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燭燼>?

讀了馬洛伊山多爾燭燼和偽裝成愛情的獨白,覺得沒看明白,應該從哪個角度去理解,這兩本書又好在哪?


馬洛伊 山多爾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師,他曾說過世界不需要匈牙利文學。燭燼這本書應該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無論文采還是思想足夠洞穿每個人,燭燼談的是友誼,但是,友誼背後又何止是友誼那麼簡單。兩個老人的恩恩怨怨,彼此愛恨情仇,友誼 背叛 愛人 復仇 孤獨,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回首這些都已微不足道。康拉德必須回到這裡因為這是他的宿命。這是他一開始就給自己種下的宿命,他沒有回答將軍的問題,但是,卻給了將軍答案。正如書中將軍所說你恨的人死了,你愛的人也死了。當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在去談那些所謂的原因又有什麼意義?友誼如果是無私的忠誠那我們要求別人的忠誠是不是就很自私?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做到?康拉德和克里斯蒂那是情人。他們預謀要殺掉將軍。在最後一刻康拉德放棄了,因為那一刻的猶豫,他為什麼猶豫?他為什麼想殺死將軍?單單只是因為他和克里斯蒂娜是情人?康拉德有太多個理由殺死將軍,作為情敵,作為階級敵人,作為嫉妒者。他有太多的理由殺死這個給予他一切的男人。可他猶豫了,康拉德的猶豫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最後一點光輝。康拉德是一個另類,將軍是一個軍人。將軍是真正的貴族而康拉德不是,康拉德從最開始就恨將軍這種恨源於他對將軍的嫉妒,源於他對整個貴族階級的敵視。康拉德與克里斯蒂娜背叛了將軍。因為他們恨將軍。我覺得他們對於將軍就像兩個物件,將軍需要朋友康拉德扮演了朋友,將軍需要妻子克里斯蒂娜扮演了妻子。他們都因為將軍而得到了遠超自身社會地位的東西。他們籠罩在將軍的光環下,他們始終不覺得自己和將軍是一類人。整個二十世紀中人類世界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巨大的動蕩,殘酷的戰爭,各種興起的主義,一直不斷的革命。將舊有的制度 道德 社會 甚至是文化徹底摧毀了,將軍所宣誓效忠的帝國解體了,將軍所信奉的貴族文化漸漸消失了,將軍所寄託一切都遠去。將軍是孤獨的就如作者是孤獨的。他苦苦等了四十一年,他知道康拉德會回來,他想說些什麼,康拉德也想聽些什麼。所以康拉德回來了!當所有的一切都已逝去的時候,人生還能留下什麼?那些曾經的痛恨 報復 背叛 又有什麼意義?人能帶走的也只有回憶。20世紀的知識分子活得都很沉重,時代造就了他們。馬洛伊 山多爾在書中說誰活過了別人,誰就是背叛者。兩次世界大戰死的人太多了,你的朋友,你的親人,你的愛人,你會問為什麼是我活了下來?為什麼只有我活了下來?無論是迷惘的一代,還是垮掉的一代。也都是時代的產物。馬洛伊 山多爾1989年在家中開槍自殺身亡。他到最後都沒有回到自己的祖國匈牙利。作為一個自由戰士他是孤獨的,也是崇高的,他的筆杆子是真正的硬骨頭。我總覺得文學就是人性的倒影也是鏡子的一面。我們總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文末更新了一些書摘,轉自豆瓣------

馬洛伊山多爾是我最欣賞的作家,沒有之一。他的文字里處處透露出他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使讀者感受到一種嚴肅正派的力量。而山多爾追求的人格,用通俗的話說,便是「堂堂正正的男人」。

通過《燭燼》認識他,讀完兩遍之後一直在思考書中的細枝末節,回味無窮。故事講的是兩個好友之間的恩怨情仇,從鋪墊倆人情感、背景,一直到倆人成長、碰撞。成年後,朋友因三角戀情反目出走,四十年後又回到主人公家裡一面泯恩仇。大背景的分析樓上都說了,我談談對結局的理解吧。

【故事梗概】主人公將軍是個貴族,朋友康拉德是個貧民;將軍是個戰士,康拉德是個音樂家。倆人嘗試逾越階級成為了好友,但階級的鴻溝總是不斷撕扯著他們的友誼。突然一天康拉德獨自離開了與將軍共同的家園。將軍回憶康拉德出走前的點滴,通過種種跡象發現,康拉德與自己的妻子有私情!並且,曾在一次打獵時,站在自己的身後,把槍口瞄準了自己。四十年後,妻子死去,兩個男人老去,主人公在自己凋敝的城堡里與康拉德重逢,做最後的面質。他要復仇,復仇的方式是提出幾個問題。

康拉德靜靜聽完主人公的陳述和問題,沒有作出回答。

但是主人公認為這樣就可以了,復仇完成了。

我沒有在第一時間理解這個結局。回味了幾天,以我的方式作出了理解,請讓我以小說主人公的視角講出作者沒有說的話:

朋友,你的背叛板上釘釘,我根本不必向你求證,你當年的出走便是最好的證明。但我仍然認為你是我的朋友,正如我承認你與我妻子之間的愛情。如今你我重逢,要問的問題已經問完了,現在你知道,我早已知道了你曾想要隱瞞的一切,包括你曾想要殺死我、帶我的妻子遠走高飛。但是,我仍然可以原諒你,時間讓那些恨不再刻骨,而且,今天你知道了我的問題後,我已經完成了復仇——你將痛苦地、背負著內疚直至死去,正如你曾讓我痛苦地、背負著背叛活到今天

