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用意不用力是什麼意思?

就是練成本能反應

就和你走路不用考慮先抬哪只腳一樣


個人體驗 覺得初階的就是用骨頭動作,不要用肌肉。


1,你把小說當真的。小說里用刀子捅了,雙掌合併運用內力調息就能救回來,你信么?

2,太極騙術早就被徐曉冬揭穿了,還有啥好說的?

太極滿足了人的意淫。似乎不用費勁,靠腦子想想就能練成絕世神功,四兩就能撥千斤,多麼輕鬆,多麼牛逼!

開什麼玩笑? 要撥千斤,自己起碼得有950斤!不然格鬥比賽幹嘛要分重量級?

雷大師被打爆了,馬大師報警了,閆芳被戳穿謊言了。

什麼用意不用力,也就是不懂武術的外行人的想像罷了。


贊同舊店西嶺的觀點。

我描述下現階段體會到的發力中的「用意不用力」。當練習到一定階段會用「丹田」後,可以在鬆弛狀態下用小肌肉群保持身架,發力擺脫使用局部肌肉習慣,而是更多使用中、下丹田壓縮或擴張來帶動更多的肌肉群參與發力。效果與質量數倍於我們稱之為「死力」的局部肌肉

小測試:出拳的時候,可以按住自己的胸大肌檢測是柔軟還是鬆弛,透勁發力時胸大肌呈鬆弛狀態,更多是壓縮下丹田帶動的腰背部肌肉群。

打擊時胸部肌肉群多呈鬆弛狀態

根據捧捋擠按幾種不同的發力運動方式,牽扯到不同的肌肉群,而核心在於鬆弛和運用丹田壓縮擴張。

內家拳里有很多試力練習,比如我們初期玩的比較多的是一個人固定身架,另一個人用身型帶動手臂,做捧捋擠按幾種運動變化。如果受力方感覺明顯抗力或者可以扛得住便是失敗,而做對時受力方會覺得無從抵抗而被牽引,施力方也十分輕鬆。


照我的理解,用意不用力,「意」不能理解為玄學或者想像力中的意念,而是你對於一招一式動作的用意,你這一掌打出去是要攻擊什麼地方,那一腳踢出去是要踹什麼部位,預備用什麼樣的發力方式,是一種隨時準備要動的意。

我的老師說過用力過猛會僵,不便於行動。一個姿勢要堅持很久,你就會不自覺用力來保持,就會僵,即使是練習扎馬步也是在不斷進行微調重心,不是僵持一個姿態一直不變。

拙見望見諒,多謝邀請。


現在的太極拳過於強調聽勁化勁之類技巧,而要聽勁就要放鬆肌肉,就好像平靜的湖水才能反映風向一樣。


謝邀。

打拳擊的都知道,放鬆打的力量比bing著力量更大。

前提是你力量已經很大。

當下太極練的也沒錯,只是少了體能和力量的訓練而已。

如果讓泰森練太極,他也依舊很能打。

當下太極拳能打的,都有散打基礎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太極(多數的中國傳武)都是一種理念,一種使勁使力的角度和方法,可以加在任何拳種使用。

所以張三丰說,忘記招式,隨意而發,是一種拳法開合的理念,但是也建立在張無忌本力很足的狀態下。

你學會了發力方法,或者本身力量就很足,隨便一拳就能破防,確實可以無招無試了。

楊過用重劍練功,道理也是這樣。他的玄鐵劍在古代70斤,16兩一斤,摺合現代40多斤。

不信你拿個40斤重的鐵棍,每天揮100下,3個月後隨手掄人一下試試,何況楊過練了16年。

李連杰《精武英雄》里的台詞,老人家有這樣的體力,也很難得。說明了什麼?老人家看了陳真的拳法一個回合,馬上就能拿來用,和張三丰現場指導太極拳給張無忌,沒啥大區別吧。那麼拳法建立在什麼的基礎上,自己稍微動動腦也都知道了吧。

中華要是有神功,部隊每天練的那麼苦,不是笑話了?


說的通俗易懂些:就是兵器!

空手練習要練出緊握兵器的味道!

意:在於想像,涉及到手感和握感,你沒拿過槍,沒握過劍……

練一萬遍太極也是沒有用的。


太極不用力就胡扯,誰說太極不用力的?

太極用的是間接力。

所有的武術門派類別用力的方法只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力,另一種是間接力。

散打,拳擊,搏擊,等等這一類的硬碰硬的武術項目用的是直接力。

集中全身力量於一點作用於對方身上。

好處是立馬見效,壞處容易傷人和自傷。

你一拳把對方打住醫院了,這對你有啥好處?

既然想打人,為啥不用菜刀呢!

太極用的是間接力。

太極的間接力有好幾種,只說其中兩種。

與人對抗中的借力。

借力使力不費力。以對方的力為基準點,攻其相反的方向。使他自行破力。

舉個例子,避開對方的來力,不要與他正面硬碰硬。

平時練習中的揮圓之力。

太極的出拳方式是一種類似於橢圓形的方式(區別散打中的直來直去的出拳方式)

太極在我眼裡是一種思想哲學,是一門動作藝術。它可以將一個人身體的協調性發揮到極致同時又不傷自身。


蟹幺。

不要主動去使肌肉收縮


這題放上來都快一個星期了,答主還在邀人,是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么?

