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早期的電影配樂為什麼顯得軟綿綿的?

同樣是交響樂

星座の聖衣-佐橋俊彥,星座の聖衣在線試聽,MP3免費下載,星座の聖衣歌詞下載

舉佐橋俊彥的例子

對比一下很多黑白電影的配樂 為什麼使用樂器大體相同(上面的音樂裡面並沒有電子樂器)而衝擊力和表現力會差這麼多?


從配器來看,日本方面不太清楚。好萊塢在20世紀早期(30-40年代)使用的樂隊也多數沒有今天的電影大片這麼龐大。現在的好萊塢影片動輒60多人的弦樂,20多人的銅管,20多人的木管,不計其數的打擊樂。黃金時期大多數影片的樂隊編製弦樂大概也就三十人上下甚至十幾人。

幾十樂隊編製相同,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錄音技術和混音方法。麥克風的質量,錄音系統的質量都沒有今天這麼先進,能存貯的信號動態應該也沒有今天這麼大。另外,現代分期疊錄十分方便,使得規模超過錄音棚容量的樂隊音響也成為可能。混音概念也和今天大不相同。況且早期的電影音樂都是單聲道混音,沒有聲場寬度和深度。現代的電影音樂至少是5.1聲道混音,有的是7.1混音甚至直接使用Dolby Atmos格式混音。豐富的細節和大動態給觀眾帶來的衝擊力自然就超過古代的作品。LFE聲道的使用也使得劇院的低頻下潛更深,這方面也加強了震撼效果。

有一些唱片公司出品了經典電影的音樂重錄版本。會發現用現代錄音技術錄出的經典電影音樂其感染力比之當代作品也毫不遜色,更有經典作品有著當今電影音樂已經快要丟失掉的優良品質。


早期電影音樂並不受重視,製片廠不會投入大價錢用於音樂製作,再加上當時的錄音技術和混音技術相比當今尚不成熟,因此效果上距現在有不少差距(當時的原聲帶的史詩感遠不如近些年的錄製版本。當然在配器上也會有變化,但錄製技術應是主因)。

再說回佐橋俊彥,這首音樂也不是樂隊演奏錄製的,純粹是電腦上直接製作。


以下內容來自網路

早期有聲電影的配樂手法在有聲電影剛剛起步的階段,音樂的使用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所謂"牆到牆"(Wall-to-Wall),意思就是從片名開始每一分鐘都有配樂,這種方法是早期無聲電影配樂留下的"傳統",在無聲電影時代製片人們早已習慣讓他們的影片始終有音樂相伴,到了新的時代老傳統被繼承了下來.此外,當時的觀眾對有聲電影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到電影院去聽聲音,當然希望每分鐘都有音樂了.不過,這種配樂手法由於需要音樂的量很大,往往是從19世紀末的歌劇作品中挑選大段的音樂來配,他們最看重的是瓦格納的作品.第二種手法是使用同一來源、同一主題的音樂,這種手法已經非常接近後來的電影配樂,往往是由作曲家譜寫一個性格主題,然後不斷發展變化,在不同場景出現.第一種手法不久便被淘汰,作曲家們開始認識到電影配樂和戲劇配樂有所不同,他們認真探索起了後一種方法.


推薦閱讀:

哪些音樂製作軟體既專業又容易上手?
小旭音樂融資3000萬,ACG音樂市場前景幾何?
正經軟音源推薦之鍵盤篇
你一直在憑感覺混音嗎?

TAG:電影 | 音樂 | 音樂產業 | 音樂製作 | 電影原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