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思維定勢?


我是這樣看待和突破思維定勢的:

目標和通往目標之路

目標:你要解決的問題:

通往目標之路:先走別人或者自己走過的路(思維定勢),如果走不通,再走別的路(突破思維定勢)。

理論的東西看李師寶的。實際運用中我就是遵循上述方法。

只有在常規道路不通的時候,才會想到突破。有了突破的想法,才有突破的可能。

以高考為例。我們高考那些年,文科的書寫量是非常高的。現在的我不知道了。

高考的目標是什麼?高分。如何取得高分?把題目做對。這就是思維定勢。

但還有一個影響巨大卻容易忽略的東西,就是閱卷老師的感覺和心情。同樣是一份試卷,字跡潦草、格式混亂的卷面和字跡漂亮、格式清晰的卷面,分數是有差異的。差異有多大?一門考試5分之差是根本看不見的,特別是語文,政治,歷史,地理四門。那總分最大之差就有20分。20分之差意味著什麼,我想誰都清楚。

所以,中學時,我除了讀書,還認真練字。答題是非常注意格式,重要的部分會下劃線。為的就是高考是在這方面加分。

可能有人知道,高考試卷上有時候一頁就一個論述題。我發現,很多同學都幾乎寫了滿滿一整頁。他們希望閱卷老師從中找到他們想找的內容,從而把分數給全。

我則把內容列上便於閱讀的條目,把重點內容下劃線,後面加上簡單的闡述,字數比別人短很多。

他們在考慮如果在題目下堆砌更多內容的時候,我已經想到了閱卷老師的心情。

我成功了。因為幾門課的高考成績,超過了平時大考的成績。


很有意思的一組討論。

思維定勢(Stereotyping)為什麼是必要的?

這兩天有評論說我不好好回答問題,光顧著抒情,我臉紅了好久。好歹我也是搞過心理學研究的,雖然沒有修成正果,怎麼也應該殘留搞過科研的人的嚴謹客觀。干培訓久了,慢慢也染上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習性,再加上年輕時候的文青蠱毒變本加厲地發作,實在是愧對科研,愧對母校。

關於軟廣告的批評,容我解釋一句。到這個年紀了,做事不能只顧著自己的感受和節操,總要為別人負責。這個時候,需要為之負責的人和事情,還是不少的。就解釋到這裡吧。

在同一個環境下生活的的時候沒有太多感覺,因為周圍的人跟你的思維定勢大體類似。去另外一個文化環境,或者進入另外一個行業的時候,思維定勢的碰撞都是比較明顯的。

以前搞認知研究的時候,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和一堆絕頂聰明的人坐在一起發散,美其名曰尋找下一個Hypothesis。我們一邊通過大量的閱讀,找到問題的答案,一邊發現更多目前還無法解釋的問題。

我還記得在坡國總醫院的核磁共振實驗室外面,對著合作方的導師,搜腸刮肚地找話說,想顯得自己不那麼外行,就說到stereotyping來了。因為我們那時候做跨文化神經認知研究,以找到各種維度上的思維定勢區別為主要工作目標。合作方導師突然問了我一句話,說你知道為什麼思維定勢是必要的嗎?我們的大腦為什麼需要思維定勢的存在?我當時語結。

現在回想起來,導師可能只是想用這個問題支我去多讀一組文獻。我卻把它當做重要的人生哲學問題,一直揣著到現在。科研路上真是歧路無數啊!領會能力差的人確實跟人家玩不起來。

不抒情,好好談一個科學話題--我們為什麼需要思維定勢?

認知心理學比較成熟的理論認為,歸類能力和基於歸類的推理能力,是人類的基礎智慧。因為有了歸類能力,我們有了強大的學習能力,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把過去的經歷,轉變為未來的智慧。在對5-8個月的嬰幼兒觀察中,可以看到他們對每一個新的物體都很好奇,摸,敲,看,舔,咬,基本搞明白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在大量的物體接觸過程中,嬰幼兒的大腦在進行歸類的工作,找到不同物體之間的共同點,從而指導自己下一次和這一類的物體互動的方式。
機器學習也是這個原理。

思維定勢和歸類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思維定勢在歸類上走的太遠,太急,效率太高了。

作為社會化動物,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接觸到的新人,其數量和多樣性不輸一個滿地亂爬的八個月嬰兒。
我們需要一些歸類知識,來幫助自己預判別人可能的行為和反應,從而讓自己在和新人的互動中可以得到自己要的目的。
把人按照膚色、國家、性別、性取向、包括行業來歸類,顯然比一個一個人的去了解,效率要高多了。
大腦會自動選擇高效的信息處理途徑。這是進化留給我們的財富,也是致命的缺陷。

