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日常系動畫增多是業界要完的前兆」?
本問題的主旨是請各位解讀某些人的「日常系動畫的發展導致業界要完」言論。
並不是希望各位提供贊成或者反對此言論的觀點。
重點在於「應該如何理解此言論,以及日常系動畫的發展與業界要完的因果關係」!
注1:沒聽過或者沒見過此類言論的人無需回答,請你離開。
注2:本問題的出題者對上述言論有所疑惑,尚未弄懂,因此請勿向出題者諮詢對此言論的看法以及評價。
聲明:補充說明是為了避免無意義的回答而存在的,目的在於防止對本問題的惡意批判,以及故意擾亂回答秩序。對補充說明感到不爽的人,請勿擅自刪除補充說明。
.
本來想抖個「《蠟筆小新》《哆啦 A 夢》《海螺小姐》是不是日常系動畫」這樣望文生義的機靈,但看題主還是挺認真的,就算了。
雖然經常在知乎看到各種「業界要完」的言論,但似乎由於發言者想像力的枯竭,並沒有什麼人能好好描述一下那個「完蛋了」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如果說庵野秀明站在從業者和創作者的角度,我們還能把「完蛋」理解為製作人員失去創作的自主性、或者製作的中心不再是日本;那麼很多吃瓜群眾的所謂「完蛋」,我以最壞的惡意揣測,就只是「不會再做我喜歡的作品」之流自我中心的言論。
但我也不打算從「從業人員不斷減少」之類的產業角度來構想「業界完蛋」的未來。
那麼就從「作品類型單一化」的角度來幻想一下吧,畢竟在過去 10 多年,深夜檔作品向御宅族群體傾斜的趨勢是很明顯的,日系作品的故事不夠「國際化」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所以「單一化」沒準可以意淫一下。
不過,還是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日常系」吧。
「日常系」並不是 顧名思義「主要描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正如「御宅族」一詞和「家(宅)」並沒有直接關係一樣。
通常所說的「日常系」其實是「空気系」,指那些著重描寫美少女隨心所欲地聊天、平淡的日常生活(比如上學路上、購物、散步之類),捨棄掉了戲劇性的作品。所以《蠟筆小新》之類的作品並不能算是日常系。
用電視節目來類比,「日常系」的作品形式上更接近談話節目,但並不是《鏘鏘三人行》這種有聚焦時事的談話節目,而是明星綜藝之類,大家坐下來談談過年去了哪裡玩、昨晚晚飯吃什麼、哇你自己做飯呀、這個周末我們一起去買菜吧這樣的談話節目。
「空気系」的「空気」並不是「分層覆蓋在地球表面、透明且無色無味、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對人類的生存和生產有重要影響氣體」,而是指「氣氛」「氛圍」。這類作品並不是要給讀者 / 觀眾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而是要讓讀者 / 觀眾沉浸到可愛女生圈子的那種輕飄飄、慢悠悠的「氛圍」中去,正因為作品並不講述「故事」,而是通過角色的言行「描寫」了一種「氛圍」,所以叫「空気系」。
這類作品重要的也不是故事,正如你去看個明星談話,你不是沖著什麼故事去的,你是希望看看這個明星、知道一些他的喜好、他的生活。因此美少女成為了這類作品的重要配置(當然根據客群的不同,可以是帥哥)。
