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辯證法 馬哲毛概 現在看什麼都雙重思想 求怎麼跳出這個坑?
看什麼都是又好又不好,沒有判斷力,感覺很空又感覺什麼都有了,什麼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看見一個人有用了用,沒用了也不放棄,人感覺沒什麼意義,很迷茫,不知道在活些什麼。感覺被毒害了,求如何爬坑
這種情況很常見 很多人都說辯證法沒用 騙人 詭辯啊
還有很多人知道辯證法沒問題但是自己就是不會用
這是因為
唯物辯證法不是方法論啊
不是帶個法字就是方法,正如蝸牛不是犀牛,鳳姐不是baby一樣
教科書原文:唯物辯證法分為客觀的唯物辯證法和主觀的唯物辯證法,客觀的唯物辯證法是說辯證法是客觀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主觀的唯物辯證法是辯證思維,辯證邏輯,只是人腦對自然界客觀辯證發展的反應而已。換句話說,主觀的辯證法不過是對客觀辯證發展的認識,認識的方式就是「正確反應」。如何正確反映客觀現實才是涉及方法論的核心問題。
教科書原文又說了:辯證法的核心方法論是矛盾分析法——這才是開始涉及方法論。
然後問題又來了,矛盾分析法顧名思義就是分析矛盾嘛,那分析矛盾又用什麼方法呢?
教科書原文又說了:具體的方法就是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結合。
所以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歸納和演繹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抽象和具體能力,邏輯與歷史結合的能力決定了你能否得到辯證的思維...
主次要矛盾是你根據客觀現實歸納總結分析出來的,但是能不能量變到質變需要你去演繹和綜合。其中後兩個抽象和具體,邏輯與歷史云云都是要去實踐的
綜上,唯物辯證法是世界觀而非方法論,矛盾分析法只是規定了方法論的方向,具體的手段依然是正常思維所用的方法,要求實踐是這一方法論體系的特色。你這個階段可能是一知半解的階段,不知道你看的是誰的教材?我建議不要看課本教科書上的。
建議你可以看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的原文
還有維基百科的唯物辯證法中的詞條,如果還有額外的精力可以讀讀黑格爾的原著,這樣可能會系統一些。去學一下,西方現代的分析哲學,邏輯實證主義的運動,他們批判了整個西方形而上學。
你把這些東西,比如說維特根斯坦的理論,拿來解釋辯證法,你就會看懂辯證法到底說了什麼。
理由,在邏輯實證主義到現代科學哲學理論這一段裡面,都有解釋。
這個問題居然來邀我來回答,受寵若驚,謝邀。恭喜題主已經知道雙重思想這個東東,這至少說明樓主已經在走出怪圈的路上。當然本人也是晚輩,沒有什麼過深的見解,一點個人觀點希望對題主有用。那麼接下來我略微說一點個人對如何順利爬坑的看法:
第一,要獲取足夠的知識。
「雙重思想」這個概念來自於喬治·奧威爾的《1984》,如果題主有幸把這本書讀完,相信題主一定會獲益匪淺。此外,官方讀物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可讀性很強,內容很不錯的書籍,題主閑暇時間可以找些來讀。其實有些朋友覺得讀書的習慣很難養成活著沒有時間——那麼我覺得,每天10~30分鐘,這個是完全可以的——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十分鐘,聚集起來,也是相當驚人的。除了讀書之外,網路上也有很多相當不錯的媒體和作者,他們的文章閑暇時間也可以一看。推薦使用個閱讀器,谷歌死後digg不錯,可以抓取牆外的東西。第二,要能夠思辯,敢於質疑。在咱這兒的教育模式裡頭,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從來知識都是灌輸給你的,而不會帶你進行任何提問,探索,最後得出結論之類的過程。所以我們的教育導致學生幾乎沒邏輯。——這個你不要看我們提倡素質教育提倡這麼多年,就幼稚的認為這回有什麼改變,我們講法制,講改革不是也降了很多年了么。那麼,既然教育體質裡頭沒有提問探索啥的,咱自己就要把這一攤子活兒幹起來。之前我寫那篇文章裡頭提到,某課本些「三年自然災害」有沒有同學站出來問問是什麼自然災害,講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在初中上生物課的時候,老師講果實的結構:外面是果肉,裡面是種子啥啥啥的,我當時就想:草莓是咋個情況啊?!