」變為「美元過剩」。1960年,美國的短期外債達到210億美元,遠遠超過其黃金儲備量,引發市場對美元信心的懷疑,大量投機資本開始外逃,出現了第一次美元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也進入了動蕩階段。

1965年,美國擴大了越南戰爭規模,同時國內又實施了包括公共教育與城市重新建設基金在內的投資,導致政府開支飆升,美國通貨膨脹率大幅走高,經常項目盈餘急劇下降。這一狀況不僅招致投機資本對美元的第二次大規模攻擊,還使得美


國主要貿易夥伴(主要是歐洲國家)不再願意繼續維持對美元的固定匯率。這當中主要是因為歐洲國家進口了美國的通貨膨脹,歐洲的政策制定者們最終在放棄固定匯率和進口通貨膨脹的兩難抉擇中選擇了前者。以下就要用到XXII模型來分析這一過程:

以歐洲國家為主體,假設經濟最初位於XX1曲線和II1曲線的交點處,經濟同時實現了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後,由於外國價格水平P*上升,因此兩條曲線均向下移動,分別為XX2和II2線,新的均衡點為2點。但這時經濟依然處於1點,相對XX2和II2曲線來說,經濟處於過度就業和經常項目過度盈餘狀態。

此時,歐洲國家就開始面臨兩難抉擇:為了使經濟重新恢復均衡,政府可以讓貨幣一次性升值到位,經濟到達2點,內外部均衡重新得以實現。然而由於固定匯率體系的存在,此種方法基本不可行。如果政府不採取任何措施,那麼過度就業將使得長期國內價格水平上升,實際利率也隨之上升,從而造成本幣升值壓力。為了對沖這一壓力,央行只能選擇增發貨幣,抑制本幣升值,後果就是被迫地、人為地造成了國內的通貨膨脹。另外,當時大量的投機資本從美國流入歐洲國家,也是造成其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

後來發生的事情,基本就是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美元大量湧入歐洲國家,這些國家央行愈發無力阻擋美元拋售狂潮,美元官價由35美元/盎司調至38美元/盎司,再到後來的42.22美元/盎司,但同期倫敦市場上的金價早已漲至90美元以上,其間共發生大大小小7次美元危機。最終,西歐國家相繼停止買入美元,於1973年3月19日宣布成立「聯合浮動集團」,貨幣對美元聯合浮動;英國、愛爾蘭、義大利和日本則實行單獨浮動。至此, 存在了近30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可以說徹底崩潰了。

----------------------------------------------------------------------------------------------------------------

以下是一些參考文獻:

[1]王在邦,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興衰,歷史研究

[2]李凌雲,從美元霸權到美元危機的歷史與邏輯,國際金融
[3]特里芬,黃金與美元危機


與黃金掛鉤的美元體系滿足不了日益變化的國際經濟形勢,大概就是這樣,其餘的前面的回答很詳細了。


因為此體系是根據當年的國家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決定的,一旦主體地位發生偏轉,地位關係就不復存在。


推薦閱讀: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列強借款,拿到手的是支票還是紙幣,還是白銀?
中國的龐大人口在那些方面制約了經濟發展?
風險造就農業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國共內戰時期,共產黨的物資補給,或者說各種經費來自哪裡,國民黨的各種經費又來自哪裡呢?

TAG:經濟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