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有很多書(買書)的人,如何看待別人說你買這麼多書讀的完么?
最近的雲南師大的李詩白還有去年還是前年的復旦學霸陳天翔,還有一個女孩有幾千冊舊書的新聞,經常看到在微博消息的評論類似下面這樣回答
1,真羨慕一目十行的人。畢竟我一年都看不到三本書2.在校時間,平均每天讀書超過四本。。書讀進去了嗎??有個毛的意義??這逼裝得我給0分。。3.我知道他肯定看書,愛書,我只是覺得他看不了這麼多書。又要上課寫作業,又要發展業餘愛好,然後吃飯睡覺,一天能讀多少書?看不完還買這麼多在寢室堆著佔地方幹嘛呢?
世界上的確有這樣的人,每周都買好多書,而且真的都讀完了。我有個同學就是如此。那時我並不相信他買這麼多書真的都讀了,認為他只不過是藏書罷了。結果某次我隨手挑了一本他的書,問他裡面講的什麼內容,他不光回答了我的問題,而且延伸了很多,包括他自己對該書思想的不同見解。從那以後我就相信了這種人的存在。
我願意在自己愛好的事情上花時間和金錢。
不愛書的人大概不懂那種手滑過書櫃里書脊的成就感,大概也不懂站在書櫃前,回想著當時讀這本書的場景時候的滿足感。
喜歡自然知道,一個世界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沒必要解釋。因為這些人一想到自己看美劇、看動漫、打遊戲、出去玩的時間都要花在看書上,就覺得難以置信。
而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麼拉開的。奇怪為什麼他們不質疑我的錢花不花得完。。。。。。。。
一般來說。過去我都用一種輕蔑、嘲諷的口吻回答:「這個么,其實我一本都沒讀過呢,否則我幹嗎把它們堆在這兒呀。」但這麼作答很危險,因為他顯然會招來那些進一步的自以為是的追問甚至深問:「那麼你讀完的書又放在哪兒呢?」經典的答案是羅伯托·雷迪常說的那句:「那些讀完的么?因為這裡放不下,就都放到撒哈拉沙漠去了。」基本上這會震懾住對手,讓他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我個人覺得未免太殘忍了,而且會把人嚇呆。現在我都採取先封后殺的擊劍招式:「哦,這些只是我本月底前要讀完的書,其他都放我辦公室里了。」這種答案一方面按時了某種無限廣大的閱讀計劃,另一方面的潛台詞則是:「我很忙,你可以滾蛋了。」
——安伯托·艾柯《帶著鮭魚去旅行》
有人看書是呼吸,不看不行,有人看書是吃藥,不願意吃。一個是呼吸有什麼好奇怪的,我天天呼吸,一個是我為什麼要天天吃藥痛苦啊,這兩類人能理解彼此么~
我遇上過這類情況。但就像是吃飯一樣,如果把你吃過的所有飯都搬出來,一個屋子裝得下嗎?不一定吧。我們吃飯是為了飽腹,而看書是為了精神上的滿足。我買了書,無論是否讀完,我都會享受可以與書相互接觸的感覺,更享受讀書,尤其是讀一本好書的滿足感。這種感覺就像遊戲迷通了所有關打了滿級完成所有首殺刷新所有記錄,收藏家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藏品,軍人保家衛國實現了年輕時的理想將汗水和青春都揮灑在陽光雨水下,如果將這種情況類比,可以找到很多種解釋。
不要求別人一定要理解或者懂,如果想知道這種感覺,最好的辦法就是投入心血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最後無論是否成功,過程都會讓你印象深刻。
自己能力達不到或者根本不敢去做,但又羨慕或是嫉妒。怎麼辦,當然只能毫無理由的質疑,嘲諷了。
要你管咯?
其實自己買書看,一方面是為了看書,一方面是為了收藏,有些好書是適合收藏的。看完一本書我們不一定會記得,讀書的過程不是為了記得,讀書是一個不斷糾正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愛過的人,讀過的書。一本書哪怕只有其中的一句話,影響到了自己,對自己有用,那我們花的錢都是值得的。花錢投資在提高自己的價值,是最有意義的。好比那些買化妝品的錢,來買書更有意義。
推薦閱讀:
※在《人類簡史》裡面有段關於亞契人的故事,在網上查資料沒有,真的有這樣的部落嗎?哪裡還有更詳細的資料?
※歐洲歷史竟然可以這麼簡單:8分鐘速讀《極簡歐洲史》
※7月優秀筆記_夏洛澀_《娛樂至死》
※2017年的讀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