通常來說,這類作品不看故事,但很看重劇本和演出。因為這並不是真的美少女聊天,她們說的東西都是作者(或編劇)想出來的,觀眾雖然是沖著美少女去,但也不是去看尬聊的。老弄「——我病了。——多喝水。」這樣的聊天出來,編劇第二天上班怕是要提頭來見。同時,因為沒有情節,所以需要通過畫面、音樂的表現來帶動觀眾的情緒。光靠聊天來營造氛圍可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日常系其實和恐怖片很像。恐怖片是極力渲染恐怖的氛圍,而日常系則是渲染「坐和放寬」的氛圍。類似的,還有治癒系的作品,會渲染「心靈平靜安寧」這樣的氛圍。
那麼日常系的動畫越來越多,又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說明投資者認為做這樣的作品有利可圖,所以才會來投資這樣的作品,所以動畫製作公司才有做日常系作品的訂單,所以電視台上才會有日常系的作品播出來。
其次,說明日常系作品是能賺錢的。如果這類作品不能賺錢,投一部死一部,自然就不會再有人投資了。如果持續有人投資做,說明做這類作品就是能賺錢的。
再次,說明日常系作品比其他類型的作品利潤更高。日常系能賺錢,那麼後宮作品賺不賺錢呢,戰鬥類作品賺不賺錢呢?肯定都能賺,只是賺多賺少的區別。如果投資者更熱衷於投資日常系的作品,就說明做日常系作品,利潤比其他的高,所以大家都愛做。
最後,說明日常系作品更能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
但是,要怎樣才能跟「業界要完」扯上關係呢?我們不防從結果來倒推,看看能不能推導出原因來。
從「作品類型單一化」的角度來看,完蛋之時的業界應該是電視上幾乎都是日常系的作品。根據當前的數據,每年有 200 余部新作,100 余部繼續播放的作品,我們算個整數,300 部。就是說,完蛋時的業界每年產出 200 部日常系動畫,電視上每年播出 300 部日常系動畫。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才會出現這樣的未來呢?那肯定是其他類型的作品都賺不到錢了——再大的製作都不比一般的日常系賺錢,所以投資方就都投日常系。
為什麼其他類型的作品都不賺錢了呢,肯定就是消費群體不愛看其他類型的作品了,做得再好,消費者都不感冒;同時,他們還不會對日常系的作品膩味。
那為什麼消費者會像中毒一樣去追求日常系作品呢?
我想他們可能得了不看日常系作品就會死的病。
日常系動畫增多是客觀現象,業界藥丸是主觀猜測,將這二者聯繫起來本身就是背離邏輯更何談因果。業界藥丸說了多少年然而還是屹立不倒,國漫崛起崛起了多少年還是趴著不動。人們總喜歡憑藉著自己的主觀喜歡給一件事下定論,結果往往是啪啪打臉。日常系動畫的發展歷史也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最近這些年數量也確實在逐步增多,究其原因,我感覺主要是兩方面,一是穩,不能說穩賺,但起碼不容易賠;二是業界劇情向動畫劇本的生產能力確實在下降。日常系動畫只要把人設做好,製作只要有平均水準是很難暴死的。日常系動畫看的不是劇情,不是新奇的設定,它只要做到一點,那就是「我們所經歷的每個平凡的日常,也許就是接連發生的奇蹟」。日常系動畫主要分為搞笑日常和溫馨日常兩類,根據影視評分的現狀,我們也很容易的就可以看出,喜劇和溫情劇是很容易的高分的,而日常動畫就恰恰歸為這兩類,也符合這一規律,典型的像男高和夏目,所以一個平均水平的日常動畫是比較容易獲得良好的口碑的,在動畫界叫好往往是容易叫座的,它不像文藝片需要那麼高的欣賞水平,從而導致叫好不叫座的狀況。不需要高水平製作,不需要精良的劇本,導致其出產率很高,承擔的風險又不大,運氣好了做出個幸運星,輕音少女什麼的又大賣特賣,試問誰會不去做?
