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廷龍修的《明史》,就是著名的文字獄哪個,有沒有流傳下來?這部史書的學術價值如何?
謝邀~
「明史案」中庄廷鑨所編的明史,全名叫做《明史輯略》,其實主要史料來源自大學士朱國禎的《明書》。共110卷,名為輯略,可以推知全書大致為明朝史事的概要。據說庄允城、庄廷鑨是在《明書》的基礎上,增加了崇禎和南明的史事,也正因南明一段撰寫而罹患大獄。
時至今日,剩餘的《明史輯略》仍舊存世,在商務印書館於上個世紀30年代編撰的《四部叢刊》中列名為《明史鈔略》,共有七卷三冊,其中明神宗本紀三、四各一卷;光宗本紀一卷;熹宗本紀二卷;李成梁、戚繼光、劉梃、杜松等列傳合一卷;明開國後釋教傳一卷。
《明史鈔略》是《明史輯略》經歷明史案之後的唯一遺存,單就其對明史的影響而言有限,明末清初的私家編纂史料規模甚多,著名的如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談遷《國榷》、查繼佐《罪惟錄》、計六奇《明季南略》和《明季北略》,均對明朝史料進行了初步的歸納和整理。其中均不乏涉及到明末清初史事,何況明清史研究重點除文字史料外,更大的重點在於明清檔案的整理,這是有別於秦漢、隋唐史研究的一個方面。
所以,就明朝史料而言《明史輯略》的價值較為有限,《明史輯略》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揭示了清初文字獄的殘酷和高壓,這也是後世學者重視《明史輯略》的價值所在
謝邀。
存世的只是轉抄殘本,因而史稱《明史鈔略》,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收入《四部叢刊》。
至於學術價值,則分兩端來看。
其於明史研究,價值不大,這一方面是由於明代史料極多,基本上都可直接參考一手文獻,不必參考此書,另一方面則是此書寫作不佳,對於明朝史實,不夠客觀公正,多有不實之處。
但對於清史研究,則又極為重要,因為此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清初「遺民」的思想狀態,也能通過此書分析清初的文化政策(以「庄廷鑨」《明史》案為切入點)。
《明史鈔略》 上海書店有出版
有流傳,《明史鈔略》屬於殘本,來源不可考。學術價值聊勝於無,主要其本身就是鈔的不少野史東西。作為對照參考可以,信就是真:無話可說。題外話:同樣是私著的《國榷》《三朝野紀》等雖然禁書,卻沒什麼大禍來看,知道禁書還不知道悶聲發大財這是說什麼好呢?
謝邀,流傳下來的是《明史略鈔》殘本,因為沒有官方資料佐證,多算是民間撰寫的史書即野史。所以沒有什麼價值,不過卻有著明遺民對前朝的追憶和思考,雖然不像《明史》那麼字斟句酌,但是野史一般是信即有,不信即無。從另一個非官方修史的角度也會發現一些問題,當然這也有待考證,不能盡信。
價值很高,不然也不會產生文字獄,滿清的做法可是讀過這書的都要殺頭。
這麼強硬,說明書里的歷史真實性很高,至少遠高於張廷玉的那本《大明昏君庸臣災難史》。
據說現在人找到的唯一一本,還是拆遷隊拆遷古樓時從牆壁的夾層里發現的。現在應該叫《罪惟錄》。
不過大清都亡了,這書容易掀起漢滿不和,為了政治需要,這書目前沒人深入研究推薦閱讀:
※琉球地緣格局 | 中美日之間的太平洋孤兒
※3.從記憶說起
※大屠殺的血證--12月中旬的屠殺(日軍視角)下
※其實"Garden"和斯大林格勒是一個詞
※【番外篇】哈圖沙旅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