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觀世音要避諱李世民而改稱觀音?

科學嗎?


自古就是這樣啊

秦叔寶生在當今也得叫秦叔


因為要給孩子講這個,在網上查了查……

一是「觀音」的名稱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二是唐代以後特別是唐代的時候,「觀世音」依然是譯經家翻譯經典和佛教界在其他著作中使用的名稱;三是唐代初期關於避諱的規定以及實際執行的情況並非那麼嚴格。

關於「觀音」一名在唐代以前的使用情況,本文前面在討論觀音名稱時曾有大概介紹。後漢支曜的《成具光明定意經》中最早出現了「觀音」這個名稱。不過由於該詞在經文中比較孤立,加之至今還沒有發現與本經對應的梵文本子,所以,這裡是否就是指後來的觀音菩薩還不能絕對肯定 。但到了西晉時代,竺法護譯的《佛說普曜經》中便第一次出現了「觀音」的名稱。經文中列舉各種法門:「不毀他人其護法門,穢厭愛欲非常法門,能越欲色觀苦法門,除斷所願無我法門,無所猗著觀世音菩薩法門。」 由於同樣的原因,我們也不能斷定這裡的「觀音」一詞就是指觀音菩薩。南朝梁代法雲精通《法華》,他的著作中便多次使用「觀音」這種簡稱。如在《妙法蓮華經義記》卷八中說:「第一有藥王、妙音、觀音三品,……妙音、觀音兩品明普現色身,弘經益物。……但此藥王是舊邦菩薩。妙音、觀音等是他土大士。但妙音是東方菩薩,觀音是西土大士。雖復東西兩殊同集一處,為欲表同歸之理證莫二之說也。」 508年來洛陽開始譯經的菩提流支在其所譯《佛說佛名經》中明確提出了觀音菩薩的名號:「稽首東方普賢大士,南方持世大士,西方觀音大士,北方滿月大士,上方虛空大士,下方堅德大士。」 南朝梁慧皎在519年著成的《高僧傳》中也使用「觀音」的簡稱 。隨後,北齊的那連提耶舍在其所譯的《月燈三昧經》中也使用「觀音」一詞來翻譯這位菩薩:「又復安樂妙世界,觀音菩薩大勢至,那由菩薩眾圍繞,來問兩足釋師子,過去無量億佛所,供養無邊諸如來,猶如大海中沙數,為行無上勝菩提,一切諸佛所嗟嘆,於菩薩德已究竟。」 隋代闍那崛多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作為弘揚觀音信仰的重要經典,在《普門品》的偈頌中也使用「觀音」這一簡稱:「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魚龍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彼即轉回去。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螈蛇及蝮蠍,毒氣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這些偈頌後來全部加到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 ,流傳極為廣泛,為「觀音」這種簡稱提供了最權威的經典依據。隋代中國僧人的各種佛教釋論作品也大量使用「觀音」這種簡稱。如慧遠在其所著《無量壽經義疏》卷上中說:「如觀世音及大勢至授記經說,無量壽佛壽雖長遠,亦有終盡。彼佛滅後,觀音大勢至次第作佛。」 隋代吉藏的《法華玄論》中就既使用全稱「觀世音」也使用簡稱「觀音」,僅在涉及《普門品》的該書第十卷,就使用簡稱達60次之多 。智顗在其各類著作中也廣泛使用「觀音」這種簡稱。如說:「觀音頭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勢至頭上有寶瓶,以此為別。」 以上事例說明,「觀音」作為「觀世音」的簡稱,最遲在南朝梁代已經出現,到了隋代在佛教界就更加普遍了。

另外,如果說是出於避諱唐太宗的名字,唐代譯經家和著作家就不應該繼續使用「觀世音」的譯法。可事實上,繼續使用這一名稱的依然不少。如生活於太宗、高宗時期的彥宗和生活於高宗、武后時期的慧立合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即用到「觀世音」這一名稱 。道宣於貞觀十九年(645)著成的《續高僧傳》中使用「觀世音」一詞達20處。實叉難陀(652-710)翻譯的《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中列舉菩薩名號時說:「月燈菩薩,日燈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金剛藏菩薩。」

