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Macbook系列配置較低的現象?

眾所周知蘋果在mac系列上的軟硬體整合能力很強,但也掩蓋不了全線性能普遍弱於同價位Windows筆記本的事實。蘋果這種用軟體優化彌補硬體短板的做法是否可取?


Macbook家族在相似定位的超極本里,其實總體上配置還是很均衡的——唯一能稱得上是「配置較低」的其實也就只有MacbookAir的屏幕了,畢竟整個Windows陣營想要找出一款售價近7000元卻還配置著3000元筆記本級別垃圾屏幕的超極本,還真不好找。

//對於筆記本來說,操作系統與解析度的組合,按照顯示效果排名的話,大致是這個樣子的:

OS X Retina&>Win 2K/3K &>Win 1080P &>Win 低解析度&>OS X 低解析度

還有——「用軟體優化彌補硬體短板」這種說法是一種典型的誤解,事實上,至少在桌面計算機領域,蘋果是用特彆強力的(很多時候甚至是領先業界的)硬體來掩蓋軟體上的短板:

比如早在2012年就給筆記本上高分屏來彌補文字渲染機制在低解析度下渲染不清晰的問題,幾乎獨一無二的定製Iris系列核顯來彌補圖形性能的低下(不然拖不動Retina),領先整個業界全線配置高性能的PCI-E SSD(比一般的SATA SSD還快)來彌補HFS文件系統低下的效率。

正是這種一度領先整個業界的,超前的性能配置才讓Macbook高端產品線能保證不露怯——這才是所謂「軟硬一體化」在桌面電腦上的真實含義。而在Macbook高端產品線(2013年之後的MBP和NMB)以外的產品,比如iMac,Mac Mini,2012款RMBP13(第一代Retina產品線,顯卡用的仍然是普通的HD4000)和MacbookAir上,OS X本身的短板就暴露無遺了。


這麼說吧,MB 系是典型的三代/三代半本,而且輕中重全齊。特徵就是放棄對於絕對性能(尤其是長負載性能)的要求,通過強調「日常負載」下的性能來交換機動……啊不對是便攜性。PC 平台不少都是披著三代皮的二代半,便攜性和「真三代」相比是不足的。

既能滿足高性能要求又不至於過重的四代本目前還不存在,不過部分三代半接近了這個目標。

————————————————————————————————————————————

一代本:90 年代到 2000 年代初的筆記本,解決有無的問題。

二代本:「傳統」的筆記本,追求性能,對便攜性要求優先順序較低。一個分支就是遊戲本(DTR),目前不算主流但仍然存在。

三代本:和 MBP 脫不了干係,主張降低對於絕對性能的要求而追求短負載的性能藉此提高便攜性,分雙核低壓(輕型)、雙核標壓(中型)、四核標壓(重型)。

三代半:三代本在外設、軟體上面等的升級版。

四代本:在保持三代本的便攜性的基礎上將絕對性能的要求加回來。

————————————————————————————————————————————

「只有三流的電腦公司才研究機殼設計,一流公司只研究 CPU」


Macbook常年干著「Windows陣營廣泛使用i5-5200u而我用i5-5250u,然而這份性能並不能在我的機器上面發揮出持續穩定的優勢除了評測跑個分」這種事情,說它「硬體短板」和它(涉及性能的)「軟硬體整合能力」我覺得都不合適。


mbp和mba配置不低。主要是性價比低。蘋果主要注重的是輕便,續航以及外觀,這些在配置單上通常不容易被關注


其實七八千附近的超極本來講,mba的配置就是正常水準啊,除了屏幕辣雞點。

價格上探到兩千刀以上之後有xps和華碩的那個啥在,怎麼洗地mbp也是性能最差的一個。

當然我並不是說mbp辣雞,其實挺好用的。而且兩三年前mbp還是同定位里性能最好的呢。

說好聽的,就是win陣營跑的更快了,開始追上甚至反超了。說不好聽的,apple不思進取。

什麼你說thinkpad性能跟mbp差不多怎麼沒人黑thinkpad?媽呀一個價位thinkpad能提供什麼樣的品質和附加功能?你試試一人高把mbp摔地上什麼慘狀?