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發展到頂峰,卻又在九十年代初隨著泡沫的破滅迅速跌落谷底,接著進入了一段較為動蕩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各種思潮湧動,社會各界都在進行反思與探索,其中也包括從屬於文化領域的動漫業界,事實也證明那個時期的動畫整體上無論是劇情還是思想深度都遠高於如今,那個時候優秀的劇本的生產率也是很高的。如今的日本進入了一個平靜期,然而平靜的湖面是很翻出漂亮的水花的。而且自從我大涼宮2006年正式拉起輕改大旗之後,業界進入了大輕改時代。輕改極大的擠壓了原創動畫和漫改的市場,輕改嘛,相信大家也都懂,能有什麼好的劇情向的作品?答案是很少很少,做的出色的輕改基本上也是日常+劇情的模式,這也導致了業界越來越向日常偏,日常作品頻出也就不足為奇。
如果硬要說日常增多和業界藥丸有什麼關係的話,那也就是業界更加偏向日常導致作品單一,從而藥丸,然而事實上這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事,因為人們內心一直都是憧憬著好的劇情向作品的。憑興趣答題,所以不是考據黨,以上均為主觀觀點,反對的歡迎討論,數據與觀點有誤歡迎指正,但請不要撕。日常系動畫指的是重視氛圍表演而輕劇本節奏的動畫。最典型樣式就是四五個女生輕飄飄日常賣萌12集搞定。
是日本動畫產量爆發性增長而重氛圍輕劇情的動畫成本低速度快的共同結果。日常系動畫數量暴漲和日本動畫人對劇本節奏掌握能力的喪失是相輔相成的。
日常系動畫增多本身不是業界藥丸的前照,日本動畫人逐漸喪失長動畫劇本節奏掌控能力才是最大問題。現在日本動畫已經爛到13集動畫總共也只有區區4個多小時的都能出現劇情崩壞。更別說26集甚至更長的動畫。日本動畫是真的藥丸
說出這種話的人大概是對動畫本身沒有一定的了解
大概猜測一下他們的邏輯
其核心觀點就是製作動畫使用的經費決定了動畫水平的高低
因此感官上覺得戰鬥熱血動畫畫面那麼複雜,爆炸煙霧特效那麼牛逼,各種光污染盛行的那種動畫一定經費爆炸,只有那種動畫才能代表動畫的高水平,才能代表業界的水平。
而日常系動畫畫面簡單,等於不需要多少經費,等於製作人員都可以偷懶摸魚。但是日常系動畫越來越多,說明了製作人員不需要多費心思就能躺著掙錢,長久以往業界的動畫水平就會不斷降低,然後業界藥丸。
我們通常稱呼有以上邏輯的人為「萌二」,但凡對動畫製作有稍微了解的人都明白不是那個邏輯。
那麼事實上呢?
日本的整個動漫產業早在十幾年前就迎來了市場頂峰,總產值基本很難往上提升,與之相對是從業人員還在不斷增長,由此導致了一個現象就是供大於求。
在這個現象下,市場完全成為了買方市場,也就是消費者需求決定了商品的內容。日常系動畫增多既是消費者市場的一個反映,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常系動畫同樣需要很高的作畫要求,業界的作畫水平也一直都在進步,所以以上的邏輯更本是錯誤的。
但這樣從側面反應出市場調節的一個弊端,單一的市場需求會排擠掉其他類型作品的市場,會使不擅長類型作品的公司接連倒閉,一旦消費者出現審美疲勞,原來擅長日常類型的公司如果陷入生產慣性就又會被淘汰。不過這個問題對於日本業界來說也不是大問題,他們有足夠的實力來面對市場的調節。
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日本業界商業生態出現了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動畫的一線從業人員吃不飽飯,也沒有社會地位可言,導致的人才流失,這樣持久下去業界是真的藥丸。
這個問題很像早年的中國動畫產業,然而就近兩年開始國產動畫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藉助於網路平台的流量變現,以及騰訊阿里光線等互聯網巨頭公司入場,國產動畫的從業人員起碼開始能吃飽飯了,如果能有對應高水平的動畫產出,那麼是很有機會趁著日本動畫發展頹勢期間站穩市場。
這麼說是得好好感謝那些國漫粉呀,是他們在國產動畫水平仍然和人家差距巨大的時候選擇支持國產,不管他們有時候的言論是好是壞,總之也算是用行動來支持國產動漫的發展,我為我以前對某些國漫吹的言論感到羞愧,給你們筆芯~
最後,再說一下目前最新的情報,一大批中國和美帝的資本準備給日本業界救市,如果日本業界有心改變剝削一線從業人員的現狀,以及開發新的類似國內目前的商業模式,日本業界不但有救而且有望繼續保持領頭地位。
其一,我們首先定義啥是「日常動畫」
少女漫畫描寫的是日常男女之間的戀愛故事,是不是日常?在非架空世界觀里男主開後宮的動畫是不是日常?芳文社式的廢萌題材是不是日常?退一萬步,就算是在架空世界觀里,如異世界食堂這種是不是日常?