老實說我不見得就能比樓上諸位高明,所以先謝邀,我盡量就自己所知道的答一下吧。

所謂「用意不用力」,也說「尚意不尚力」。先說這個「意」,不是「刻意」或「故意」,而是「會意」。

簡單舉個例子:力度相同的兩拳,一拳把人整個放飛,另一拳卻把人的骨頭打斷,怎麼做到的?就是「意」,小說里經常提到的「殺意」實際上是這麼來的。

這裡順便回答下問題評論里說的「意在劍先」,其實拳法里也有「以意領氣」的說法。我再提個問題:在出招姿勢不變的情況下,怎麼區分割和劃、剁和砍、刺和戳等勁道不同的變化?割一下入肉,劃一下破皮;挺著手腕把劍壓下去是剁,順著劍刃把劍揮出去則是砍;穿刺的勁能透甲而入,而戳刺的勁則更不容易被敵人抓住破綻……想達到什麼目的,就運用什麼變化,「意」就是用來控制這種細微變化的——而這種「意」只能是自己的切身體會,越想形容得清楚,反而越違背本意,因此,只能是「會意」,而不能「刻意」或「故意」去做出某種姿態,老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有一部分這個原因。

接著說「不用力」。這個「不用力」不是說就讓人往那一杵,放棄抵抗去等死,而是說不要用蠻力去硬扛。

很多人會說你有沒有常識,不用力去扛的話,怎麼能擋得住對方的攻擊呢?

這我就有一個問題在這裡:一定要硬扛才行么?

有個現成的方法大家都可以試一下,什麼都不要,用最大的力氣去打一堆棉花甚至一團空氣,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太極拳就是這樣,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瓶子,一個缸,一個容器,而把對手的力量當水一樣「引進」,通過骨骼和關節的運動把對方的力量傳導到其他地方使其「落空」,這樣不用正面硬剛也能擊倒甚至是傷害對手。

最後把「用意不用力」合起來看,再舉一個例子:盪鞦韆都知道吧?一個人正在盪鞦韆的時候,只要順著慣性發力,不用很大力氣也能把人悠得很高,甚至把人悠飛出去,這就是「四兩撥千斤」。「力」的那部分鞦韆上的人已經幫你出了,至於要把人悠高還是悠飛,就看你的「意」了。

太極拳並不是什麼玄學,個中原理也並不脫離實際——當然,知道原理不代表能用,就像誰都知道1+1=2,但哥德巴赫猜想是怎麼回事就沒幾個清楚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不知道,反正上一個太極宗師被幾秒揍趴了。


就像用香頭點炮仗,火星蹭上引線就趕緊撤手,就是意,像徐渭的畫,讓人並非注意筆墨本身,而是由筆墨繪出的事物與情感,就是意境,也是拳意~


中國傳統的這些身體訓練,描述會以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現像為基準。"用力"在這個語境之下說的不只是肌肉的運動,而是一種平時勞作時使用的,比較僵硬的用力方式,內家拳練習講究"放鬆"和自然,其實肌肉也是收縮的,一樣是化學能轉化為動能,而且練下來了力氣還不小,只是這種用力從主觀感受來講是一個不同的感覺,所以換個說法來區分而已。

所以形意拳裡面有一句話叫"用勁不用力",我也不知道太極怎麼就乾脆變成了「用意不用力」搞得聽起來像超能力一樣,也許是太極更講究"境界"吧,"勁"聽起來還是太藍領太粗俗? 但還是那句話,這是主觀感受,只是說你做動作要留意要有內涵要符合拳理,不能機械的用力,不然你以為自己肌肉酸了氣喘吁吁就是練到功夫了?


金庸小說對中國人的影響是無形的。

看看現在寫內家拳的文章,基本都把「內功」當成類似魔力放出的攻擊增益的buff,去理解。

不管是「結構力」也好,「鞭打作用」也好……都在理解增加殺傷力的角度去重複的闡發。

傳統武術有「內功」,沒有「內力」一說。一字之差,差好些事兒呢。

其實呢,內功……更多的是一個協調性問題。除了發勁,裡面還有節奏拍位這一方面的內涵。

就是把人自身的呼吸、動作、反應的節律,和實戰的節拍合起來。

當然,不是說你可以完全不經實戰就能打。但是可以做到只需較少次的強化,就獲取同等記憶強度的實戰經驗。

說白了這就和演奏音樂一樣,你自己從二四拍到六八拍都刷過N多遍,當然打起來要幾拍是幾拍。

主觀上是這樣的一種感覺:實戰中,只要把握幾個距離、位置以及對應的身體感受上的關鍵點,就感覺有一股勁催著你,該上就上,該下就下。動作無比順暢。感覺就像對方順著你的意思湊過去挨打一樣。

這才叫內功。


這裡扯一些虛的,莫怪,不用力,是刻意的無為,用力,是刻意有為,老子說,無為無不為,不要刻意的去不用力,也不要刻意的用力,得勢,得機,不用力,就不用力了,幹嘛要用力呢?得勢,得機,要用力就用力,幹嘛不用力呢?一分力,一分強嘛,一力降十惠嘛,不用力,自有不用力的辦法,活學活用,用到對打里,不是嘴吹講手的事,理論家也是有貨的,但理論家你敢下場打一局嗎?何況沒有做過試驗,也是個不合格的理論家。理論家也得實踐。另外,武術里用的是勁,不是力,但八極拳有力理,也有用力,總的來說,還是勁,不是力。力理要明,但懂力理,不是懂勁。用蠻力去打,是一種粗工,打是能打,也是真功夫,就和散打拳擊加腳踢也是能打相似。但你要是閻芳大師,那也是呵呵,某拳就是騙子多。不敢下場子來一局的騙子更多。


太極拳修鍊講究以身行氣,以氣運身,內外合一,形氣相含。身形招式是以氣摧動的,氣為意領,意到則形到。所謂不用力是指不用後天蠻力僵力,否則氣阻不暢,當然不用力不是絕對的。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