然後我就問老師:草莓呢?按照現在網上熱門的說法,老師正確的回復應該是:你,出去!但是那個時候雖然我拆了老師的台,但是老師還是回去帶動整個生物教學組,進行研究(那個時候沒百度知道,沒知乎),最後告訴我,我們吃的草莓,是吃的膨脹的花托,而上面的密密麻麻的點,不是種子,是果實。第三,要有自己的觀點。這一步,可以說是終極天賦了,在你獲取了足夠的知識,並對各種知識,各種觀點,有自己的判斷之後,你也就有權利說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了。同過以上分析,鄙人可以初步推斷,題主已經在第一階段上不斷努力,只要題主多加努力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也就不會遠了。看《語言、真理與邏輯》。專治思維混亂,親測效果極佳。
我曾經是會辯證法的,看完這書之後就忘了。「忘掉那些熱昏的胡話吧。」
請把廢話放一邊。他們那麼說純粹在和稀泥,沒有迫切想解決問題。在特定環境、特定時間、對特定人來說,好壞是非十分明顯,餓了的時候饅頭就是好,有什麼辯證兩面性?你也是沒遇到什麼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才會想東想西,無礙。閑的時候多讀書,有更有道理、更適合指導生活的書。
你和我一樣,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也就是拖延症,行動起來吧,騷年,前面有那多姿的世界,美麗的少女等著我們。追個女生,努力拿下。考個證書,奮力拿下。謀個工作,年薪翻倍。
刷個知乎,養成大V。
什麼馬哲毛概,辯證唯物,我都不知道是啥。很正常啊,知識學多了就會出現不知道用哪個的情況,所以才要實踐嘛。
因為你把辯證法用錯了地方。辯證法也是有適用範圍的,一切有連續性的事物,比如高和矮,大和小。別把事實判斷也用辯證法。
唯一的辦法 信神
斐德洛:都是亞里士多德的鍋!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正文 --
最近看了這本修摩托書,說結論:自誠 (《中庸》)
以下僅個人看法,TL;DR。
辯證法給理性帶來了缺陷。辯證法的基本思想是:把什麼都「二分」開,一個事物有多個觀察角度,到最後只能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你轉念一想,這不廢話嗎。
所謂的缺陷即是,當你用「斐德洛的刀」 ( 指以辯證法為核心的認識方法 ) 去剖析事物時,勢必會漏掉一些東西 ( 書中指良質 ),而且無論你用這種方法怎麼找,也無法從物質層面上發現它們的存在。
這些良質乍一聽是違反唯物論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否認其存在 ( 比如,你可以天生地比較出視覺上更美的畫 ),因此斐德洛將它提高到最高的位置:唯物論是良質的產物,浪漫 ( 藝術 ) 也是。
良質的意義是,你知道什麼是好的。
(1) 你在馬路上撿了一百塊,覺得心裡過意不去,交給警察叔叔,於是心滿意足。(2) 你在馬路上撿了一百塊,於是心滿意足。你可以認同以上任何一點,這僅僅取決於自己的標準,注意是自己且自我的,並不是任何一本書規定的。誠然,個人的標準是由環境塑造的。這也是教育存在的意義。但是我接下來要說的不是這個。
認識方法和使用方法是兩碼事。你可以從 n 種角度認識一輛摩托車,但是卻不能保證認識了之後第一次騎摩托車時操作正確,也不能保證所謂正確的操作會得到期望的結果。這叫 What 無關 How 定理。熟練的修車師傅完全不按使用手冊上說的來,卻能又快又好地修好車,這裡面一定不是只有辯證法的功勞。
回過頭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點都不錯,但是是廢話。於是你說: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只要依照自己的良質去做就好了吧。
-- 推(an)薦(li)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審美疲勞
哈哈,
這種觀念沒問題啊,考慮問題就應該這樣
你還可以參考一下周易的觀點,不也類似嗎推薦閱讀:
※直覺主義邏輯
※一道有趣的邏輯推理題?
※【認真想】少點意見,多點論證
※學習邏輯給你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哲學 邏輯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