如果以上都是,日常動畫有這麼豐富的題材,多了為什麼會是業界藥丸的標誌?
其二,單一題材作品增多是不是業界藥丸?
少女漫題材增多說明什麼?說明業界發現女性消費者有利可圖於是開始做少女漫畫題材。後宮動畫增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業界在注重男性市場。廢萌動畫增多說明什麼,說明業界注重萌豚的市場。沒有任何一條意味著業界藥丸
如果說到這裡諸位看官不懂什麼意思,那我就換個方法說:互聯網行業公司增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互聯網市場在增長,而不意味著世界經濟藥丸。
單一題材作品增多只是業界對市場變化的正常應對而已,跟業界藥丸卜藥丸沒半毛錢關係。
其三,怎麼樣才能說業界藥丸以及為何會有題主所提到的這個說法。
按照壞的方向理解這句話,可能這句話提出者是個徹頭徹尾中二的萌二,喜歡那種黑深殘的作品,覺得日常動畫看了掉逼格,如果是這種把這句話當成傻子說的就好了。
按照比較好的方向理解,那這句話里存在這麼幾個前提:
1.日常動畫指的是廢萌動畫
2.廢萌動畫存在著高度的同質化以及模板化
3.這種動畫數量增多
導出結論:業界藥丸
從這個推理過程上是沒什麼,作品模板化和同質化確實會導致業界藥丸,但關鍵在於是否模板化的作品增多呢?
隨便找張今年夏季新番的列表
排除掉老ip炒冷飯,模板化的作品是否很多?顯然,答案是否定,這種理解也不成立。
雖然這是個不靠譜的話,但也算是給我們個提醒,如果市面上的作品大多高度模板化,那業界確實藥丸。
先說理解。說出這個言論的,大抵是把「日常系」和「廢萌」混為一談。
先來看百度詞條《日常系動漫》。
我從中挑出幾部作品來看看。《NANA》,《東京地震8.0》,《玉響》,《未聞花名》,《名偵探柯南》。而在這個詞條下,「日常系」被大量細分:推理.競技.戀愛.勵志.奇幻等等等等。不開玩笑的說,別說近幾年,十幾年內大部分作品都可以算在「日常系」這個標籤內。說完定義,我們來談談「業界藥丸」。在我的觀念里,近年動漫良作輩出的年代,是06年至12年這六年。魯魯修,小圓臉,石頭門,自新世界,KEY社。。等等等等。這些作品每每被提及,都是被冠上「神作」二字。而這些,也被冠上過「日常系」的標籤。要理解「日常系增多是業界藥丸的前兆」這句話,個人認為得先理解這句話所體現的偏見。什麼樣的偏見?日常系就是平淡,缺乏思考意義,不用帶腦子看。這個偏見放在我所提到的幾部番里並不適用。所以引入我開頭的意見,「言論發出者混淆了日常與廢萌的定義」。這類言論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伴隨著這個言論,常被掛起來的番都是些《點兔》,《黃圖》一類的番劇,其中,芳文社首當其衝。也確實符合上述「廢萌」定義。然而,這個言論有個前提。「日常系動畫增多」。
我姑且翻了翻年表,其實,沒有多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言論出現?我思考了一下,大概是群體產生了變化。目前的動漫觀眾中,願意專門補舊番看劇情的「核心」宅群體的比率大約是下降的。現在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泛二次元群體」。他們不會在一部新番推出時津津樂道腳本,原畫,他們關心畫面,關心人物萌不萌。他們的口味與我們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不會為了理解劇情專門拜讀原作,分析劇情。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消遣,足以打發時間。恰恰,「日常廢萌」這兩個標籤足以滿足他們,而讓這類動畫曝光率上升的,也是這群人。也就是說,並不是日常系增多了,而是曝光率上去了。舉個例子,提到CSGO,大家都會來一句「rush B!」,但玩梗者未必接觸過這遊戲。更有甚者,是因為喜歡的主播cos了這個角色,順藤摸瓜來看看這部動畫,覺得不錯便安利給周圍的人。這樣,曝光率不也上去了?還有一點,大家都來做這種動畫,自然渣作也相應變多,自然產生了「業界藥丸」的奇怪想法。綜上,日常系動畫增加,是業界迎合市場需求的改動,與其說是業界藥丸,不如說業界正在努力為我們創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名人名言:
