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資源豐富的地區采完後沒有找到持續發展的道路?過分依賴資源出口的貧困地區在資源枯竭後怎麼辦?
如下表述如何反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37691912/answer/73734826「假如中東(伊斯蘭世界)統一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有資源的地區通常都不富裕。換句話說,很多資源豐富的地區沒采完的時候貧富差距大,采完後也沒能實現共同富裕,更沒有找到持續發展的道路。
不要誤會,我指的不是某一個,而是大多數,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型城市。」
這麼說的話這事問阿聯酋里的迪拜,既然位於沙特附近這個油最多的地方,他們的石油也少不了。
不過對於真主賜給的財富,他們沒像鄰居沙特一樣往死了開採,就吃石油別的不管,而是拿的來的錢建設國家,發展教育和其他產業。迪拜如今石油收入就百分之幾,沒了幾乎不會肉疼,只要金融業和房地產,觀光旅遊還在什麼都好說。所以一個資源型地區如果想持續發展,首先第一條就是別把自己當資源型城市發展,第一桶金脫貧,第二桶金小康,從第三桶金開始,如果聰明想長遠發展就學中國用來蓋廠房走工業農業路線,或者學迪拜那樣發展第三產業,這樣資源的消耗會實打實的帶來以後的江山。如果懶了學沙特,就難免坐吃山空立地吃陷。
謝邀。開始沒有讀懂題,慢了半拍。現在粗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談資源型城市或國家總要提到一個詞「資源詛咒」。資源詛咒是一個經濟學的理論,多指與礦業資源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數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那些資源稀缺的國家增長的更慢。經濟學家將原因歸結為貿易條件的惡化,荷蘭病或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足等,主要由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我個人的理解是資源型地區造成社會可再生投資緊迫性不足。主要是技術革新,創業動力和人口素質。「人之初,性本懶」。不是車到山前,背水一戰,人類往往缺乏那種破釜沉舟的危機感。舉兩個社會人類學現象:闖關東and走西口。什麼背景我不多說,反正清朝時最典型,一直到民國初年,這有兩個因素,一是康熙攤丁入畝,雍正地丁銀極大地促進了人口增長,二是第四季小冰期,國內叫明清小冰期,(我們讀歷史往往忽視了氣候對社會運行的影響。這也是中國傳統歷史研究的缺憾。)導致水旱災害頻發,水旱頻發又導致了蝗災肆虐,而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尤其是在傳染病防治條件極差的古代。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馮遠征主演的電影《大明劫》。總之因為人口爆炸,災荒肆虐,最終在人多地少的山西,山東地區出現了代表性的走西口和闖關東。但是這跟資源詛咒有什麼關係呢?看官且慢,容我娓娓道來。走西口讓不少山窮水盡的山西人經商致富成為近代史上有名的晉商。(影視作品參考《走西口》、《喬家大院》)而闖關東也讓李幼斌,哦,不,是朱開山(雖然是虛擬人物吧,但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等山東商人在關外打出來一片新天地。
中國人這個群體很有意思,越是在艱難困苦中越能奮發向上,一往無前。越是在順風順水的環境里往往卻志得意滿,躊躇不前。百萬華工下南洋,上金山也是如此,越是惡劣的環境越能激發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韌勁和闖勁。好了言歸正傳,現在對比山西,山東和東北的經濟發展現狀就可以得出資源詛咒的現實版本了。2001年到2011年這十年是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藉助「黑金」價格暴漲,山西省的GDP一路飆升,煤老闆成了山西富商的代名詞。生活之奢華,出手之闊綽,中華大地無出其右。但是其經濟結構單一的弊病在近兩年黑色產業鏈的調整中暴露無遺。能源大省山西2014年GDP增速墊底。這裡也提到了東北的黑龍江和遼寧。反觀山東2014年31省份GDP「成績單」均已出爐 山東位居第三。