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終端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為什麼能一直保持金融信息行業的領先地位?

是提供的信息優勢嗎?這種優勢是時間上的嗎?

還是說在各個小領域建立的優勢?這種優勢可以被別的公司複製嗎?如果可以,為什麼彭博還能一直保持領先呢?

感覺彭博終端有的交互體驗不是很好?為什麼一直沒有改善呢?


先回答問題:

是提供的信息優勢嗎?這種優勢是時間上的嗎?

是,在信息上有優勢。作為Bloomberg LP集團下的一個部分,Bloomberg News streaming會直接連接到伺服器中,在正式上各個所有渠道之前,Bloomberg終端就可以看到滾動新聞。時間上有優勢,但是沒有想像的那麼誇張。

另外,Bloomberg的很多編輯相當不錯,選取的新聞,或者TV SHow或者主題都特別好。

還是說在各個小領域建立的優勢?這種優勢可以被別的公司複製嗎?

小領域也有優勢,這種優勢別的公司複製起來不是那麼的容易,也談不上完全複製不了。

感覺彭博終端有的交互體驗不是很好?為什麼一直沒有改善呢?

至於交互體驗,仁者見仁的事情,我用起來很舒服,有的人不習慣,我是用的非常習慣了。

如果可以,為什麼彭博還能一直保持領先呢?

這個重點回答一下,其實道理很簡單,Bloomberg Deeply understands what do we want and what do we need. 彭博的真正核心競爭力不在其他回答中的任何一個點上。Bloomberg強的地方是在於他們僱傭了大量的原IB 以及Hedge fund包括Mutual fund以及其他你能想像到的任何一家公司的僱員做他們的specialist或者Quant或者程序員或者Sales。彭博的程序和Quants組其實蠻強的,而且本身又是從買方或者賣方來的,所以對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如何便捷的使用以及慢慢實現這些想法有深刻的理解和執行能力。在產品做成之後,和市場的緊密溝通能夠加深和加強產品的改進和更迭。

M Bloomberg本身就是投行出來的,各個部門都熟悉,第一批客戶痛點抓的准,銷售也能解決,後來就一直是這個思路,開的條件非常好吸引不想再要讓生命怒放掉的交易員和分析師什麼的了。

另外,由於反同業競爭條款,很多原hedge fund quant還有交易員去了bloomberg的,他們的福利和待遇向來好,絕對是個養老的好地方。

如果你說現在就有任何一個公司能直接完全取代bloomberg,那麼是不太可能的,剩下的競爭集中在價格和數據。例如路透一直是FX交易員們的愛,Markit(好像拼寫錯誤了但是不管了)集中在Credit數據上但是現在也有拓寬。專門的細分市場例如Direct investment , MA是有專門資料庫的,但是論大而全和協同效應我還沒有找到能取代Bloomberg。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習慣和沉澱。我習慣了Bloomberg後台編輯的code,以及我在上面留有我大量編輯的leading indictor和觀察列表,我輕易不會換終端;另外如果我在一個機器上面安全性和服務上贏得了信賴,我更新是需要有風險和時間成本的。

不過,就從我們來看,我們還是需要一些特別的edge的。


@韋昌明 謝謝邀請,估計你看我在國金吃了彭博的零食太多了把,mark,下班後翻一下彭博的自傳,他創業的經歷,然後回答這個問題。我把問題修改回答。因為題主問的比較細我不是特別了解。職業病把問題拆分回答。

我主要講講Bloomberg是怎樣從小公司發展起來的,回溯歷史能夠更好的看清楚他今天的局面,以及未來如何挑戰他。

1. Bloomberg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他抓住了金融用戶哪些痛點?

1.1 Micheal Bloomberg是怎樣一個人?

他是個#純屌絲 #名校學渣 #工科轉MBA #學生幹部 #勤工儉學 #國防生。

Micheal是個俄國移民後代,1942年出身在波士頓的郊區,父母是中產,老爸是個牛奶廠會計,通過-berg這個姓氏,他是個猶太人(參考 怎樣識別一個人是否是猶太人?)。從自傳來看,他對商業很有激情(或者換句話說屌絲對金錢都有強大的慾望)。

