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辛亥期間的起義多發生在兩廣兩湖一帶?
01-28
《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這本書應該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招的都是北方農民,這些農民吃著袁世凱的飯念著袁世凱的好。
湖北新軍招了很多湖南湖北的小知識分子,這些人當兵覺得自己屈才了,而且他們也確實比北方的士兵更關心民族國家的前途。
是湖北新軍而不是別的什麼軍隊發動兵變,原因就是士兵的文化結構不一樣。
————————————————————我們幻想一下,如果我國停止高考,然後專門招收思想異端、心氣很高的小知識分子去當兵,而且這些士兵天天翻牆看異端政治網站,看完後還組織討論,你猜會發生什麼?後果不堪設想。
對政權沒有威脅的兵一是要他覺得當兵不吃虧(甚至是賺了),二是他不要滿腦子社會弊端、自由民主啥的。
一個思路:起義多是由某些激進團體所組織的,若這些團體多在湖廣,則起義亦然。
興中會,同盟會當然是個中翹楚,事實上,教科書上湖廣地區大大小小的起義,大多都與他們有些關聯(其實江浙一帶也有些類似的「革命」活動)。
但是,辛亥之時,人心所向,難道真是起義么?恐怕也不是。輿論所向,還是和平與妥協精神。若不是這種妥協精神(即使只是被現實條件所促成的),辛亥之舉,絕不會如此輕易成功。事實上,清末組織起來的各省咨議局,在辛亥之後,發揮著莫大的作用。歷史不允許假設,可是辛亥一役,充滿著的,卻是各種偶然性。控制的力度。
湖廣一代興洋務較早,民間的士紳商人也成氣候,辛亥前期改革進入攻堅期,政府認為國有資本不如商辦,實際像貪污低效,商辦也是一樣,甚至因為更缺少監督所以更加嚴重,典型的像保路運動,收稅上千萬而半里鐵路未建,錢被這些士紳拿去上海炒股巨虧,甚至就直接揣進腰包,當清廷下定決心恢復國有,士紳們就挾民自重,大量資助這類有影響力的組織代表民意要挾政府,很多都是革命黨,這些士紳在革命成功後也被投桃報李的定位「功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清末同盟會領導或參與的革命在武昌起義前都在南方,同時又為什麼在南方總失敗,而在內陸地區一下成功?
※對於辛亥革命時對滿族進行的清算行為該怎麼評價?
※把偉大的國父孫中山的政治能力,跟同樣偉大且很有才能的埃及國父納賽爾相比,他們的成就與表現不相上下嗎?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倒底起了什麼作用?
※怎樣解讀《讓子彈飛》里的最後一句台詞: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