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80年代的人們會讀大量的哲學著作,讀懂並且深刻地影響他們的思想和生活?

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在聊天的時候都會有大量的刻滿當時閱讀哲學的痕迹,並且深刻影響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我很好奇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


說說我的感受,沒系統調查過,可能比較偏頗。

不僅是哲學,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很多人對文學、科學也都會有廣泛涉獵,並終身保持閱讀習慣。

1. 70年代末恢復高考後,大學生社會地位非常高,並且有實際利益,讓大家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在整個80年代,「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是全社會發自內心認同的價值觀。這個時期,閱讀哲學、科學、文學著作,是非常高大上的行為,凡是有志青年,都會設法擴大自己的閱讀量。

2. 因為上述社會氛圍,當時博學多才的窮學生,能吸引異性眼光。這是一個很強大的激勵。。

3. 當時娛樂活動極少,連電視都罕見,看書已經是最好的娛樂活動了,不像現在有這麼多網路遊戲來搶佔青年們的時間。生活壓力也沒現在這麼大,有大段的業餘時間可以被用來系統閱讀某一領域的著作。


轉引一篇關於80年代與存在主義的新聞社評。

上海學者楊德廣主編、1991年出版的《西方思潮於中國大學生》中,著者在上海13家高校統計得出,1985年到1986年,擁有和看過薩特、海德格爾、尼采、弗洛伊德等著作的大學生比例高達80%。《人民日報》1986年12月14日還刊載過一則消息,說北京街頭的書攤上,擺滿了各種哲學書籍,書販吆喝時,嘴裡都喊「李澤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這股從知識界颳起,並在高校形成,波及整個社會的風潮,一直是文化史研究的熱點。有些論著中,這段時期被稱為「最後的文化人時代」。許多人在紀錄、梳理、回憶,然而,對它的評價迄今尚無定論。荒亂、蒙昧的極左歲月過後,「反思熱」、「讀書熱」、「翻譯熱」、「哲學熱」互為因果,彼此糾纏。

這些當時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他們身上還有著自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閃爍著理想主義的光芒。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這樣大或者是人生有什麼意義這樣空的命題,是他們經常思考的,這些也許會被今天的一些大學生所不屑。更切膚的體驗,是剛剛過去的「文革」。雖然,他們僅僅在童年時代經歷過「文革」,但對那場全民浩劫,即使是些片斷,也足以使他們心悸。他們會問,為什麼人會那麼醜惡?為什麼人和人之間會互相猜忌、陷害、凌辱?為什麼有人會打著最崇高的旗幟去做最罪惡的事情?為什麼人身上會有如此多的鎖鏈……

雖然西方現代哲學自有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淵源,並不完全適合中國自己的情況,但當時的人們都認為,西方現代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的學說,為以上的問題提供某種可能的答案。比如說,1983年,理論界掀起「人道主義與異化」的大討論,隨之,薩特的重要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風靡全國高校;比如說,「文革」過後,在咀嚼完傷痛後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突然發現,他們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知識階層普遍有種幻滅感,隨之,沒人能看得懂的薩特的《存在與虛無》被擺到每個人的床頭……正是如此,早在1980年,學者柳鳴九就寫作了第一部系統解釋薩特和存在主義學說的《薩特研究》,但顯而易見,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直到90年代初期,薩特的作品才開始被大規模翻譯和評述。

上世紀90年代後,一些更標新立異的學說開始在話語圈中傳播,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成為另一種熱潮(當然,他們的發端同樣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解構」、「顛覆」這樣的詞語像當年「存在主義」一樣,在知識界流行,大學生還將一部香港電影《大話西遊》奉為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比較兩代大學生,我們發現,後者多了些戲謔和玩世不恭,而少了些莊重的底色。

到了今天,不論是存在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再沒有哪一種主義還能讓人激動,非要說有的話,也許是娛樂主義吧。「娛樂至死」,許多人喊著這樣一個口號,儘管並非所有人都知道,這句口號其實來自一本並不娛樂甚至並不好懂的書,因為我們已經不把讀書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最後的文化人時代」,畢竟過去了。

——原載:《山西晚報》2008年12月4日,作者:李遇,原題:《人人都說存在主義》

版權方對此有任何異議,一封私信或評論提出要求立刻刪除。


現在讀書的人未必比八十年代少吧。

八十年代沒網路、電視節目少、娛樂活動匱乏,不看書還能幹什麼?


我隨時84年生人,但是平時也喜愛思考這些的問題,我想是因為經歷的60、70年代的饑荒與文革後,這部分人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ZF的之間的關係,而這些只有通過閱讀哲學名著來了解和深度認知,靠「公產主意」的思想是不能解決的。畢竟「公產主意」只是烏托邦,思想的伊甸園,不能解決當前生存與生活的實際問題。


現在的人也一樣的。並且我覺得涉獵的不會比那個時候少。

我想你接觸的所謂的經歷80年代人,都是大浪淘沙下來的,大把的經歷過80年代的草包。而你現在所碰到的人,正在被淘沙,結果人才草包全讓你碰上了。

願意讀哲學的人是少數,但至少現在看來,會思考的人越來越多了。


推薦閱讀:

對中華女子學院要求高曉松道歉怎麼看?
松田聖子和中森明菜關係好嗎?
為什麼現在沒有了七八十年代的那種單純?
為什麼八十年代是「白衣飄飄的年代」?
為什麼有些人說八十年代是新中國的黃金年代?

TAG:歷史 | 哲學 | 社會學 | 1980年代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