讀書不是個好學生:他在公立高中的大部分同學拿到了最高學歷高中然後畢業了,他比較特殊去了John Hopkins的EE本(還是別人建議的),26歲哈佛MBA畢業。

本科大部分成績是C,但是是個混學生社團的「學生幹部」,Phi Kappa Psi社團校主席,和校際連席董事成員。參考:Phi Kappa Psi 喜歡跟人打交道,不想做碼農。

研究生階段在哈佛一般坐最後一排,拿了國防貸款,並在停車場勤工儉學。

(學渣們,這個橋段熟悉嗎?垃圾高中頂尖生,到了名牌大學被學霸秒,GPA低以選錯專業萎靡,搞社團自high)

(Mike的本科社團生活很豐富)

畢業了去哪?

他#不太愛走尋常路#,去了投行做銷售。

畢業前天天擼,想去參軍當個中尉的,因為平足被刷了。到了最後幾周,求職計劃都沒做,渣到底了。有個Steven的同學建議給高盛和所羅門打打電話。然後他打了,然後拿了高盛和所羅門的Offer,拒了高盛,去了所羅門。他沒去做投行和研究,去了銷售部門,這個長春藤和富二代不願意乾的部門,跟現在不同,投行銷售這個姿勢被大眾覺得比較low。高盛的著名合伙人古斯塔夫-列維面試了他,所羅門是威廉-所羅門面試了他。因為高盛的列維被同事尊敬稱為MR.xx, 而所羅門的威廉被人叫比利。他對高盛的氛圍略表不爽,所以他選擇了所羅門。(這個屌絲還是有點硬。)

然後就是幹了15年,一直干到合伙人。另外最後一份工作還順帶負責了計算機部門。主要是負責記賬、向分析員和交易員提供數據支持。

(記住這是1981年。那一年8月IBM PC 5150推出來,CPU運算能力跟文曲星差不多。)

1.2 他為什麼要創業做資訊?

自傳中,有大把的例子證明他如何異常的拚命,如何拿到合伙人的位置的,可以看我3年前摘錄的一些文字。

Bloomberg by Bloomberg摘錄 ? Ben is Simple!

1981年,所羅門被人收購了。作為合伙人,拿了1KW美金CASH OUT了。

31歲拿到合伙人,39歲離開所羅門,開始牛逼了。

失業干點啥呢?當時明星行業汽車、鋼鐵這些都是富二代的產業,他就琢磨小個體戶還是搞點三產吧。

懂金融的沒有我懂計算機,懂計算機的沒有我懂金融,所以就給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數據支持吧。跟一般創業人不同的是,他手裡有1KW現金,從所羅門挖了3個人就開幹了。

1.2 當時客戶的痛點是什麼?

風口來了

80年代初債券市場蓬勃發展,請注意陡峭的曲線

客戶痛點:

當時債券收益計算還是需要2B鉛筆,從報紙查價格然後算收益率。當債券太多的,因為計算能力不夠,有的時候市場需要停止等大家計算好重新開市。一般大的券商需要博士才能懂計算機系統。怎樣算國債跟公司債的收益差異是大家的難題。

單產品切入提供令人驚叫的的客戶體驗:

YA 指令+債券名稱,一鍵,客戶體驗爽到極致,信息不對稱就是金錢。

(不確定當時具體產品形態是什麼,下圖是YA指令的截圖)

Bloomberg提供所有債券的報價信息和收益率曲線。

說個小插曲,Bloomberg Keyboard的Enter為什麼改造成Go嗎?因為客戶體驗,因為Bloomberg覺得那個比較像大富翁遊戲的「GO」,GO,讓我們廝殺吧。

1.3 當時其他競爭對手是如何滿足這個需求的?

有個大象,市佔率還挺高:

Telerate系統(Dow Jones)和Reuters是當時債券信息的主要提供人,絕對主流。

請參閱Telerate,風流倜儻,IPO,有乾爹Dow Jones。

當時Bloomberg光提供信息還是不能幹掉這兩家吧,畢竟他們有乾爹,也有提供債券信息和收益率計算的系統,70年代Telerate還是絕對的主流。

Telerate後來為啥失敗呢?