看不出蘋果有什麼超過微軟軟體優化。我家07年的低端台式機(後來換過SSD)跑win10依然很流暢(然而看個B站視頻CPU就滿載了hhhhhh)。

蘋果配置低主要是因為散熱和供電太爛(配置高了發熱多,費電也多)。而散熱爛是因為向外觀和重量妥協,不能開太多口加太多風扇。供電爛則是向便攜性妥協,畢竟功率高的電源更重。

不影響重量和散熱的地方,蘋果的配置可不差,屏幕和SSD還算比較優秀的。


看來有些朋友們並不懂配置是什麼,那我再說明白一點

配置就是你看得到的東西,CPU型號、內存和固態硬碟的型號容量、屏幕、鍵盤、散熱系統等等這些東西就是配置。而實際上用起來的效果和個人的感受,那都不叫配置。比如說這個機器續航很長,不一定說明電池就很強。

rmbp15的配置是什麼水平呢?通俗地講主要是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個部分是4000塊的神舟K650D i7,插上兩條8G 1866的內存,再加一塊電池

第二個部分是一個SM951或者950Pro

第三個部分是一個4K解析度,色域基本覆蓋sRGB的15.4寸屏幕,帶出廠校色

把這三個揉在一起(注意K650D實際上是裝不了NGFF固態硬碟也裝不了這個屏幕的,舉這個例子僅為示意),就差不多是rmbp15的配置了。

那麼水果為什麼賣這麼貴,我要說的意思是配置不是一台電腦的所有部分。雖然說起來揉在一起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簡單。rmbp15做得不算好,在選材和設計方面向成本和理念做出了妥協,但是水果畢竟還是把這個東西做出來了,個人覺得這還是有些價值的,尤其是對於中度負載的用戶。

雖然我是個果黑,但是從客觀上來看我要說蘋果的配置不低,也不高。

再明確一下什麼叫配置高:看看P870DM,看看GT80s,移動級標壓i7或者桌面級CPU配上多顯卡、大內存和多個PCIE通道的固態硬碟,這類非常注重性能就叫做配置高。

什麼叫配置低:看看坑貨機型G40-45、X454W,用這種廢物CPU的就叫配置低。

——————————————————————————————

低壓U的機型不提,本身就不是側重性能的,只看rmbp15。

水果的部分配置其實還算可以,不低。

屏幕——還算可以

固態硬碟——還算可以

電池——比較好

但是其他的部分,CPU、GPU、內存就比較尷尬了,雖然CPU給了高配置,顯卡也還可以,可是散熱能力不足。

CPU上再高也沒多少提升,散熱壓不住,給你個4980HQ,長時間滿載也只能跑4702HQ的頻率。等到配備skylake的機型應該會有改善。

GPU就更壓不住了,如果用maxwell最多上到GM107,要是TDP放得寬那滿載也得大降頻,GM206連想都不用想,等到配備pascal的機型應該會有改善。

內存方面,最高16G也只是不高不低,要是給32G情況就能好不少。


「全線性能普遍弱於同價位Windows筆記本的事實」

比如內存?比如硬碟?比如續航時間?


放兩年前你敢說MacBook同價位配置低?