為什麼呢,山東靠海,遼寧也不是沒挨著海啊,相反遼中南平原比魯西北平原肥沃的多,礦產資源遼寧也比山東全面而豐富,關鍵還是體制,還是前面提到的「技術革新,創業動力和人口素質」這個素質不是帶有歧視性的字眼,主要是受過良好教育和市場經濟錘鍊的複合型人才。畢竟山東是孔孟之鄉,詩書傳家的傳統比粗獷的東北要濃厚。現在東北大部分人口,據說有80%吧祖籍都是山東,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這種分化呢?有人說是計劃經濟體制在東北的殘餘,有人說是山東人開放的觀念和幹勁。這篇文章暫時不去糾結原因,不然越跑越偏了,哈哈。我說一個細微的現象。假期的時候去膠東,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部分菜店和攤位下午就不營業了,而剩下的店呢主要是菏澤饅頭,德州扒雞,我很好奇,這在內地根本不可能啊,大多數菜販都是從早上5點干到晚上10點,至少也捨不得晚飯前這個賣菜的黃金時間段。經過幾天觀察,我發現,該地的菜販主要是東北移民,他們的店面中午後就關門了,而山東菜販普遍經營時間長。話說上文還沒提到吉林,它跟山東的差距可以從玉米澱粉這個產業的發展上一窺究竟。吉林是中國有名的玉米帶,所以吉林的玉米深加工行業發展較早,但是最近亞洲最大玉米加工企業大成停產 瀕臨破產,這個吉林玉米深加工行業的翹楚都落得如此境地,其他企業可見一斑,相形之下,山東鄒城諸多玉米澱粉企業在2015年11月份的調研中生產忙碌,車水馬龍。(詳見梁瑞安的微博_微博11月4日5日的調研),在這段時間裡,澱粉從最低1908點上漲了300多點,可以說,山東玉米深加工行業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候。但是吉林的企業卻倒在了黎明前。山東土皮薄,耕地又少,本來魯玉米的質量和產量跟吉玉米沒法比,可是人家就能生存下來。東北的資源型城市枯竭亟待轉型的很多,像伊五七,雞鴨鶴(伊春,五大連池的森工,七台河,雞西,鶴崗,雙鴨山的煤炭)等等,過去依靠資源廩賦快速崛起了資源經濟,但是大量資本沉澱在資源產業中,人力技術也主要集中在相關領域,一但資源枯竭很難迅速轉型。而資源型國家更是如此,資源型城市轉型還可以依靠國家統籌規劃,宏觀引導。但是資源型國家呢?一但千金盡,貂裘弊,恐怕連蘇秦前倨後恭的嫂嫂的白眼都嘗不到。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一個窮癟三沒有了前途,誰還稀罕跟它搞「合作共贏」。還拉什麼外商直接投資(FDI),貨郎擔都拉不來啊。話說資源型城市(工業區)轉型不光依靠市場自發調節。像美國是市場式,政府很少做具體的轉型控制,主要做好規劃和服務工作,城市是興盛還是衰敗,更多通過市場力量和企業自身發展目標決定。匹茲堡衰落了,底特律衰落了,美國讓他衰落,因為人家還有休斯頓的航天航空業,矽谷的計算機互聯網產業,好萊塢的現代影視娛樂業。還有法德式,主要是政府領導式,政府成立專門委員會和其他組織;制定詳細的目標、計劃和政策,通過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地區產業進步和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騰飛。轉型模式的選擇,既和經濟體制有關,也和社會背景有關,和產業發展經歷、地理區位、市場結構、城市規模、文化背景等也有深刻聯繫。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的魯爾區就是典型,之前從普法戰爭到一戰二戰,法德在這兩個工業區交替爭奪控制權,最終也還是資源耗盡,幸好有政府鼓勵支持下的轉型。顯然中國的資源型城市(工業區)轉型更多要採取法德的模式,(歐洲竟然也有計劃經濟殘餘啊,這讓新自由主義情何以堪)不過有個問題也要注意,就是同質化,現在基本上一提轉型就是搞互聯網+,搞計算機產業,前幾年是搞新能源,不過最近風電,太陽能過剩,核電又太高端,一些三四線城市招商引資也是搞一線的套路,今年兩會的時候吧,看新聞有個陝北的縣委書記談轉型升級,說他們要搞新能源產業,搞信息產業。這就有點不切實際了,首先,陝北的風電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周邊地區都不缺電,最近的市場在京津冀,就算有特高壓輸變電線路,因為風電的不穩定性,國網都未必給他入網,何況一個縣的財力,產業規模能有多大,風機製造吧又是高端製造業,慢說陝北沒有,就是西部大城市也沒有比較優勢。而且甘肅省的風電裝機規模是過剩的。陝北,內蒙,山西是中國煤礦最富集的地區,坑口電站的優勢比它大太多。再說信息產業,你能相信一個程序員窩在陝北的窯洞里做碼農,搞APP嗎。好,退一步講,就算我孤陋寡聞,真有這樣的奇蹟,可是這樣的APP距離它的主要應用市場有多大?獲得風險投資的便捷性又從何談起?
