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東西在因緣消散之後不是都不復存在了嗎,那為什麼人還有三世呢並且還有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什麼呢?

謝謝大家,大家都知道任何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生成的現象,都沒有自性,那為什麼說人還會有三世呢,不應該是人死之後五蘊都徹底分散然後又跟別的東西和合了嗎,不應該是跟之前的存在沒有必然聯繫了嗎


這個問題問得好。唐代的和尚宗密也對此提出詰問並討論了世界的本質。其中對儒道的看法,我不認同,不過其他內容還是有可取之處,值得一讀。

《原人論》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斥迷執第一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大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故,死後卻歸天地,復其虛無。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說萬物不論象外,雖指大道為本,而不備明順逆、起滅、染凈因緣,故習者不知是權,執之為了。

今略舉而詰之。所言萬物皆從虛無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賢愚之本,吉凶禍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凶愚不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何用老莊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紂、夭顏冉、禍夷齊,何名尊乎?!

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緣者,則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謂石應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神仙不藉丹藥,太平不藉賢良,仁義不藉教習,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軌則乎?!

又言皆從元氣而生成者,則歘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驕恣焉?若言歘有自然便能隨念愛惡等者,則五德六藝悉能隨念而解,何待因緣學習而成?又若生是稟氣而歘有,死是氣散而歘無,則誰為鬼神乎?且世有鑒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稟氣而歘有。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而歘無。故祭祀求禱,典藉有文,況死而蘇者說幽途事,或死後感動妻子仇報怨恩,今古皆有耶!

外難曰:若人死為鬼,則古來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見者,如何不爾?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為鬼,鬼死復為人等,豈古來積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人稟無知之氣,安得歘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稟氣,何不知乎? 又言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凶禍福皆由天命者,則天之賦命,奚有貧多富少賤多貴少?乃至禍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況有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無德而富,有德而貧,逆吉義凶,仁夭暴壽,乃至有道者喪,無道者興?既皆由天,天乃興不道而喪道?何有福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又既禍亂反逆皆由天命,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當也。然則詩刺亂政,書贊王道,禮稱安上,樂號移風,豈是奉上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是知專此教者,未能原人。

斥偏淺第二

佛教自淺至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顯性教。

一、佛為初心人且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謂造上品十惡死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故佛且類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禪八定,生色界、無色界天。故名人天教也。據此教中,業為身本,今詰之曰:既由造業受五道身,未審誰人造業,誰人受報。若此眼耳手足能造業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見聞造作?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心有質,繫於身內,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捨?且心與眼耳手足俱為質閡,豈得內外相通,運動應接,同造業緣?若言但是喜怒愛惡,發動身口,令造業者,喜怒等情,乍起乍滅,自無其體,將何為主而作業耶?設言不應,如此別別推尋,都是我此身心能造業者,此身已死,誰受苦樂之報?若言死後更有身者,豈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樂?據此則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無道?故知但習此教者,雖信業緣不達身本。

二、小乘教者,說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嗔、痴等三毒,三毒系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業成難逃,故受五道苦樂等身,三界勝劣等處,於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造業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復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劫劫生生,輪迴不絕,無終無始,如汲井輪,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不是我者,謂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今推尋分析,色有地水火風之四大,心有受想行識之四蘊,若皆是我,即成八我。況地大中復有眾多,謂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展轉乃至八萬四千塵勞。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但是眾緣,似和合相,元無我人,為誰貪嗔?為誰殺盜施戒?遂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但修無我觀智,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乃至得阿羅漢果,灰身滅智,方斷諸苦。據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貪嗔痴,為根身器界之本也,過去、未來更無別法為本。今詰之曰:夫經生累世為身本者,自體須無間斷,今五識闕緣不起,意識有時不行,無色界天,無此四大,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絕?是知專此教者,亦未原身。

三、大乘法相教者,說一切有情,無始以來,法爾有八種識,於中第八阿賴耶識,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皆能變現自分所緣,都無實法。如何變耶?謂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第六、七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為實有外物,寤來方知唯夢所變。我身亦爾,唯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境,由此起惑造業,生死無窮。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識所變,識為身本。