事實上MacBook以前一直都是很有性價比的超極本,只是這兩年win平台超極本價格迅速下探,MacBook就顯得貴了。


我在用2016年版MacBook回答此問題。

購買蘋果電腦,需求無外乎3:

1. 對外觀的需求。

2. 對觸摸板的需求。

3. 對Mac系統的需求。

對於1,對於筆記本而言,Apple之外的電腦,好看且能用的,我是沒找到。只有 ThinkPad X1 勉強及格,然而也還只是處於MacBook Air兩三年前的水平。畢竟對於Windows電腦而言,性能的提升是首要的,外觀方面的設計要受到很大的限制,難以做到整體感。

對於2,新出的融入3Dtouch技術的觸摸板,感覺已經可以吊打全球了。雖然技術方面或許不至於多麼頂尖,然而對於生產Windows的廠商而言,卻沒有這方面的研發動力。畢竟不符合Windows用戶的操作習慣,不符合Windows系統的交互模型。沒有系統支持,沒有受眾基礎,於是就沒有研發動力,使得MacBook的觸摸板在筆記本電腦領域一騎絕塵。

對於3,系統的差異性是Apple電腦可以在整體性設計方面不鳥硬體配置、任性的本錢。如果一個用戶只是想買來裝Windows,這種情況下硬體配置尚有可比性,用戶可以在以相同售價的前提下,拿其在性能方面的減分與在外觀、觸摸板上的增分進行權衡。

然而如果是為了系統,直接就連可比性就沒有了。Windows對我來說,多的只是英雄聯盟和Visual studio,然而出於工作專註度的考慮,我還是習慣於將工作機與娛樂機分開。然而要Build iOS app,只能用Mac。要進行一些伺服器方面的開發,作為Unix的子嗣,Mac系統還是要比Windows更合適。即便微軟產的Office神器,其Mac版也還是非常好用,基本上沒什麼功能差異。甚至Mac版的Photoshop,界面要比Windows版更好看。總之在工作方面,Mac系統該有的都有,而且還有些是獨有。

當然,在其他品牌的電腦上強裝「黑蘋果」也是可以的,在我剛工作時也曾那麼干過。然而其系統穩定度很差,體驗方面糟糕到恐怖,臨時用用也還能接受,若是買一台配置比較不錯的電腦裝黑蘋果,大概不是正常人會做的事情。

若是純粹作為開發機來用,用其他品牌的電腦裝Linux系統也是可以考慮的。然而Linux系統基本上沒有合格的圖形界面,即便是最流行的Ubuntu,基本上也還停留在Windows XP的水平,甚至還不如,但比Windows 2000強。

Linux長得丑也就罷了,畢竟只是工作用。然而在軟體方面要什麼沒什麼,就有點難受了。而且限於系統普及度,開發者對其支持度有限。Ubuntu 16都出多久了,又有多少軟體和庫支持?有時用到一些偏門點的,它還嫌棄Ubuntu 14都太高。

我不是Diy狂人,我不喜歡從頭造輪子。我也不是大神,用不了Vim這種神的編輯器。願Linux和我的交集,僅限於安卓手機和遊戲伺服器吧。

總之作為一個對設計方面有感覺的用戶,用了Mac,就再也忍不了其它電腦的外觀。作為一個同時對Unix系系統與日常軟體均有需求的開發者,Mac系統是唯一的選擇。於是Mac電腦也就成了唯一的選項。

習慣了Mac OS的簡潔,就理解不了Windows的冗雜。其實我到現在也對句柄、鉤子、註冊表之類東西感到理解不能。

不是不懂它們是什麼玩意。而是對它們的存在感到,理解不能。


同價位超極本里mba一直是配置的翹楚吧

大家都是低壓u

你看看誰用了pcie ssd

不過mba內置的ssd真心只是夠用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毛病。

首先 Windows 是開放授權的東西,Mac 則是自給自足。說到底 Windows 只要有了授權隨便部署在什麼樣的機器上都行。恰好硬體性能還是無止境的東西,有單路就有雙路,一個PCIe就有兩個PCIe——如果都用上的話。所以怎麼說這個問題在字面意義上都是對的。

不過我認為高配的 Mac 即便扔進「性能金字塔」里也可以排得上 Tier 1,畢竟世界上運行著賽揚奔騰+HD Graphics 的玩意更多,如果算高配i7,那麼還有無數的i5陪著墊底。

