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是不是被高估了?

看到歌手的的報道,再加上聽過張學友的歌,感覺其粉絲過分誇張了他的水準,希望有識之士可以指點一下


聽了這麼多歌手的歌 只有張學友的歌能聽一輩子 其他的歌手都帶有一定的個人風格和不同的受眾 只有張學友的歌最具有普世價值 因為學友叔的歌道盡了男人世界的酸甜苦辣 有20歲的純真 30歲的進取 40歲的成熟 50歲的沉穩 而他的身上更是體現了男人該有的責任和擔當 他的歌讓男人成熟 讓女人感動 這就是歌神


並沒有。

我不知道題主你聽的是學友哪個年代的作品。

我可以告訴你 96-02這段時間 學友無敵!不想解釋太多 只有真友迷才會懂 我想如果題主有細細品味過他的歌曲定然不會出此言論。


張學友論歌唱能力和影響力,是十足的巨星,在華語樂壇肯定排在前列。

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作為一名專註於演唱的流行歌手,其局限性明顯也是存在的。如果說「高估」,估計是其歌迷動不動就把他捧為「第一人」導致的吧。

我個人倒不認為如何高估,雖然看到他的歌迷總把「歌神」外號掛在嘴邊,也覺得蠻好笑的。


我查了一下張學友正式錄製過的所有國粵語原唱歌曲(原樣曲詞翻唱他人的不算,只在演唱會唱過的歌也不算),總計約有400+首曲子,置換下來約等於40張專輯。其中,他本人作曲的歌16首,改編自外國歌曲重新填漢語詞的120首(日文歌最多,也有一定數量的英文歌,韓語歌和歐洲其他語種歌,尚未細分),港台地區作曲家為他創作的原創歌277首。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張學友主要的缺陷是個人創作能力太差,而改編外國曲目所佔的比例,相對而言還不是最高的。例如張國榮對改編曲目的依賴程度就比他高;但同時,張國榮的創作能力也高過他。張國榮自創歌曲27首,外國曲目改編(也主要是日語歌)79首,港台本地作曲家為他原創89首。

張國榮歌曲總產量不如張學友多,但比例最能說明問題。

其實,香港的一些活躍幾十年以上的常青樹級別男巨星,只要發行歌曲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改編歌曲的數量都是很驚人的。譚詠麟作品總數量比張學友還多,改編歌曲目數量是110+;林子祥作品總數量基本和張學友持平,改編曲目數量也達到了120+。

但譚詠麟自創曲目是90+,林子祥自創曲目是120+。差距體現在這裡。

完全避免使用外國曲目改編的結果就是:幾十年實際發行不了多少專輯,非得好幾年磨一劍才能拿出新作品專輯來,那麼這個歌手是否如今能為大眾所知?

香港還有一些老資格巨星,例如徐小鳳,羅文。他們就不僅是使用過改編曲目了,他們的歌單里,直接連曲帶詞原樣翻唱民國或舊時代老歌的數量都很驚人,連原唱都不打算。所以說,改編比起原樣翻唱,已經是一個歷史進步了。同樣,徐小鳳羅文幾乎也是沒有自創作品的,徐小鳳沒有作曲記錄,羅文自作曲歌只有7首。

但是,換個角度說,張學友身為六零後歌手,創作能力仍如此差,是當不起歌神稱號的,最多算一個唱神。自創能力差,就過於依賴他人的量身定做,就很難唱出歌曲的內在靈魂。

張學友音域並不算太寬,但他卻嘗試了很多對音域要求很高的流行曲,因此他使用了很多流行發聲技巧。這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他的聲音聽起來似乎很有「技術高度」,又讓人覺得他所流露的感情,顯得比較虛假。所以他的很多情歌作品,由於過分講究技巧而變得矯揉造作,強於細節而弱於大局觀。

在我看來張學友的聲音強項在中低音,弱在高音區。過分糾纏於高音區技巧是不合適的。

張學友唱腔經歷了一個重大變化,這是其他男歌手身上罕見的,印象中只有台灣女歌手鳳飛飛有過前後使用兩種完全不同唱腔的例子。時間節點大體在1991年到1992年之間。《每天愛你多一些》是唱腔變化的開始,到國語專輯《吻別》發行,宣告完成。張學友由港式男中音,變成了台式男高音。隨後他的作品台灣成人抒情風格越來越濃厚,香港古風味道則越來越淡。也就是說:1993年以後的張學友,都可以划到台灣歌手的行列去,和周華健王傑等人比較評判了。已經不能把他看作一個純粹的香港本地粵語歌手。

如果實在要說張學友是歌神,可以說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台灣歌神,算半個香港歌神;而大中華歌神,他算不上,也沒有這樣眾望所歸的人選。