四、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執,密顯後真性空寂之理。將欲破之,先詰之曰:所變之境既妄,能變之識豈真?若言一有一無者,則夢想與所見物應異,異則夢不是物,物不是夢,寐來夢滅,其物應在。又物若非夢,應是真物,夢若非物,以何為相?故知夢時,則夢想夢物,似能見所見之殊,據理則同一虛妄,都無所有,諸識亦爾。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故《中觀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是知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實理。若約此原身,身元是空,空即是本。今復詰此教曰:若心境皆無,知無者誰?又若都無實法,依何現諸虛妄?且現見世間虛妄之物,未有不依實法而能起者,如無濕性不變之水,何有虛妄假相之波?若無凈明不變之境,何有種種虛假之影?又前說夢想夢境同虛妄者,誠如所言,然此虛妄之夢,必依睡眠之人,今既心境皆空,未審依何妄現?故知此教但破執情,亦未明顯真靈之性。故《法鼓經》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大品經》云:空是大乘之初門。上之四教,展轉相望,前淺後深,若且習之,自知未了,名之為淺;若執為了,即名為偏。故就習人,雲偏淺也。

直顯真源第三

五、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凈,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相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凈,全同諸佛。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之又損,以至無為、自然,應用恆沙,名之曰佛。當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

會通本末第四

真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不可無端忽成身相,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節節斥之。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謂初唯一真靈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變不易。眾生無始迷睡,不自覺知,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所謂不生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依不覺故,最初動念,名為業相。又不覺此念本無故,轉成能見之識及所見境界相現,又不覺此境從自心妄現,執為定有,名為法執。執此等故,遂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執我相故,貪愛順情諸境,欲以潤我;嗔嫌違情諸境,恐相損惱;愚痴之情展轉增長,故殺盜等心神乘此惡業,生於地獄鬼畜等中。復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業,運於中陰入母胎中稟氣受質,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類和合方成一人,天修羅等大同於此,然雖因引業受得此身,復由滿業故貴賤、貧富、壽夭、病健、盛衰、苦樂,謂前生敬慢為因,今感貴賤之果,乃至仁壽殺夭、施富慳貧,種種別報不可具述。是以此身或有無惡自禍,無善自福,不仁而壽,不殺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滿業已定,故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外學者不知前世,但據目睹唯執自然。復有前生少者修善,老而造惡,或少惡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貴而樂,老大貧賤而苦;或少貧苦、老富貴等。故外學者不知,唯執否泰由於時運。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現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二,心既從細至粗,展轉妄計乃至造業,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識和合,即成天地、山河、國邑,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佛說內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哀哉!寡學異執紛然。寄語道流,欲成佛者,必須洞明粗細本末,方能棄末歸本返照心源,粗盡細除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報身,應現無窮名化身佛。


因為人死並不是真正的因緣消散,只是肉身有機物沒氣了,你只看的到肉身,你就以為肉身就是我,你就以為肉身沒了我就沒了。沒有證悟空性跳不出因緣


我覺得,第七識末那識是專一、堅固、恆常的,它深深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所以無論輪迴多久,分分合合,執取的東西是不會放手的。破我執的關鍵也在第七識的變化,而入手是第六識


昨天存在嗎?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一樣嗎?


五蘊的因緣和合,若沒有如來藏阿賴耶識在持身,哪來的因緣和合?有三世當然是所有能變異的種子存留在阿賴耶識第八識本體裏,死後不是因為因緣和合,若是如此,就成為斷滅的。斷滅論為佛所破斥。因緣和合只是對五蘊來說,對阿賴耶識如來藏本體心是說不過去的。第八識如來藏本來就在,所以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因緣法只能推究到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不能在往前推究了。


推薦閱讀:

禪修後,出現這些反應是正常的嗎?
「漫畫」東華禪——放下就是解脫
《金剛經》生活 - 第六品
有人倡導的「居士佛教」是邪見嗎?

TAG:佛教 | 禪宗 | 佛學 | 佛法 | 佛學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