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用意不用力是什麼意思?

以前看過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說:「用意不用力」到底什麼意思,哪位能否給我解答。


就是做動作不要刻意。比如有些人想像自己的「氣」從「丹田」升起,或者站樁想像自己抱一個大球,這都是刻意,不是多麼高深玄乎的東西。本來么,體育運動就是做正確的動作,做該做的動作,只是因為牽扯到運動中樞和肌肉之間的協調配合,才讓體育對很多人來說感到不可思議。凡是強調一些玄乎的理論或者把一些入門級的東西看的特別重的人,不是運動天賦不好就是運動經驗太少。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拿外國人學用筷子來說明。

老外初學用筷子,即便很用力也夾不起菜來,甚至越是用大力越是結果相反,這個時候他的注意力在筷子上。等他學會了熟練之後,可以像我們一樣可以輕鬆的不費力的夾起菜來,這個時候他的注意力在菜上。熟練之後的狀態,就是用意不用力,想夾什麼菜就夾什麼菜,而不是想著怎麼用筷子。

可以說用意不用力,是熟練掌握某種技術、技巧之後的隨心所欲的一種狀態。因此,這是一種高級階段的體現。對於初學者來說,強調用意不用力反而起到了拔苗助長的作用。

其實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這種「用意不用力」。比如說寫字、比如說鏟土等等等等。

最早提出「用意不用力」的是楊澄甫。在此之前僅有李亦畲提出類似的概念,其《五字訣》上寫道「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那麼在楊露禪時代,沒有這個說法,又是怎麼練出太極拳的?拳者,練即為師。對於初學者,練就是了,別提什麼用意不用力。等練到了,自然就明白了。

用意不用力,同樣適用於現代格鬥,比如拳擊散打等等。初學,技術動作不標準,注意力還在動作上,而一旦對抗,注意力一分散,動作就會變形。熟練之後,可以不加思索的打出標準的技術動作,這時候對抗,注意力是在對方身上,根據長期對抗練出的經驗,能隨著對方的神態、動作等做出相應的正確的反應,並打出標準的技術動作。這就是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不是不用力,而是不刻意的用力。想打哪兒就打哪兒,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不假思索的就能做出正確的技術動作,意到力就到。

拳者,練即為師。這句話並非否定前人的理論貢獻。而是說練拳,還是要下一些笨功夫的,沒有捷徑可走。拳畢竟是練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更不是嘴上說出來的。腦子再明白,不去花工夫練,永遠也出不了功夫。前人的理論貢獻在於,能讓後來人少走彎路。但告訴了正確的路,不去走那就永遠到不了目的地。即使是正確的路,走路的過程還是笨功夫。


不刻意,就是本能的反應,先把身體練的棒棒的。


用意不用力,這話很好理解。

不用力指的是發力時放鬆,肌肉不緊張,這樣打出去的拳才有速度,有速度才有撞擊力。

查老師沒練過拳,所以不知道這句話的有多基礎,又為了顯示張三丰的高明,特地安排張三丰這種大佬來說這句台詞,用以突出太極拳的高明。

你要是教羅漢拳,教太祖長拳時這麼教,我覺得挺好的,把拳理講一遍,還能糊弄糊弄那些不會打拳的讀者,讓他們覺得,哦,原來羅漢拳也有那麼深的拳理啊。

但是對於太極拳來說,查老師這麼一說就掉價了。就好像你在琢磨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跑過來個民科跟你解釋,這個簡單,不就是1+1=2嘛。戲已崩。

除了用意不用力外,查老師在其他武學理論上裝逼也不太成功,隨便舉幾個個例子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九陰開篇,把道德經的內容摘了出來,黃裳你下次發論文的時候記得@老子。

他強有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九陽口訣,好大一碗心靈雞湯,喝了你就練成曠世神功

震裂陽維,塞絕陰蹺,八脈齊斷,神功自成。

看完就問你怕不怕,再來一頂小白帽,對敵高喊安啦呼啦巴克,難怪叫日月神教,你要是看完口訣能從中領悟吸星大法,查老師都能被你嚇出病。


我從形意和八卦的角度答一下吧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189648/answer/177465983

站樁的時候,太「做意」其實是不好的。

「做意」到底是什麼,我可以舉個例子。有的人在健身房舉鐵的時候,會選擇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的眼睛,來檢查自己姿勢是否正確。

這個就可看作「做意」。

站渾圓樁,下巴要微提,眼睛要輕輕往上看。

站三體式,眼睛要透過前手食指看正前方。

都是為了維持正確姿勢的「做意」。

行樁的時候,也有「做意」,比如劈拳回手,手握拳提到下巴時,要好像「托著下巴一樣」,但是實際是沒碰到下巴的,這就是「做意」。(這裡的做意是為了練身手協調)

做意實際上都是輕輕的,想太多了對身體並不好。

但是不能全憑「做意」,而輕視物理上的動作。

我見過一些「名師」,過度強調「意」,練的軟綿綿垮成一推,還自以為仙風道骨。

這就正是《初學入門規矩》講的「專求氣反而拘泥不同」、「專求輕浮反而為輕浮所散」。

「做意」只是一部分,還是要跟物理上的動作配合在一起。「氣」(做意、呼吸法和其他虛的東西)和「血」(身體姿勢和物理上的動作,不動時的「二十四法」和動起來的「八要」)是一樣重要的,就是「氣血並重」。


不要刻意的去用力!

