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和銀幕的增長速度快,但上座率卻不高,這背後是否隱藏著危機?該如何理性對待這種現象?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截止 2013 年 11 月 25 日,城市影院銀幕總數已達 1.76 萬塊,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電影院平均上座率僅有 15%。
節選自:北京商報
節選自:中國經濟網 作者/劉晨----以上數據我與幾位同行求證過,基本屬實。據統計,2005年,中國僅有銀幕2668塊,約為美國的1/15(約40000塊)。隨後,中國銀幕保持緩慢增長,一直到2010年才由於超級巨制《阿凡達》的刺激終於突破5000塊,可接下來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了:到2011年底暴增至9600塊,2012年13118塊。截至2013年11月25日,全國銀幕總數已經超過17600塊,全年達到18000塊板上釘釘,總量接近美國的1/2。
那這現象是不是一個泡沫?
實際上以日韓歐美甚至香港的銀幕數來看,中國目前的銀幕數量遠未夠班。中國電影市場有足夠的潛力填滿兩倍甚至三倍強的銀幕數字。不是隱藏了什麼危機,而是暴露出了怎樣的問題。
其中最典型的問題是,中國的電影產業實際上是缺乏足夠多的專業影院管理人才以及行銷發行人才的。
實際上你看中國的電影院建設,完全不是電影產業內部能夠搞定的。房地產業、金融業,甚至政府規劃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常的步驟應該是:
而現在經常的狀況,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是這樣:這種情況下初期上座率低是正常現象。但說不定這種先挖坑後填坑的模式,反倒會幫助我國培養出更多產業人才,而且逼著他們最快的成長。(影院總得填飽肚子吧)。唯一擔心的是,由於現在很多投資機構和小房地產公司也攙和到影院投資的熱潮中來,他們自然以為中國電影票房是塊香餑餑,但他們對於資金回報率和回本周期的期待及耐心到底有多大,他們的資金鏈強度到底夠不夠高,他們能順利撐過這填坑的二三五年?說不定最可能發生的是,在中國電影票房平均每年30%左右增長的速度下,全國範圍內的影院院線也開始一波大規模的合併和兼并。本質上是資源傾斜和導流問題。上座率低其實主要是因為一線城市影院數量已經過飽和(其實也不是純粹的飽和,是商業層面的區位問題,熱門商圈交通便利的就會爆滿,而一些位置一般的影院上座率就稀爛),而二三線的票房增長是最近的事情,市場反應有個滯後性,工程選址和建設還有個工期呢,隨著二三線未來兩三年新開影院和銀幕數的增長,數據還會有變化。到時候再看。
這個是全國電影院平均上座率僅有 15%,是不是也可以考慮這樣一種情況:類似《阿凡達》、《變形金剛》等國外大片上座率很高,但部分粗製濫造的低成本電影卻幾乎沒上座率,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拉低了上座率。
我覺你應該這樣問:「為什麼上座率不高但還在拚命建影院?」呵呵!其實你只要明白下面四個字「市場導向」就會理解了。隨著中國整體娛樂內容需求的增長和電影票的價格相比多年前的大幅下降,中國電影市場在急速增長,(其實這增長絕大多數來自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及農村)而這種增長絕對不會很快停止,與如此市場潛力相比中國熒幕數的增長並不是盲目的,隨著影片類型的豐富以及電影營銷等緩解的成熟,中國電影上座率和屏幕數都會漲上來。這絕對不是像中國房價一樣的泡沫。
1、歐美已經達到10萬人十塊銀幕,內地有13億人,才1.76萬的銀幕,很多老影院還需要改造,一二線城市電影院已經飽和,三四五線城市電影院布局尚少,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2、內地電影銀幕增長主要是近3年來快速增長,觀影人群的增速遠遠比不上銀幕的增長速度。3、國內現在盜版環境惡劣,電影上映當日網上就有盜版,這也是上座率不高的一個原因。4、國產電影數量一直在提升,高質量電影卻太少,打擊大家的觀影熱情。5、現在的電影院票房仍然是一線城市為主,二三線城市票房還遠遠沒有爆發。
電影院銀幕增長是很單純的市場行為,說明投資者看好國內電影的發展,建設適度超前是正常合理的。其實我覺得考慮這個要綜合城市化率,GDP,房地產增長等很多因素綜合來看,預計電影院還未過高速增長期。BTW,十年前看場電影要50以上,當時沒有一個城市的平均收入超過2000,而現在團購30以內的電影票遍地都是,對於消費者而言,我覺得挺好。以前幾個月才能去一次電影院,現在有新片了隨時可以去看。
以小城市為例,電影院十分少所以本來就具有強大發展潛力。可是它們卻不懂得採取與公司的合作關係,只是作為簡單的娛樂場所經營。
這個問題是開放性的,樓上幾位說的也各有道理。
認為遠未飽和的重要依據,主要是中國人均屏幕數量比國外還太少。這是事實,樓上有人提出這點。印象里,電影局之類的主管部門領導公開發言,也一直強調這一點。但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版權意識(自己下載或購買盜版),與國外是否同度或者接近,我是比較懷疑的,不知有沒有人做過量化評估,差距多大。
除了樓主說的上座率數字,還可以查每年總票房和屏幕數的比,得出單塊屏幕創造票房數,這兩數字每年電影局都公布,這個比值也是在持續下降的,但臨界點是什麼時候不知道。考慮建設周期,市場飽和與否是滯後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小規模的)需要做好評估,不是每個電影院投資者都能像萬達那樣自帶商場聚攏人氣。是影院上報的上座率15%....要分錢的....