思維定勢是在潛意識中根深蒂固。
認知心理學認為,重複發生的認知過程,在重複了一定的次數之後,會變成自動的,退到潛意識中去,不需要花費注意力來處理即能發生。很多的學習,都是在利用和強化這個過程。這可以解釋我們不用想就知道3+3=6,
和美國的定勢思維研究中無數次證實人們看見黑人就想到犯罪的自動反應。

思維定勢是從環境中繼承的。最早在五歲的時候,就能在兒童身上觀察到環境中的思維定勢在他們腦子裡的形成。拿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說
,小孩聽父母說一句,鄉下人真窮啊,怎麼沒飯吃沒衣服穿。這時候小孩常常會問,為什麼呀,所有的鄉下人都窮嗎?下一次他看到一個穿的比較破舊的孩子,就會問,你是鄉下人嗎?事實上這個孩子並沒有親身經歷多個鄉下人樣本的取樣到形成歸類的過程,他只是從周圍的人身上繼承了這個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可以被抑制的。特別是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潛意識裡面的思維定勢,和自己持有的信念、價值觀明確衝突的時候,會有意識的剋制自己思維定勢在外向層面的表達,切斷認知上的自動迴路,從而弱化思維定勢的反應。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Triec知友的回答中,不斷地突破自己,發現自己的思維定勢,質問和挑戰自己,這種持之以恆的自我檢查和提升,可以幫助一個人在年紀不算大的時候,找到一個比較智慧的,不受思維定勢奴役的狀態。

我同意Triec的意見,思維定勢是我們離不開的一個認知板塊,它是我們學習能力極其核心的一個部分。這是一隻住在我們腦子裡的獅子,能作善,也能作惡。發生思想的碰撞和衝突的時候,都是難得的契機,可以跳出自己來審視自己。打破思維定勢很簡單的一個開始,就是聆聽別人的想法,不著急去否定,不著急去說服,認真聽一聽,想一想,一點一點去改變,慢慢學會控制自己腦子裡思維定勢的獅子,多從善,少作惡。

我想我們永遠無法擺脫思維定勢,但我們一定可以做到,對自己的和別人的思維定勢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用自己的明意識去控制思維定勢,而不是讓潛意識裡面的思維定勢控制自己。

因為脫離科研第一線太久,稍微講點專業的東西都要當二道販子,從別人的文章拿來,以下鏈接是我參照的科普文:

Where Bias Begins: The Truth About Stereotypes


很簡單,把你所有的知識,經驗都扔掉,用最直接的方法思考就行。

有這樣一個小思考題:一位律師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地對律師說:「不好了,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律師說:「是我兒子。」請問,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律師是什麼關係?

大人都要想半天,但孩子卻答出來了。。

答案:「律師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律師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律師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的解答不出來,這就是心理定勢束縛了想法:

按照生活的經驗,律師一般是男的,從男律師這個心理定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

而小孩子則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對現有的事物保持警惕,不要總覺得理所當然,要抱懷疑的態度,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可以推翻的。

找到你現在思維框架的大前提,推翻它。

不過好難~但覺得擴大想像力好像有點幫助。我就覺得我每次看完一部厚厚的科幻小說,思維就好像重新刷新了。


個人感覺:

1,跨界的學習:有個*結構洞*的概念,意思是說你和同類人群(比如同事)接收著同樣的信息,往往交流後的質量不高。而跨界(跨行業或領域)的一些人,能為你帶來另一個體系下的思考方法、經驗、知識,因此事半功倍。

2,基礎知識的補充:查理.芒格提倡學生都要在基礎學科(心理學等)上有所儲備,這樣才能具備更深入的眼界.

3,比別人多問一層"為什麼?":在一個問題上不斷地深入問為什麼,是一個接近事物本質的好辦法。


打破安全感


想克服定勢思維就要克服懶惰,你陷入某種定勢思維往往是你僅僅分析了少量最簡單的情形,當你分析稍微多一些和複雜一些的情形你就能體會到原先思維的狹隘,當然這個過程比較比較耗時耗腦,一般人更喜歡走捷徑,靠經驗和簡單的分析來解決問題,所以很難不陷入定勢思維!


不知你平時看過武俠小說沒有,有個叫風清揚的人物,在一次傳授招數時他指導別人「以無招勝有招」。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學,而是讓你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結合現有的智慧,融匯貫通來出招。


推薦閱讀:

大宗商品:關於石油儲備的思考
怎樣突破主觀的局限性,看清真正的自己?
時代越淺薄,則深思越珍貴
東方富海 · 陳瑋:關於盡調,我的三點思考
有沒有一句話讓你感覺:哇,好漂亮?

TAG:思考 | 思考方法 | 學習方法 | 思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