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思考能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嗎?

如果不能,那麼為什麼《孫子兵法》中的思維可以那麼嚴謹呢?

中國最偉大的那些思想,難道不也是熟練掌握文言的人創造的嗎?

我能想到文言的一個優點是,它的表達效率極高,人的短時記憶只有7左右,如果用一種高效率的語言思考,相當於增加了短時記憶,所消耗的認知能量也較低。《思考,快與慢》的作者卡尼曼在給系統1、系統2命名的時候,也提到過類似認知能量的概念。

我不清楚的是,這種短時記憶的優勢能否引發某種蝴蝶效應,長期下來是否能帶來巨大的優勢,同時它的弊端又在哪裡。

補充:

卡尼曼是這麼說的:為什麼把兩個系統命名為系統1和系統2,而不是「自主系統」和「耗力系統」呢?因為任何事物佔用了大腦的工作記憶,都會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卡尼曼對大腦能量的描述:大腦能量這一概念不僅僅是個比喻。在積極進行複雜的認知推理或者忙於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務時,人的血糖就會下降。這一概念的大致含義是,自我損耗的影響能通過注射葡萄糖得到緩解。


不能。簡單說一下我的觀點:

文言的表達雖然簡潔,但是有時又顯得很模糊。對於概念的許多細節其實表達不清,這些細節恰恰是歷代學者長久爭論不休的東西,自己用文言思考,有時候偷換了概念還難於覺察,最終很容易導致一切的爭論都變成了名詞之爭。

文言的表達常常很優美、情感豐富、具有氣勢。這種「氣勢」雖然對於說服自己或他人很有幫助,但這並不等同於思辨能力。以理服人的思辨能力並不需要把話說得好聽放在那麼首要的位置,甚至過分的情感化反而會影響說理。

如果讀過一些古文,會發現古文的說理與現代我們的思維模式很不同,很多古人從不懷疑的東西,現在已經變成我們所拋棄的理念。古人的許多「類比」說理,對「思辨能力」的形成其實是有害的。人性善惡,與水流向上向下又有什麼關係呢?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嚴格嗎?


我覺得沒什麼不可以。思維能力是個很寬泛的詞,有的人認為是思辨能力,有人認為是理性思維能力。但是其實思維能力只是指一個人對語言的把握程度,思考的發散程度,有時也指嚴謹程度。傳世的古文都是美的,古文正是以其精鍊和多義來鍛煉你就事論事的思維能力,鍛煉你的發散能力,個別問題個別分析的能力。其他人所謂嚴謹,其實在古文里是有體現的,這種嚴謹是思維推導的嚴謹而不是數字的嚴謹。所以各位不要把語言和數字混淆,不要把中國文化與科學混淆。


不能。你自己回憶一下你高質量的思考過程,你會發現,一種是通過(無聲)語言來進行的,一種是通過圖像過程來進行的。扭轉你幾十年的語言習慣,以文言文的形式來組織你的語言,同時進行思考,你不過做得是翻譯工作而已,這反而加大了你的思維能量消耗,降低了思考質量。本質沒有改變。本回答沒有理論背景分析,沒有研究數據統計分析,要批的都輕些哦。


我覺得可以。

我認為:能力這個東西,一定是通過訓練能達到提高的,包括思維。提高的方向和提升了多少,和具體的訓練方式有關。

文言文與白話文最大的區別在於,文言文更趨向於書面表達,白話文更趨向於口頭表達。如果一個習慣了白話文的人能長期以文言文準確(這是關鍵)的表達出他的所想所思,簡言之,就是能在白話文與文言文之間流利切換,那一定是大牛了,語言文字組織方面的思維能力也超強。反過來如果一個習慣了白話文的,通過長期的訓練,達到了大牛的水平,他(她)相應的能力一定也會相應的提高。

指望只靠單一的訓練方式來達到全面提升的願望,在我看來,不太現實(或許是我孤陋寡聞)。


聲明,沒有數據,只是憑印象和感覺作答。

不能。

思維能力是體現在對」經驗、現象、數據「等等這些思考對象的處理方法和處理效率上,比如我們誇:」某人善於反向思維,常常能從新的切入點,解決一些存在已久的老問題「、」某人善於發散性思維,經常提出一些奇特的創意「等等。

在思維過程中,思考所使用的材料是表徵化、概念化的,比如你在思考」利用太陽能給手機充電的簡易實現方法「,思考過程中,太陽這個概念,是用白話」太陽「,還是文言「日」,有區別嗎?

文言文首先是為了應對在竹簡、絹帛等材質上「書」寫不便的難題,用更緊湊的句子結構、更簡潔的概念定義(象形文字本身就表意),以便提高「書」寫效率;然後,文言文是種書面語言,用於文字記錄或重大(正式)活動,簡單說就是官方語言和學術語言。文言文簡則簡矣,但與白話文相比,兩者對人在思考時運用更多的處理方法,有更高的處理效率沒有本質區別。文言文練習能帶來的好處,是在思維的創造過程完成後,對思維過程的整理(優化)有一定效果。與其用文言文訓練思維能力,還不如用外語,那裡面包含著另一種文化的思維特徵,而文言文與白話文終究一脈相承。


推薦閱讀: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導言讀後感
不是每一個開始,都要有結束
迷路的人
哲學的第三課——第一大定律因果律(一)
怎樣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一切皆對象」?

TAG:思考 | 哲學 | 邏輯 | 邏輯思維 | 思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