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為什麼奶農不惜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也不願意低價賣出彌補損失?
01-28
1.生產過剩。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而抑制價格下跌的一個辦法就是減少供應,倒掉牛奶就是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減少供應的措施。2.商品屬性。牛奶不像鋼鐵之類的材料,可以長時間儲存,也就是囤貨從而減少市場供應,貨物等價格上升再賣出。牛奶不耐儲存也就意味著只能要麼倒掉,要麼低價賣出。
3.惡性循環。倒掉和低價賣出二選一的話,若低價賣出加上人們的消費水平不高,會導致一個「低價賣出—供過於求—價格下降—更低價賣出」的惡性循環,加上儲存、運輸等成本的話肯定是比倒掉虧本的。
倒掉而不是廉價賣或者送給吃不起飯的人是有經濟原因的。除了運費等成本因素考慮。如果送給喝不起的人的話,那麼沒有被送牛奶的人就會想:是不是如果牛奶剩的更多的話,就會輪到我手裡了。那麼怎麼樣可以讓賣不出去的牛奶更多呢?就要買的人更少,這樣牛奶的市場需求更少,價格更低,賣不出的牛奶更多,知道沒人買牛奶,都指望奶農做慈善了...於是惡性循環
這事不是上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美國才有,還經常在21世紀的中國發生:
「兩畝地,近兩萬斤白菜還躺在地里……」 昨日下午,內黃縣馬上鄉小黃灘村,菜農王國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買種子、施肥、澆地,三個多月前,他投資1000多元,而今的白菜價格只有每斤五六分錢,近兩萬斤白菜還躺在地里少人問津,就算全賣完還不夠本錢。
據介紹,批發市場上的白菜價格每斤有一毛多,菜販子前來收購,需要搭上路費、交易費、裝車費、人工費等,核算下來,一斤的成本在一毛左右。市場上的價格上不去,菜販子當然不願過來。
2012年11月21日:一斤白菜五六分無人問 河南內黃蔬菜大鄉面臨滯銷
很簡單:交易成本在遠遠高於生產成本,如果只要交易就必然產生4塊錢成本,那麼你賣6塊錢一斤,市場過剩下賣不出,如果2塊錢一斤,卻是賣的越多虧的越多,換了是你也會選擇扔掉
前兩天錯誤估計了銷量,多做了兩桶酸奶,雖然買三送一了,但第二天還是沒有賣完(自製的酸奶,未加防腐劑,只能保持三天,一般都是當天賣完)。
到了第三天我們一家人每人喝了兩瓶,然後就如同傳說中的經濟危機一般,把剩下的30多瓶,扔到了離店差不多四站地的一個垃圾桶里。
匿了,一個普通的鮮奶吧店長。
為啥沒人從經濟學角度想呢。。。。我想了半天想不通。。。
推薦閱讀:
※瞎聊文藝復興|藝術家和藝術史的誕生
※西方寫實藝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瞎聊文藝復興|藝術家的生存技能
※是否應該遏制日韓文化的入侵?
※佛教為什麼沒能在歐洲立足,或者融入當地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