最後說明幾點:張學友及其身邊的人,有過幾次吹牛神話。

一。唱過的總歌曲數量。有說法張學友唱過1000首歌。這離真實數據差太遠了,即使把同曲異詞的歌都分開算,也遠不到這個數字。鄧麗君錄製過的歌,連國語粵語英語日語印尼語在內,也不到1000首,為910左右,而鄧麗君14歲就發行唱片了,早期女歌手發起唱片來那個瘋狂勁,後人無法想像,不信去查。

二。唱片總銷量。超過一億也是離譜的天文數字。可統計的年度銷量,一般平均值是一張唱片20萬+。所以一個中國歌手累積到可統計的過千萬,已經實屬難得。同理,《吻別》一張唱片總銷量就400萬也是不可信的,40萬才是可信的。當然了,王傑一張唱片《一場遊戲一場夢》銷量2500萬就更不可信了。

三。世界巡迴演唱會場次。一次巡演超過100+,而且還是僅限於中國。這已經超過了巔峰時期邁克爾傑克遜的世界巡演場次。也不可信。中國流行巨星,以市場飽和度和個人經歷而言,平均一年舉辦30+場大型演唱會已經寥寥無幾。

和外國唱作音樂人比較高低的話,邁克爾傑克遜是金字塔頂端;張學友是否能超越如下的日韓唱作音樂人?有年齡比他大一點的,也有小一點的:森進一,布施明,堀內孝雄,因幡晃,谷村新司,桑田佳佑,玉置浩二,德永英明,趙容弼。

比較一下張學友改編的谷村新司,德永英明等日本流行大神的歌,感覺張無論採用早年質樸唱法還是後期花哨唱法,比起原唱都弱爆了。為什麼呢?也不為什麼,就是張學友空有一身強悍的氣息,他的高音真聲的音色實在太差,所以激情效果被一口悶在喉嚨里出不來。所以張學友為了能駕馭大部分抒情歌曲,就拚命使用假聲混聲,這麼一搞他的感情運用不矯揉造作才怪。而有的嚴肅莊重的作品,又不允許隨意用假聲,這時候真聲喊出來的劣勢就暴露無遺。

張學友不適合去唱過於細膩委婉的作品,更不適合去唱細膩委婉的高音區作品;他要揚長避短只能是多唱低音,少碰高音;多唱陽剛作品,少碰過於柔情的作品。可惜,為了迎合市場希求,也是很多他的同齡中國歌手,連他那個牛逼的氣息本事都不具備,因此,世無英雄,遂使學友成神也。

很多中國歌手有個共同毛病:現場效果明顯不如錄音室效果。例如張國榮,陳百強,包括林子祥。張學友是沒這個毛病。但他同時卻有另一個毛病:錄音室反而不如現場效果好。這可不是什麼優點,正說明他的音色不夠好,經不起錄音室的精雕細鑿,再怎麼調還是不夠純凈的高音。嗡嗡作響的。還不如拿這功夫到現場甩開膀子大幹一番呢。嘿嘿。

我想我的意思是:也許張學友努力做到了他能力的上限;但無論他本人,還是中國的音樂評論輿論,都要對他的實際音樂成色有一個恰如其分的定位。中國的流行音樂,放眼亞洲還是沒什麼優勢的,尤其弱於日韓,還談什麼走向世界?這和足球的原理大同小異。不要再把張學友看做什麼大中華歌神了,更不是亞洲歌神,說什麼只比邁克爾·傑克遜遜色一點的大話更是離譜。

有關於張學友,他別想代表什麼時代。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他連香港男一號都不是,直接就成世界男二號了?或者他足以代表所有老一代歌手了?還有比他更老的歌手,他至今沒超越。譚詠麟,許冠傑,徐小鳳,林子祥,就這四位香港選手,足以壓倒張學友一輩子。

張學友基本能力里,相對最厲害的是氣息牛逼。他並非音域有多寬,音色有多美,但氣息真的是很足。而唱流行歌曲的選手,十有八九是氣息不足,只靠音色打天下的。所以張唱歌,即使到年齡較大,也不會氣喘如牛,更不會走音。

氣息差的如張國榮,陳百強,再差的如張明敏,——聽聽他們的現場,再比較一下張學友的現場,就清楚了。許冠傑雖貴為歌神,但也是音色很有特點,而氣息相對弱的,所以香港樂評說許唱歌「聲音有點散」。

只有羅文,譚詠麟,才是男歌手裡氣息過硬的。

張學友從1985年到1990年,採用的是本色唱法:嗓子本來是什麼樣,發出來的聲音就是什麼樣。於是我們聽到的就是憨厚,質樸,但顯得有點乾燥的粗喉嚨大嗓門。其間他只嘗試了兩首採用假音+混聲的唱法,《月半彎》和《李香蘭》。但這本來不是他的常規唱法。打個比方:這種唱法好比是一個天生長得不夠漂亮的人,突然化了很濃的妝,乍一看讓人覺得是個絕色美女。