相當一部分資源型城市處在偏遠地區,當地人口也是因為資源開發聚集起來的,先天就同資源密不可分,轉型升級既缺乏資金(大量資金沉澱在舊有採掘產業中,在資源開採過程中,設備、鑽井、洞室等資產約佔固定資產總量的35%,資源性固定資產具有很高的技術利用鎖定性,這部分資產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轉作它用,形成沉澱成本。沉澱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業退出枯竭資源行業的機會成本,也就缺少了進入其他行業和市場必要的固定資本的支撐,只能低效率地運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業結構的剛性,使資源性產業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礙。)又缺乏必要的人力資源儲備。聯繫下中東產油國的情況,雖然現在海灣石油國利用天量石油美元搞起了主權財富基金,在海外瘋狂購買資產,不過有個BUG,就是他們集中在房地產和金融股權投資,這兩者都屬於泡沫資產。是隨著市場的風險情況而定價的。對於個人來說,這可能是不錯的財務投資方式,但對於國家來說簡直是災難,資金不能用於擴大再生產,迴流到交易對手國,幫人家發展經濟,等於把自己的資源廩賦為他人做了嫁衣。GNP≠GDP。在資源富集的時候任何警示性的話語都是蒼白而無力的,大多數人沉迷在資源幻想中,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從內心深處並沒有危機感。所以以色列能在不毛之地上建立起一個現代發達經濟體,而相鄰的巴勒斯坦還是停留在抗議扔石頭,戴著面紗朝天放槍的階段。海灣石油富國雖然現在極度奢華。總有一天資源會耗盡,但是他們所慶幸的是估計要等到子孫後代那輩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華傳統,讓我們不得不提前思考,「但存方寸土 留與子孫耕。」雖然一些地方已經面臨資源枯竭的現狀,比如東北的一些地方,我們也看到了轉型,比如山西將要面臨的情況,但是總能撥雲見日,比如過去的人口輸出大省山東現在變為凈流入地區。(闖關東變成回老家)山東的產業集中度和層次就比較高,產業結構也很多樣,具體可以看統計局數據。資源地區轉型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很難通過簡單的一篇文章說全,說透,希望大家都能關注並尋求解決思路。
先說一個發展經濟學上的概念,叫資源詛咒,是指資源豐富的地方反而發展的不好,從 17世紀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紀的俄羅斯,再到二戰後的奈及利亞、委內瑞拉、一些海灣產油國等,這些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相比,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相反,一些資源貧乏的國家,如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卻都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態勢。
在中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山西。主要的原因是:1單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資源部門的擴張和製造業的萎縮必將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2擁有礦產資源的地區,政府可以通過集中開採直接獲取大量收入,進而滋生一個腐敗和掠奪性的政府(山西的塌方式腐敗造成的經濟低迷)。3自然資源對其他要素(比如人力資本)產生擠出效應,就會間接地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資源詛咒 - 搜狗百科另外,即使中東真的是統一的,也並不會像那位題主說的那麼玄乎,光有石油有個毛用,沒有軍事啥都是白扯,一個以色列就可以干翻(想想歷次中東戰爭)。舉個離我們比較近的例子。
河南省焦作市。一個老牌資源型城市,以煤礦鐵礦為主。由於開發歷史久、儲量有限,所以到了世紀之交,已經日漸枯竭。2008年3月,焦作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煤炭類)。
不過,2008年時候,焦作已經不怕資源枯竭了,因為早已經轉型成功了。憑著成功打造的以雲台山為代表的旅遊基地,焦作的旅遊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基本做到了城市發展的無縫銜接。
當然,你要是問那時候怎麼轉型成功,發展好旅遊業的?這個就不多說了,不和諧。問題表意不明啊
『共同富裕』指的是什麼?社會主義?
『持續發展』指的是什麼?環保層面的?我猜題主的意思是『過分依賴資源出口的貧困地區在資源枯竭後怎麼辦? 』吧?