因為Telerate客戶體驗很差,他的報價信息是一家經紀公司提供的(Bloomberg是美林提供的報價信息,這邊需要介紹一下,經紀業務沒有撮合交易的牌照只是撮合不同券商交易的中介,美林是券商可以跟客戶做交易),Telerate沒有考慮買方(交易員和基金經理)的用戶體驗是Bloomberg能夠勝出的主要原因。Bloomberg可以提供在不同前提假設下可以直接計算投資品的收益,而Telerate只是提供一個乾巴巴的價格頁面。

後來Telerate命運多變,轉手多家,最後賣給了Reuters.

1.4 抱大腿並保持快速迭代開發

美林購買了最初的demo產品,付了60w的開發費用和每個月1000美元服務費,並付出3KW美金佔了30%的股份。並讓Bloomberg五年內不準賣給美林的14家主要高帥富競爭對手。

(碼農渣渣們,有沒有一點Lean Startup的趕腳)

Bloomberg上面債券價格信息是美林提供的,所以美林會幫助Bloomberg賣更多的終端給客戶。這一定程度違背了信息提供者的中立性原則,但是早期企業沒有辦法,相互利用,美林和Bloomberg都需要抓住債券交易的市場機遇,屌絲逆襲。

1.5 全面反擊向巨人挑戰

是安心做一個債券信息的細分提供商還是全面向商業新聞寡頭Reuters(歐洲寡頭)和Dow Jones(美國寡頭)提出挑戰。

開戰:

WSJ報紙開始引用Bloomberg的債券報價;(WSJ和Telerate有一個共同的媽Dow Jones,你說多諷刺);

把WSJ的人挖過來做Bloomberg NEWS,直接進攻DJ和Reuters的核心商業新聞業務;(90年代,經濟危機,很多記者失業,機遇來了)

Bloomberg Radio;

Bloomberg TV;

王國建立!

這個裡面有個類似喬布斯說服斯卡利不要賣糖水的典故。

Bloomberg勸說WSJ記者馬特加入公司的一段文字。

中立性,應該是Bloomberg資訊的主要賣點。敢登習大大家的新聞,也是十足的勇氣,那段時間Bloomberg被屏蔽的厲害。

1.6 巨頭逐漸衰敗

Reuters收入和凈利潤,收入12.9B,利潤1.1B,市值30B

Dow Jones 在2007年以5.5B 美金被21fox收購;

Bloomberg因為是私營公司,沒有財務公開,大約收入在8B左右。

Bloomberg continues to dominate financial data market despite snooping scandal

從2008年在美林日子不好過,Bloomberg贖回自己的股份花去了4.4B,算算公司價值至少也在13B以上。

屌絲逆襲成功!

2. Bloomberg用什麼手段維持了這種黏性?或者這種商業模式為什麼有如此高的商業黏性?

本來我想提一堆中立性、對員工的熱愛、對使用者不斷培訓提高壁壘、交易和訊息一條龍集中服務、7*24服務之類的細節的,但是我覺得書中這句話,基本解釋了現在Bloomberg的核心競爭力。

3. 有沒有新的需求,有新的工具可以翻身幹掉彭博?

有可能,挑戰巨頭的一定是被巨頭看不起的小螞蟻。

但是前提是只有未來資產管理行業本身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情況下,Bloomberg的高服務費模式可能會被顛覆。

如果未來資產管理行業,草根也可以做投資經理,投資直接變成p2p形式,投資者可以直接把錢交給投資經理,沒有買方代理(基金公司)和賣方代理(券商研究部門),數據獲得越來越容易,用互聯網社區眾籌解決信息不對沖。

誰又知道呢?我有點痴人說夢,Big idea永遠都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就如同比特幣跟法幣的鬥爭一樣。

舉一些有趣的例子:比如Fintech領域的創新公司:

1. P2P領域火球網通過機器挖掘分散投資P2P網貸(中國垃圾債創新的一條龍)

火球計劃 - 火球理財網

2. 雪球的民間社區的投資經理未來的私募產品的發行 (中國的民間股權投資經理)

私募工場 - 雪球

3. 以及私募一級市場的it桔子和各種天使眾籌網站

互聯網在逐漸瓦解最後一個利用信息不對稱的金融行業。

做個廣告,在Fintech有任何想創業的屌絲,我可以免費做海外標杆調研服務,FREE,為信息對稱貢獻一點力量,方便您未來跟投資人忽悠交流,歡迎私信我。

屌絲幫助屌絲。

@韋昌明 花的時間好像比想像的長,寫了4個小時,希望能夠解答你的一定的疑惑,有點答非所問,哈哈。

參考資料:

1. Bloomberg by Bloomberg 自傳,為了版權,盜版下載已經刪除。

2. wikipedia


謝邀。利申:彭博競爭對手員工。

我認為彭博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它的用戶。很多人買的心態其實是,「反正大家都在用,如果不是很缺錢,那我也用算了」。然後因為大家都在用,他的聊天室功能幾乎就變成了投資界的SNS,這個真的是任何競爭對手都干不過的……

然後,他核心競爭力的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老闆,作為所羅門的GP(雖然是被炒的GP),市長大人是真的懂華爾街的。他的人脈和視野在彭博蓬勃發展的20年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其中我覺得最厲害的一步就是砸錢建了新聞團隊。這一步的重點,我覺得倒不是帶來了多少「信息優勢」,反而是提高了彭博的知名度。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金融相關從業人員,在我還在實驗室刷試管的時候就聽過彭博和路透的名字,就是因為聽過他們報道的新聞。

至於題主的所謂信息優勢,我並不覺得重要。事實上,我覺得彭博在信息的質量和速度方面都不算業內最好的,甚至不一定是好的……它的公司財務數據我都懶得黑了。但正因為它用戶多,就算它的數據是錯的,所有人都用,那錯的也就變成對的了。這真不是黑彭博,因為市場這個東西本來就無所謂對錯,大家都相信的就是對的,很現實……

然後說複製,我不敢說能或者不能,但可以看見的是,彭博在很多細分市場已經在縮短自己的觸角。而它也並不像題主以為的那樣,「一直」保持領先。具體數據我忘了,它成為第一大概是在90年代,不過20年。接下來20年會怎樣,誰也不知道。不過個人覺得,只要它不犯特別重大的錯誤,維持行業第一其實並不難。畢竟用戶在那裡,街上再出一個市長大人也很難。

最後關於交互體驗,我不會說它體驗不好,我會講它不好看+難上手。不好看,作為專業用戶,可能並不那麼在意;而難上手,人家不是有一批工資超過中資投行的帥哥美女手把手教你么?而事實上,因為彭博的用戶實在太多,它已經成為了行業的benchmark。如果你要賣東西給投行或者基金,他們第一個問題不是你的界面怎麼樣,而是某某(彭博有的)功能你們有沒有。


下文中夾英很厲害,不便翻譯,見諒。

1. BB Terminal 有其他平台和搜索引擎無法提供的信息:News中包括:real-time financial market data, namely security values,除此之外,是最亮點的real-time news updates,有世界各地,金融與非金融新聞即時更新;

2. 信息的匯總-只用這一個平台即可獲取其他數個網站及平台的信息;雖然在Morning Star和Yahoo Finance也可以看到某隻Equity的種種信息,但BB的匯總功能讓用戶可以在一個界面上看到幾乎一切;

3. 對於Equities來說,BB另一個值得一說的強大功能就是:comparative analysis,這一點pk掉了Morning Star和Yahoo Finance,對比的功能比較基礎但是全面,基本就用:fundamental analysis,historical ratios 和 technical charting;

4. 一些government bonds,corporate debts之類Fixed Income的信息,用搜索引擎等是比較難找全,在BB上會比較方便;

5. BB有上百種calculations和models,便捷快速,在我發現BB的Black-Scholes Model,自帶公式算duration,convexity之後,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6. Data import/streaming, 還有截圖等工具十分方便;

7. 可以和網路上其他用戶交流;

8. BB Terminal是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擊敗Reuters成為第一之後,他的用戶交流功能就更加成為了理由;

9. BB Terminal是有可替代產品,即主要競爭者的:Thomson Reuters的Reuters 3000 Xtra(在最開始Reuters才是老大),以及Dow Jones的DJX,DJX更適合個人投資者,價格也比one terminal $24000/year 便宜不少;