後來張學友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頻繁化妝自己的嗓子,讓聲音出來變得尖細溫柔,《每天愛你多一些》,《吻別》,《情網》走的就是化妝路子。隨著一炮走紅,逐漸常規化。可悲的是現在張學友已經不習慣用本嗓唱歌了,就像一個化濃妝見人習慣的人,到最後不到夜深人靜一人獨處,已經不敢面對鏡子卸妝了。——這才是張學友音樂最可悲的地方。

虛假的美麗,其實都源於後天拚命的努力而已,目的是讓世人知道:他張學友什麼歌都會唱,什麼歌都敢唱。——但這種後天努力竟然被很多盲目的粉絲和跟風者認為是「本就天賦秉異」,「本就高人一等」,實在可笑。

誰說只有劉德華是老黃牛?張學友不正是流行音樂領域一頭現成的老水牛嗎?他那是:沒那個金剛鑽,還就攬上成人抒情這個瓷器活了!

如果說張國榮是不折不扣的音樂舊貴族,陳百強是典型的音樂小資產階級,張學友就是如假包換的熟練工匠出身的音樂機械師!

張學友身上的工匠本色,匠人氣息,是如此突出,鮮明,註定了他不是時代領軍人物,而只能是草根大眾心目中的「工會組織代表」。

張學友成不了哲人,成不了思想家,這是命中注定的。偉大的音樂人,身上不帶哲人思想家本色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張學友乃是「著名流行歌唱巨匠」,而絕不是「偉大的流行表演音樂人」。

值得一提的是:現年56歲的張學友,其「專職一線歌手」的身份已經發生變化,如今出現在中國大陸很多城市巡演的他,巡演主題早已變成「懷舊總結」,主打歌曲基本集中於1992—1997年之間的國語歌。張學友音樂探索之路基本到2002年國語專輯《他在那裡》後,就基本停滯了。隨後2004的自創專輯,2007的《在你身邊》,2010的爵士專輯,2016的最新國語專輯,不僅不連貫,而且明顯帶有自娛自樂性質。而他的內地巡演熱潮,恰恰是這個階段發生的。難道,他在當唱之年連續有新專輯推出時,演唱會還沒能力搞這麼大規模,反倒是音樂探索之路走向枯竭之時,演唱會水平突然換髮第二春了?這可能嗎?

這不過就是一個精心炒作的商業騙局而已。因為不可能有誰乘著直升飛機全中國各大城市每場收看他的演唱會。於是,沒出票的也算,明明放在幾千人室內體育館的,說成是放在幾萬人的室外體育場。一個省明明只去過一個城市,被誇大為連續在該省三四個城市都舉辦過。


一個完美的大眾商業流行歌手,你看看他的演唱會的號召力就OK了,評價標準大家都不一樣。但是論受歡迎程度當今華語樂壇無人能敵,票房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吧。


提問者,很欣賞你的勇氣,我也配合你一起干!國內總是有群跟風者聽的不是歌,喜歡張學友是因為有歌神頭銜,然後就裝逼的好像自己也提升了一個檔次到處炫耀,然後國內還有很有優秀的、有才氣的歌手!


實力被粉絲高估了,粉絲們說學友叔是「中國第一」,這的確比較丟臉。成就則沒有高估,學友一直堅持音樂,不炒作,這點值得讚賞。不過說什麼「只比MJ差一點」的這種話肯定是誇大了。性格來說:學友一直很謙虛,圈子裡關係也很好,但是有一點:他和庾澄慶梁朝偉三角戀:)


那是,比學友會唱歌的人多了去呢,你看現在小鮮肉哪個不比張學友唱的好嘛,但也只有張學友是"歌神",不曉得為啥子


簡而言之就是有被高估為歌神之嫌。

學友最大的強項在於氣息控制和背部發聲法(音準度自不必說),最大的弱項在於歌曲的演繹和詮釋。當然了,肯定是頂級歌手之列,但非鶴立雞群。


唱功被粉絲高估了 .....

雖然我也喜歡他


國家的發達程度看什麼?就看審美。

各種說碾壓原唱,還冷嘲熱諷的。

你們都聽過那些原唱么?工業唱片而已


是.....不過大概再十年,就回歸該有的位子了...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張學友的她來聽我的演唱會?
如果有機會看張學友演唱會,你最想點哪首歌?
聽一場張學友的演唱會是什麼體驗?
張學友《她來聽我的演唱會》背後的真實故事是什麼?
張學友在國外的知名度怎麼樣?

TAG:張學友人物 | 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