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開悟了有什麼體現?


請看這篇的幾句話:

¥|?à3BáI-פ?±o3?§i,°?±?|P-×?B?v¥S|h|h±D"£! - áI-×¥??y (′£°Y?B°Q?×) - áI¤??×?? (-"′?¥?"H|ò±D?×??) - Powered by Discuz!

"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一物亦無,除個甚麼?」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了無心,無心即道。」

「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

石頭希遷禪師:

僧問:「如何是解脫?」

師曰:「誰縛汝?」

問:「如何是凈土?」

師曰:「誰垢汝?」

問:「如何是涅槃?」

師曰:「誰將生死與汝?」

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

這些話,只是在溝通,任何落入的現象,都是被牽著走,都是迷。

就如有人說:修行是減法,將自己的執著慢慢鬆脫掉了,就漸自在解脫,但誤解且落入減法中的人,也都是迷。

一直用文字義,或思維修,想要了解(開悟)"出世間法"真意的人,亦同,只可能落入文字義或思維中。

這篇可參考:

自在之路:止觀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雜阿含785經: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真正能正確的練習四念處,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更熟練後,若能親身體驗體會究竟滅苦之道。

就能夠了解如這篇所說:雜阿含285及286經,世尊以油燈及柴火為例,教導我們不加油添醋的如實修行,火就自然熄滅的真理。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 - 一般佛法討論 (提問、討論) - 禪心論壇 (香港正信佛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也就了解這回答最初所列古德所說的話語,當自己不再去纏(加油添柴)時,就是煩惱(火)自然熄滅的時候。

也如這篇所說: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 - 一般佛法討論 (提問、討論) - 禪心論壇 (香港正信佛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

雜阿含258經

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

「所謂無明,無明者為何謂耶?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無明。」

「不知何等?」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是名無明。成就此法者,名有無明。」

又問:「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知者是明。」

「為何所知?」

舍利弗言: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如實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者,名為有明。」

"

能如實的覺觀五蘊,能如實的覺觀五蘊的集滅味患離: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如實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您就如經上說的: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能如實的覺觀五蘊的集滅,您也會如這篇所說,而親身體會正見: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 - 一般佛法討論 (提問、討論) - 禪心論壇 (香港正信佛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雜阿含301經

世尊在經中的回答:

"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若無此取者,心境系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

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所以者何?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

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

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也會如這篇所說: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 - 一般佛法討論 (提問、討論) - 禪心論壇 (香港正信佛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

有一乘道,凈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

"

開悟,這個詞,是用來溝通用的,落入於其中,就是一種迷的方式,被任何文字、因緣或境界牽著走,都算是迷的一種展現。

祝福!


在聲聞乘,開悟等同於見道,也就是證得「初果」。

經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在世尊說完法之後,多少人得了「法眼凈」,這就是初果。

初果的標誌是斷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得四不壞信,「佛、法、僧、聖所愛戒」。

初果現觀四諦,現觀了三界的苦、集、滅、道;斷除了身見,不再認為「有我」;斷除了戒禁取見,對戒律不再有錯誤的認識和執取;斷除了對三寶、四諦和戒律的懷疑,得到了真正的、不退轉的「信心」,最多天上人間往返七次,便證得無學果,解脫輪迴。

在菩薩乘,開悟等同見道,初登聖位,也就是「初歡喜地」,開悟必然超凡入聖,初地之前的菩薩,屬於凡夫位。

初地的菩薩,在六度中是「布施度」圓滿,他能夠將自己的頭目腦髓布施給眾生,毫無吝惜,對初地菩薩來說,布施頭目腦髓和我們布施水果蔬菜一樣,不足為難。

在漢傳佛教來說,開悟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禪宗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之說,所謂明心見性,也說不清到底什麼位次。因為漢傳佛教有「判教」的說法,對如來的一代時教進行判別,天台判為「藏、通、別、圓」,華嚴判為「小、始、終、頓、圓」,不同的教,境界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通教始教的佛,在圓教來說連初地都夠不著。


開悟的事兒,還是留給沒開悟的人說吧……


開悟了,真正的修行就開始了!


學佛之前,覺得自己牛逼的不行,

學佛之後,覺得以前怎麼就那麼傻逼呢,

改正自己傻了吧唧的地方,

信受奉行。


道可道,非常道


推薦閱讀:

開悟了的人還會抑鬱嗎?
《太極拳與道功》-南懷瑾
一定要精氣神足才有條件談開悟嗎?
為什麼要心無所住?

TAG: | 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