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選擇孤獨的人是否更強大?

我不學無術 當我對事物的敏銳和分析能力高於常人 看得太透 讓我對身邊的事物產生厭倦, 因此懶於參與。

懶於社交,因此相對孤獨。各位覺得我是否要高於那些一天只知抱團取暖的人。

有句話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我並不是想迎合這句話 ,但各位看我是到哪一層了呢?

邏輯混亂,排版無序。對不住了


謝邀!

題主此問本來末學不打算回答。不過因為看到回覆中有人說題主應該是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為了希望題主正視問題,而不是被誤以為達到什麼境界,所以冒昧下一句重話(希望題主不要介意,末學會解釋何以此說):

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個是修行的三重境界,描述從迷到悟的一個遞進過程,姑且說是「三層樓」。第一層是在迷中認為一切真實,其實處迷不覺;第二層是知顛倒而忽覺一切虛妄;第三層是任運自如,於覺於迷無所掛牽。然而末學覺得題主在地下一層或者叫做負一樓

題主說自己看透,說自己敏銳和分析能力高因此懶於社交比較孤獨,但是卻對自己這個情況懷疑。看似有覺而離於迷,但其實若有「孤獨」感,則此「孤獨」就是問題所在。若真處於第二層的悟境,其實沒有孤獨可言,一切現成,本該如是。

很多時候,我們被我們自己的意識心作弄,當我們想法與別人不同,我們誤以為自己看透,誤以為自己分析力強於別人,因為得不到共鳴感,又不欲迎合他人所想,堅持己見,結果是難以合群,自感孤獨,而這個「孤獨」感的背後顯示著我們執著的根源。

末學建議樓主不妨繼續參與一切社交活動,嘗試一下了解他人想法和活動的背後原因動機(不是去猜想,是去真正了解深入),然後再看看這些動機的不實。當看到這些不實(不實估計,也不是猜想或臆測),自然看到那個「不是山,不是水」的。但是第一步還是要知道迷的運作,這要通過深入探索,而不是猜想。那個時候,題主不會感到「孤獨」,因為本來如是。

有得罪的話,莫怪。


人即需要獨處,反觀內省,獨善其身。更需要群居,融入整體,擴大心胸氣量,發廣大利他菩提心。動時全然的動,靜時全然的靜。生命的意義是能夠駕馭她,使用她,發揮她,進而超越她。


在孤獨方面比別人強大,在其他方面不一定。


靜時修止動修觀而已


樓主的「我執」沒破。

還只是第一層。


題主應在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之境。聰敏異於常人,觀世間百態,直指人心。愛好孤獨,生出離心。然而離最高境界還有距離。既然題主如此聰慧。何不深入世間,嘻笑怒罵,隨心所欲,於鬧市中修行,印證自己的修為?


是選擇利用孤獨的人才強大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每天和很多人聊天,卻還是感覺孤獨?
北漂第三年,我過得怎麼樣了?
《迷失東京》-- 城市森林中的孤島
二十歲過生日卻沒有人祝福和禮物是什麼體驗?

TAG:孤獨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