上座率不高是好電影少 好電影上座率低是群眾觀影水平較低 大多數時候我會看槍版的小時代 而願意去影院看兩次無人區
還有 作為絕大多數?不能為1.76萬塊銀幕的貢獻票房的小城市的群眾們想看好電影咋辦?去大城市看電影? 別逗 只能看盜版 是不是就可以說 相對於全國人民來說去影院看電影只是一些城市人可以享受的小資行為? 所以 以上題目的問題不是問題 銀幕分布過於集中 好電影的缺乏 畸形的觀影水平 才是問題
不是說小時代不好 只是這麼高的票房讓人伙呆早的時候,電影是主要娛樂手段以及政策宣傳工具,所以起碼保證每個縣級都要有一個人民影院,中國大約有2800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後來,錄像廳興起。再後來錄像機、VCD、DVD先後進入家庭又消失,直到互聯網時代來臨。這個過程中,看電影的人沒有變少,只是場景變了。因為電影技術的進步,以及電影、院線的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開始重新回到電影院享受更好的影音效果。起碼我看到的,近兩年時間,我所在的四線小城市從一個電影院變成五個。
作為影迷的我只想說:國產影片質量上不去,國外太多好片進不來。。。
15%上座率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
我住在市區只有幾十萬人的小城市,電影院的下午場和非周末場,人都是很少的,當然阿凡達之類的電影還是爆滿的。常出現晚上看7點多的電影,不到十個人就包場的情況。 電影票價在50至60元,會員會有6折、5折的優惠,雖不是很貴,但在我這樣的小城市,大家更傾向於餐飲方面的娛樂消費,而休閑消費較少。 所以在我這樣的小城市,銀幕數量也不會增加多少,更不要說IMAX了,因為電影還是很小眾的消費,影院靠平時保成本,靠大片賺點錢。
我倒是覺得還是要降低影院粗放發展的步伐,強調精品!現在的網路條件和幾年前完全不同,網路視頻供應商也不一樣!完全可能做到純網路上映,家裡的屏幕和觀看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影院本身就不可能提升到黃金年代的比例。而是要在硬體和服務方面做出提升!吸引大家去影院。 說什麼杜絕盜版,能夠提升正版的都是簡單計算!
5年前全國的imax不足20個(大多數都是各種館的),現在估計至少有100個以上。這個從側面說明中國電影的爆炸性增長,至少目前需求還是很旺盛的。而且總票房屢創新高,增長依然很快,而且總量上我們與美國差距巨大,即使和歐洲的一些國家比都要差(人家的人口實在少),我們的票房也刺激了我們電影的發展。可能某一段時間,會發展速度不匹配。但是總體上我覺得還是要興建新的院線的。
至於挺過去那段時間就看自己的資金鏈了。畢竟這是長期投資的事業,贏在布局。
布局之後的配套,以電影院為核心打造的萬達廣場,我覺得大有可為。萬達這些東西做的最好,電影城出來了,未來的電影公司也不遠了。到時候發行公司,製片公司,院線,三合一。獨霸天下不遠了。。先說結論,即使是泡沫這個泡沫未來幾年都應該會繼續往更大的方向吹下去。 整個北美市場有4w塊左右的銀幕,而中國大陸2015年全年新增影院1200餘家,新增銀幕8035塊,日均增長超過22塊。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影院總數超過6000家,銀幕總數達3萬1627塊,與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場只差約7000塊。全國共有縣級影院3241家,縣級影院銀幕12777塊。 那麼這個擴張的過程就此會停下腳步嗎?我覺得還遠遠沒有。原因可能包括但不限於:第一,在供給端,資本在電影市場各個環節的介入,院線,製作,發行,各個領域大量的熱錢湧進來。BAT紛紛布局線上購票。先寫這麼多,有時間再填坑。
推薦閱讀:
※掩藏在數據背後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14]VR/AR調研分析報告下篇 by微影數據研究院
※互聯網寒冬降臨,如何通過用戶分層,驅動用戶增長?
※互聯網營銷和互聯網運營數據分析專用名詞字典(2017年11月加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