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與《人間失格》主角(幼年至青少年時期)極其相似,這種情況普遍嗎?
01-28
讀過之後如釋重負,感覺原來不止自己是這樣的啊。自幼故作天真跳脫得到了長輩同輩的喜愛,並一直對自己的存在方式感到窘迫羞恥,同時怕被看穿而惶惶不安。結尾處看到別人眼中主角「是神一樣的好孩子」,我感動得想哭,覺得這個結尾設計得溫和仁慈,其實是對主角或我來說最好的獎賞,真是值了。我一個稍微抑鬱的朋友同樣非常喜歡這本書,但是並未和她做過更深入的交流。
我當時看得眼淚唰就下來了,抑制不住。其實我不管怎麼裝x我爸都會告訴我說,人都是這樣,都跟你一樣的,我一開始不屑,後來覺得,人性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只不過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和遇到的事情千差萬別,但這樣的文學作品,恐怕是很能引起許多人共鳴的吧
強烈的帶入感是這部著作的一大亮點,被帶進去的當然不止你一個,淚奔者+1。也正是這部作品讓我開始喜歡日本文學。
我看的時候覺得自己比葉藏還廢柴,童年有著類似的心路歷程,而他到了我這個年紀都去殉情自殺了,我讀的時候卻還是單身汪...
當然也有不少人帶不進去,反而因為消極和懦弱的情緒而厭惡《人間失格》。不只是你,那種為了取悅他人而做的一些自己也不理解或者厭煩的事情不止你做過。
生而為人,對不起
也許這種現在在中國比較普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嚴師出高徒」,所以很多人從小就沒有從身邊最敬愛的人身上得到過肯定。而這種渴望得到認同就會表現為討好型人格,敏感而又悲觀,膽小懦弱害怕表現出真實的想法。
曾經看《人間失格》深刻體會到存在主義的「他人即地獄」。然後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感覺是在向《人間失格》致敬。就連EVA里的人物不也嘗試向外界尋求自我嗎?還有《春物》里的「自以為是」和「自我滿足」的相互理解。
其實自己也就是葉藏,同時也是「加害」葉藏的人之一。但現實中人總是自私的,所以自己還比不上葉藏純粹。感同身受應該是一種強烈的代入感,這也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吸引人一遍一遍地讀,好像在讀自己的一生。也似乎是作者太宰治本人的「遺書」和自白。然而我想說,太宰治並非只有《人間失格》這本讓人讀到絕望的書,《奔跑吧!梅樂斯》這種正能量的也是有的。很多人在《人間失格》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除了代入感之外。我想心理學上一個概念「巴納姆效應」也可以解釋: 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當然,也不能說這種絕望的心情是籠統的,像市面上分析星座、性格、血型等籠統的說法,正因為這種感覺太具體,太細緻入微,才讓許多人深陷其中,鬱郁不歡。可相同的是,偽裝是每個人的天性,對身邊的人偽裝也許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也許是懶得多說,根本沒有感同身受,所以只能在深夜暗自啜泣。但是人生,何必妄自菲薄?誰人無絕望之時?凄惶的時刻大抵相似,凄惶的理由卻無人相同,因每個人的人生獨一無二。
【挖墳】感覺真的好像自己
剛看完,來找組織,我也是其中之一啊。我也是生性敏感脆弱的人,父母離異加重了我的自卑,我害怕沒有朋友,後來發現原來我可以搞笑,大家都覺得我很有趣。我是女生,我發現大部分男生都很難被我逗笑,所以不敢和男生講話。很長時間裡我認為自己對於任何人都沒有感情,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想念。我只是一個人,我喜歡一個人。其實我喜歡一個人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發現自己總是在不斷的討好別人,我非常的聽話,從人生的重大決定到什麼衣服好看,全都聽我媽的。為什麼呢,我害怕被拋棄。漸漸的我幾乎忘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我什麼也不敢去追求。我認識到,我渴望被愛被認可,確沒有任何愛人的能力, 愛 這東西是不是人類的謊言?到底是什麼感覺?在大學以後我逐漸認識到如果不能真心的喜歡自己,愛自己,是無法得到幸福的。但真正有所改變的是我遇到了現在的丈夫,我有了孩子。逐漸有了愛人的能力。我的內心開始明朗起來,我發現自己漸漸學會了愛自己,無論自己是什麼樣子,偏袒自己,不再苛求。在所謂世人的眼中我可能越來越討厭了^_^,但他們的討厭也使我歡喜。
哇 重擼覺得葉藏分明是岔了路(中性)的辛克萊 占坑
感同身受。特別怕被人看穿所以故作搞笑讓別人以為自己是另外一副模樣…雖然天生悲觀,不過並不像主角失去了理智,可能也是因為沒有他後來妻子外遇等等的悲催經歷吧…也正是他後來的經歷一步一步的告訴他,人間失格。生而為人,對不起。我時常念著這句話不是為了告訴自己失去了為人的資格,而是讓我自省什麼才是人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
你覺得別人眼中的你和自己眼中的你,有什麼不同呢,或者說更傾向於哪種,有的時候喜歡看書不是因為它多好,而是和自己像,就會產生出同類的感覺。不過這本書,我只看過一遍,都忘光了,,,,
推薦閱讀:
※大家看過《孤兒列車》嗎?看完胸口悶悶的?
※書評《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如何評價談天音的《皇后策》這本書?
※豆瓣評分的規則是怎麼樣的,比如說過千人,評價8.5分的書籍是什麼水平?
※你喜歡雙語閱讀嗎?怎樣呈現雙語內容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