說白了就是打拳要松、要活、

要放鬆,要靈活!

要達到這個水平需要大量的練習,養成肌肉記憶,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保證動作不變型。

不只是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你看看一些高水平的拳手擊靶就知道,打的非常自然放鬆,感覺沒怎麼用力,但是力量速度一點不差。

與松活相對的就是緊張僵硬,是技術動作不純熟,動作過程變形,銜接不流暢的後果。


太極拳中的用意不用力是,我個人覺得有三種意圖,

一是指經絡之氣的運行,更加適合太極拳練習形式,

二是能調動更多肌纖維參於,

三是肌肉鬆弛:肌肉不具備完全彈性,而有明顯的時間效應,其時間愈長,力值就愈下降,肌肉的這種特性稱為鬆弛。

從現代體育學分析一個人的力量大小有四個因素;

①肌肉生理橫斷面積、

②神經調節功能的改善、

③槓桿(骨)的效率、

④肌纖維的組成。

①肌肉的生理橫斷面增大;肌內生理橫斷面增大是由於肌纖維增造成的,包括肌凝蛋白質量增加,肌肉毛細胞管網增多,肌肉結締組織增厚,肌糖無增加等,並伴隨脂肪減少。

②神經調節的改善;神經調節的改善包括.

Ⅰ、動員參加活動的肌纖維數量增多。

Ⅱ、改善主動肌和協同肌、對抗肌、支持肌(固定肌)的相應協調關係,對抗肌放鬆能力是影響力量的重要因素。

Ⅲ、大腦皮質神經過程的強度和靈活性的改善能增大力量

③槓桿(骨)的機械效率

④肌纖維的組成;肌肉中快肌纖維成分高,肌肉收縮力量也大。

-----------------我個人體驗--------

太極放鬆一種是肌肉鬆弛,這所有的運動都是一樣的,只是古人並沒有生物力學。他是一種高度的經驗學。

其次,用意能更好的調動人的內分泌系統,就好比您今受到領導的表揚,又加了工資,心情好,做事效率就更高了。或者這樣比喻,一個美女在您面前,您的俯撐就更多做了。


瀉藥。我就胡扯一通。

即使用「無意識力」,以為自己沒用力,但實際上卻用力了;也可以說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用力。

總體上,這反應了道家陰陽辯證,「無為而為」的哲學思想。

具體體現為肌肉記憶到一定程度的整勁發放,和拳擊中「放鬆著出拳」的狀態類似。

作用是:其一,在放鬆狀態下可以對對手的動作進行快速反應。緊張狀態下,人只會關注自己的動作,或者自己下一個要做什麼動作,想太多,就會來不及反應,而放鬆了就可以快速作出反應,多練習多實戰就可以增強這种放松的格鬥狀態,增強肌肉記憶且增強自信;其二,增強發力發勁的爆發力。

不過在實際發力中,肌肉是一定用力的,只是不發力時,精神狀態極其放鬆。所謂「用意不用力」,其實是描述了一種已經非常高深的格鬥境界了。在具體練習和格鬥中,不需要把這個當成基本要求,而最好是當成一種衡量自己的標杆。想要進步,還是要多練多打,從動作和功力入手。如果過於注重用意不用力,那就是眼高手低,反倒成了練習和格鬥時造成「緊張狀態」的執念了。

太極拳為啥只有高手打菜鳥才好看?一下子菜鳥就被推飛出去?因為太極拳講的就是以高境界高水準來碾壓低境界,用放鬆自信的方式來碾壓緊張和慌忙的狀態。嚴格來說,當兩個高手開始較勁,開始用摔跤技法搶把,不管他們用的是不是太極拳的招式,他們打的就已經不是概念上的「太極拳」了。

只有當對決其中一個人落敗,被摔倒或者推飛出去那一瞬間,勝者使用的才是真正概念上的「太極拳」。


謝邀。

很多朋友回答了,都回答的挺好。

在語言上,其實很難切入進去,不說意識,就是筋骨也比較難以體會。

練到了容易理解,有老師也容易明白。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根據時機,給學生以刺激,或許是某句話,或許是某個動作,而這些都有特定的場景,不具有普遍適應性。

勉為其難,提供下個人的思路

傳武講根節、中節、稍節。其實就是一個運動起止點的問題。

一般人發力,大多習慣用四肢,很少用軀幹。而四肢都習慣用大臂和大腿。所以,有運動習慣的人,大腿和大臂都會很壯。

「意識」在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注意力分配的問題。人一旦動起來了,那些平常用得多的身體部位和肌肉,就會搶節拍發力,整體的協調會變得很差。

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力,需要一個更為合理的發力次序:把四肢往驅幹上收,然後用肩去驅動胳膊,用胯去驅動腿。

這個時候,需要把原來有力的部分放鬆掉,給那些平時不會動的地方灌注更多的「意識」。其實只要練拳時,符合拳的運動軌跡,原來那些地方還是很難不帶「意識」的。所以,矯枉必須過正,這是個策略的問題。

以上,個人功淺藝薄,高手輕拍。

.