日本動畫有個P未來喲——富野由悠季日本動畫最多還能再撐五年
——庵野秀明(兩個月後還撤回了該言論WWWWWWW)更何況,近年良作也不少,不是黃金時期不代表會衰退。我感覺就目前情況,「動畫」很可能會變成一種流行趨勢。不知道這個結論怎麼來的。
日本動畫界已經經歷過幾次大的題材調整了,也沒看誰說藥丸。
題材為什麼調整?還不是觀眾口味變了。
我就不信,一部作品收視率爆表,DB賣的呱呱叫,周邊火熱,然後製作人覺得這個題材沒前途,砍掉吧。
日本動畫從六十年代到現在,有很多曾經熱門的題材現在成為了冷門,這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
現在大家生活都很艱辛了,特別是在日本,回家想看看輕鬆的日常番,不是很正常。
說白了,日常番的增加,就是因為觀眾人群的大齡化,一方面有能力消費昂貴的DB,另一方面有從動畫中得到心靈慰藉的需求,換句話就是治癒。
至於那些熱血、機戰,當然也喜歡,但是拜託,大家都說大人了。
所以,相應的,日常題材中的角色也是最萌的,還是那句話,大齡宅男有需求。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說明自己想要理解這個言論,但是問題是此言論似乎並沒有確切的來源。業界情況不好,是部分人從業內人士觀察得出,是產業升級轉變過程發生困難導致,與動畫題材沒有顯著聯繫。很多人所說新番質量一般只是因為不再有自己對胃口的作品的意思,按照比較公認的見解,認為舊番優秀作品多是類似倖存者偏差的結果,新番因為絕對數量變多導致曝光的爛片、質量一般的作品變多,但好作品絕對數量也是在上升的。以上都是一些較為合理的比較受人推薦的解釋。個人的觀點則是,首先每個人有不同的愛好,不要隨意評價別人喜歡的題材或者作品;但是與此同時,看過真正大師之作或者真正震撼的作品之後,就會有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受。
第一業界沒完也不會完。第二有市場才有供給。第三很多日常是神作。
日常系的動畫增多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萌豚多了,再者日常系確實能減少一定的作畫量,但是並不代表業界就是藥丸其實現在稍微好點的日常系還是有一些作畫看點的,往往不比以前的片子或者「大片」差。舉個例子,搖曳百合的第二季作畫水平相當高,而且有佐藤利幸、大島緣、野中正幸等著名原畫師的參與,也算是半個作畫番。其實業界藥丸的說法主要是由於現在趕不上進度的番劇越來越多,但其實除了人才確實減少了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現在人設複雜了,更偏向於模仿插畫,所以也難免出現像作監陣等等的「藥丸」現象。因此我覺得日常系動畫增多主要還是跟口味有關,跟葯不藥丸沒什麼太多關係
日常系動畫增多隻代表了群體口味的變化,而單純群體口味的變化是無法反映出業界的興衰的。
所以提出這種觀點的人並未從客觀數據方面去分析業界的趨勢,而是用自己主觀情感去對業界進行臆斷。事實上,與其說是「動畫業界要完」 ,不如說是「我熟悉的動畫業界要完」。在「我」的眼裡,大概日常系動畫代表不了動畫的精髓,並非動畫的正統,只有「我」看的才是真正的動畫。因此,既然所謂動畫的正統要被取代了,那也就意味著這個業界要完了。
所以這種言論歸根結底是對日常系動畫的偏見。在某些人眼裡,可能沒有跌宕起伏,令人心糾的劇情就直接叫不重劇情。然而,日常系動畫並非不重視劇情,正如zecy老師所說,只是拋棄了劇情的戲劇性。正因為放棄了戲劇性,日常系動畫反而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打磨劇情使其能夠憑藉那些被凝聚的點滴來吸引住人。因此,一部做得認真的日常系動畫對劇本的重視一定不會亞於所謂劇情向動畫。看到輪子哥關注到這個問題了,我最近正好在思考這個問題。
來回答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所謂
「日常系動畫增多是業界藥丸的徵兆」
我們反過來看意思不就是——非日常系動畫越多,業界越火?