題主你這個問題問的有些不太專業 因為 經濟形勢如何 貧富差距多少 那是由一系列複雜原因組成的。以我國為例內蒙古在建國前基本沒什麼工業可言 而前幾年通過豐富的自然資源 成為了全中國發展最好 人均GDP最高的地區。內蒙古貧富差距不是特別明顯 基本和諧穩定。新疆有全中國最豐富的資源 但是由於一系列政治原因和某些人為因素 新疆卻成了全中國教育最落後 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特別是南疆地區的城鄉差距 高達9.83倍(作為對比 上海是2倍)至於中東海灣富國 網民普遍有誤解
其他答案都說了海灣國家是在利用石油收入發展本國的旅遊業和金融業那是故意給自己打扮成『土豪』的形象來吸引旅遊和投資的
知名土豪國迪拜 其實石油資源根本都不豐富中東之所以給人感覺落後 是因為他們製造業不行
而這一點 跟中東國家的『榜樣』英國很像至於『有資源的地區通常都不富裕』更是個笑話北歐四國 特別是芬蘭 也是靠著自身的自然資源在二戰後上升為頂級一流國家的而 俄羅斯 加拿大 哈薩克 這些中流國家也都非常依靠資源出口英國這個老牌富國 要是沒有北海油田估計也不會過得這麼好謝邀,嫌長可以看這個一句話總結版: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因為答主不是經濟學相關專業,搞不出樓上那麼多嚴肅論證。答主就說說自己對中東兩個資源大國沙特和伊朗人民的一點感受。
答主先去的伊朗,呆了一年半,那會兒還被制裁而且局勢緊張到鬼知道什麼時候美國人的導彈就落下來。波斯客戶的特點是對於交付的任何東西都一定要弄清楚技術原理,並知道怎麼做,非常認真。雖然我們為了保持自己的技術價值經常藏私,但迫於壓力還是教了許多乾貨出去。甭管他們是不是因為制裁賣不出去太多石油才這樣全民都或多或少具有一點危機感,但這份態度在懶惰成風的中東地區確實少見。最近半年則在沙特,這邊的客戶運維完全外包出去,只管付錢當大爺。除了為了政績強壓我們提出完全不切實際的項目進度要求或需求時在會議室滿嘴飛沫地噴人,基本見不到人影,更別提學東西了。能提出點有水平需求的,也是給他們打工的歪國人。當然,以上兩國人民和勤奮的中國人相比,都屬於懶得跟豬一樣的級別。我們勤奮來源於壓力,壓力則來源於龐大人口基數和人均資源匱乏帶來的慘烈競爭。把我們中國人和阿拉伯民族易地而處,我們也不會比他們好到哪裡去。綜上所述,人類就是這樣一種天性懶惰,隨遇而安的動物。沒有足夠的壓力。面對黑金帶來的紙醉金迷,絕大多數人只會嘴上說說什麼可持續發展而已。人類同時也是一種在逆境中出奇頑強的動物,油真比水便宜的那天,生活自然會找他們付清以前欠下的所有賬單。這筆賬單一定會附帶著或明或暗血雨腥風,但對於歷經風雨延續至今的民族,破而後立不算什麼難事。這些礦產資源遠沒有你想像中的值錢
不需要反駁。資本是逐利的,哪兒能掙更多錢,資本就會流向哪裡。舉個例子,我家鄉山西,有多少煤老闆靠資源發家。有了原始積累以後,難道有人會去考慮投資實業,為山西經濟轉型和大家共同富裕做奉獻?那不是相當於把你的錢捐給別人。 結果呢?房地產投資回報率高,大家都去抄房地產,少部分人去搞風投,在一線城市投資新興行業。
你說什麼共同富裕?資源開採完怎麼辦?who cares? 而很多地方官員關心的也是如何做好任內經濟數據,沙特國王也是有壽命的對吧。我死之後管他洪水滔天。 屁股決定腦袋。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的人,根本不關心這個。 所以資源挖光了以後,資本逃跑,必然衰退,哪兒都一樣。
不知道原文是想說什麼。大概是路徑依賴導致跟不上外部變化的意思?還是說先採光先發展,然後去挖還沒開採的落後地區(相對資源豐富了),導致的因果偏差?
反正這條肯定是只在特定條件下才成立的,至少農業時代不是這樣的。推薦閱讀:
※【視頻下載】- 如何下載主流視頻網站的視頻?
※資源枯竭型社會有多可怕?
※資源國的宿命與反抗:2016我們該為何而戰
※七款美食APP,手把手教你成為美食達人【15號】
※最全專欄合集:編程、python、爬蟲、數據分析、挖掘、ML、NLP、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