他在《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中也使用了這一名稱:「入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而為上首。」 菩提流志(562-727)譯的《大寶積經?凈信童女會》中也繼續使用「觀世音」的全稱:「復有菩薩摩訶薩一萬人俱,其名曰:善意菩薩、增上意菩薩、堅固意菩薩、師子意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地婆訶羅(613-687)在其所翻譯的《佛說造塔功德經》中也使用「觀世音」這一名稱:「會中有菩薩名觀世音,知其意,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今此此外,他還在《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中也使用了這一名稱 。8世紀初期的智嚴,在其所譯的《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中更大量使用了「觀世音」的名稱 。阿地瞿多在其所譯的《佛說陀羅尼集經》中,使用了「觀世音」的名稱二百多處 。唐代中期的幾位重要譯經家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人在使用「觀自在」的同時,也都繼續「觀世音」的名稱,倒是很難見到他們用「觀音」這種簡稱的。再以唐代道世的名著《法苑珠林》為例,其中使用「觀世音」名稱者多達90處,而使用「觀音」一名者僅僅46處。總之,唐代譯經家和一般佛教著作家在譯經和撰著時繼續使用「觀世音」名稱的現象非常普遍,由此根本看不出對唐太宗李世民之名的避諱。

再看唐代初期關於避諱制的情況。唐太宗(627~649在位)李世民626年被立為王位繼承人時,朝廷下令:「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 就是說,朝廷只禁止「世」和「民」兩個字合併使用,但可以依禮分開使用;而且,上述規定也只限於「官號、人名、公私文籍」。公元650年,太宗之子高宗繼位,「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秋七月丙午,有司請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上名。以貞觀時不諱先帝二字,詔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禮不偏諱。上既單名,臣子不合指斥。』上乃從之。」 高宗看來不如其父那麼寬宏,但「二名不偏諱」基本上已經成為規矩,只有個別情況下才會出現也行偏諱的事例。如:「李績,曹州離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衛南。本姓徐氏,名世績,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單名績焉。」 但是,這種情況是不普遍的,何況佛經翻譯向來被視為神聖之業,佛與菩薩之名一般情況下是受到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的尊敬的,即使是出於表面上的禮節。如唐代高僧彥宗的《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記載說:「此經以儀鳳四年正月五日,朝散郎行鴻臚寺典客令杜行顗與寧遠將軍度婆等,奉詔譯進。時有廟諱國諱皆隱而避之,即世尊為聖尊、世界為生界、大勢為大趣、救治為救除之類是也。上讀訖,謂行顗曰:『既是聖言,不須避諱。』」 就是說,當公元679年,有人把「世尊」代以「聖尊」、「世界」代以「生界」以避「世」字的《最勝陀羅尼經》初譯稿呈獻給高宗時,高宗認為「既是聖言,不必避諱」,因此又恢復到原來的名詞——世尊和世界。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中國譯經史來看,還是從唐代禮制史來考察,說「觀音」是因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觀音」作為簡稱幾乎從一開始翻譯介紹這位菩薩到中國來時就出現了。這是因為「秦人好簡」,也是因為一些重要的觀音偈頌文為了文辭的整齊和字數的限制所造成的,還是因為漢族人喜歡用兩個字來命名事物,佛教中的菩薩尤其是比較流行的菩薩基本上都用兩個字來稱呼,如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等,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觀音」作為「觀世音」的簡稱,並沒有改變其原有的含義。


難道李世民和觀世音菩薩和科學有關?

為尊者諱,李世民為大唐至尊啊。

這是習慣而已。


避諱,如李績原名徐世績,後來賜姓李氏為李世績,但為了避李世民的諱,省去「世」字稱李績。


推薦閱讀:

你收到過哪些驚喜或者奇葩的婚禮伴手禮呢?
你們怎麼看待海南人管內陸的叫「大陸仔」這個習慣?
如何看待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
為什麼一個熟人群體中,成員們會以「傻逼」等貶義的辭彙來相互稱呼?
平安夜吃蘋果有依據嗎?(註:指這種現象)

TAG:歷史 | 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