所以他們的意思其實並不是單純的「日常系動畫增多業界藥丸」
而是「非日常系動畫越來越少,所以業界藥丸」
畢竟單純一個「日常系」增多不能說明什麼,如果所有的番都增多了,日常系比例不變,那也依舊在增多不是?
而之所以有這個理念,其實也是和日本人有關係,畢竟日本人這幾年確實沒有出一些正經點的「大眾」番,或者說日本動漫界有「斷代」的感覺。
這就讓整個「大眾」產生了這種感覺「非日常系動畫越來越少,業界藥丸」
事實上,對於二次元,或者說泛二次元群體來說,一開始我們現在看的這些無論是日常番,還是其他番,都是「小眾」,「大眾」是什麼?
民工漫。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假設有100個人看動畫,那麼可能有95都個看過火影忍者,看過EVA的可能10個都沒有,看過日本人心中第一位的《虎兔英雄傳》有2、3個就不錯了。
與其說「日常系動畫增多是業界藥丸」
不如說是「大眾」看不慣日常系動畫又沒番可看罷了。
畢竟火影、死神哪怕是妖尾都已經完結,海賊以及死神小學生又走向了尾聲,民工漫也沒有新的東西出現了。
所以呢,藥丸啊!
當然你說真的藥丸,我覺得也有可能,畢竟這幾年日本動漫確實出了不少問題,我晚上出篇文章詳細談談。
是,但這是表象
里象還是劇情深度大的作品缺失,小品類番劇增多,光靠賣萌賣肉就能摟一筆,誰還花大價錢買小說原著ip,或者找人寫有點深度的劇本啊。
這年頭超過25集或者出第二季的作品兩隻手都能數的過來,反過來再看看泡麵和13集只做一季就消聲滅跡的再借兩雙手都不夠數的
1.其實我第一次看到業界要完這字眼覺得很奇怪,以為是沒觀眾,但是tv動畫銷量那麼高,中國投資人那麼多,哪裡有藥丸的意思...
2.想了一下,難道是說質量高、劇情有意義的動畫越來越少,無營養圈錢動畫越來越多?但是大家都沒說這個啊......
3.然後百度了一下,似乎是庵野秀明說業界項目太多,人員不夠用,然後會崩潰,人才和資金會沒了(喵喵喵?這是嫌生意多,錢太多嗎)....
然後經常有人說業界藥丸,我不知道他說的是第2點還是第3點,還是別的第4點...邏輯關係很簡單。
日常系一般來說沒什麼突破也不需要突破,是業界老手靠經驗靠資歷吃飯的最後一張牌。這種東西佔領市場了,說明新人的空間少了,資源都在沒什麼進取心的中老年員工手上,當然不是什麼好現象。日常系是最典型的下限低上限高,入門易精通難。如果僅僅是單獨搞日常系番,比如《CLANND》《校園阿茲漫畫大王》《腦殘星》《京吹》這樣的片子要搞一個季反而對節奏的控制是最難的。而現在被廣泛地濫用的是日常系元素,用來湊集數湊時間的,因此出現了:校園日常-傻逼一樣戰鬥-校園日常-戰鬥的傻逼-校園日常-牛逼爆發了-校園日常,這種模式化量產化的爛片套路。
於其說是日常劇情增多是日本動畫藥丸,不如說當前的動畫人缺乏對劇本編劇進行精打細琢的動力,反正現在一群肥宅只對著小姐姐舔屏,我還花心思寫那麼多劇情幹什麼。你們發現沒,現在日本動畫主要炒作方向都是人設和偶像聲優了,動畫本身只是這兩者的載體而已。這種本末倒置,其結果是觀眾和製作者的雙重懈怠。
而且不止是動畫日式遊戲也開始走上這個套路,沒錯,《閃軌》說的就是你,國讎家恨的劇情成了一群上學小鬼過家家的遊戲,你說這不是藥丸是什麼。
輕撫狗頭笑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