用意不用力。這句話雖直觀但過於抽象!

首先,不用力是生理上的,物理上還是用力的。

用意,這個就更抽象了!如果結合後面的「不用力」解讀,這個意就是控制肌肉發力。那控制肌肉發力又不用力,這就違反常識了!除非能理解矛盾與統一共存的陰陽之道!或者能做到!

所以用意就不能解讀為控制肌肉,意還可以有更廣泛的含義,可以意淫,意識,意思等等。從用意不用力這句話的角度分析,再結合看不到的上下文,這是在描述一個動作,而這個動作是搏擊動作,這個意就是一個字「打」!

這樣用意不用力就很明顯在描述打人時的狀態!

打人時不會考慮什麼步法,身法,發力,姿勢,想打哪就照著哪打!心一動手就出去了!就像吃飯時不用考慮握筷子的姿勢,描准要吃的食物,夾住,送回嘴裡。。。

所以用意就跟動作無關,跟完成動作的目的相關!不用力就是放鬆,這樣打的才快!

這句話深層的意思就是,練的不是拳,練的是打人。(意是打,不用力是松)

再深入的意思,就是要擺脫拳法的束縛,自然的用力,而不被彆扭的發力束縛!(意是拳意既特定的打,不用力是不用拙力用自己的力既特定的松)

最終極的狀態就像前面說的矛盾與統一共存。就像:有意無意是真意。這就要做到了才能體會得到的內部暗語。


簡單說就是強調技巧在這門技術中的作用。當然了,並不是說力量不重要,任何擊技都是建立在力量並不明顯劣於同級別對手的基礎上的,要真是力量差的太遠,又不讓抄傢伙的話,什麼意、技巧、境界在同級別對手面前都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份兒


翻譯成現代體育訓練語言就是。

先老老實實把技術動作整對了,形成肌肉記憶了,再談其它的。

Ps: 不先練身體素質和技術動作的基本是野路子。

但只練技術動作,不練身體素質和對抗的,請認清只是業餘愛好的現實


我們打乒乓的把這叫作手腿協調,重心轉換,充分放鬆,集中發力


謝邀。有人已經給出了最佳答案。大家可以看一下 @笑看人生 的回答!


意不是大腦意思。

前輩大師說過,意由心生。

內家拳用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當以心行氣習練到一種條件反射的狀態時,身體的這種狀態就是意,由以心行氣生成的身體狀態,即意是體意、拳意,不是大腦意思。

在功夫中,大腦意思什麼也不是,幻想用大腦意思技擊,就是把內家拳練成花架子的原因。

了解內家拳以心行氣的發力方式請看我主頁文章或關注知乎專欄傳統實戰太極拳。


一向反對技術動作玄學化的某人強答一發

先說,沒正經練過太極拳,拳譜看過點已經忘差不多了,有個同事是馬虹老師的徒弟,稍微聊過一些

有說錯的地方大佬多包涵,歡迎討論交流

我練劍道比較多先舉兩個劍道里的例子類比一下

1,烈日下的牛糞

有位老師說過,握劍的手要像烈日下的新鮮牛糞一樣,表皮已經曬得硬硬的,裡面還是軟的

乍一聽好像有點無厘頭,其實是一個很淺顯直觀的比喻

表皮硬,也就是說你要保持姿勢的穩定;裡面軟,也就是說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盡量的放鬆肌肉

稍微有點運動經驗的人應該知道,肌肉緊繃的狀態下動作是很僵硬的,完全沒有爆發力可言

打人不是舉重,只有放鬆——緊繃這樣有節奏的操作才能靈活自如的做出各種動作,擊打前肌肉越放鬆,速度也就越快,變化也越豐富

2,觀遠山

還是老師說的,用竹刀擊打目標的時候,注意力並不是放在你要打的部位上,目光應該放在目標背後的一座「遠山(想像中的)」上,你只是在前往遠山的途中順便打中了對手而已

是不是有點摸不著頭腦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如果你一門心思盯著你要打的部位,那麼力量就會「沉」,會在打中的瞬間停頓,而對手未必會被一擊解決,你的停頓在實戰中就會很致命

把目光放遠的意思就是說讓動作流暢起來,不要因為打中或者沒打中而停頓,你的目的應該是「快速通過」對手所在的位置,只是在通過的過程中擊中了對手,無論這一擊的結果如何首先要保證快速通過,拉開足夠的距離再確認戰果

以上兩點就是我個人理解的用意不用力

翻譯成白話就是盡量放鬆肌肉,保持動作流暢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