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O』Neill 在 2001 年創造「金磚四國」概念的背景和原因是什麼?後來媒體關於金磚四國的流行看法有誤讀的地方嗎?


受邀題。

可參考著名金融記者、Financial Times助理主編Gillian Tett的文章「金磚四國」的來龍去脈(上)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0966,「金磚四國」的來龍去脈(下)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1000。

關於「金磚四國」產生的背景,摘錄如下:

2001年9月11日,當第一架飛機飛近世貿雙塔時——幾天前他還在那裡發表過演講——奧尼爾正在主持一個全球視頻電話會議。會議開到一半,紐約與會者的面孔就從屏幕上消失了。稍後奧尼爾得知,員工都被安全疏散,但依沉浸在震驚之中。隨後的幾天,他的頭腦開始飛快地旋轉。作為外匯分析師,奧尼爾一直是全球化的熱情擁護者,並醉心於亞洲實力的日漸提升。而且在他看來,曼哈頓的恐怖事件恰恰有力地證明了非西方世界為什麼開始變得越發重要——儘管是以一種負面的方式。然而,奧尼爾同樣相信——或者說希望——可以以一種更為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種權力的轉移。「911事件告訴我,美國化不可能成為未來全球化的模式——也不應該成為,」他表示。「全球化若想要前進,就必須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不是通過將佔主導地位的美國社會與價值觀以及社會結構強加他人。」

實際上,奧尼爾的結論是,經濟學家必須更加仔細地研究非西方國家如何在未來行使更大的權力。縱覽全球之後,他對四個國家越發著迷:巴西、印度、俄羅斯和中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四個國家看起來沒什麼關聯,從地理到文化都各不相同。它們從未作為一個陣營、以任何方式行動過,也從未把自己視為一個集體。不過,在2001年的時候,它們都同樣擁有大量的人口、有欠發達的經濟,其政府似乎也願意接納全球市場和全球化的部分內容。對奧尼爾來說,這些特點使它們成為了天生的兄弟姐妹:它們都具備未來實現迅速增長的潛質。

十分興奮的奧尼爾試圖給這個群體起個名。鑒於中國無疑是老大,把它的名字放在最前面合情合理。「(高盛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總是跟我開玩笑——說我應該叫它們Cribs(意為嬰兒床——譯者注),」奧尼爾回憶道。但他認為一個與嬰兒有關的詞,會顯得有些降尊紆貴。因此2001年11月30日,奧尼爾推出了自己的重要理論:高盛全球經濟研究報告第66號,「打造更好的全球經濟金磚」(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他冷靜地預言,「未來十年,金磚四國(尤其是中國)在全球GDP中所佔的比例將會上升」,同時警告稱(這或許有點不夠冷靜),「為了順應這種前景,制定政策的全球性論壇應該進行重組」,以賦予這個他稱之為「金磚四國」的群體更大的權力。


推薦閱讀:

遼寧人口的變化
地形是如何影響人口與城市分布的?(圖多!流量慎點)
怎麼看待丁克一族?
社會化養老,究竟可不可行,靠不靠譜?

TAG:人口 | 高盛GoldmanSachs | 金磚國家 | 國際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