-----熱門書摘------

人們總有一天要失去他們自己的所愛。不能忍受這點的人,不值得可憐,因為他不是完整的人。

他們之所以彼此喜歡,是因為他們都寬恕了對方身上帶著的原罪:康拉德寬恕了朋友的財富,近衛官的兒子寬恕了康拉德的貧窮。

一個人不想部分地接受,很可能是想全部擁有。

忠誠難道不是某種自私?自私和虛榮,就跟生活中人們絕大多數別的事情和需求一樣?當我們要求另一個人忠誠時,我們有沒有想過讓那個人幸福?如果在忠誠的溫柔囚禁中不能夠幸福,我們是否還愛這個我們要求他忠誠的人?假如我們愛另一個人卻不能讓他幸福,我們有沒有權利要求他什麼,要求他忠誠或者犧牲?


馬洛伊在《燭燼》中描繪了一個以舊日歲月灰燼建構而成的世界——國王、莊園、近衛官……等等一切遠古的舊物,以及舊世界人們關於新秩序的應對法則。這是背景。書的前半部分是關於主人公(將軍)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的大量描寫,若缺了這部分,而只是兩位相生間隙後的好友分別四十一年再聚首時的秉燭夜談,我認為將很難理解將軍對某些問題的執著,以及對其中細節的講究。中間部分則是兩人重聚時還算輕鬆的對話,一些禮貌性的寒暄,以及客人談論他和他所生活的熱帶。這之中更多的是關於戰後他們對戰爭,以及新秩序的思考。

"我是英國籍公民,」康拉德再次不安地解釋,「人不可能每隔十年換一次家園。」

"是不可能。」將軍表示同意,"我認為,人根本就不可能更換家園。只能更換證件。你不這麼認為嗎?」

"我的家園,"客人說,"已經滅亡了,解體了。我的家園曾是波蘭和維也納,是那幢房子和那座城市裡的軍營,是加利西亞和肖邦。它們中哪個現在還存在?把我跟它們聯繫到一起的那條秘密紐帶已經不復存在了。所有的一切都分崩離析,變成碎片。我的家園,曾是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被傷害了。人在這種時候會毅然出走。去熱帶,或更遠的地方。

"更遠的地方?去哪兒?」將軍冷冷地問。

"到時間中避難。 」

當晚宴結束,僕人退下,將軍與康拉德二人獨處時,馬洛伊落筆著重於將軍的話語,並隨此陰謀一層層顯露,矛盾一步步升級。以致第一遍我看到最後忘我時幾乎誤認為整場重逢都是將軍在說話。

書中,將軍深受其父親(一名近衛官)教導與熏陶,最終成長為一名不折不扣的軍人。

旅館每間客房的門楣上可以看到常客和貴客們的名字。 對這位孤獨的匈帝帝國大貴族來說,這座建築好似一座聞名遐邇的修道院。……男孩少言寡語,以某種老派的禮儀和父親同住,彷彿忍受著什麼,原諒著什麼。

而康拉德則來自一個不同的世界,是近衛官口中的異類。

他總是態度溫和,從不爭辯。他這樣生活,這樣服役,這樣與同伴相處,這樣應對世界和人群, 彷彿他的服役期永遠不會結束,彷彿這輩子就是一段軍紀嚴明的服役期,不分白天,不論黑夜。他倆都是青年軍官,近衛官的兒子有時不安地覺得,康拉德活得就像一名僧侶,似乎並非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似乎從執勤任務結束的那一刻開始,又投人另一項更加複雜艱巨、更加責任重大的任務,就像對一位年輕僧侶而言,供奉神職不僅是指祈禱和祭拜,還指身心的共生,而且還是在做夢的時間。

於將軍,與康拉德的友誼幾乎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在他倆的關係里,有著某種柔情、嚴肅、無條件和悲劇性,這種友誼的光芒讓嘲諷者繳械。在任何人群里,都會有人嫉妒這樣的關係。人們最大的渴望,莫過於無私的友誼。人們絕望地渴望得到它。

因此對他而言,陰謀、事實本身都不重要,不過是某種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其背後的實質。也因此關於朋友的背叛,他花了四十一年在山林之中孤獨地尋找著答案,以及精心等待朋友的歸來。

歡迎關注以下微信公眾號查看原文

http://weixin.qq.com/r/lDt8ZMHEFpxprYUH926G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今天剛讀完這本書,語言樸實卻引人入勝,將軍41年的等待,41年的自我折磨,令人心疼。我沒有站在康拉德和克里斯蒂娜的角度去想像,暫時我還做不到…

41年間的不斷回顧、推理,一段段回憶擺於眼前,一步步向真相逼進,這41年究竟是如何度過的?

康拉德的遠走,克里斯蒂娜的去世,某種意義上都是一種解脫,而將軍卻只能在痛苦中延長生命,等待康拉德…

到最後,已經不是原諒而是釋然。


從友誼談到了生死,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等待朋友41年值得嗎,你夠忠誠嗎夠勇敢嗎你懦弱嗎這些不是言語能回答的問題而是要用生命來回答,要等你死後用你的生命來回答,而那些活著的人,他們活過了你,所以你是苟活的。


推薦閱讀:

在「知乎書店」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讀書』心之所屬,才是歸處
《全局光照技術》在摩點網開啟正式預定!
紙質書或者電子書?這是我四年的體驗心得。
有沒有書籍可以系統教學「順頌春祉」這樣的套話?

TAG:閱讀 | 書籍 | 豆瓣讀書 | 讀書人 | 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