而且客觀的說,在性能堆里唯一顯短的幾乎都是圖形處理器——不過它不影響圖形和CUDA/OpenCL外的任何性能(比如系統的運行效率以及大部分軟體的執行速度,拿到了6700K就是主流1151目前最高水平了),而且Iris Pro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相信足夠應付大部分需求),而且隨著雷電3的發展,再覺得不濟總可以獨立出計算機主機本體了。(另外需要mentioned是目前Mac家族除了 iMac 和全新MacBook以外,都落後了……)

其次需要了解的是,對性能怎麼追求。計算機終究離不開軟體,也許無數人聽到這點覺得嗤之以鼻,但一個製作精良的軟體卻可以在效率上帶來相當的差異。同樣的,如果演算法不受歡迎,那麼再先進的處理器也沒有用。第二點就是對性能需求的判斷,如果硬體達到標準,那麼軟體就不會顯得慢,增加到雙路E5和四路泰坦去運行個人電腦級別的程序,更多都是為了面子。(not even mention 耗電會是多麼的壯觀)

所以蘋果自己軟體為自己硬體深度整合不是什麼壞事,也不代表「軟體好了硬體就一定差」,like what I said above。

至於散熱,真要說目前的rMBP15散熱到底夠不夠,我想最高配恐怕還是不夠的。最終還是敗給了R9上面。不知道 5200 會如何。至於這個結果對你個人怎麼理解,就得看你的需求了。

但是對於測試軟體,我舉個例子。我曾經算得上一個 Prime 的忠實信仰者,把它當作唯一的 Pass/Not Pass 標準。之後我看到了 Wiki 上面的介紹,我多少對 Prime 的運作原理開始有些看法:

Moreover, a large proportion of system overclockers and enthusiasts favor Prime95 over other benchmarking suites because Prime95 pushes the CPUs floating point units extremely hard, causing the CPU to become extremely hot. In addition, Prime95 stresses a computer far more than the majority of software-based torture suites. The nature of this is because the operating system usually shuts down the floating-point unit when unused by other programs, whereas Prime95 is well-optimized to continuously and effectively thread the FPU, causing it to be deeply pipelined, thereby generating significantly more heat because of elevated power consumption under the massive workload conditions.

Prime95

在問「你怎敢質疑 Prime 95 的結果」之前,我得說在我之後的認知里,類似於 Prime 運作方式的程序並不多,而且更多都是用來給系統做類似的壓力測試——目的更多就是為了測試在極端情況下系統的散熱效率如何,理解為「如果 Prime 都過去了,其它絕大部分軟體也早該沒什麼問題了」更好。如果真的想把它當作「散熱的標準」,那我也說不了什麼,畢竟標準都是人訂的。

不過我覺得這可以算一個典型的「軟體決定效率」的例子。


和mb配置差不多的超級本價格特差不多吧。。


蘋果的MACBOOK是拿來當飾品,兼顧幹活的。

其他筆記本是幹活的。

就好比XX哥開路虎極光賣西瓜,XX大爺開個板車三輪賣西瓜,在賣西瓜這個層面,板車大爺是理智的。


怎麼說呢 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定位吧

MacBook可以滿足日常辦公看電影甚至碼代碼的一般需求

但是真遇到大型的3D渲染 多線程處理 科學計算 和大部分本子一樣無能為力

所以我都是MacBook配一台性能極強的台式

分工明確

前者我對性能不做要求,用著舒服電池續航能夠支撐使用即可。

所有需要性能的工作全部交給台式機處理。

肯定有人要問了 買個性能強的遊戲本不就行了么?

對不起 話放在這裡

所有的遊戲本 都是半吊子的垃圾


講真MacBook真不算貴,上面的MacBook Pro和各家同定位的比起來,很便宜了。下面的Air,這貨裝了Windows就是妥妥的超極本啊,更何況這代還加了內存調低了售價,市麵價下6000沒什麼懸念,6000塊錢買個好看的的超極本有問題么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