10. TIPS:如果你是班級里少有的在paper里加入BB Terminal截圖的學生,教授通常會喜出望外給你A的。

目前想到這麼多

感謝


其實我就關心那一堆調用Bloomberg寫的程序,換了個平台還能不能用?另外,響應速度和數據量等核心指標怎麼樣?達不到的話,就還不是不換了。


交易員都用這個聊天、發價格、發小道消息,traders沒有時間抄起電話一個個給客戶打電話詢問要不要買賣。沒有Bloomberg 就相當於被排除到信息圈之外。

債券流動性不高,很依靠trader提供的報價,炒股的就不知道了。但是沒有Bloomberg說明B格不夠,不知道traders是不是就懶得和你合作了,他們不缺客戶。

其他的功能也有用,但是聊天功能感覺最不可或缺。其他常用功能包括Bloomberg intelligence ,各種專業資料庫的大集合。剩下的就是下載歷史數據,批量更新universe/comps,算算債券價格和收益率。


前bloomberg員工試著回答一下感受。Bloomberg的核心競爭力是相信科技是生產力,IT 的建議會被sales接納,有種partnership的意思。公司以前的氛圍像個大家庭,現在可能跟盯著bottomline。

我在的時候,很多員工都做了超過10年,親手接過Mike給的工資支票。歸屬感很強。

如果你去過2002年的bloomberg office,現在的矽谷的公司的canteen 都是浮雲了。。。


我聽過一個說法:bloomberg terminal是金融街的facebook,不用bbt,你就脫離了金融圈子。


首先金融行業對信息的要求是準確和及時,這是一個極其要求穩定性的行業,彭博首創這一模式,並且歷史很久了。顛覆性的工具在一個細分行業被接受需要時間。

第二,在信息型產品,尤其是非獨家信息產品,也就是短平快的資訊,競爭性產品之間的差別太小。與前面的對穩定的要求綜合,客戶不傾向於用新工具。

三,在用戶體驗上,供專業人士提高工作佔據的工具和面向大眾的互聯網產品遵循的標準完全不一樣。這個不贅述。 彭博的體驗沒有很差。

四,信息採集需要人力,人力和覆蓋範圍形成了壁壘,不太可能被顛覆。

五,彭博並不是沒有競爭者,比如路透社就開發了一系列數據和資訊產品終端來對抗彭博並獲取了很多市場。路透社的優勢在於其新聞人力和品牌影響力都有基礎。

六,在中國國內,同樣也有萬得資訊,大智慧等等三四家平台。

七,我能想到的彭博被顛覆的可能是,把彭博的渠道顛覆。形成密封的金融投資者社區,不再售賣終端,售賣服務。當然,前提是依然有專業的數據採集者,二,互聯網路的信息傳遞速度和穩定性達到終端機的水平。不僅提供信息流功能,還提供同業交流功能。

為什麼一定要呢?想想彭博終端上那一個小小的美女交易員頭像引起那麼大騷動你就知道這群理工科背景交易員有多饑渴了。


是提供的信息優勢嗎?可以。這種優勢是時間上的嗎?是的。

還是說在各個小領域建立的優勢?小領域也有優勢,比如各種價差圖,各種經濟指標亂燉拼圖。這種優勢可以被別的公司複製嗎?可以。為什麼?人類就是很厲害的模仿物種。

感覺彭博終端有的交互體驗不是很好?為什麼一直沒有改善呢?老中青用戶都覺得爽才是真的爽。快捷鍵用熟練了,還是挺爽的。


技術壁壘不大,主要是信息量和新聞網路,用戶群的遷移壁壘。彭博用戶群不會因為價格低而遷移。他們不缺錢。需要屌絲逆襲。


其實我覺得吧這是張門票的問題。做交易的如果沒有這個相當於給人感覺很外行。。。


還是對信息的秒級掌握能力。


  1. 專業能力+大量小眾產品集合
  2. 網路效應
  3. 技術+專業人工流程處理及服務
  4. 數據準確性和信任感


第一家電面就掛掉的公司,它家工作語言是C++感覺很注意代碼效率


交互體驗不好 感覺像DOS系統吧 整天要輸命令 是整體軟體架構不好 公司已經開發出下一代版本了 內部已經使用了 界面類似chrome


推薦閱讀:

淺談新經濟政策 (六 對工業的改造上)
希拉里當選,美國經濟註定增長更快?
投資市場中,你最喜歡看的這個東西,往往是假的

TAG:經濟 | 金融 | 彭博終端機BloombergTermi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